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初中语文有什么角度

初中语文有什么角度

发布时间:2023-01-26 15:07:50

1. 初中语文 分析文章段落时有哪些角度

时间 从春天到冬天等
作者感情 从厌恶到喜爱等
空间 从上到下 由南到北等
逻辑 由主到次,有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特殊等

2. 语文中角度 怎么分别懂不懂都进来看看啊

把这个看懂什么都解决了:
答题技巧 甘老师

文章线索

①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②物品;③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的发展变化;⑤时间。

2. 寻找线索的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3. 表达方式的分类

①记叙;②议论;③说明;④抒情;⑤描写。

4. 描写的种类

①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人物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③正面/侧面描写; ④细节描写。

5. 外貌(肖像)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性格等;

②表现了文中的“我”(作者)的心理感受。

6. 神态描写的作用

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或思想性格等。

7. 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②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 心理描写的作用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9.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的时间和地点; 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的××情感;

④预示人物的××命运;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0.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

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

11. 其它常用的描写方法

①从视、听、味、嗅、触觉来描写;

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12. 说明的顺序

①时间顺序;

②空间顺序(由表及里,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③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由特点到用途等)。

13. 说明方法的种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使人们更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字,使说明更准确,令读者更信服;

③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④分类别;⑤打比方;⑥下定义;⑦引资料;

⑧画图表。(只考前三种。)

14. 议论句或议论段的作用

①引发读者思考;②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③突出中心;④升华主题;⑤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15. 论证的方法

①摆事实;②讲道理;③正反论证;④比喻论证。

16. 论据的作用

①道理论据:通过XX的话,证明(强调)了……的观点;

②事实论据:通过……的具体事例,说明了……的观点;

③反面论据:通过……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的观点,是论证更严密,更全面;

④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17.寻找论点的方法

①察看文章标题是否本文论点。标题要注意,是文章讨论的话题还是论点;如果是论点,表述是否完整;

②划分层次,区别引论、本论、结论部分;

③在文章标题、本论和结论部分找出有可能的句子;

④本论和结论中有可能的语句,排除作为论点分析、提出倡议和补充论点的语句;

⑤在最有可能的语句中,选出表述内容作完整,语言最简捷的作为论点;

⑥原文句子内容都不完整的,将有关语句重新组织完整。

附:议论文一般结构:引论(提出论点;是什么)+本论(分析论点;为什么)+结论(总结论点;怎么办)。

引论的结构:①直接提出论点;②通过具体事例、生动比喻或引用名言引出论点;③通过反面引出论点。

本论的结构:①“事例+分析”或“分析+事例”;②正反论证;③并列式的分论点。

结论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补充论点,使论证更严密;③提出倡议。

18.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9. 语段的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衬托、象征、悬念、铺垫、映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明线暗线等。

20. 衬托(侧面烘托)的作用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21. 欲扬先抑的作用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22.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作用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3. 悬念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24. 文章使用第一人称的作用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5. 文章使用第二人称的作用

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26. 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一 在内容上:通过描写……,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在结构上:

⑴ 文章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⑵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

(过渡);②为下文埋下伏笔;③照应上文某个句子或细节。

⑶ 文章结尾——①点明主题,揭示文章中心;②升华/深化文章中心(主题);③首尾呼应。

27. 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①先看句子本身:有无修辞手法(什么修辞,修辞的作用);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没有关键性的

词语。

②看这句句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讨论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③联系文章中心,分析句子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④联系自己,谈谈对这句句子的理解。

28. 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④总分总(掐头去尾)。

29. 概括层意的方法

①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② 概括法:记叙段落:记叙××人××时××地何种情况下做××。(注意原文强调的什么);描

写段落:描写+××景物+××特征。抒情的段落:抒发怎么样的感情。

③ 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30. 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②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进行概括。

31. 概括文章主旨

强调:①文章内容;②主题思想;③作者感情。

文章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附:概括一件事:时间+地点+(怎样的)主人公+事件。(如果有特殊重要的细节/情节需要强调,则必须在概括中有所反映。)

32. XX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①对词语意思进行解释;

②判断该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③说明去掉该词后可能引发的歧义;

④小结(该词语使语言更准确)。

形容词或副词类的词语在句中一般作用有:表修饰;表限制;表强调。

动词的作用:该词准确的写出(表现)了对象……的特点。

关键词的作用:为中心服务。

33. 选择具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分析

①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②分析句式之美;

③分析句子包含的哲理;

④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为表现人物性格或文章中心服务)。

34. 修辞方法的作用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

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35. 整句(对偶句)的作用

形式整齐,韵律和谐,充满美感,形象地写出了……

36. 疑问句的作用

造成悬念。

37. 分析具有哲理的句子

①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

②具有……的言外之意;

③富有哲理;

④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38. 给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

③核心事件;④作者情感。

39. 以……为标题的好处

①标题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

②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标题是凝结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对象,具有象征意义。

40. 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文言文中,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可能就是选择文中恰当的句子翻译。

41. 标点符号的作用

破折号:①补充/解释说明;

②表示意思的递进;

③表示意思的转折;

④表示声音的延长。

省略号:①表示内容的省略;

②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垂死或者不忍心说下去);

③表示思维的跳跃(或心情激动);

句号、逗号:表示一般陈述的语气。

感叹号: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号:①表示引用;

②表示强调;

③表示特殊含义(反语或讽刺)。

冒号:①提示下文;

②总结上文。

42. 分析XX所包含的几层含义

对于要分层分析的问题,如果是并列关系的话,每一层次回答的对象应该是不同的;

如果该词语(句子)是贯穿全文的中心词(中心句),在分析它的几层含义时,应考虑将全文分段以后再回答。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

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

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 语文的不同角度指的是什么啊

语文的不同角度太笼统了,回答这个问题要在一定的划分标准下,比如从表达方式看:有议论、抒情、说明等;从表现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等;从观察角度看:有视觉、触觉、嗅觉等。所以,谈语文不同的角度,应在一定的标准下去讨论。

4. 语文阅读理解 角度和方面 是怎么回事

角度:历史角度、情感角度、人物性格角度、文章描写的具体事物。哪些方面: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景物描写,时间描写,历史背景,文章所描述的一个具体事物时所用到的东西。

描写人物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描写刻画。可以从正面对人物加以刻画,也可以通过周围各种不同人物的眼睛看、嘴巴讲等方式,从侧面起到烘托某个特定人物的作用。

描写角度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对象;侧面描写则是通过其他人的表现之类的来反衬出描写对象的特征。

请看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对玛格丽特美貌的描写: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

这是用间接方法描写肖像成功的一例。作者意在描写玛格丽特长得很美,但没有正面写一句她长得如何美,而是通过她“一露面”,观众就“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和演员们“也对着她望”这些描写,就深刻地将她与众不同的美貌表现出来了。这样描写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5. 语文中的角度是什么意思

语文中的角度就是 作者的出发点 当然不同的语境中分析方法不一样。比方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观察的?这里的角度就是指作者是从哪里入手写这篇文章的,可以回答历史角度,人文角度,等等。要根据文章而定。多做几篇阅读理解就知道了。

6.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中人物形象的作用。这种题目应该从哪些角度来答大神们来帮帮忙,谢谢!

你好!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回答的,即结构上的左右和内容上的作用,当然还会有更好的答案,期待中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7. 语文题中 问文章采用了什么角度 应从那几方面答

角度:感官角度、历史角度、情感角度、人物性格角度等。

以下是写作方法的相关介绍:

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要具体分析。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叙述的起伏。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以上资料参考网络——写作方法

8. 初中语文 分析文章段落时有哪些角度

我认为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9. 初中语文考试有什么答题技巧

1、拿捏词义的轻重

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在表现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辨析时就要注意区别。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其表现的程度就层层升级,依次加重。再如:“陌生”与“生疏”,两个词都有“不熟悉”的意思。但“陌生”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因初次接触而不熟悉;

“生疏”则可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以前熟悉或曾经有过接触,因相隔时间长变得不熟悉了,或者因接触时间不长次数不多所以不熟悉。

2、限定词义的范围

有些近义词虽指同一事物,但所指范围却有大有小,这种分别也是辨析近义词的一个标准。

例如:“边疆”“边境”“边界”范围是越来越小。“边疆”指远离中心的地方,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国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边界”仅指一条界限,范围最小。

3、揣摩词义侧重

有些近义词虽指意义相似,但由于词素构成不同往往所指的侧重点不同,使用就有所不同。

例如:“景色”与“景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再如:“诡辩”与“狡辩”都指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4、分清词性和语法功能

近义词一般词性相同,但也有词性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例如“诞生”与“诞辰”,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词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也有因词性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如“突然”(形容词),“猛然”(副词)。

5、语感与第一印象

选词填空题还考察学生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

学生在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积累,不要耗费两大量时间迂回于一道试题。此外,有些词语习惯搭配我们也需要注意,这些就是考察学生的词语积累了。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有什么角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1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29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5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5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8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3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6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6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8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26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7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8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2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6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5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8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1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05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