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语文知识:偏旁和部首各是什么意思
偏旁,是指对合体字进行切分后得到的某个部分。以前称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现在把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统称为“偏旁”。位于字的左边,叫“左偏旁”;位于字的右边,叫“右偏旁”。
部首,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汉语辞书常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进行检索,形成部首检字法。
❷ 什么是偏旁什么是部首两者有何区别
1,偏旁,是指对合体字进行切分后得到的某个部分。以前称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现在把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统称为“偏旁”。位于字的左边,叫“左偏旁”;位于字的右边,叫“右偏旁”。
2,部首是字典、词典为了给汉字分类而确定的字类标目,是从分析字型的结构中产生的。部首是具有字型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有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首:一种是造字法(文字学)原则的部首,它严格依照六书体系,只有同一意符的字才可隶属同一部首。另一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它按字形结构,取其相同部位,作为查字依据,分部排列,其相同部位称部首。
(2)语文中的部首是什么东西扩展阅读:
偏旁演变:
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如:“位、住、俭、停”中的“亻”,“国、固、圈、围”中的“囗”,“偏、翩、篇、匾”中的“扁”,都是偏旁。
传统的汉字结构学说里,根据汉字的构成单位把汉字分成独体字、合体字两类。独体字(日、月、牛、羊、上、下等)由笔画构成,合体字(休、取、涉、森、竿、架等)则由偏旁构成。所以,偏旁是传统汉字结构学说里的一个名称,指的是“六书”中会意、形声字里的组成部分,或表义或表音。
❸ 偏旁和部首有什么区别
偏旁和部首的区别
1、数量不同:偏旁的数量很多,大概在500个左右;而部首的数量则很少,大概在200个左右。
2、用处不同:偏旁的作用是帮助同学们记忆字形;而部首的作用是帮助同学们快速翻查字典,查找汉字。
3、范围不同:偏旁的范围较大;而部首的范围较小。偏旁的范围大于部首的范围,所以部首一定是偏旁,但偏旁却不一定是部首。
扩展:偏旁、部首不是同一个概念,但二者之间有联系,有重叠。
偏旁就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一个合体字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构成。一个偏旁一般是由两画或更多的笔画构成,如构成“戏”字的偏旁“又”和“戈”。也有少数偏旁只有一画,如“乱”字右边的“竖弯钩”。
偏旁有两种。一种可以独立成字,称为成字偏旁,如构成“鸭”字的“甲”和“鸟”都是成字偏旁。另一种不能独立成字,称为不成字偏旁,如构成“影”字右边的偏旁“彡”就是不成字偏旁。
偏旁有单一的,也有复合的。如“做”,可以分解为“亻”和“故”两个偏旁,“亻”就是单一偏旁,“故”就是复合偏旁。“故”还可分解成“古”和“攵”,其中的“古”又可以再分解成“十”和“口”。
部首就是一部之首,是用于查字典的。汉字有好几万,我们从字典上查一个字,总不能从头翻到底。要提高查字的效率,就得从字形上给汉字归归类。比如说,凡是带“日”的字放在一起,称为日部……属于哪个部首的字就要到哪个部里去查,这样速度就快多了。现在一般的汉语词典或字典,有200个左右的部首。
❹ 什么是汉字部首
是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制定的一部语言文字规范,自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部首检字法是一种常用的汉字查字法,广泛应用于工具书编纂、汉字信息处理及其他领域的汉字检索。但是,由于汉字的历史演变,所采用的部首都各不相同。汉字部首不统一的状况增加了汉字信息检索的难度,不仅给学习汉字带来不便,也不能适应信息时代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为汉字部首制定规范,规定统一的汉字部首表。
《汉字部首表》规定了汉字的部首表及其使用规则,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99个。《汉字部首表》的使用规则是,一般应以主部首为主,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做变通处理。这一规范主要适用于工具书编纂、汉字信息处理及其他领域的汉字排序检索,也可供汉字教学参考,并有利于促进汉字部首排序检索的统一。
有了部首表,还需要解决哪些字应归入哪一部的问题,也就是在辞书里查一个字应该用哪个部首查。过去,汉字部首归部方面却一直没有统一标准,汉字信息处理、辞书编纂等方面的汉字排序检索,各自编制部首检字法,给应用带来不便,极大浪费时间。为此,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还制定了《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综合考虑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给出了20902个汉字的部首归部表。这一规范也于2010年5月1日起实施。
两种部首
编辑
编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首”这个术语因使用场合不同而存在两种含义。识字教学中所说的“部首”,通常是指合体字的表义偏旁,分析字形时常提到的“三点水”(氵)、“提手旁”(扌)“四点底”(灬)等,就是这类部首。这类部首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可以叫做“识字部首”。[1]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有“部首检字表”。在教给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时,也用到“部首”这个词语,在这种情况下所说的部首可以叫做“检字部首”。[1]
识字部首同检字部首大部分是重合的,如“提”字,识字部首是“扌”(称“提手旁”),检字部首也是“扌”(称“扌部”)。两者虽然都叫“部首”,又大部分重合,却不是同一个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区别:[1]
内涵
首先是内涵不同。识字部首是表义偏旁、构字部件,检字部首是某一类字字形上的共同标志。识字部首有“旁”、“头”、“底”、“框”、“心”五种类型,每一类型都有具体名称,如“言字旁(讠)”、“雨字头”(雨)、“马字底”(马)、“同字框(冂)”等,而检字部首统称为“某部”,如“丶部”、“亻部”、“亠部”等。[1]
作用
其次是作用不同。识字部首有利于字形字义的识记,检字部首有利于字的检索。例如“雉”,是一种鸟,按识字来说,只能归入“隹字旁”,但在字典的检字目录里可以归入“矢部”,另如“席”、“堂”、“耀”、“功”、“恙”等字,按识字来说,只能分别归入“巾字底”、“土字底”、“光字旁”、“力字旁”、“心字底”,但在字典的检字目录里却可以归入“广部”、“?部”、“羽部”、“工部”、“羊部”。[1]
固定程度
再次是固定程度不同。识字部首是固定的,例如“语”字,不管在哪里都可以说它的部首是“言字旁"(讠);检字部首是临时性的,例如“臻"字和“恭”字,在检字目录里都属“—部",离开检字目录这个环境,谁也不会说它们的部首是“横部"。
另外,两种部首涉及的范围也不同。识字部首范围小,只有合体字才有识字部首;检字部首范围大,合体字的部件、独体字的笔画、合体字的笔画,都能作为检字部首。例如“和”字,本义是“以声音相呼应”,“口”是形旁,“禾”是声旁,检字部首既归入“口部”,又归入“禾部”;“棠”是木本植物名,“木”是形旁,“尚” 是声旁,检字部首既归入“木部”,又归入“?部”;再如独体字“果”和“中”,检字部首都是“丨部”,合体字“疑”,检字部首是 “丿部”。[1]
区别
编辑
编辑
不明确识字部首和检字部首的区别,容易造成混乱。某地区曾经出过这样一道试题:让学生指出“严”字的部首,标准答案是“—”(横)。学生不明确试题的要求,几乎全答不出来,只有个别学生答了“厂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有区别地使用“部首”这一术语。在指导学生查字典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部首”这个词,可以说某字在检字目录中归“某部”,如果非用不可,要让学生知道,这里说的是检字部首。像上面那道试题,如果问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严”字查什么部,大概学生不会答不上来。[1]
作用
编辑
编辑
识字部首是汉字中很有特色的构字部件:它构字能力强、利用率高,一个“三点水”( 氵)与其他部件组合,可以构成500多个字。识字部首一般都有名称,便于教学中称说;一般都有明显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记忆字形。利用识字部首纠正错别字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常把“爬”字的左边写成“瓜”,把“恭”的下边写成“水”字的样子,如果他们明白了“爬”要用“爪”、“恭”是内心的一种感情,就不会把“爪”写成“瓜”、把“?”(小字底)写成“水”了。[1]
❺ 什么叫偏旁什么叫部首
偏旁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古代人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旁”,如今合体字各部位的部件统称为偏旁。
部首是汉字的第一笔画或形旁,也是字典词典按汉字结构和意义进行分类,以便于检字的符号目录。对于独体字来说,部首是第一画,比如“永禾天日”的部首是“、丿一丨”;对于合体字来说,部首是用于归类的表义的“部件”,也就是“形旁”,比如“名明描蒋形”的部首是“夕日扌艹彡”。
分类:
在偏旁中,部首的数量很少,常用的不过一百多个,前面提到的《部首名称表》列出的部首是99个。大量的偏旁是表音成分,主要是声旁,常用的有一千多个。声旁中将近90%是独体字,如“偏”、“驾”、“固”等字的“扁”、“加”、“古”,这类声旁叫做“成字声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那些构字能力强的成字声旁叫做“基本字”。
把表义的偏旁叫做“部首”,起源于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古代字典。古代字典给汉字分类采取“据形系联”的方法,把具有共同形旁的字归为一部,以共同的形旁作为标目,置于这部分字的首位,因为处在一部之首,所以称为“部首”。如“妈”、“妹”、“妙”、“姑”等字,具有共同的形旁“女”,“女”就是这部分字的部首。
❻ 语文中偏旁部首是什么
答:偏旁和部首是一个意思。
偏旁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古代人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旁”,如今合体字各部位的部件统称为偏旁。
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所以,“偏旁”,主要包含形旁和声旁两类。如“语”字,由“言”和“吾”两个偏旁组成;“盆”字由“分”和“皿字底”两个偏旁组成;“问”字由“门字框”和“口”两个偏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