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抓一词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抓一词

发布时间:2022-11-27 23:57:3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巧抓关键词-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抓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来理解句子,这些关键词一般都是形容词、动词,抓住了关键词,抓住了重点句子,就可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② 小学语文一词多义方法

对一个字而言,一般情况下意义是多样的,即一字多义。一字组多词是想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对这个字的意义进行全面解读、全面认识,从而全面运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一词多义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一词多义方法

1、明确指向与集中比较

明确指向。

在识字教学的扩词练习中,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字组多词的真正内涵是让学生从字的多种意义上 组词 ,从而实现对字的多种意义的全面理解,而非单纯追求数量。所以,我们可以把“谁还会组其他的词”指向再明确些:“‘花还可以表示其他意思,比如用花或花纹装饰的——”这样一引,学生立即心领神会,脑袋瓜儿也一下子转过来了:“花布”“花车”“花灯”……

如果我们继续从意义上引导:“花”还可以表示(眼睛)模糊迷乱,所以,还可以组“眼花”“昏花”……这样组出来的词语带给学生的信息更丰富,学生对“花”的理解更全面,词汇积累更扎实,词语的运用会更灵活。词组完了,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挑几个表示不同意义的词写在书上。这样天天留意,课课积累,我们还愁学生说话、写作时无词可用或词不达意吗?

集中比较。

比较,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能力,具有很大的教学意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用集中比较的方法加强训练,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正确程度。如理解“光”字的多种意义,可以首先将几个 句子 集中板书出来:

(1)妈妈不光为我做饭洗衣,还教我读书。( )

(2)我把碗里的饭吃光了。 ( )

(3)明亮的灯光,洒在我的作业本上。( )

(4)奥运健儿为国争光。( )

(5)我光着一只脚就急忙赶来了。( )

(6)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

(7)明媚的春光,永远值得人们留恋。( )

接着要求学生认真读一读这些句子,联系内容查字典,比较分析各个句子中“光”的意思,得出答案:(1) 只,单; (2) 一点儿不剩;(3)光线;(4)荣誉;(5)身体露着;(6)光滑; (7)景物。

通过这样的集中比较,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理解“光”字的多种意义, 而且进一步认识到某些汉字的多义特点,懂得正确理解字义不能脱离语言环境,从而掌握正确理解字词的方法。

2、以音定义与以义定音

这一策略主要针对多音多义字。多音多义字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意义对应不同的读音。对于这一类多义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发现不同字音对应的不同的意义的规律,并加以归类 总结 ,这样就能较好地掌握并运用这类字了。例如“似”这个字,有shì和sì两个读音,而“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这一义项只在翘舌音的时候才有,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这个多义字了。

再如“打”:dǎ,敲打;dá,一打。一打的“打”(量词)是英文dozen的音译字,跟敲打的“打”毫无关系。学生只要清楚dá这个读音只出现在“打”字作为量词,表示“十二个叫一打”这一种情况,那么运用起来就不会存在问题了。

3、趣味表演与实物图比

这两种策略主要在学生初学生字时运用,通过有趣的、多种形式的 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不同意义,为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生字奠基。

趣味表演

趣味表演是用实例或联系小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自参与趣味活动或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会话、表情、动作等表演,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或生疏的字词含义。如教学“花”时,教师可以拿出鲜花,让学生三人一组上台表演买卖花的情景。这样既有实物“花”的展示,又让学生在表演中明白“花钱”的“花”就是“用”的意思,还可以利用花篮、花布等道具理解“花”的其他意思。这种方法既可以使说话的、观看的学生全部进入角色,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提高认识字义的能力。

实物图比

实物图比就是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幻灯片或 简笔画 以及动作、表情及形象化的语言来解释字义的方法。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知、问答、辨认,利用这些直观手段使学生对字的音义建立直接联系,更好地理解和记住字、词义。图表的特点简单明了,它能把分散零乱的知识按一定规律对号入座,使知识系统化,便于教与学,尤其适用于复习和巩固。

如教“美”字,可以通过六幅图画展示它的六种意思,分别是美景图帮助理解“美丽好看”这一意思,美容图帮助理解“使美丽”这一意思,超市物价图帮助理解“令人满意”这一意思,学生获奖图帮助理解“得意”这一意思,世界地图帮助理解“美洲”这一意思,美国国旗图帮助理解“美国”这一意思。

2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

1、艺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领悟主题、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如果在课文的开始就把本课的主题或者题材用音乐、动漫等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不仅能唤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形成美好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内涵。一个好的开始,宛如一块磁石,能把学生延滞在课间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又像电光火石,给学生以启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增进课堂气氛,提高听课效率。

在教学中,课堂气氛是由教师决定的,具体地说,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而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思维感到压抑,学生就没有学习的热情;反之,学生学习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听课效率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3、优化有效讲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实践中优化课堂讲授、提高讲授的有效性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讲解、有效指导。比如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碰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此时,教师就应停下来,对字、词的意思进行讲解,从而理解句子、 文章 之意。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讲多讲少,何时讲授,何处讲授,该讲授些什么,应视学生的需要而定,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在过短的时间内呈现过多的新知识,不能花费太长的时间以至于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即不机械盲目地讲授。

4、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

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因其融合了文本、图像、视频、音乐、动画等多种信息,实现了人机交融,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声像并茂、动静结合,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多媒体的应用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带来了思考。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多媒体的作用,坚持科学性原则,方能让多媒体真正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另外,小学生的想象由具体向抽象发展,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不可或缺。而学生的想象需要借助一定的实体来作为基础,透过文字可能无法让学生得到具体的感知,那么,借助多媒体的展示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3小学语文语言积累的方法

一、语言积累的方法之一——观察体验生活

所谓“生活处处皆素材”,初升的太阳,夕阳的余晖,新出的秧苗,沾露的嫩草,处处美不胜收;父母儿女间的亲情,同学朋友间的友谊,校园师生间的感情,实为日久见真情;胜利时得意的笑脸,失意时感动的帮助,苦闷时酸涩的泪水,探究时惊奇的发现,感受不同时刻心情的五味杂陈……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的年纪,与不同的伙伴从各个角度留心观察生活,萃取营养丰富的语言材料。

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使他们乐于从生活中获取直接而详细的语言材料,并不断向学生渗透发现与观察生活的方法。比如,利用连续观察的方法获取具体详实的素材,利用定向观察的方法获取有方向、有重点的素材,利用随机兴趣观察的方法捕捉感人至深的偶然事件,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意义且他们感兴趣的部分。

一旦学生在盲目的日常活动中睁开了发现生活的眼睛,就开始四处观察,并逐渐记住单一的、连续的、阶段性的事件与过程。他们的记忆和认识开始丰富了起来。但是在这里,我不得不强调,学生仍然是“麻木的旁观者”。这一个个奇妙的时刻并没有被盖上所见者感情色彩的印章,也没有他们血肉丰满的自我感悟。

所以,在发现、观察生活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体会与感悟。比如,面对事件中具体细节的思考,体会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这件事所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面对自然景观,如何从一个侧面称赞它的独特美,面对这种美我又有什么样的感受。面对小动物、一种游戏、一个 故事 ,我体会到了哪些乐趣。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又有哪些想象与创新等等。在观察中不断伸出灵敏的触角,探知体会鲜活的生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二、语言积累的方法之二——阅读美文及名着

关于阅读的好处,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不妨回想一下,咱们小时候学习语文以及一般知识,有几分之几是从课堂中学来的。每个人都有大致相同的 经验 ,课外学到的东西比课内多些。”这些老先生都在向我们传授广泛阅读的重要性。

教育 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规定背诵篇(段)数的同时,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此举旨在用适当增加阅读篇(段)数的办法,引起教师和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

开卷有益,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出色文学作品中积累句段、素材和写作手法,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我们发现,学生中语文成绩突出,口语表达流畅的,一般都是手不释卷,对课外阅读有浓厚兴趣的。就连许多大文豪、名作家在自传和访谈中都说自己的文学造诣得益于儿时的博览群书。

三、语言积累的方法之三——多背诵多交流

苏辙曾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解释起来的大概意思是说,少年时期读书似乎并没有深刻理解书中之内涵,但在此之后,人成熟了,在审查事物时却发挥了神奇的功效,使感受有据可循。苏辙与我们分享的,实际上就是“记忆的沉潜”。

人在少年时的 记忆力 是一生中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记忆的内容常常印象最为深刻,甚至终生难忘。而少年时期沉潜在大脑的记忆被封存,在日后生活实践和运用中被唤醒,就能融会贯通,发挥奇效。教育工作者们利用这一科学知识,强调小学(尤其是中低段)背诵一些优美句段、篇章。很多教师也要求学生大量记忆古诗词、名家名篇。但在这一过程中,又引发了一些误区,值得大家注意。一是一味的“死记硬背”,二是局限于教材的“鼠目寸光”。

背诵这种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应把重点放在“悟”,即理解的背诵。可在理解基础上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关键词记忆法、提纲板书记忆法、图画影像记忆法及特殊记忆法等等。另外,教材上的文章在浩瀚的书海中如同九牛一毛,微小之至,所以要把眼光放出去,涉及方方面面的类型文章,真正使学生的积累背诵丰富起来。

在理解感悟中,丰富多样的名篇美文自然而然沉潜在学生深深的脑海里,回归到生活实践中,背诵的篇章逐一被唤醒,与自我认识融为一体,为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除了充分发扬勤于背诵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之外,多交流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透彻的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4小学语文句子教学方法

(一)指导句子的朗读

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文,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不仅能学习准确地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够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从中学习准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思想,逐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在语文《新课标》中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指的是使人对语言的知觉的整体感受,或是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通过朗读中重音、停顿、节奏、语调的处理,培养语感。学生有了敏锐的语感,势必大大提高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荷花》,第二自然段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句子就是要重点指导朗读,第一步先理解荷叶是“挨挨挤挤”的,荷花是“冒”出来的,体现她顽强的生命力, “展开、饱胀、破裂”这些重点词语进行朗读,第二步根据这些词语加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勃勃生机的画面,自然而然地就把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

老师可以采用多种的朗读形式,例如加动作读、配乐朗读、比赛读等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句子朗读到位了,学生对重点字词理解了,对段落的意思也清晰了。

(二)注重句子的理解

句子教学的重点是要学生掌握常见的句子结构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要用多种方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有: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子

在一句话中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往往蕴涵在一些关键性词语之中。在讲解句子时,抓住这些词语认真理解,对正确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有好处的。有些句子中有难懂的字词,如果把这些词的意思弄懂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清楚了。例如《鸟的天堂》一课的结尾: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可以先理解句中带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大榕树”;“的确”就是“确实”的意思。不带引号的天堂是“乐园”的意思。再联系起来理解,全句的意思就清楚了:那大榕树确实是鸟的乐园啊!句意明白了,再从感叹号中领会到作者抒发了喜爱大榕树、赞美大榕树的感情。然后联系全文,认识到这句话在文章中有着点名中心的作用,这样,就真正学懂句子。

2、从文章中心入手理解句子

凡是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往往是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句子,有的甚至点名中心,因此可以把句意跟中心联系起来思考,这样会使学生对句子理解更加透彻。例如学习《夕照》一课,“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光读这句话,让人不解作者为什么感慨,为什么激动,但是联系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把夕照描写地很美,正式面对这如诗的夕照,让人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激动与赞美。理解了这句话,也知道它正好点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

3、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

句子是若干个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教学是词、段教学的桥梁,是段篇训练的基础。句意教学是句子教学的中心环节,一篇文章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每一段又是由若干句子组成的。一个句子虽然能完整地表达意思,但是段落中的每个句子却不是孤立的。每个句子均有语境,即句子所处的上下文。因此,认真研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联系语境讲解句意,有助于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田忌 赛马 》这篇文章,第二次田忌赢齐威王的原因是课文最后一句话“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光读这句话,会让学生产生误解,是不是其他的比赛也可以调换顺序就能赢?不是的,这时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调换顺序是要有一定条件的,要联系第三自然段孙膑的话“从刚才的情形看,他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来理解,让学生清楚这是要仔细观察、分析得出的结果。

(三)加强句子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 语文教材 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 作文 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就是学习知识重在与迁移运用。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就是要加强训练,把句子教学落到实处。可以根据句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使训练扎实有效。

1、读和抄写句子

读和抄写是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一种训练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对句子进行初步认识。特别注意标点符号,对于不同标点如句号、问号、感叹号就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含义。

2、补充句子

补充句子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句子,并把句子写具体的一种训练,是学生学习 造句 前一种过渡性的训练形式。例如用“树叶落下来”,进行补充“( )的树叶,( )地从( )落下来。”可以让学生把句子意思表达更完整,也为习作打下基础,使文章生动具体。

3、造句

这是一个常用的训练方法,老师在学习到好的词语或者一些关联词时,会让学生练习造句。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再让学生读课文中的例句,体会在句子中的用法。在指导学生造句时,要注意句子是否正确,例如在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时,学生往往容易漏掉主语“谁”;还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写出内容各异的句子。

4、仿写句子

这是一个难点,出题者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仿写一个怎样的句子,这时需要学生仔细审题,分析句子的特点,弄清楚作者到底让我们写一个怎样的句子,写时只要求模仿例句的表达形式,在内容上则应该有创新。

例如“节假日,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这个例句就应该抓住“人山人海”这个词,知道这是一句夸张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例句,读懂句子意思,抓住关键词语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再动笔写话。


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建议先了解下写作背景,这样方便从哪些情感的角度来把握文章的方向,如果作者资料不详或者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 建议多读几遍 尤其在标题、首尾段 作者直接抒情的语句 来把握~这样就能知道作者的情感方向 一般情况来说 作者的情感方向是统一的~ 只有把握好了情感 在阅读方面才更轻松

④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教会学生提取关键词

【分析】关键词本是网络中经常提及的词语,指的是人们输入搜索框中的文字。关键词的内容大多为网站名、网页名、新闻事件、人名、术语、软件名等。 什么是“关键词”?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对此是这样解释的“(1)指能体现一篇文章或一部着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2)指检索资料时所查内容中必须有的词语。”依照这里的解释不难理解,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解题方法】做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清语段的类型,看是记叙性语段,还是议论性语段,还是说明性语段。
如果是记叙性语段,首先要找出叙述的对象是什么,文段围绕这个对象说了什么事,最后的结果如何或者影响如何,然后在这基础上再提取关键词;如果是议论性语段,首先要找出语段的观点是什么,围绕此观点分别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取关键词;如果是说明性语段,就要首先找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文章对此说明对象说明的特征是什么,然后在这基础上再提取关键词。
提取完成后要检验,方法是把提取到的关键词连结成句,如果能够体现短文的主要内容,就可以认定是符合要求。

⑤ 如何培养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可学生阅读能力较弱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大困惑,尤其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抓关键词句进行教学也是由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篇章段落的理解都建立在对重点字词把握的基础上。字词句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词句可以为我们的朗读起到提示作用,读好关键词句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学生也正是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我们从培养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方面做了如下探究:
一、课前预习,解决生词。
让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字典、词典解决这些生词。课上同桌汇报,教师抽查。
二、课堂自读,初步感知词句。
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提醒学生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或在感受深刻的词句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对文中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等,以便在精读课文时交流感悟。例如,在自读感知《给予树》一课中的词句时,学生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个圣诞节,金吉娅送给家人的只是棒棒糖,妈妈为什么说她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为什么说她还送给我们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说明学生已初步养成了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习惯。
三、教给学生抓重点词句的方法。
1、抓中心句理解课文。
很多课文往往会有蕴含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我们通常把这类句子叫做“中心句”。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心句,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课文描写了西沙群岛什么风景?它是怎么的美?课文写了西沙群岛哪些地方的物产?有哪些物产?它们怎么样?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来写的,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先导作用。
2、抓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课文。
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词句,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词句。如理解《掌声》中“犹豫”一词时,引导学生从后面的“慢吞吞”体会出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又从前文中“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明白英子不能不服从新老师的要求,因此拿不定主意。进而体会出英子内心十分痛苦、矛盾的心情。又如理解《矛和盾的集合》一文中“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句子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学生在举例的同时加深了对文章这一表达中心的理解。可见,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是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
3、找出特殊作用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特殊句往往是起到总结,引领的作用,使条理清晰。
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赵州桥》时,抓住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过渡句,就可以读懂上一段和本段的内容。
四、学生学习重点词句教学的策略。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
2、运用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使用语言,可以创设语境造句或写一段话;也可以运用关键词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关键语句的朗读训练。
当然,还有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方法,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去探索。

⑥ 如何指导学生抓关键词阅读

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这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一种讲读方法。为使学生容易接受,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在教学中我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能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2.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记叙文,抓住关键词能理清层次,能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
3.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文章,根据一些显性词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能分析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说明文的特点及侧重点。
4.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抓住关键词能迅速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所须的信息。
5.能充分运用注释及背景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些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都与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分不开。学生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教会学生抓关键词,领悟文章的意思是一种常见,又具有实效性。
望采纳,谢谢

⑦ 语文教学如何把握好文本的

自从这几年实行课改以来,各种教育学说真是百家争鸣,众说纷芸、莫衷一是,实在让人有些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也让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在各种教育学说中迷失了方向。说实在话,有时真是深深地感觉到语文不好教,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教,到底要教学生什么?
最近,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分别去了马鞍山和泾县,听了几节观摩课。且恭听了宣城市教研室周敏老师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动向以及对这些课的精彩点评,让我收获颇多,感受很深。很多平时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惑都迎刃而解,让我大有拔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结合这次学习的收获以及我自身的工作实际,针对如何把握好小学语文教学这个问题,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几点薄见:
一、 词句的教学要“精”且“深”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容易忽略对文章语言本身的评析,忽略了在教学中对重点词句的反复品读,体会、揣摩,以及它们对体会文章中心思想所起到的作用。
对于词句的教学,我们平时总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去了解。自学方式包括查字典,词典,其它工具书以及联系上下文,看图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词句表面意思的了解,却不能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作者的选词对于表达文章思想价值所起到的作用。
理解词句,是学习文本的首要任务。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就成了空谈。可是一篇文章的新词那么多,内容那么广,我们既不能把文章中的词全都拿出来一一评析,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也不能不讲不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摸索。
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地把握词句的教学呢?只有通过把握文章中能够体现作者思想的,或是体现作者写作艺术水平的重点词句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前,先要熟悉文本,熟悉教材,把握好课文的文眼(即关键词),打开这双眼,一切就变得简单实在了。
如王群老师在教学《七律 长征》这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读文明白长征道路的遥远,经历的艰辛,再让学生从一、二两句中找到体会到红军面对长征态度的词语,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了“难、不怕、只等闲”这几个词。这样就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这几个词展开教学:长征路上,红军都遇上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面对和克服的。整课堂的教学井然有序,层层相扣。
在学习一篇课文时,除了把握好重点词,还应注意让学生划出文中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找出适当的依据,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的体会。如果要学生写感受,一定要及时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并随机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写写感受,有以下好处:一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二能照顾个别差异,三能做到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思考与研读文本之中。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或课件,形式要为实效服务
以前不论是上公开课还是去听公开课,似乎一直都很强调多媒体的运用,于是心里就有了一种感觉,只要多媒体用的好,那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只要多媒体搞得天花乱坠,这节课就生动而精彩。而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自己也常常起疑。这样的课到底是语文课还是综合课。这堂课学生真的有所收获吗?学生收获的是什么,是知识、是语言的的魅力还是简单的快乐。
我认为,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服务,对于老师不好教,不好导,学生没有实际生活经历的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内容或写作思路的理解,不然多媒体运用得再多,再精彩,也只是花架子。不过是哗众取宠,没有实际意义,既不利于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如,在王群老师所教的《七律 长征》一课,没有过多的运用多媒体,但在教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句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句中为什么要用上“暖”、“寒”两字,王群老师先是通过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暖”,再通过观看电影录像中飞跃大渡桥的艰险场面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寒”。如果不运用多媒体的展示,不观看到红军跨越大渡桥时,那悲惨壮烈地激战场面,学生又怎样才会领悟到这 “暖”、“寒”二字是指心头的感觉呢?
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但用得过多过杂,就失去了语文学习的本色。
三、把握好“省时高效”的原则,探究不能脱离文本。
语文课的综合性比较强,如历史典故,科技自然、天文地理、音乐美术,一切都可以囊括在内。
一堂课的教学,只有四十分钟,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否则时间便不够用。谈到这里,不得不提起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教师上课之前,必然都会精心地备课,然而上课的时候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和学生的交流,必然会导致生成的火花。课堂上的生成实在太多也太意外,教师往往始料未及。面对生成,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支持学生的创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忍折了孩子的兴头,于是放下自己备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程序,让学生自由交流或和学生大侃特侃。有时弄得不好,反倒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从而脱离文本。一课堂貌视上得生动而精彩,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学情也空前的高涨。然而,当这堂课结束后,教师忽然发现自己的教学目的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没有达到。该讲的没讲,不该讲的却说了一箩筐。于是不得不接着再上这一课,从而延误了教学时间。
学生的学习应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所以教师在平时上课时,不必操之过急,应注意着重把握好一个重点方向。使得学生学习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面对课堂上的生成,教师要学会审时度势,如果生成是和教学预设有关并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的,要加以支持和鼓励,善于引导;如果是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要及时把学生引回文本,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游离于文本之外。
每一堂课的教学,都要使学生学有所获,力争一课一得。这个“得”,也就是教师所预设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等目标。
四、教学要敢讲,讲授要有技巧。
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流程通常都是让学生以读为本,自主感悟课文内容,当学生遇上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然后再汇报交流,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而我们教学的内容不过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让学生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有哪些收获。
这样的学习,在整体方面虽然教学的比较全面,但是从局部来说,却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基本功的把握,一篇课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完了,自己也感觉到没什么东西好教的。这也就是没能做到扎扎实实学语文。学生的学习总是一带而过,教师也常常感觉到还有很多该让学生明白的东西,没有让孩子去弄明白。为什么会导致这样呢,因为现在教师的不敢讲课,不论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总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摸索,去研究。教师为什么不敢讲课呢,因为只怕给冠上一顶跟不上时代,教学方法陈旧、老套的大帽子。
而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而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差,比不上城里面。城里的孩子遇上不懂得东西,还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来解决。可是农村里的孩子去哪儿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呢?所以还有很多让学生弄不懂的地方,也就蒙混过关了。这样能做到扎扎实实打基础吗?
其实该讲的还是要讲,教师不讲,学生就是不明白。虽然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学生对一件事物的理解是有一段时间过程的,而不是仅靠读书就能弄明白的,还要通过不断的生活积累,感悟。我自己也深深地有过这样的体会,小时候一些文章读不懂,文章内容虽熟记于胸,然而却一直不明白其义。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不断增加,才有所感悟和理解。
如果一篇课文,就让学生就这样翻来覆去读上百遍,上千遍,又有何用呢?难道这样就能把课文读懂,读透?这是不可能的,还是得靠学生自己慢慢地从生活中,从成长的过程中去感悟、去理解,这需要的是时间。我们不能把一切知识都寄托于孩子自己对事物的感悟之上。而且这些感悟也只能算是学生自己通过生活实践去了解的,而不是教师教的。既然是教师,就不能失去“教”的作用。处处都“导”,不就是导师了吗?更何况,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些东西,没有实际生活经历,教师是根本“导”不出结果,学生也谈不出感受来的。
所以,该讲的还是要讲,特别是在信息比较贫匮的农村地区,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去理解他们所不能弄懂、弄明白的地方。
经过这多年以来有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学说变化,我深深地感受到:既要致力学习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不可把传统的一些优秀的教学经验全都抛于脑后,对于新的东西,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批判地接受。要吸收其合理的成分,抛弃其远离自身教学实际的东西,切不可生搬硬套。要真正使语文教学做到简简单单,实实在在。

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阅读则是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阅读能力较弱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尤其是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因此,我们年级组的研修主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个大问题下,我确立的个人研修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我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甲”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哪些具体的景物来突出这个“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点?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点?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课文是围绕着这个“甲”字来写,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以下的内容都是“甲”字的具体化和形象化。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无疑起了先导作用。

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句子,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句子的方法,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句子。如《乡下人家》中“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这句话的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你见过的城里的鸡是什么样子的,你在乡下见到的鸡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进而比较来理解乡下的鸡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理解“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一篇文章,总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往往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能帮助学生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我抓住“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把漓江的水说成“碧波”,把游览桂林山水说成“在画中游”,这分明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是抓住过渡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围绕研修主题,本学期我认真地参与各种研修教育活动,在准备集体备课区内展示时,我积极虚心地参加,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组的活动比较成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通过这次研修活动,我自身的素养有所提高,对研修主题有了进一步的探究。我本人在准备中心诊断组的诊断课《乡下人家》时,结合自己的研修主题,吃透教材,认真备课后,听取组内教师的集体备课的建议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课上得比较成功。课后,在校内教师评课的基础上,我再次结合自己的研修主题进行反思,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改进、提高。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自身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有收获,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提高,尤其是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还将继续这一研训主题,扎实地提高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

⑨ 如何抓课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如“伏”字的处理,在感悟中,着重抓住走搭石中一行人走搭石、年轻人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以此为抓手,顺序而导,自然巧妙而灵活地理解了“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的意思,并在一次一次的读书中去积累,去感受。并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去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的作用。1、一行人“走”石图。(1)读通句子,正音。(2)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体会“走石图”的美,相机指导朗读。l 教师提问: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教师引读理解“协调有序”。l 用查字典的方法学习“绰”字。l 引导学生想象“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3)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4)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5)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2、背老人“过”石图。(1)指名读,正音。l 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读文中的句子,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l “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l 理解体会 “伏”字。“伏”是什么意思?什么结构?展示“伏”字的甲骨文。 (2)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创设情景引导生做“伏”的动作,教师引读,学生理解“理所当然”。(3)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4)教师引读走搭石的有关句子,引领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九色鹿》教学环节的设计方面,陈老师并没有采用传统的逐段学习的方式,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大胆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先整体把握调达“见利忘义”的特点,然后深入体会九色鹿对调达的“恩”和调达的“誓”及调达违背誓言后九色鹿的悲愤,国王对调达的斥责、惩罚。这样的重组,始终抓住解剖调达这一条主线,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紧扣文本,联系生活,放眼学生未来。在语言文字训练上,落实“读、说、想、写”;在内容感悟上突显“利、恩、誓”,两者互相融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让学生在充分地“读、说、想”中,感受出“巨利、大恩、重誓”,从而深刻领悟文中的内涵,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九色鹿对国王控诉的那段话也是整堂课一个重要的训练读的点。为此,我出示了这段话:“陛下,你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泄露我的住处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文,情景再现,反复阅读,一步步引领孩子品课文,情感体验越来越深刻,课文读得也越来越有味。教学目标:抓关键词句深入体会抓关键词句深入体会,反复朗读,把握人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见利忘义”这个词入手 如感受“恩情”那一段: 师:救命之恩,怎能忘记?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吧。谁来读2自然段? 生:有一天……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九色鹿去救调达时根本就没有多想 师:从哪儿读出来的呢?生:我从“立即”这个词体会到的。师:再读这句话,(生读)还能体会到什么呢?生:九色鹿救调达毫不犹豫。师:很好,九色鹿救调达毫不犹豫,你又知道了什么?生:九色鹿善良生:九色鹿奋不顾身去救调达生:九色鹿对调达恩情很深师:真了不起,能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恩重如山啊。再读。在这一段中,通过抓一个词“立即”体会九色鹿的品质,体会九色鹿对调达的恩情,读中体会,体会中读,层层深入,感受这份恩情。在解析“誓”字时,学生不知道“誓”字的构字原理,陈老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给学生讲解,并折断一枝条进行演示,让学生懂得了“誓”字的构字原理,并体会到了誓言是不可违背的。“枝条”这一教学资源用得较好。

阅读全文

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抓一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5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2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4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6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0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9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4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7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7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9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3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8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4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7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6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9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15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