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什么是语文专题阅读

什么是语文专题阅读

发布时间:2022-09-23 08:18:33

㈠ 主题阅读和群文阅读有什么不同

主题阅读: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串连起一个单元三本书,同一主题下、相似体材、相关内容、相同语文要素的文章或诗词,采用七种课型,特别是重点课型“单元导读课型”“以文带文课型”“读写联动课型”“分享展示课型”,实现课外阅读课内教,在课堂中实现有主题的,有思想的,有运用的大量阅读,带领学生走上阅读的快车道。主题阅读在实现课内外大量阅读的方法上,更全面、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

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最早由蒋军晶发起,从课外整本书阅读入手,把同主题的几篇文章、几本书,放在一起阅读,与教材同步,或归纳、或对比、或梳理,一群文章或一群书籍,以一个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式学习。这需要老师和学生都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上课前要有深度阅读,才能在课堂阅读中,议得广、议得活、议得深,最后围绕议题达成共识,形成一个结论。蒋军晶的课确实很精神、有深度有广度,但是其他老师和孩子们都做不到,最后呈现的课堂都是一张表格,梳理了几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情,就没有了。去年,蒋军晶另立门户,自己单干了。重新树立教育群文阅读,现在由泽元教授领衔研究。因为这条路走得不通了,所以,群文阅读也开始回归教材,以单篇对应的方式,也采用以文带文的方式上课!群文阅读专家职称要比主题阅读高,名气大是他们的优势。

㈡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名着阅读专题教学

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但是从当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情况上看,阅读教学效率较低,学生阅读名着的能力和意愿也不是很突出。而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尤其是阅读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职责,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勇敢地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而引导学生进行名着阅读,是让学生吸取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文学名着,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下面,笔者对当前初中名着阅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急需改变的状况

文学名着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文学名着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必要环节,是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初中生的文学名着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1.重视程度不足,阅读量不够。意识是思想的先导。人们只有在意识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是当前的文学名着阅读教学存在这样的状况,即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学生阅读量不够。这是当前初中文学名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生的名着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影响到了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毕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文学名着阅读并没有成为考试的重点,课文对文学名着的收录只是一些章节和片段,无论是量还是度,都是不够的。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就使得文学名着阅读教学变得无足轻重,部分教师甚至都忽略掉了文学名着阅读的教学,而只是以课本的文本阅读教学为主。
2.阅读能力有限,理解模式化。阅读是为了扩充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个人的素养。初中生的文学名着阅读也是如此,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知识和文学素养。但是,前提是学生的阅读理解必须透彻,必须能够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必须能够吸取其中的文学和文化精神的内涵,否则阅读就不会起到任何效果。同时,在阅读理解的问题上,初中生也必须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必须要经过个人经验的建构,这样才能够将人类的文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但是,当前的初中生在阅读文学名着时,其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都是模式化的,都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或者他人的观点,这必然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二、必须拿出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学名着阅读教学时,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对策:
1.教师转变角色,将名着阅读教学常态化。我们知道,初中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很难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文学名着,教师也不可能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文学名着的阅读教学。毕竟,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有大量的文学名着,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不可能进行大量的文学名着阅读教学。但是,如前所述,文学名着阅读是必须进行的。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即不应该以文学讲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阅读导师的身份出现,从对文学名着的解读,转变到对文学名着的介绍,让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之下,对文学名着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阅读。而这样的方式应该是要常态化的,不是一两次课后作业能完成的。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通过每周一个问题设置的形式,如:关羽为什么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火烧赤壁对三国局势的影响是什么,等等。同时,将文学名着的阅读和作文写作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以此加强学生日常对文学名着的阅读量。
2.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不是为了向学生解读文本,不是为了向学生讲述文学名着的内容,更不是讲述文学名着那些经典的故事情节。文学名着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我们的教育向来提倡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我们教师教学要关注的。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个性理解的能力,也就成了文学名着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应该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避免阅读方式和理解方式的机械化和模式化。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引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英雄好汉”是否真的符合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观,是否符合“正义”的化身的标准。学生在认可梁山好汉的造反精神的同时,也要反思他们也有滥杀无辜,甚至吃人肉这样野蛮的行径。这些理解都需要学生个人的把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都是“盛赞英雄”,这不利于学生客观地看待小说人物和社会背景。
文学的力量是强大的。阅读文学名着,是学生不断吸取文化和文学精髓的主要途径,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面对人生的原动力,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源泉。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名着的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学生阅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㈢ 什么是语文阅读题

给你一个文章,你要细读,读懂,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在文中找答案,或联系生活实际。

㈣ 2021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在中考语文中,阅读题可以说是重难点,比较容易失分,这就要求在语文的阅读训练中,要把握正确的答题技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2021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古诗词阅读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古人写诗注意遣词 造句 ,试从 文章 中找出一例赏析。

【答案】示例:“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

【解析】考查词语的赏析,要求学生读懂诗句的含义,领会重点词语在 句子 中的作用。

示例:“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

2.用自己的话描述后两句诗的画面。

【答案】春天的傍晚,雨急切地下着,河中的水漫了起来,一条小船孤零零地横在无人的渡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概括 总结 。

春天的傍晚,雨急切地下着,河中的水漫了起来,一条小船孤零零地横在无人的渡口。

文言文阅读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夸父逐日( ) ②入日( )③昔者( ) ④共工怒触不周山( )

【答案】①追赶太阳②(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从前。④碰,撞。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做好此类题目,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可以用 组词 的 方法 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要特别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特殊的文言词语。

4. 用现代汉语描述下列句子。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答案】(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特殊的文言词语。在翻译时注意“倾”“移”的含义即可。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个人物形象有无共同点?

【答案】共同点:非常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②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③都是 传说 中的英雄。

【解析】考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要求学生结合读懂文意,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总结。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②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③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6. 试举与“日或水”有关的神话。

【答案】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

【解析】考查学生平素的积累。示例:后羿射日、大禹治水

记叙文 阅读

向日葵

尤今

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稀少的小公园。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寒风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唉,”老公叹气,“伦敦的工作压力真是太大了!”

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

我被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点了各种美食。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 蛋糕 ,还有一张卡片。

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图片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7.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答案】(1)买向日葵(2)藏向日葵(3)浇向日葵(4)送向日葵由此可见向日葵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作者写作思路的理解,(1)买向日葵(2)藏向日葵(3)浇向日葵(4)送向日葵由此可见向日葵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8.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为后文女儿的迟到作铺垫,烘托了“我”的失望、生气、难过的心情

【解析】熟记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结合句子做准确的分析。“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这句话属于景物描写,写出了天气的寒冷,烘托了我的失望、生气、难过的心情,也为下文女儿的迟到做铺垫。

9.文章画线的句子中“冒“字,用的很好,试分析原因。

【答案】运用“冒”这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我”因女儿不体恤父母而失望至极的情状。

【解析】做这类题目,首先要解释词语的本义,然后分析在句子中的含义和作用。冒,动词,形象的写出了我因为女儿不体谅父母而失望的情形。

10.如何理解“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答案】“我“被女儿的行为打动了:对我满腹的抱怨,不感到委屈;害怕花无法透气,半夜起来给花浇水;女儿对妈妈深深的爱。

【解析】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文意,概括总结。“我“被女儿的行为打动了:对我满腹的抱怨,不感到委屈;害怕花无法透气,半夜起来给花浇水;女儿对妈妈深深的爱。

11.文中有多处伏笔,暗示着过生日事件的发生。请你找出两处。

【答案】(1)一向准时的女儿昨天却迟到了。(2)女儿迟到了,却没有告诉我迟到的真正原因。(3)在餐馆吃饭时,一向体恤父母的女儿并没有安慰我,而是一个劲儿说看单位的趣事。(4)一向敬业的女儿,今天却没有去上班。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

12.本文主要写了女儿对母亲的爱,读后有什么收获?

【答案】示例:文中的女儿非常孝顺,她懂得体贴、包容自己的父母。我们也应该像她那样孝敬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

【解析】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开放性试题,无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文中的女儿非常孝顺,她懂得体贴、包容自己的父母。我们也应该像她那样孝敬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

说明文 阅读

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然而,我们是怎样对待这条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随着她儿女的渐渐增多,她周围的森林面积却一天比一天减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终于使她由绿变黄了。由于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有些地方,比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大概是母亲生我们的气吧,河水一次又一次地跑出来教训我们,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

②那么,目前的情况又怎样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 渠道 。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公里。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有80%排放进黄河。据检验,黄河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近年来显着增加。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合饮用标准。然而现在,宁夏南部山区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即使是那些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不是不受危害的。因为被污染的黄河水影响到了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饮用这样的地下水,怎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③黄河污染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不赶快控制污染,情况将更加严重。那样的话,黄河母亲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们想保护自己,保护中华民族,就必须先想办法保护母亲,保护黄河。

13.选文第一段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悬河”形成的原因。

【解析】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读懂文意。“她周围的森林面积却一天比一天减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由于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此段是说明悬河形成的主要原因。

14.结合文章回答,“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两种问题分别代指什么?

【答案】泥沙增多,河底增高(或:成为悬河,河水泛滥)。河水受到污染。

【解析】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读懂文意。“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有些地方,比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 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可以从这两句话总结答案。

15.试分析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案】列数字、举例子 黄河受污染的程度极其严重。

【解析】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识记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结合句子做出准确判断,分析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形象的写出了黄河受污染程度的严重。

16.结合上下文意,将文章空白处填写完整。

【答案】更加生气,并且用更加严厉的方式教训我们。

【解析】考查学生文章内容的把握,要求学生读懂文意,“大概是母亲生我们的气吧,河水一次又一次地跑出来教训我们,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可以仿照这句话来写。“黄河母亲会更加生气,我们收到的教训也更加严厉”

17.说明文语言要力求准确严密,试选取一例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主要”表示除黄河之外,附近污水还有别的排放渠道;去掉后就变成了附近污水全部排放进了黄河,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

【解析】回答这类问题有规律可循:先讲明词语的含义,然后说出去掉后的意思,最后说明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示例:“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主要”一词表限制,意思是黄河是主要的排污渠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如果去掉后,就成了附近的污水全部排进了黄河,与事实不符,用在这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一)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就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是青春是挺拔。

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着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接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母亲望着巳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他一下子怔住了。

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1)_______(2)_______(3)______.

2.第⑧段面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3.第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___.

4.第⒄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

5.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_____的经过,又写了_____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

1.(1)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它不会长成一棵大树。

(2)孩子做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

(3)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母亲为孩子的将来忧虑。

2.母亲看到孩子天天半夜偷偷给那树喂童子尿。

3.突出孩子的自强(志坚)。

4.要点:抒发自己感激之情,或对母爱的赞美;语言得体,感情真切。

5.孩子成全了一棵树苗;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必须写出“成全”或者类似的说法。)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二)

在激烈的竞争社会,在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宽容同忠厚一样都成了无用的别名,让位于针尖对麦芒的斤斤计较。但是,我还是要说:宽容是一种爱。

十八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关于“定比”这一定律争论了九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的结果,是以普鲁斯特的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为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但他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天功为己有。他真诚的对曾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疑,我是很难把定比定律深入地研究下去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这就是宽容。允许别人的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让所有一切映在湖面上,天色云影、落花流水。这种宽容让人感动。

我们的生活日益纷繁复杂,头顶的天空并不尽是凡·高涂抹的一片灿烂的金黄色,脚下的大地也不如天安门广场一样平坦。烦恼、忧愁、甚至能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情,可能天天会摩肩接踵而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抽刀断水水更流。我说的宽容,并不是让你毫无原则的一味退让。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宽容的人或事,宽容的核心是爱。宽容,不是去对付,去虚与委蛇,而是以心对心去包容,去化解,去让这个越发世故、物化和势利的粗糙世界变得湿润一些。而不是什么都要剑拔弩张,什么都要斤斤计较,什么都要你死我活,什么都要勾心斗角。即使我们一时难以做到如普鲁斯特一样成为一泓深邃的湖,我们起码可以做到如一只青蛙去宽容蝌蚪一样,让温暖的夏夜充满嘹亮的蛙鸣。我们面前的世界不也会多一份美好,自己的心里不也多一些宽慰吗?

宽容是一种爱,要相信,斤斤计较的人、工于心计的人、心胸狭窄的人、心狠手辣的人……可能一时会占得许多便宜,或阴谋得逞,或飞黄腾达,或春光占尽,或独占鳌头……但不要对宽容的力量丧失信心。用宽容所付出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有一天一定会得到回报,也许来自你的朋友,也许来自你的对手,也许来自你的上司,也许更来自时间的检验。

宽容,是我们自己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2分)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文中第四段所举的事例。(2分)

3.文中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做到“宽容”?(4分)

4.下面这句话语意含蓄而深刻,请把你的理解写下来。(4分)

宽容,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5.请你对下面提供的几则材料作一番探究,围绕“宽容”这一话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至少两个)。(4分)

(1)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发表联合公报。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同时,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从中日两国人民长期友好的大局出发,决定放弃对日本作为侵华战争战败国的战争索赔。这一举措受到了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

(2)小泉纯一郎就任日本首相以来,不愿反省战争罪行,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为侵略战争罪犯招魂,激起了中国及 其它 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日本希望借助联合国改革成为常任理事国,却未能赢得联合国大多数成员国的支持。

(3)今年5月17日,在日本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日本需要正视当年侵略亚洲的血腥历史,对当年的战争罪行进行深刻 反思 和道歉。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

1.(2分)宽容是一种爱。(或要学会宽容)

2.(2分)作为定比定律的发现者,普鲁斯特把自己成功的一半功劳让给了论敌贝索勒。

(只答出“普鲁斯特宽容地对待论敌贝索勒”的得1分)

3.(4分,从两个方面回答,各2分,意思对即可)

(1)允许别人反对,又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同时又能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2)以心对心去包容,去化解,去让这个越发世故、物化和势利的粗糙世界变得温润一些。

4.(4分,从自我心境和得到别人的理解两个方面回答,各2分,意思对即可)

宽容的同时,我们面前的世界会多一份美好,自己的心里也多一些宽慰。

用宽容所付出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

5.(4分,答出其中任意两个观点即给满分,只答一个给2分)示例:(1)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更是一种高尚的境界。(2)宽容不是毫无原则的一味退让。对邪恶势力要坚决反对,否则就是纵容,将会带来更大的灾难。(3)只有深刻反省自己的过错,才能得到别人的宽容和谅解。(4)对能够宽容的人应最大限度地去宽容,对不可宽容的人则要坚决斗争。


2021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相关文章:

★ 2020中考语文专题训练

★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20篇

★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11篇

★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3篇

★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25篇

★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14篇

★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1篇

★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与答案

★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4篇

★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12篇

㈤ 什么是小学语文阅读课

阅读有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就是找一些课文以外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理解。课内阅读就是课本中的阅读课文,让学生自由的阅读、理解,教师适当地点拨、引导。

㈥ 小学语文阅读板块是什么意思

小学语文阅读板块的一个意思就是在考试的试卷中属于阅读题的那一个板块,就是说,在小学语文考试里面是有分成很多个板块的,比如基础题的板块,阅读题的板块,作文的板块,还有就是一些诗词默写,或者是其他词语默写的板块。

所以说小学语文阅读板块的话,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意思,并且这还是其中的一个意思。然后如果是其他的遗失的阅读板块的话,就是在语文课本里面的阅读板块,在语文课本里面的阅读板块的话,就会给出相关的一些阅读内容。

还有就是给出相关的一些练习题,所以以上就是小学语文阅读板块的两种意思。

㈦ 语文阅读题

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除运用动作、实物、多媒体、幻灯片、图片、师生表演等创没情境外,还应把课文内容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紧紧联系在一起来调适学生的口味。比如教读魏巍《我的老师》前,可让学生回忆最难忘或感到最亲切的某位老师。教读《背影》前,可让学生先想一想,长这么大,父母让你最感动、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哪个动作。教读《闲情记趣》前,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童年趣事讲给学生听……这些自然也能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渗透各科知识也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文学和政治、历史原本一家,与自然科学也相关联,文学中的诗歌、散文与音乐、美术联系较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点击到其他学科知识,学生往往为之一震而饶有兴致。因为课文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往往并不深奥,学生原本掌握较牢固,一点击,学生有自豪感。即使是不同语言,也有相通之处,英语、日语讲究句型教学,但也要大量阅读而培养语感;英语要积累短语、习惯用语;汉语也要在阅读时注意积累成语、精彩语句、名言、警句。当然,教学中,教师对各门学科知识的渗透只能点到为止,切不可喧宾夺主。
二、引导品味
阅读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效果。效果好,学生当然对读书有热情,有兴趣。因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它关系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课内阅读文章要与作者的思路对接。阅读前要让学生查阅有关作者、作品资料,要了解写作背景,正所谓“知人论世”。要把握好文章的线索,了解主要内容。要做到对文题、词语、句子、文段、首尾、全文六个方面提出质疑,以便在课堂上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层次阅读。要学会找文眼,找关键词、句。文眼是揭示段落的主要内容或主旨的句子;关键词、句(中心句),在段中是揭示段落的主要内容,通过找关键词、句(中心句)加深对文段的理解。重点段落是文章的关键语段,它往往是文章的精华,也往往含有难理解的句子。学生只要掌握了寻找的方法,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考试时也会得心应手,因为试题中的阅读理解题,题目答案就在语段中,只要学生学会找法,想得到就能写得出,能写得出就能答出来。记关键词或句子,还是一种最好的记忆方法,对文段中某一问题的理解,只要记住了关键词句,学生自己去理解、发挥,问题往往回答得准确而有新意,这样省时、易记,又能得高分。机械地记忆问答题,常常使学生耗力、费时并感到枯燥无味。答题时,往往漏洞百出,遗漏的常常是关键词句,不得要领,容易失分,真是得不偿失!久而久之,学生把阅读当成负担,何来兴趣?课后复习是对课文的再次阅读,往往是高层次阅读——欣赏。要求学生学完文章后进行总结,对知识结构梳理,思考学习后的最大收获,文章好在哪里?要做到:内容上感受人物的心灵美,认识社会生活美和体验自然景象美。如学习《驿路梨花》一文,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而其中的自然景物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情。形式上领略写作技巧美,体味语言艺术美,感受风格独创美。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使学生感受到恰似沐浴在骀荡的春风里,静坐在如丝的细雨中,吮吸春天的清新气息,体味文学作品的语言旋律的韵致美。
三、拓展视野
1、课外阅读是增加阅读量,是泛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告诉学生读一本好书就同一些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平时写文章就是写生活,写自己,也是与别人谈话。课外阅读要规定学生读古今中外名着,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的《中外十大名着》、《中外二十大名着》。读优秀的健康的书籍和刊物。要求学生了解揣摩主旨,摘精彩词语、句子、段落、写读书笔记,谈自己感受。要摘录自己感兴趣、健康向上的句段,不求数量,只求质量。要把摘录的文章尽量用到日记中、写作中、说话中。各种文体,广为阅读,不求固定数量,只求有阅读习惯就行,可在饭后茶余,可在候车室,可在完成作业后,任何闲散之余,随手翻阅。值得一提的是,古诗文的背诵,对学生的文学熏陶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后,写作中的语言会具有儒雅之风,形成特色,写作水平也会明显提高。还要多看电视节目,如中央一套的《综艺大观》、《焦点访谈》,中央二套的《正大综艺》、《开心辞典》,中央三套的《电视诗歌散文》、《艺术人生》,中央十套的《人物》、《交流》、《科学之光》、《百家讲坛》等栏目,让学生每周抽两个小时看看这些好的节目,既受到学生的普通欢迎,又让学生不知不觉接受了文学熏陶。一些家长、老师反对学生看课外书籍、看电视,这是极端错误的。
2、开展语文活动的专题研究,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促进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坚持每周开展一次语文活动是必要的。活动的内容可以是诗歌朗诵、猜谜语、口头作文、竞赛、辩论会、讨论会等。专题研究可两周一次,主要针对阅读方法探讨或某作家作品的看法。如《如何阅读古代诗歌》、《如何阅读古代散文》、《如何阅读现代诗歌》、《如何阅读现代散文》、《朱自清散文欣赏》、《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教师确定主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指导学生收集资料,自己命题。不求统一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利用节假日时间让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就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人们普通关心的问题,组织学生调查采访,收集资料,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学生视野。学生真正意识到:光阅读书本不行,还要阅读社会、阅读自然……实现真正意义上阅读量的扩展。同时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
四、自主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发现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发现的方法教给学生,把发现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敢于发现,敏于发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实现自主阅读呢?
首先,帮助学生制定研究性阅读规范。教师是研究性阅读的顾问和监督者。将全班学生分为10-12个兴趣小组,每小组以6人为宜,而且这6人中,又可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基础知识好、阅读能力强的学生,B层智力因素好、阅读潜力大但学习不扎实的学生,C层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都相对较差的学生。各兴趣小组含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学生在阅读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成立兴趣小组并确定课题后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协调问题、合作问题、交流问题、为促进各小组研究性阅读气氛的形成和兴趣的激发,教师可协同学生制定协议性的规范,内容如下:
1、各小组在确定课题后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广泛收集资料,做到以读促研,以研带读。
2、提倡分头调研,课下集中讨论,定期总结。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以一时之论断是非,不以一家之言定基调。
3、研究要做到“三深入”,即深入同学、深入课余活动、深入课外书籍;还要做到“三勤”,即思考勤、讨论勤、实践勤,力争做到研、读、用三结合。
4、遇到新问题时组内要碰头、组长集中,遇到疑难要及时向老师寻求指导,遇到困难要学会协调。要明确研究性阅读的目的既是培养做学问的创新精神,也是鼓励开放的思维、合作的意识和标新立异的气魄。
其次是树立创新阅读的理念。创新是阅读的目的。如果没有创新,阅读的价值就大打折扣。没有创新就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如果一个人读了一辈子书,却没有说过一句自己的话,岂不成了“鹦鹉学舌”?只有在阅读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阅读品位。如我们可让学生在重点语段中补写句子、仿写句子、扩写句子、自拟问题。我们可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后补写内容或续写情节,借此发挥学生的阅读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说话、学写话。说别人未说过的话,写别人未写过的话,就是创新。学生每次阅读都能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每次都在创新,在搞发明创造。学生也会因此而获得成功感、愉悦感。日积月累,就养成创新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品位。
五、以写促读
定时作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写作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为了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课余时间常常是见缝插针,广泛涉猎,博观深思,写的愿望越强,读的积极性就越高。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我将每次课堂作文中学生的优秀作品收集起来,命名为《梦圆集》,不够成功的作品命名为《琢玉集》,两本集子放在班上传阅,通过传阅,让学生找出每篇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学生形成共同的心态:千锤百炼,努力写好每一篇文章。我还将优秀的文章向省级以上报刊杂志推荐。一学期下来,就有40多篇学生的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20多名同学的文章参加省级以上报刊类全国征文赛均获奖。很多同学为了写好文章,课余时间进行广泛阅读,天天坚持写读书笔记,平时又注意观察生活,勤于记录。学生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因而阅读兴趣也越来越旺。
六、评估得法
将单元测验改为课堂语文能力考核,取消单元测试。从听、说、读、写、思、结六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分优、良、中、及格四等。听包括听课态度、耳读;说指说话,口头表达;读指朗读和自读;写指默写、记录、写作;结是小结,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每堂课内容、学习态度和方法、效果的评价和以后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有创见的回答,只要回答了问题,即使是错误的回答,也给予及格以上等次的评价。这种方法,很受学生欢迎,因为没有考试压力和负担,学生会乐于将课间打闹时间、课外闲散时间自觉利用起来,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㈧ 什么是小学语文阅读课

课表上一般没有这类课,但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个阅读课又是必不可少的.每周,抽出一两节课,让孩子们静心的看看自己喜欢的书.(书可以是班级建的读书角,或学校阅览室借的,自己买的)这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阶段重在习惯的养成,养成一个爱看书的习惯对他们而言是终身受益的.

㈨ 什么是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一种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的方法,它可以有效避免零散阅读所造成的知识遗忘,思考重复而不深入的问题。

同时,由于在短时间内大量阅读相关内容,可以有效加深记忆,多角度、更全面的理解同一主题思想,最重要的好处是,当完成阅读之后,有效的形成框架性思考,非常利于将实用性书籍中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来。

主题阅读的注意事项:

1、尽量选择相对熟悉的主题来做专题阅读,一般我会使用杂乱的阅读方式完成几本书之后才选择该主题作“主题阅读”,同时翻看一些网页,随时收集资料之后再开始,这样也有助于您选书。

2、尽力选择相对较小的主题:很多主题看起来很小,但其实很大,比如情商的主题,您会发现情商的定义就有很多种,而它包含了十几种重要的方面或者说“能力”,更加郁闷的是,这些能力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性,这时非常有必要适当限定方面的数量,太多了很可能造成主题阅读无疾而终。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语文专题阅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87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55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50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20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104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57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46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83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5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20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19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65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86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55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38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5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83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56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61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