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
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
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大学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起人们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应当把兴趣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
(1)大学语文美在哪里扩展阅读:
我国高校的语文课程几经沉浮。30年来,课程忽冷忽热。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国文”,50年代因教育界模仿前苏联教育模式而取消,1978年,在教育家匡亚明、徐中玉、苏步青等倡导下,“大学语文”复开。
Ⅱ 大学语文的性质和目的
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与意义: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并能够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特别是能够增强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有助于我们突破界限,达到各个学科之间的互补,特别是能够使我们的思路清晰对度于数字各个方面能够应付自如,阅读和写作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各个方面最重要的专一项核心技能,语言能力和语文能力能够体现一个人一生的素质。
希望能帮助到你,还请及时采纳谢谢!
祝你生活愉快!
Ⅲ 谈谈你对大学语文的认识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既道出了语文的复杂性,也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习语文,需要有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学期我们开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如果说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平时为了应试而不得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习语文不再有应试的压力了。暂时放下平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一种享受的态度来的,在这里,你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想问题,没有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因为那些呆板的标准是为了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充分发挥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 学习所得中,感触最大的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最富有抒情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这种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诗歌的艺术手法之一是象征。感觉自己还存在着问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偏弱。高中时为了应试,老师大篇幅的来讲古代诗歌,使得自己看到诗歌就会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什么被贬,思亲,爱国之类的。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我可以多读一些现代诗歌当作消遣。读得多了,对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方面把握的也会准一些。
总之,学习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于知识层面,我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于精神层面,我们可以题为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如果大学生不重视对语文的学习,何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关系密切,有助于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在气质、修养、人格等方面得到提升。上课,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心酸。《大学语文》让我学习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我以为,学习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
Ⅳ 大学的语文是什么样的
大学语文是一个大学课程名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国文”,50年代因教育界模仿前苏联教育模式而取消,1978年,在教育家匡亚明、徐中玉、苏步青等倡导下,“大学语文”复开。
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的质量工程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立了4个建设项目。在过去,大学语文是得不到这种“待遇”的。
Ⅳ 谈谈学习《大学语文》你有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
在这些课文中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段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它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事物是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我相信学习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只要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即使离开了课堂上的学习,我们还依然能把它运用到其他的知识积累上,这对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是的,语文让我们学会了追问人生的真谛,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树立了人文关怀的意识,让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时代青年所肩负的责任。我也开始学着用独立的思维和充满想象的创造力来完善自己,确信学好语文便可以受益终身。
(5)大学语文美在哪里扩展阅读:
《大学语文》名家观点
陈垣
陈垣先生在辅仁大学时,亲自抓全校一年级国文教学并带头上课。当时有的理科学生不认真学习大一国文,先生曾亲自动员,提出理科学生若缺乏较深的国文知识,缺乏文字表达能力,自己的科研成果,就无法通顺表达出来。
陈垣先生常谓不能教国文,如何教历史?国文不通的人,如何能读史书?他亲自教大一国文和中国史学文选课,直到20世纪50年代,他虽声望日隆,年事日高,还坚持不懈。
温儒敏
我认为“大学语文”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应当把兴趣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
同时,不应当忘记“大学语文”还是“语文”,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特点,上课应当扣着“语文”能力来讲,做读写训练。我不太赞成把“大学语文”上成一般的文学欣赏课,它是一门综合课。——温儒敏,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Ⅵ 我们为什么要学大学语文
讲为什么要学大学语文,其实也是讲为什么要学语文。要知道为什么要学语文,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语文这门课程。要知道什么是语文课程?首先依照哲学中的原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从中外比较中看什么是语文。
1、西方学校没有语文课程。
在西方课程发展史上,古代希腊的课程具有世界的意义。如雅典的教育是注重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文法,修辞,雄辩术,加上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构成了希腊的“七艺”课程体系。文法,修辞,雄辩术为“三艺”,辩证法是最高学科,是哲学“理念”;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是“四艺”,为理念服务。学习算术掌握“调兵列阵”,学习几何掌握建造兵营,学习天文帮助战时观测气候,学习音乐培养乐观、勇敢、高尚的精神。到了古罗马时期,教育受到古希腊影响,开设了雄辩术、文学、修辞学、历史、哲学等,培养善于演说的政治家。
文艺复兴教育规定了网络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即语言(拉丁语、国语、希腊语、希伯来语),“七艺”以及物理、地理、历史、伦理学、神学等,目的是使教育对象成为一个“人”。启蒙运动时期,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在自然中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与卢梭不同,斯宾塞按照逻辑系统组织教材,重点放在系统的书本知识上。首先提出“科学课程”,“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学科范围。第二,重视个人,学习文学、艺术、生理和心理等知识,陶冶性情,发展个性。斯宾塞的课程设计顺应了社会发展,在很短时间里就在西方迅速流传开来。
总之,一个是科学知识,一个是社会能力,这两方面构成现代学校课程内容。语文课也是这样,如果将“语文”二字翻译成英文,结果将是丰富的,如language,speech, dialect(语言,言语,方言);culture, language,writing,script,character,formal ritual(文化,口语,行文,文本,角色,仪式);words,word,dialect,saying,talk,speech(话语,字词,俚语,谚语,流行语,正式语)等。显然,中国“语文”二字包含了西方相关课程三个内容:一是一般性的语言,二是文化修饰性语言,三是习惯性语言。所以“语文”的构成分析里边,就包含了客观的语言研究和社会的现代历史改造之双重意思在里边。这也就贯穿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现代知识理念,即了解对象的知识越多,征服对象的能力越大。所以,今天中国的“语文”课,美国它是阅读课,法国它是文学课,德国是公民课,日本是训练课,俄罗斯是演讲课。
这些都不是中国的语文。
2、中国才有语文,语文课由三类语文知识构成。
语文知识构成有三足鼎立,即是所谓的“三大学科”构成:语言学知识、文学知识和文章学知识。具体的是三大类:语言知识、(语言)表述知识、文化知识。其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认识类知识,(语言)表述知识是经验类知识。而这些在西方学校中,分属三门课程。
在中国教育传统中,语文课程由三类语文知识综合而成,所以中国语文是一个大杂烩。
这里,我们可以依从俗语“了解了一个事物的历史就了解了一个事物的属性”入手,切入中国语文的来历,来定义我们的“语文”。
语文来自叶圣陶的命名,但这是1949年后的事情。更早,语文源自国文,以“国文(国语)”命名的语文教材,起自上世纪20年代间,因与洋文(外文)对举而命名国文。国文源自国学,“中国固有之学”,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国学”一词见于周代,其近代意义转借自日本,1902年始就出现。章太炎在《国学概论》中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又说“国学是一国立人立国之学问”。这表明,国学、国语和语文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产物,其核心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方式和基本价值观。
准确地说,语文学科起始于1903年开始的分科教学。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必修科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由此,中国传统教育的“四科”,只剩下“文学”。所以,古代的“文学”即归于现代意义的语文学科,只是语文中一个没有被分割出去的门类。凡是被分割出去的门类,如历史、地理等,我们在教学上一般只取它们的形式,即“语言表述”;而“语文”在教学上,恰当取了没有被分割出去的文学;既取了它的形式,也取了它的内容。由于“中国文学”是文史哲不分家,涵括一切古代文献,如《史记》、《梦溪笔谈》、《水经注》......都属于“中国文学”的范围。因此,中国的“语文”仍是一个大杂烩。
还如,癸卯学制下的分科将政治(道德、修身)与语文分离。然而,孟子却说“学问之道,求其放心”,二千多年来,中国的学问做的就是“放心”二字。在这个知行合一传统惯性下,今天的老师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二者搅和在一起。犹如刘梦溪在《国学与国民教育》中所讲的,往往是“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语文在中国血融于水一般,附带着着“修身”的任务。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语文课的“人文精神教育”或者“人格教育”。
这种现象是必然的,因为中国没有超越性的宗教。中国传统的文史哲,发挥着安顿人生的宗教功能,今天的语文课只能也必须“附带”这个责任。当然,现代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人文)文化传承并非语文学科的专责,同时它也是其他学科的责任。但语文学科习惯性文以载道,以致成为了其属性。
结论是,1902年后癸卯学制建立,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形成。新式国文(语文)及其教科书的应用,伴随近代学堂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发挥着人与人之间一门“组织”人的学科知识作用,构建着社会共同的近现代社会理念和伦理,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
所以近代中国转型中立人立国的历史,也逻辑上构成了与语文知识属性并列的语文人文属性。
3、学习大学语文,发挥语文为社会、为人生的双重功能。
语文拥有为社会的功能,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效益主导的社会。在经济主导的社会里,“个人”编入社会组织,个人在各种组织内部的设计、改造和安排下进入“国家”这个协作系统。依此,达到有效参与社会大分工的目的。区别于传统小农经济社会,今天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全球化的大协作体。国家的同一首先是语言的同一,文化的同一。这就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一门“组织”人的学问,一门建立共同体理念、伦理和制度的学问。德国汉堡大学中文系教授凡埃斯博士说:“像英文系,或是意大利语系,这些学科的内容都非常窄,主要是以文学为主,这些国家的历史是在别的系里学的。而学习汉学可以同时学到中国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学、哲学、经济等等,是一个整体,不能被分开来。”(中国青年报2005.1.12《冰点周刊》)在中国,这就是语文的社会文化综合、意识形态整合功能。
对于个人而言,语文为人生的一面同样重要。语文的好处,是冰冷的世界经过语文描述而变得温馨。比如语文笔下的死亡,是这样在说: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如果说死亡是一个虚无的黑洞,语文的上述描述而使得死亡变得有实体和意义起来。这是一段讨论死亡的语文,由于语文叙述的功能,是让陌生世界可以解释而揭示,变成可控的温馨家园!这告诉我们关于语文的一个道理:语文不是科学,无论真假;语文属于文化,提供善恶,眷顾生命!科学的世界是冰冷的,语文在冰冷的世界之上善意地搭建温馨的世界。学好语文,就能够把单调的生活开出一朵花来。这是语文的真谛:人生活在语文的世界,便隔离着世界的冰冷。
另外,语文不是改变对象,而是拥有对象。这也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给予人的区别。物质文化把人对完美的追求放在把自己变成什么上,而不是拥有什么上;而精神文化把人对完美的追求放在思想和精神的内在状况上,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上。语文涵咏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人文境界,语文构建强大的精神,使你把追求的对象有别于兽性,放在人性本身的发展和优势上。中国语文的思辨特质,使你不是去盲目扩大那些使得人性成为特殊的尊严、财富和幸福的思想和感情上。
语文是文化不是科学,与绝对真理无关。语文的阅读和写作,面对的不是科学世界,而是生活世界。语文的生命力得益于跳出二元对立。当传统哲学掉进极端主观主义和极端客观主义的陷阱而无法出头之时,当形而上学受制于物我两分的二元论泥潭而不能自拔之时,以“生活世界”为依托的语文世界不失为人生的一个自我救赎之道。所以,语文关注的并不是有关绝对真理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有关人类生活如何才能改善的问题。
对于社会而言,语文是“组织”工具;对于个人而言,语文是存在之途。人的生命力得益于其先于本质规定;得益于不是表达绝对,而是表达当下个人。所以,语文是进行时,是生长中,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语文不是礼教语文,不是机械语文。语文的力量在于,可以扶正一直以来被歪曲了的“自我”;可以还原世界原初知识,安顿人生生命尊严;因为语文是活的,当下的。僵死的是僵死的世界观,只顾及真假;活跃的是活跃的人生观,探索善恶。
大学语文与专业语文的不同。大学语文是通识语文,不是专业语文。大学语文有用,有价值伦理之用。大学语文提供价值伦理,规范了应用语文的日常伦理。比如,大学语文可以统领商业语文、科技语文,相反则不行。商业语文的规范是“信”,科技语文的规范是“真”,文学语文的规范是“美”,日常语文的规范是“善”......而大学语文的规范是“道”。
总之,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区别,就在于工具性关乎世界观,人文性关乎人生观。说大学语文是关乎人生观的一门学问,是因其回答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也是因其回答什么是高贵生活的内容(善)和实现它的途径。反之,说大学语文是关乎世界观的学问,是因其回答宇宙的统一性和目的性,且是有规律的。前者,是宗教与伦理问题,后者是“科学的”问题。
知道了语文的人文性,我们就知道如何学习语文了。
Ⅶ 大学语文能给我带来什么
大学语文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现在很多大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年的语文,但是语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如果连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学有所成的大学生来说,大学语文是必须要学好的一门重要课程。
Ⅷ 对 大学语文 的心得
大学语文学习心得
通过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语文的学习,让我发现在大学学习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学,学习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习时枯燥乏味的练习,她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习。相反,她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它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在学习当中,我们分别学习了中国的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一方面,对语文的学习使我的国学文化积累有了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它通过文化的手法像我们展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学习语文一定要多读书,不要把自己的思维禁锢在《大学语文》这本书里。古时的颜真卿就曾经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还要趁早读书。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名着,以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一段时期的语文学习之后,还要偶尔回顾一下经典,感受语言和文字那独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开始迷恋起诗歌,开始追寻诗中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美使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我们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上最美的语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养,使我们的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使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更有风度;使我们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风流。她让我们在学习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她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语文是一幅美丽的锦绣山河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既道出了语文的复杂性,也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语文的学习,在学习中能学以致用,在学习中能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