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教好文言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对文言文的讲授,往往就是“满堂灌”。长期以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篇文言文都要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学生不能理解,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其结果就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以至于到了高三,即使做了大量的文言文练习题,学生依然不能轻松应对考试。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探寻一些更为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文言文中去,读懂古文,爱上古文。要教好文言文,我认为必须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认真去学。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着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文言文这种相对枯燥的文章教学,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比如讲授《鸿门宴》时,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故事导入:“在一次美国小姐竞选中,琼斯以她绝美的风姿赢得了阵阵掌声;而使得掌声几乎要震塌赛台的,则是她对一道测试题的回答。考官首先讲了楚汉相争的故事,然后问:“项羽被困于垓下,等待他的是自刎而死;刘邦将要得胜,迎接他的是称王天下。如让你在其中选一个当你的丈夫,你将选谁呢?”琼斯小姐想了想,答道:“项羽。”琼斯小姐道出了所有不慕权势重品质的女子的心声。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得慷慨豪爽。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刚烈急躁,又优柔寡断。我们今天就来分析这位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吧!”说到这里,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性很高。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愿意随着你的思路走的时候,你的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法,绝不能千篇一律
教《滕王阁序》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体味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迈。讲《雨霖铃》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描绘作者与心上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来感悟柳永作为婉约派代表人物的内容风格和语言特点;学《逍遥游》时,我们可以通过补充“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介绍庄子蔑视高宫厚禄、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心灵绝对自由的思想;通过“庄子与惠子游濠梁”中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介绍蕴含在诡辩术中的老庄的自然观等等。我们还可以针对一些与课文息息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讨论、辩论、演讲,这样学生会更活跃,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会逐渐培养出来。这正是“活”则生趣,趣则生爱。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教好文言文的前提。
三、充分尊重学生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注重师生交往、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唱主角。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见地,对于他们不同的观点态度我们一定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努力融入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我们也才能把课上得更好。
四、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文言文中许多东西颇具生命力,它们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若在讲解时适时点拔,学生必然感兴趣,印象深刻。如成语是从古代走到现代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讲到词类活用时,可举例“富国安民”的“富”和“安”,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提及特殊句式,可联系“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的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即“忌不信自”,日常生活中还常提到的“自责”、“见谅”等;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引出“金城汤池”中的“汤”,古为“热水、开水”,今为“菜汤”;“河”古代专指“黄河”,“江”古代专指“长江”,今“江河”,泛指一切河流。这些并不陌生的内容一经点拔,学生便会倍感新鲜、亲切。而且无形之中又锻炼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做题的时候,即使碰到不理解的词,只要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联想能力,能够把知识迁移到练习中,那么攻下文言文这个堡垒就轻而易举了。
五、要注重课文的朗读
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加深对句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发扬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任。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必须长抓不懈,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作者简介:穆春燕,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
2. 老师如何才能把古文讲的有趣一些呢
第一要深入,即多查资料,自己非常熟悉要讲解的古文;第二要浅出,即把古文用自己的话讲出来,通俗易懂;第三能把古文和身边的生活现实联系起来,那就更生动了。
3. 怎样上好古文课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文言文试题在考试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且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先让学生读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以至于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 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首要的是还这些古老的文字以鲜活的生命,来打动读者。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好比经冬的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枯黄与衰败,可并不曾死亡,相反,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要经过春雨的滋润,经过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春阳之后,它便马上蓬蓬勃勃起来,郁郁葱葱成一片片醉人的翠绿。文言文也是如此。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呢?如何寻找滋润文言文教学的那一夜春雨、一缕春风、一片春阳呢?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以生为本。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笔者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互相讨论,教师只作点拨,强调更正或是对难点、新语言点详细讲解。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理解了大致文意后,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解决一些举纲张目的问题。教师可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注意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由学生探究解决。在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4. 请问下大家知道如何让古诗文教学越来越美就告诉我吧打心底谢谢给位朋友了4P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众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而古诗文就占了110篇,占了诗文背诵的百分之七十。足见其重要性。我想如果孩子们能有效地积累这些古诗文,不仅能启迪他们的心智,丰富人生内涵,更是对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诗文的学习在小学阶段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课堂教学方法呆板,很多老师停留在传统的表面讲读上,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感悟及学习方法的传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应该如何改进古诗文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古诗文,深刻领会古诗文的精髓呢?
一、创设浓厚的古诗文氛围。
从幼儿时起,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就会让孩子诵读《静夜思》、《鹅》、《春晓》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为孩子打开一道进入古诗文学习的大门。进入小学之后,学生接受了一系列教材规定的古诗文学习,但光靠这些,远不能使其领略古诗文的神韵,爱上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针对这一点,我校特申报了国家级课题组“数学化校园文化诗歌教学研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增设校本课程,编排高中低段的诗歌读本,拓宽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范围;班级教室装饰诗歌文化墙,走廊张贴古诗文配画,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以诗歌引领艺术,诗配画、诗配舞,将古诗文与学生的才艺有机结合……打造以诗歌为主的特色校。近日,作为南昌市名校的珠市小学进行了国文特色展示,古色古香的国学楼配以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古文诗句,营造了浓厚的古典文化气息。相信无论在校园的哪个角落,捧上一本古诗文集,静心品读,都能令人陶醉其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文可谓自然天成,爱上古诗文也顺利成章了。
二、优化古诗文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传统的教师一般多停留在字面讲读上,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而要实现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教法改革。通过几年的古诗文教学以及观摩一些古诗文优质课,我认为古诗文课堂可以从激趣入手,诵读诗文,明确诗意,引领入境这几方面进行教学。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兴趣是主动学习最好的催化剂。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文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会对学生学习古诗文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在教学古诗《嫦娥》时,可以从学生喜爱的神话故事入手,通过讲述嫦娥偷取灵药,飞向月宫的传说,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再范读诗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嫦娥飞仙的诗境,此时,无需教师再做提点,学生已能做到书声朗朗了。
再如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画面、聆听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在教学《伯牙绝弦》时,配上高山流水的古琴乐曲,传达出知音相惜的情感,这样对理解文意能起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老师再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容易进入古诗的学习。
2、诵读诗文,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能力。
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的重要性。小学生所要求掌握的古诗文语言十分简洁,五言绝句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由于时代久远,古诗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语言障碍。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克服障碍。读古诗文最基本是读准字音,明晓句读。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语音上的障碍,特别是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读音。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而不读“jiàn”。《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骑”读“jì”不读“qí”。此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鹿柴(zhài)》、单(chán)于等要读准确。
开始教学时,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在琅琅上口、优美动听的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美感,让学生沉浸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中,从而引起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古诗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3、明确诗意,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明确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在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比如教《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我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字面了解到是写乡村生活。再抓住重点句,让学生对照文中插图,自己提出问题:“他们在说些什么?什么让他们如此陶醉……” 学生在自己读诗句时思考并解答,再通过对照文后注释,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确了整首词的含义。这种通过自己读诗句提问题来弄明白诗句含义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地训练和提高。
比如在《送元二使安西》教学中,抓住“西出阳关无故人”提问学生:“是谁西出阳关?故人又是指谁?”学生马上意识到这是一首送别诗,描写了诗人王维送别朋友元二时依依不舍的情景。学生由此切入,在古诗文简明、深邃的语言中感受惜别之情。
4、引领入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古诗文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文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文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文。因此,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再现意境是关键。
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我采用了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我让学生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学生通过画,仿佛融入到当时的情景之中,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有了进一步的领会。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培养了审美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让学生先理解“绿”的本义是“绿色”。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用吹、到、入、满等词呢?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绿”字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此诗句中“绿”是“春天来到,万物生机勃勃。”的意思。引领学生欣赏诗的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
创设诗中意境也能够引领学生入境。曾听过熊老师教学的观摩课《乞巧》,诗中讲述了古代女子在七夕节展示绣艺以许愿的故事,熊老师创设了七夕节的情景,使得每位学生成为了七夕节的一员,无论是“才子”,还是“佳人”,均融入诗的意境之中。
三、授以古诗文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古诗文时,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至关重要,这为今后学生的自学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不久前听了新建县一位老师执教的《学弈》,他将文言文的学法贯穿于对文言文重点语句和内容的理解之中,以读为本,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他将学习古文的方法归纳为四点,分点呈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最后总结时全部点明,让学生在不由自主的学习中学到方法,学会运用。同时,他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在教学“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个重点句时,他能用这个句型造句,“某某,通班之善思者也。某某,通班之善说者也。”等等。学生很快就理解句子并学会运用。整堂课,他针对文言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带入动作,引领学生进入古文学习的氛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从教师处获得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学以致用,今后无论学习哪首古诗词,哪篇古文,都能如鱼得水,从而进入“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绝妙境界,真正做到自学古诗文,乐在其中。
总之,古诗文教学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迈入古诗文的神圣殿堂,使学生领悟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5.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好文言结合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姚姬传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生作外行也。”读的道理,就是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熟悉词汇和句式,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进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从纠正句读到有节奏,最后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这不仅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一次审美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诵读,首先要“明读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另外,还要“明句读”。中学文言文教材都已断句、标点,句子停顿易于掌握,难的在于一些复杂的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问题。例如《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而“以为”中间省略了“之”。因此这句应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不可误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并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并且将朗读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当作某一个教学环节。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言文时应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读方法外,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我还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的导入,创设情境,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到走进去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先把电影《花木兰》里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起他们学习此文的兴趣。
2、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精选或加播与课文或作者人物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就适当的讲几个与孙权,吕蒙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在学习《论语》时,就简要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使学生受到触动,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情景剧,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课文,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然后表演,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细柳营》这篇课文时,就尝试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且运用适当的内心独白,略微夸张的表演将周亚夫将军的性格,表演得十分的到位,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4、复习文言文可以搞知识竞赛形式。以“开心100”的形式举行知识竞赛。利用学生竞争的心理巩固知识点。
总之,在每节课的具体设计上,或者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或者设置悬念、促人探索,或者……,教师需要找到一定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古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改老师串讲为学生研讨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主动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
笔者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着手段。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啰里啰嗦,能给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
6. 如何上好文言文课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先让学生读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以至于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 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首要的是还这些古老的文字以鲜活的生命,来打动读者。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好比经冬的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枯黄与衰败,可并不曾死亡,相反,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要经过春雨的滋润,经过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春阳之后,它便马上蓬蓬勃勃起来,郁郁葱葱成一片片醉人的翠绿。文言文也是如此。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呢?如何寻找滋润文言文教学的那一夜春雨、一缕春风、一片春阳呢? 充分备好课 每个老师都会上课,但要上好一堂课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认真的备课。 1、备教材。即教师在对教材熟悉的基础上来理解作者文本、教材文本和读者文本。要明白作者创作这一篇文章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即作者的写作目的。站在作者立场来想问题、预设问题。教学这一篇文章我们要让学生理解什么、学会什么?即教学的重难点。站在教材本身来疏理自己教学的思路,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读者)预习或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会想到什么、收获什么,即学生的反馈情况。站在学生(读者)立场来思考问题。做到以上三个角度就解决了“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备课基本到位。 2、备自己。即教师在授课之前自己的准备,很多时候我们的备课往往停留在备教材上,却忽略了自己,以致课堂教学思路不清、重难点不突出、冷场等情况。备自己,要求我们在备教材的同时思考怎样来引导学生、怎样过渡、用怎样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怎样才能突显课堂的重难点等,备好自己,便可从容地走上讲台。 实现高效课堂 第一、文言课的导入,一定要富于变化 老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让学生一开始就有足够的兴趣来学习。导入的方式有很多,许多老师虽然都知道,但一旦运用到实际中就显得单调,只是用现实或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来导入。因为这两种导入方法信手拈来,不需花太多的时间来思考。虽然导入可能和课文的重点没有太大关系,但一个好的导入却决定了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态度。因此,老师应该重视导入,根据每堂文言课的特点,采用成语导入,讲故事导入,全班讨论导入,动手实际操作导入和古今异同导入等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第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以生为本。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笔者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互相讨论,教师只作点拨,强调更正或是对难点、新知识点精讲。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理解了大致文意后,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解决一些举纲张目的问题。教师可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注意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由学生探究解决。在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注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不能“重言轻文”。 传统的串讲模式偏重于对字词句的讲解,“重言轻文”。着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言文的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断反复,逐步深入地理解过程。经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除了语言的凝练美和音韵美,还在于它传承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会反过来丰富语言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美在对仗工整的语言,更美在蕴涵于字里行间的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整句话读起来慷慨激昂,朗朗上口。 第五、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 文言文中或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作者自身复杂细腻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总而言之,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个“人”,这个“人”今天我们看来是古人,可昨天他们是一个个眨巴着眼睛喘气儿的、有喜有乐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却感受不到这个“人”,或者对这些“人”的感觉总是平面的、干瘪的、飘忽游移、捉摸不定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让这个“人”的脚实实在在地踏在那个他的时代里。因为我们不理解他们生活的历史,不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所以我们不懂为什么会发生“捕蛇者”的悲剧,不懂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不能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让这个“人”立起来,让“他”鲜活地站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心跳,感受到他的气息,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方法便是通过对作品背景、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的介绍,把这个人物还原到他本来的生活中去,让他在他原本的生活中鲜活起来,让他充满自己的个性。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这个“人”。课堂上,学生不仅感受到这些具有独特个性、具有不同风格的“人”的风采,而且还可以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这些文化巨人进行心灵交流。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将本文与范仲淹的词“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联系起来,畅谈自己对范仲淹的理解和认识。学习《捕蛇者说》时,假设自己就是柳宗元,听到蒋氏的悲惨遭遇,你会产生哪些心理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课堂应该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而我们却往往在支离破碎的字词与段落间虚耗着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 第六、汲取古老智慧,更要推陈出新. 文言文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责,我们除了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之外,更要学习用现代眼光审视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看待历史、看待古人,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行为”切入,透过人物的行为来概括人物的“形象”,评价人物的精神,并从现代视角来看待现实中相关的问题。以《晏子使楚》为例,晏子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大义凛然,不卑不亢,机智地挫败了楚王的阴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的机智善辩、从容不迫,卓越的才华,更能感受到他的爱国卫国深情。从他身上,我们领悟到要勇于维护捍卫个人和国家的尊严和荣誉,我们更加敬重孙天帅,更加敬重罗雪。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现代外交家应具备这样的素质:爱国的思想,良好的修养,善辩的口才,应变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勇敢的气概,不卑不亢的精神等等。 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思想”入手,古代圣贤的许多主张是十分可贵的,我们要用现代观念去评价,使古代思想精髓为现代人所用。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学生认识到“磨难造就人才”,“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学生意识到要居安思危,要在困难中铸造自己钢铁一样的意志。 文言文——古老的文字、古老的文化,可古老并不是意味着衰朽。所以,让我们洒下春雨、吹起春风、撒下春阳,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师生共同创造一个高效课堂。
7. 如何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
重庆彭水中学 王元敏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我就从激发他们的兴趣入手。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激情,有了激情,他们就会主动学习,课堂也就动起来了。好的导语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就在导语上下功夫。如我在教授《钴姆潭西小丘记》一文时,就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语:
人生就像一杯酒,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固然有春风得意的幸运儿,品尝到其中的美味,但更多的失意文人却品尝着苦涩。失意文人只能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发泄心中的忧郁、苦闷。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就是这样的失意人。课后让同学们结合课本第92、93页,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际遇,大家看了没有?大声回答!(学生答:看过了。)哪位同学能来告诉大家?(学生积极举手回答)很好,我们知道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一再被贬谪,人生的坎坷成了他的文学财富,政治上的失意却成就了他文学上的辉煌。他的“永州八记”更是为人称道。那么有哪位同学知道“永州八记”?是哪八记?
如此之后,学生便七嘴八舌讨论起来。这样,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陡涨。一堂课就这样轻松地过去了。
二、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重要的读书方法。现在留存下来的文言文,是经过无数的读者筛选留下来的,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它们不仅思想内蕴丰富,更是气韵生动。这种气韵,我们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像《孟子》的“浩然正气”,《庄子》的“汪洋恣肆”,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等。你不通过反复诵读,是难知其中之妙的。比如当我吟诵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就会觉得有一股清泉流溢胸间,那种快意和美感是无法用言语比拟的。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文言文的文美和质美,使他们在欣赏文章时受到陶冶,充实底蕴,丰富情感,那么,学生面前的文言文还会是那样面目可憎,令人索然无味吗?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就要让学生多朗读。当然,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齐读,分组读,自由读都可以采用。学生也可以读全文,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字音,了解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停顿;他们也可以朗读一些重点句段,进行精段品读,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丰乐亭记》中“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涌出”一段,让学生边诵边体会。
三、灵活教学 点燃学生热情
调整教学关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是使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难度不大,趣味性强的自读课,我采用自由讨论学习法。如《朋党论》一文,我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识记、疏通文意,再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上交流。这样以来,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各个精神焕发,跃跃欲试。很多同学还结合生活实际,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发论证,讲得头头是道。待到他们对课文所讲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之后,我便趁机就课文内容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诸如“什么样的朋党才是君子之朋?”“什么样的朋党又是小人之朋?”“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论证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是非的?”“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问题的接连提出,学生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运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交流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激励了自我。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索,让他们在体验进步喜悦的同时也获得知识上的满足,这正是我想要的。
四、复述全文 提高学生能力
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我还让学生大胆地复述课文内容。他们可由老师提名,可自己主动发言,也可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即让每一小组的同学从前到后,一人读一句原文再翻译一遍,然后让其他同学评析,看谁翻译得最好。同时对于文中的一些有争议比较难理解的词句,也可以趁机找出来,让大家讨论共同解决。比如我在上《毛颖传》的那一课时,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对于此句里的“是”字的理解就产生了分歧,很多同学把它理解为“放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复指前置宾语的代词”,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把它和以前学过的类似句式混淆了(比如“惟命是从”、“惟器是适”等等),于是我就引导他们结合已知的课文内容来探究其意,接下来就课文内容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他们发现,作者在这里是想要表现毛笔的功用的,因此这句话应理解为”竹简靠这书写”,那么“是”在这里就是用作指示代词,可解释为“这”,答案终于找到了,同学们为自己的收获而兴奋不已。这样,一节课上下来,不仅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也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加以补充说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课文不仅加深了印象,理解得准,理解得深,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通过一段时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课堂上的气氛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死气沉沉,用其他的教师的话说是“你们班的学生活了”。我也从中真正尝到了探究式教学的甜头。今后,我要继续进行开拓型教学实践,去总结文言文教学规律,为闯出一条文言文教学新路子而进行不懈努力,使我的课堂更精彩.
8. 我是语文老师,在上文言文的时候,如何活跃气氛不会枯燥无味
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既生动又有趣,使初中学生愿学、乐学,最终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我在这里就文言文的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学生课前预习的力度:
在学文言文前,先明确预习的要求,我通常要求他们一读、二查、一质疑.一读指:读顺课文,疏通大意,品味佳句;二查指: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三质疑指:学生在自己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上质疑.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课上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一改文言文教学课堂的沉闷.
二、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采用多种方法教学,学生易学、乐学.在教学中,教师切忌精讲深析,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如在教《刻舟求剑》一文时,我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几幅图画并附上文字说明,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重点的把握.如教《郑人买履》,可以通过让学生讲故事来理解故事的寓意;《愚公移山》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来掌握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熟读背诵,也要讲究趣味性
《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文言文的要求是:“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熟读背诵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巩固学习成果的必要途径,是其他任何教学活动所不能取代的一种训练.学生只有熟读背诵,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做到熟读背诵,也要注意从趣字上做文章.如教《活板》时,让学生利用简单的道具来模拟活板的制作过程,这样学生就能掌握这篇文章的背诵要点,课文也就能轻松的背出来.如教《桃花源记》时,我采用让学生表演的形式,分别扮成渔人、村中人、太守和刘子骥,模仿他们各自的语言、动作、神态,这样就把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感非常清晰的再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就水到渠成.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用趣味化作一缕春风,让贫瘠枯燥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9. 如何让古诗文教学越来越美
1、重视识记,忽视理解。从古诗文阅读教学课堂来看,记忆在古诗文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有语:语文学习有三难: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占古诗文篇目大头的文言文何以让学生如此畏惧,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年代久远,部分文言晦涩难懂,加上老师的教学方法失当,片面强调记忆,忽视了对文章内容、主旨、背景的理解。重视识记本无可厚非,但是用僵硬的方法对待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罪莫大焉。 2、重视应试,漠视涵养。在实践操作中,很多老师把更多的精力交给了中考必考篇目,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必考篇目的字词句的解释翻译上,对于古诗文的内容的理解,相关篇目的联类相比研究不多。在学生的阅读视野里,古诗文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不是血脉相连纹理相同的共同体。教师往往通过研究中考试题的命制特点而不是根据篇目的特色决定自己的教学重点。 3、重视串讲,误解诵读。在中学古诗文课堂,串讲式大行其道。虽然串讲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篇篇文章都串讲不但显示了教师教学能力的缺乏,还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听课效率。让学生形成了思维的定势:认为古诗文学习就该这么学,古诗文学习就是僵死呆板的。开明点的老师推崇唱读,认为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把头拗过去的动作非常传神,堪称诵读的标志性动作。其实唱读拖腔拉调,摇头晃脑,念读呆板平直,生硬冷漠,这些实在不能发展学生读的能力。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在古诗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其谬更大。在我国古诗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面对一篇篇包含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诸要素的文章时,在确定究竟应该教什么方面往往显得颇为茫然。要么什么都教,面面俱到,要么四下放手,盲目随意。其实,语文学科是知识性学科,更是实践性学科。语文学习以发展智慧技能为旨要(古诗文教学尤其如此),教师教学的关键是交给学生分析、理解和鉴赏诗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智慧技能。要达成这些技能,教师就必须把美读方法和实践当作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授学生以阅读古诗文之渔。 从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课堂需要从陈述性知识的灌输转变到程序性知识的理解把握上来。指导学生学法本来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于字词句的翻译和理解之上,不能把自己的关注的重点放在文章内容、含义、背景的解析上,而应该把自己的教学内容确定在如何指导学生美美的学、美美的阅读古诗文上。指导美读,是教师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更应该成为教师古诗文教学的首要教学内容。 美读有助于形成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里强调,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多种阅读方法当然包括古诗文的阅读方法。但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仅仅定位于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其实,借助工具书阅读只能扫除阅读障碍,实在无法达成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知识与技能之外的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在指导学生古诗文阅读方法上面寻找突破。学生热爱的祖国语文,既包括祖国的现当代语文,也应当包括古代语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文。养成古诗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当然也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但是,一般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仍然沿袭这最简陋最初级的方法,即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的帮助,明晓古诗文的大意。至于文章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往往有老师亲自操刀包办。这样方法的割裂使古诗文阅读课堂低效化,学生因为无法掌握美读的方法而举一反三,更不能以己出发,体味文本的情、趣、理。 美读能够促使学生听韵知意。 我们知道,古诗文除了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令学生难以理解的负面因素之外,还有凝练畅达、音韵和谐、意味深长等鲜明特点。让学生美读,不但可以再现汉语言在音韵上的节奏之美,更可以通过意会感受到文字字音背后所传递的意象之美、情境之美。比如,有的老师教《记承天寺夜游》,把一篇叙事描写的文章改编成一组组短句,变形组合而成为一首叙事诗。学生通过读短句中的关键词句,不但能够理解作者赏月寻友的急促以及月色澄白如练的画面,其中的闲散洒脱也在美读鉴赏之中得以领会。相比那些贴标签而得到的所谓闲人的三种四种解读而言,这种感受不但真实而且令人印象深刻。 美读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美读的过程,是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读者与文本发生精神的遭遇,用自己的生命律动去探究文本的美点。古诗文具有独特的文气和情气,美读意味着读者披文入情,由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之境,又由悦心悦意到悦志悦神之境。 比如余映潮老师教学《三峡》一文时候,他并不像有的老师那样贪图表面的热闹,而是表现出相当的沉稳和细致,把美读作为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内容来落实。他不但让学生注音朗读,还让学生诵读译文。他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节奏,改变传统的唱读的习惯,让学生一遍遍训练。在训练学生读好四字节拍、读好短暂拖音、读好词语顿音之后,他让欣赏文章的表达之美。有了前面美读环节的指导落实,学生很容易找出了文章的层次之美、动态之美、色彩之美、俯仰之美、线条之美、映衬之美以及语言的秀丽、生动、凝练之美等。课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指导学生进行美读实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充满生命激情的震荡中感受古诗文作品的内涵和文采。把语文学习从灌输式向体验式转变,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学生的阅读方式。 美读能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里提出,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文具有意象的丰富性、情感的多样性、内容的复杂性等特点,给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为学生审美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审美资源。 学生通过美读,可以感知古诗文中的形象之美。形象是客体经过创作者情感渗透,在作品中反映出的物。这种物既可以是人物,也包含自然的鸟鱼兽虫、一草一木。形象丰富的内涵,给美读中普遍地捕捉鲜活的形象美奠定了材料基础。因此,让学生把握美读的方法训练学生美读的能力,收到以简释繁、以一代十的的效果。学生不仅仅感受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自然之美,也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物之美有很深的洞察。 学生还可以感知意境之美。意境由情与景构成,意境中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景不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也包括着能触动人们情怀的事物、环境等。古诗文教材中很多意境丰富的文本,如果老师忽略了或者学生无法进行美读,实在是可惜。读《天净沙秋思》,不能从几组意象中引发自己的相近联想而感受到旅人的思乡悲秋之情,马致远的文学价值就不能凸显;读《岳阳楼记》,不能从形象的组合叠加中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就无法感受其宽广的胸怀和对老友的谆谆之心。 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光光建立在丰富的古诗文的阅读材料上,更有赖于教师的谆谆教导之上。教师把美读作为提升审美能力所必需的手段来落实,学生就能获得美的享受,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 总之,美读是古诗文阅读的好方法,是一种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如果能在教学活动中落实这一教学内容,学生的读书能力就很容易大幅度地提高。叶圣陶先生读得很美了,也理解得差不多了。美读生美,美读生智慧。让学生学会美读,实践美读,我们古诗文阅读的有效教学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10. 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一直沿用“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传统模式,高耗低效。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姚姬传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生作外行也。”读的道理,就是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熟悉词汇和句式,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进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从纠正句读到有节奏,最后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这不仅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一次审美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诵读,首先要“明读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另外,还要“明句读”。中学文言文教材都已断句、标点,句子停顿易于掌握,难的在于一些复杂的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问题。例如《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文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而“以为”中间省略了“之”。因此这句应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不可误读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并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并且将朗读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当作某一个教学环节。其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言文时应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读方法外,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我还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的导入,创设情境,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到走进去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先把电影《花木兰》里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起他们学习此文的兴趣。
2、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精选或加播与课文或作者人物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就适当的讲几个与孙权,吕蒙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在学习《论语》时,就简要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使学生受到触动,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情景剧,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课文,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然后表演,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细柳营》这篇课文时,就尝试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且运用适当的内心独白,略微夸张的表演将周亚夫将军的性格,表演得十分的到位,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4、复习文言文可以搞知识竞赛形式。以“开心100”的形式举行知识竞赛。利用学生竞争的心理巩固知识点。
总之,在每节课的具体设计上,或者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或者设置悬念、促人探索,或者……,教师需要找到一定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古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改老师串讲为学生研讨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主动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
笔者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着手段。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啰里啰嗦,能给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初中学生。因为他们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或课外参考书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
读前,教师先教给学生阅读、翻译、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加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等。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每次在讲课前,都要书面翻译出所要学习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小组内存在的“疑难杂症”再上缴老师。讲授过程中,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中心发言人串讲课文(不准看任何资料),本组成员则边听边看参考资料,遇到中心发言人讲错的地方予以指正。有争议的地方共同研讨,疑难问题可当堂向教师询问。这种变教师讲为学生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到了参与教学的滋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意识,让其无形中养成钻研的习惯。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桃花源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寻”字,即“寻向所志”、“寻病终”,这两个“寻”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寻找”的意思,后者是“不久”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乃”等字,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注意:初一时,不要讲太多。遇到一个讲一个,两个就归纳两个。初三时再总的归纳。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五、内外拓展,突破文本,确保有效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王荣生教授对文本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他说:“教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中蕴含着杂质,因而,这块‘璞玉’需要教师精心雕琢。雕琢,即从教材中开发出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门学问。”文言文这种文学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发、智慧的结晶。所要传达的声音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但这并不是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毫无关系,否则我们不会通过文字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人身上透视出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甚至看到整个民族的症结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不能因为要满足考试等短期目标的需要,就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语法和反复做题的层面上,而应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层意义上面。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古文学习不只是学会一些文言词语,而是要发现古人的生活情趣,与今人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思维。教师应带领学生打开思路,向课内纵深拓展,向课外横向延伸,在广泛涉足前期积累的知识的同时,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增添了课堂的厚实感。
总之,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节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