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2-08-29 22:28:21

1.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深化传统文本情感,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

正所谓“文以载道”,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为了进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笔者一直致力于以语文教学为载体,给学生搭建一个走进传统文化的平台,并采用“设挖品建”的方法,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1、设文化课堂情境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它不同于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为目标,而是一种隐性的德育,即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内涵、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能力,进而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常说的“知书达礼”和“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指传统文化的这种隐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药进一步重视环境的影响力,要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着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

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着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让学生在苏轼的诗和老舍的文中体会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济南冬天的温情脉脉。 2、挖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是诗文的国度,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中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传递个当代中学生。其实,语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着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学生认识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学生认识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学生读懂了李商隐,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同时,我们还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级下册当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黄河颂》和《三峡》中的旖旎风光,还在《春酒》、《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中领略到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是致力于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课文字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内涵;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着作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学生的质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从“分歧”这个情节切入,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进行选择,从而深化学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浓浓亲情中寄寓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细致而系统

的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优化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3、品传统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情并茂,词丰意美的作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当我们走进文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作个性化地解读和品味。
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现代教育家们也都提倡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我觉得所谓的语文味,最主要的就是从语言文字生发出来的人文色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来描写若有若无的“春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再者,我也认同朱熹提出的“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个性化阅读,例如,我在教授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时,让学生找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三个关键词,提示他们分别是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的,从而抓住关键词“牛”、“找乐子”、“贱卖”,让学生去思考谁“牛”,谁找谁“乐子”,怎么“贱卖”,进而将奇人泥人张与海张五之间的较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让学生们了解到天津卫这些民间艺人们的铮铮骨气。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鼓励学生从情感和艺术形象中去加以品味。语文教材中出现了非常丰富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窥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引导学生们去发现人物身上的真善美,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的《花木兰》一文时,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挖掘花木兰身上的传统美德,例如她身上属于巾帼英雄的英勇无畏的胆识,属于娇俏女儿的“对镜贴花黄”的女儿心性,属于华夏儿女的“孝心”等。

2.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传统文化

如,
端午节到来之际,让学生搜集资料,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的精神;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学习先烈们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迎新春活动,学生自带笔墨纸张,为学校或班级、家庭写一副春联……这样可以把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思维自然地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3.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注重熏陶。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

4. 老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到现在为止,很多传统文化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常见,而且新生代的人们也没有办法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对于一个国家的传承来说,这是万万不好的,所以现在国家在各方面的提倡老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作为一个使用高科技教学的老师来说,如何教学才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呢?

再者,现在的小学都比较注重课外实践,老师可以经常性地组织自己班里的学生去一些经典的地方做纪念,尤其是春游秋游的时候,可以组织同学们去博物馆,或者是有意识意义的传统文化宣传的地方,也可以组织学生写对联,练毛笔字,这些方式都能很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样这样也可以促进学生在语文上的进步,让学生对于语文产生了一个非常浓厚的兴趣。

5.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6. 初中语文该如何更好的进行传统化教育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绵延不断传承至今。如今我们的国家发展越来越快,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我国不仅重视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发展,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强调传承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传承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那历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历史文化,是古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更是见证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

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传承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自觉主动的弘扬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也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让传统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更好地融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要积极做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增强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我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计划。

7. 怎样将传统文化渗透于教育教学中

中国曾创造过独步世界的灿烂文化,然而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却是陌生的,处在一个文化开放的、多元的大繁荣大融合的时代,他们无疑或多或少地汲取了西方的价值观念,他们普遍淡化、漠视传统文化,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文教学理应成为当今中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教师要掌握渗透方法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备课,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以及课标要求,从中找出相关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理出线索,制定计划,使渗透的内容序列化。在渗透过程中,要讲究因势利导,水乳交融,有机渗透;注意淡化渗透痕迹,力求贴切自然,给人以春风化雨的感受;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不可破坏语文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更不能把语文德育渗透变成上政治课。例如,我们在教学先秦诸子散文《论语》、 《孟子》等着作内容时,就要十分注重使学生在弄懂文言词义旬式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自然和谐地给学生分析课文中隐含的传统道德观念。此外,还要讲究德育渗透的生动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渗透过程中,语言要生动形象,形式要灵活多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教育,尽可能地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古人陶渊明和王维的诗可以对照着读,两人都提倡归隐,前者身体力行,回归了田园;后者却是身居显位,心望田园。
他们笔下的田园固然都是美丽的,但美得不同。前者的田园是一个怀天下济苍生而不得的儒者无奈的退避,后者则颇得佛家真味,笔下的田园常常流露佛家静穆之美。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品格,引导他们感受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另外像陶渊明的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和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气节,时刻张扬着自主的人格、尊严、气度,把人格的独立视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他们的这种不朽的精神对学生人文品格的养成也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三、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

教育不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长远发展,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人文基础。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引导学生与传统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 “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中国近、现代无数名人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的人生奠定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他们正是长期阅读传统文本,才深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以及天下为公的理念,忧国忧民的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操......近代着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笔者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时,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再放录音范读,使学生置身于词境中,通过体验词中忠勇将军的雄心壮志,进而树立宏大抱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专注阅读文本并与文本产生感情共鸣,才能使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标准》都强调: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还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反对把课文解析“从外部强加给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时必须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处处依赖“教参”,要敢于对课文做出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解读,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侧面引导学生琢磨、体会、领悟课文意图、匠心。比如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引导学生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胸怀,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自然、生命发展的同时渐渐能有新的领悟,使学生在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与作者对话,在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干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而这些体验来源于学生沉浸于文本后的独特感受,教师要尊重并加以引导。

五、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今名着

中国古今名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小说,虽然繁荣昌盛较晚,但也经过了长期的孕育,其源头可追溯至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唐宋传奇的出现标志着古代小说已达到成熟的阶段,至元、明、清,小说终于绽放出奇花异葩,占据了中国文坛的主流。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不可不读中国名着。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今名着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良方之一。并且教师要在班上有意识地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语文课本附录里的“名着导读”,也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和陶冶情操的空间,一部部富有哲理而又不失生活情趣的妙文,不断锻炼着学生的心智,启迪着学生的心灵。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一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中华传统文化这颗璀璨的瑰宝才会永远熠熠生辉。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97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65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59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3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113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6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55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92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6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311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286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7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96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95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46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60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9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684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734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