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
进行略读课文教的步骤:自读——交流——积累
即先由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或交流自读体会,就课文的内容、写法展开讨论;最后视课文特点安排积累、扩展、延伸方面的练习或实践活动。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略读课文的教学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
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
第二,交流重要信息;
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延伸。
自读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我们对略读课文理解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默读速度的培养应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略读、浏览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积累、扩展阶段既可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又可侧重向课外扩展、延伸。侧重什么,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而定。由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对积累或扩展延伸的内容应有所选择。
略读同精读的区别:
(一)基本模式
1、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
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
2、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二)主要特征
精读是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重在“精”“细”;而略读课则是精读的延展与深化,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2. 略读课文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略读课文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采取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编排体系。略读课文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编排的。和以往版本的语文教材相比,它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语文要素的达成要求进行单元的编排与设置。那基于语文要素的略读课文应该如何施教呢?
一、锁定语文要素,阅读内容选择有道
(一)关注阅读提示,锁定语文要素
在略读课文中,课文题目的下面大都有编者对本课阅读的提示。这些提示体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要求。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关注这些阅读提示,锁定语文要素,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方帽子店》这篇略读课文,其提示是“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内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部分”。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教学时,结合单元语文要素与课文的阅读提示,教师就要把关注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用自己的话把它复述出来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这样教学,有的放矢,有助于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
(二)抓住文章中心,落实语文要素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引领学生集中突破,以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那一定会很好》一文,由于课文比较长,因此教师应从中心句“那一定会很好”人手,引导学生思考:“找一找这句话在文中总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教学,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句,拎起了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使学生获得了对角色形象的认知,收到了显着的教学效果。
(三)攫取精妙语言,落实语文要素
同精读课文一样,略读课文也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对文中表达精妙的地方进行关注,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听听,秋的声音》一文,是一首语言明快、意境优美的现代诗。值得学生学习思考的是作者对秋天的美的描写并不单一,而是极具内涵。教学时,教师从“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围绕文中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品词析句,使学生对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有较深刻的感受与体验。这样教学,既积累了语言,又培养了语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致力格局,语文要素的落实设置有方
(一)搭建支架,促进语文要素落实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先解决的是对课文大意的了解与把握。了解课文大意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搭建恰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其中的《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和《漏》是这一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在课后练习中以表格或者示意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阅读支架。有了这样的阅读学习作为基础,在《方帽子店》和《枣核》这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过来,引导学生进行复述。这样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了学生复述能力的提升。
(二)前后链接,促进语文要素落实
编排略读课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运用,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某一学习方法。对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教师要注重对所学内容的整体规划,前后链接,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教学时,以这一语文要素为指引,在几篇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想象画面,体会文中优美词句的方法。在教学略读课文《昆虫备忘录》一课中,教师更要注重想象画面,体会文中优美语句这个语文要素的落实,让学生运用相关的方法去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的表达效果。这样教学,前后连贯,整体推进,环环相扣,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合作学习,促进语文要素落实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经历思想碰撞的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略读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这幅画为什么能够名扬中外。为了这个阅读目标的达成,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画上有哪些内容?为什么这幅画能够名扬中外?”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提取信息、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获得了对文本的感悟,深化了阅读体验。
三、凸显要素习得,阅读实践推进有法
(一)链接阅读,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
课内外阅读链接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链接阅读的文章可以是一篇带多篇、一篇带一本等。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力,以深化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那一定会很好》一课,阅读提示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依据阅读提示,让学生把《去年的树》和《那一定会很好》这两篇课文对比起来进行阅读,说说它们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最后再推荐学生阅读《丑小鸭》。这样,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童话这一文体特征的认识,真正把“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这一语文要素落到实处,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读写融合,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
略读课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在体裁、表达和结构上各具特色。教学时,教师要从文本结构和文本语言出发,找出精教精学的切入点,鼓励学生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三年级下册的《小虾》一课,作者除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动词,把小虾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形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删繁就简,确定教学目标,并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读写能力的落实,这样才能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怎么讲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
由此可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就要注意抓整体、抓关键,每一步教学都以问题开路,每一步教学都应以读为基础,做到读、思、练相结合。
注意
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新课标语文(人教版)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
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
4. 小学语文主题教研活动 略读课该怎么教
一、单元整合, 自然导入新课
学生“自得”能得到什么,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更取决于前期精读课文的学习,尤其是前期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对前面精读教学的一种检验和延伸。教学中,可以先从本单元的前几篇课文入手,通过同一主题的单元目标自然导入新课。
二、自主交流,明确学习方法
导入课文后,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接着学生读阅读提示,画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重点。当然,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质疑,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读提示要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同时,回忆前几篇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最后确定本课的学习方法。在这里老师不要代替学生,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任务驱动,自主合作交流
学生一旦有了疑问,那就应该主动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在讲读课文的学习中,就有学习方法的传授,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引导下,老师可以适时、适当点拨,充分给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真正体现新课程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也充分利用学案为载体,通过略读课文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在全班交流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对比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完善自己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能力。老师要依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展示亮点,走向生活语文
学完课文,还得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收获,还能够跳出课文,举一反三,顺向迁移。老师在得当的时机可以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视野更开阔,得到获得新知,体验主动探究学习的的快乐。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安排学生的课堂小练笔,这次写是在学生自读自悟,换位体验的学习后学生情感的升华,这样的写水到渠成。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文本的再认识,更是审美情趣的提升。明白了文本的写作背景,又体会到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学生自得的效果更为显着。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把导读确立为教学目标的依据,力求吃透导读所包含的教学要求,尤其要把握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作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所以,在这一模式的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
略逐词逐段分析,不略重点难点品读; 略教师精讲细析,不略学生语言实践; 略教师精密预设,不略学生自主学习……
有舍才有得,“略”为“不略”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突出了这一模式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范围,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怎样上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一般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略读课文的教学,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教学略读课文,教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不要逐段讲读,不要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可以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三要”
一、目标要合理
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内容,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不是它要关注的。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读懂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因此,激发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二、方法要灵活1、自读为主,指导为辅。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于提供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更要体现这一特点,放手让学生自读,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进行阅读实践。2、因文而异,因段而异。教学中,所选方法应因文而异,找准着力点,抓住要求,忽其枝节,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练,结果什么也没得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文如何读,从而为其完全独立的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段而异,就要求教者在教学中永远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把他们的阅读水平放在第一位,视各年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略读指导的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还较弱,教者就应指导细些,不能让学生无从着手,而要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明白略读一篇文章一般步骤是:扫读全文———细读要点———概括全A、扫读全文。即尽量加快速度来读,但要边读边想。B、细读要点。经过对全文的快速阅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文章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以求读有所得。C、概括全文。略读虽然不如精读要求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读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因此,读文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篇内容加以概括,理解整体思路,及时总结。
三、结构要简约
略读课文的课堂教学结构宜简约,应解放学生,给学生大块时间来进行自主阅读。笔者认为,一节课可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教者应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想读,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二是自读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充分地读,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读,在读中思考,提出问题,再通过读去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
6. 上《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课,谈谈小学语文怎么教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来说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师父(画师)的话,来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教学设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了脑筋急转弯激趣导入、复述课文、图文对照、朗读训练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同学们敢挑战吗?谁来说说,全世界通用的话是什么话?妈妈最讨厌什么蛋?(电话、人话、妈妈 鸭蛋、捣蛋、笨蛋、坏蛋 )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也都是自己的想法,老师引入这一问题,是想告诉大家:有时候思考问题,不妨换一个角度,想别人没想到的。(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词语检测:召集 骆驼 露出 禁不住 点头称赞 密密麻麻
弯弯曲曲 连绵不断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恰好 恍然大悟
(开火车读、男女生混合读、齐读)
2.概括文意:
师: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自由答)
教师梳理:
起因:画师要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最多的骆驼。
经过:大徒弟——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结果: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师总结:像这样读课文,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所以,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精读课文,梳理脉络
师:1.画师要考徒弟们什么?(一张同样的纸上画的骆驼最多)
结果如何?(小徒弟获得了称赞)请找出揭示这一结果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小黑板出示:画师看了看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2.师:①画师对徒弟们画作的态度有何不同?“禁不住”是什么意思?
②三个徒弟各自画了什么?请同学们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四、汇报交流,深入研读
1.生个别答,师相机板书
大徒弟——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板书:大徒弟:很小很小的骆驼
二徒弟: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小徒弟:山、两只骆驼
2.研读大徒弟:
师:大徒弟画完之后,心情如何?(得意)他为什么得意?(他以为自己画得最多)他的画是怎样的?(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问:从“密密麻麻、很小很小”这两个词语,我们来揣测下他作画时的想法?(画得小,才能画得多)
(学生变换角色,训练说话)
师问:你认为大徒弟的画怎么样?
3.研读二徒弟:
师①:谁来读读二徒弟画作的内容?(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②和大徒弟相比,他的方法怎么样?(有一定的进步)
③那么,二徒弟作画时是怎样想的?(用骆驼头代替整只骆驼,画得多)
4.研读小徒弟:
师:①小徒弟画了什么,谁来读一读?(生读)那这幅画妙在何处呢?
②齐读画师的话:
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fú)的群山里走着,若(ruò)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qià)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③师:画上有几只骆驼?(两只)
④连绵起伏是什么意思?高低不一的群山连接不断。
⑤若隐若现:好像隐没,看不见,又好像显露,看得见。形容模糊不清。
分析句子:这不恰(qià)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改陈述句)
5.总结:小徒弟的画,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替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大徒弟和二徒弟,他们画骆驼受到了纸张的限制,数量有限。
师问: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法还有哪些弊端?
(他俩的画法太麻烦,要花费很长时间。小徒弟的思考角度和别人不一样,是想别人想不到的事。)
板书:创新,奇特(以少代多)
6.师:同学们明白吗?那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吗?他们有什么反应?
“恍然大悟”
7.师: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
五、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以诗作画的故事:
(1)宋太祖——踏花归来马蹄香
(2)深山藏古寺
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宋徽宗——万绿丛中一点红
①画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②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③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2.师:如果让你来画,你想怎样画?(画许多骆驼的脚印)
3.总结: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生自由答)
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7. 略读课文该如何教
是不是应该这样认为呢?我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人教版的教学用书中明确指出:略读课文虽不同于精读课文,在内容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马马虎虎地应付了事,并不是说要求降低,安排学生自学一下就可以。 一.以读促解,享受读书。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与对话。一方面学生对文本的一次次深入解读,会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步形成作者在文章中构设出来的美好画面,领悟当时的作者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文本中他人的思想来锻炼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审视自我,发现自我。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读书活动室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人性化的行为。我们老师不应该以齐读代替学生的自主读书。应侧重于学生的自读感悟。如:《山雨》的教学中,我是这么做的:首先让孩子们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理清课文的顺序。对于这,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接着,再读课文,我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山雨美吗?美在哪里?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它很美?读一读,把美的感受读出来。学生们非常踊跃地举手表达并读出句子,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朗读形式是多样化的,有指名读,有老师范读,有学生比赛读经过反复不断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学生也读出了自己对于山雨来临之前,到来之后以及雨过天晴的山景的美。正是这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不仅很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挑战了自己。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后,还自主组织了一次朗读全文的比赛。 二.以情为线,情景交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工具性指的是语文的本性,而人文性指的是语文的特性。如果说把课文中的语言比作土壤,那么里面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就是滋生在这片土壤上的幼苗。土壤越肥沃,树苗越茂盛。当学生的身心被情感浸润时,才会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璀璨阳光。在王菘舟老师所教的《一夜的工作》中,王老师只用了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以感同身受的情唤起了学生对伟大领袖的敬仰和怀念:这一叠叠厚厚的文件,摆在总理的面前,重大的问题,棘手的问题,急迫的问题,需要总理去思考,需要总理去决定。你说,总理的一夜简单吗?你说,他会考虑到什么问题?你会思索什么文件?接着出示: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他想着。让学生站在总理的角度,领悟总理一夜工作的艰辛,为全国人民的幸福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有了最后,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祝福,眼泪淋漓的表达。 三.去粗就简,抓住写法。 很多略读课文其实是学生最后的模仿范文。一名小语会的专家说过:很多略读课文就是一篇最好的范文,最好的习作材料,如能引导孩子在模仿,运用。何必要求学生买那么多的同步作文?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写作手法,将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即时性的让他们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就是为写好习作的关键。如:五年级的《小桥流水人家》,我的做法是:让学生们先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小溪木桥我家,因为学校的一侧就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一座石桥,我在课堂中就引导他们按照课文的顺序写一篇习作,题目是《家乡的美》。结果,一些孩子的表现让我都不由得为之喝彩。 紧抓写法,模仿写法。应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当然,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只要是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以上只是本人对略读课文教学方法的一点看法,结合了这几年的一些实践,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各位同行批评指出。
8. 语文略读课文怎么教
一、把握略读课文地位
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新课标语文(人教版)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
二、明确略读课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略读课文不等同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9. 略读课文教什么
略读课文到底应该教什么,我们看看教材编者为什么要编辑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讲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我认为,略读课文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学生积累(准备)的阅读方法的应用,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训练,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至于问题的解决,那仅仅是编者为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训练阅读能力所搭建的一个平台,创设的一个凭借。编者的真正的意图,不只在阅读任务的完成,而主要在阅读能力的训练。
由此,我们梳理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显性目标层面,即“连接语”中提出的阅读应解决的问题;二是隐性目标层面,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提升。就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来看,“显性目标层面”只能是冰山上的一角,因为略读课文大多都是语言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章,学生读懂这些生动的白话文,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应该是次要目标;而“隐性目标层面”应为冰面之下很大的一部分,因为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很费工夫的,也是学生最为薄弱的,所以应该是主要目标。
略读课文的次要目标,它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每篇略读课文在“连接语”中提出的阅读任务,这是显而易见的;而略读课文的主要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担负着重要的阅读能力训练任务,这个阅读能力的训练,应是上接精读课文,下连课外阅读。因此,略读课文主要目标的教学内容应有:(1)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本篇略读课文的学习;(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独立学习能力的训练,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3)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尝到阅读成功的喜悦,激发读书的兴趣,产生课外阅读的冲动,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喜欢阅读的人。
为完成这个任务,老师应让学生回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是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了解故事的大致意思的。比如读《普罗米修斯》一文,一开始,应认真读课文(轻声读或默读),同时用笔画一画关键的词句,记住一些主要的情节,如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中有哪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构成了一件怎样的事,结果怎样。学生初读《渔夫的故事》,用以上边读边思边动笔、从具体到概括的阅读方法,一定能很快完成第一项任务。
完成这个任务,同样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前几课中深入理解、领悟故事的学习方法。我教这一课,学生抓住重点部分深入领悟的时候,有的采用了“多读几遍课文,想想人物分别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有的采用了“理清故事思路,找出重点部分,细读重点部分”的方法;有的采用了“假如自己遇到这样的魔鬼该如何处理,再看看渔夫是怎么做的,体会渔夫的沉着与智慧”等阅读的方法。
三、把故事讲给家人听(回归整体,复述课文)
对这个任务,一些老师往往只是布置一下,至于学生做了没有,做的如何,一般不去过问。事实证明,老师这样做,就把这项任务给虚化了。其实,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其教学内容主要应该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对于本课的讲故事,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当堂完成,这样比让学生在课外放任自流地去讲,能力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另外,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的编排,还隐喻着编者让学生从课内阅读引向课外阅读的意图,因此,我在完成以上三个显性教学内容之后,又进一步激发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的兴趣,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在课外读《一千零一夜》,并择机开展一次读经典、讲故事的演讲比赛。事实证明,此项活动的开展,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参与,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