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培养孩子语文的语感

如何培养孩子语文的语感

发布时间:2022-08-28 19:49:03

㈠ 怎样培养语文的语感能力

一、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但在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
1.质疑理解,让学生想读。一般课堂阅读教学结构中包括初读、研读、品读、创读四个环节,各节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给你的最初的感觉,并且读通读顺,保证读的时间,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研读环节主要是探究、思考、理解,养成深入阅读的能力。创读环节,指学生在有了对课文独有的理解后,能通过自己的读把自己理解、体会表达出来,这是培养语感和展示语感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中能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成果。
2.传授方法,教学生会读。
(1)问题法。(2)勾画、摘录法。(3)“眼看心到”的默读法。(4)笔记法。
总之,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
3.恰当评价,促学生多读。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总是非常机械单调的几句:“有感情”、“读出重音”等等,缺乏的是在聆听他人朗读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正确抒发,或是在听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理解后的深一层次的表达,所以课堂朗读导向意识非常重要。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主要导向通过读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感悟、体会,导向个人头脑中的“放电影”,即谈谈自己的眼前浮现了什么。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体现学生自主的精神,要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强化朗读训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说话训练培养语感
1.营造良好氛围,消除胆怯心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当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心情愉快,就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表达。低年级学生多数胆子小,声音轻,怕说错话,怕老师批评,怕别人笑话,少数人虽能积极举手,想说但又说不清。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消除儿童的胆怯心理,鼓励其大胆说话,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态度和蔼可亲,说话热情而富有童趣。
2.创设多种情境,激发说话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影响的特点,教师要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良好动机,借助兴趣的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在教学工作中,我采取以下方式,这样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而且增强了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
(1)表演引趣。
(2)比赛激趣。
3.多种形式结合,教给说话方法。
(1)看说结合。
(2)听说结合。
(3)读说结合。
(4)演说结合。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并还有许多声像教材是由有经验的人朗读、播讲,语音标准,语言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良、最规范的学习样板,使学生能寓紧张的学习于轻松愉悦的气氛之中,其效果不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比拟的。
总之,语感就是对渗透着思想内容的语言有一种灵敏而准确的感悟。我们学习语文,首先接触的是课文的语言,于是我们便要研究:这样的语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接着,我们更要研究:这样的思想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来表达。显然,这样一个“语言——思想——语言”的学习过程,将使我们最终习得课文作者的最有个性化的、表层质朴而深层含蓄的句子,即对内界定了词语的意义、对外沟通了其他句意进而构建了文章脉络,既相对独立又相对完整的句子,将使我们既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又用来模仿文字表达。对此我们是不能不多加思考、多加汲取,以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积累以备不时之需的。

㈡ 培养孩子的语感韵律和节奏,该怎么做

㈢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语感

如何让,小学生,培养语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训练,首先要,熏陶语感,创设情境,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课堂上精彩的,贩毒,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第二,要,丰富,鱼杆,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要训练学生,运用想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其三。我们要做到。注重朗读领悟语感学生的语感不是天生都有的,他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互相交融的产物是建立在语言。现象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再有就是。敏锐的语感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材料敏锐的语感还要靠学生的平时的积累来获得这就是我的意见。

㈣ 什么是“语感”语感怎么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关于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从此处可以知道: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何自动化。
怎样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和积累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活中的积累,是积累语感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也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为每一天的生活都会留下美好、愉快的回忆。热爱生活,才会追求美好的生活。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组织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低段重在词语的积累,简单内容的事件的描述。中段重在对事件过程的描述,且能抓住要点。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词语与生活的联系。如:只要说到公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公鸡的特点,好斗的鸡、生活中的带着一群母鸡的公鸡,其特点各不相同。春天里欣赏的美丽景色,应该是那样的美丽;夏天里看到的是那样的充满无限的生机;秋天里感受到的是一片成熟的金色;冬天里出现的更能激发学生不同的遐想。这些生活的经验从哪里来呢?只有从生活中来到学生的美好的记忆。
二、阅读中对美的欣赏,也能加深对语感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材不是学习的唯一凭借,应该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同时,学生对教材的感悟不是老师能够讲出来的,而是在语文阅读的实践中积累感悟的。
叶老提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就是强调抓住词语的理解和感悟。语文是以字词为载体,让学生在语言艺术的宝库中寻幽探胜,含英咀华,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去体会语言高手们怎样做到“意能称物,词能逮意”,领悟语言的神韵和妙境,养成对语言的强烈兴趣,磨砺敏锐的语感。
我们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从课文的题目着手:让同学们猜一猜,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课文可能写了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什么用“飞夺”,而不用“走过、越过”?从学生的学习中,逐步知道,这“飞夺”突出了红军的急速、神奇和通过这座桥的难度。
每个学生的良好语感不是在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次的积累,达到良好的语感状态。着名的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就是这个方面的榜样。从学生的每一句话中,帮助他们实现良好的语感积累的过程。
于永正老师说:“文如看山不喜平。”在一篇文章中蕴涵了作者的“情”、“理”和“法”,读者怎样把作者的观点变成影响学生的、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呢?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之法,叶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情,要在读中悟;理,要在读中悟;法也要在读中悟。但这个“悟”,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的体验,而不是老师的包办代替。这正是新语文观的要求。
《学会生存》中说:“现代教学,同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教学适应学习者,而学习者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我们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悟时,应该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而且是不同学生的不同感受,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
在这读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这语感是其中的一部分。
深思《语文课标》的内容,联系实际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也可以这样说:给每个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给每一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是为了把孩子教出灵性来,让他们玩出灵性来。
这美好的记忆从哪些地方来呢?应该从大量的美文中来。在阅读大量文章的过程中实现语感的积累,实现语文知识的积累。关于大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小学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阅读量达40万字;第三学段,阅读量达100万字。六年中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达到400万字。”也就是说,小学语文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积累和善于用脑子所产生的智慧。这就是学习所达到的灵性。
朗读中,还要求背诵规定的篇目的诗文。从大量的语言实践里,体会言语中所蕴涵的东西,积累语感。在读中,要细系品味。叶老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轻易放过,一个词儿也不随便对付,才能达到透彻地理解。所谓欣赏,是以透彻地理解为基础的,理解不透彻,即使多少能欣赏点儿,总不免遗漏若干地方,没有把滋味辨出来。”这样的阅读过程,同样培养了学生的人生态度,又岂止是学习语言文字呢?
满意请采纳。

㈤ 语文语感要怎么样培养

语感这个东西怎么给你说呢,我个人感觉语感是个很抽象的东西,就是比如你做阅读和词语填空这一类题目的时候就凭你自己的感觉就能做出来而不用靠语法或是其它的一些方法来分析。语感这个东西也是可以培养的,你可以多找一些书来读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格言》《儿童文学》等等,我觉的语感这个东西也就是多看多读,但你也不要认为只要你读书就一定能培养你的语感,因为如果仅仅把读书当做你培养语感的一种工具途经的话,效果就不会很好,必竟读书也是要有兴趣,

㈥ 如何培养语感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学习语言的过程,都是先要培养语感的过程。
因为学习语言不像学习数学、物理、化学,有一定之规矩,而是要培养大家的综合能力。语感其实人人皆有,只是无法用准确的言语来表达出来罢了。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
首先,多听。我们要大量输入,也就是先模仿。想提高语文成绩,就多看多读;想提高成绩,也是多看多读。特别是遇到你那些,比较能说到你心坎里的,一定要多看几遍,一方面你在学习他们的遣词造句,你下次如果遇到类似的情感表达的时候,你不一定能把这个词用出来。
其次,多说。就在你在一次次积累自己的词汇量,遇到这种你感动的片段,不断地去看,多看几遍,甚至熟能成诵。这样不论学习何种语言,都能快速帮你积累对语言表达的语感。

㈦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加强积累,积淀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也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1、教师应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热爱生活,才会追求美好的生活。只有把生活经验联系的语言、文字,敏锐的语感才能培养出来。 2、教师应有效指导背诵,积淀语感 有背诵我们才能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有多种,尤其要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以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至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 二、训练朗读,感受语感 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时如果仅仅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可见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营造朗读氛围 俗话说“要入情先入境”。良好的氛围会牵动你的心,带动你的情,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为学生营造语感轻松的氛围。 2、加强朗读示范 在课堂上,教师应带着表情去朗读,从而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去获取信息,体会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兴趣。 3、注重朗读技巧 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进而增强语感。要注重语音轻重,要注意停顿,要注意语气,要注意适当的语速,要注意语调的抑扬。 4、采取多样形式 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运用多样形式的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养成学生的语感能力。 三、加强实践,训练语感 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 1、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想象。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教师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让学生在心中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2、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语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准性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细细欣赏、反复琢磨,达到“意会”,这样语感就会油然而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只有语感这个基石打扎实了,才能提高语文水平,让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㈧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深入情境,熏陶语感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选择精彩的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教师精彩的范读,也能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加强语感能力。如学生在学习《四季之美》一文时,我通过一组表现四季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了四季之美,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已经初步体验到了四季的美与美在哪里。另外通过一段带视频的诵读播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大地春之明媚、夏之热烈、秋之沉静、冬之妖娆,受到了语感的熏陶。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学生的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燕子》一课时,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精读、体会,为培养学生的语感下功夫。《燕子》是现代着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

其中有这样一段特别优美: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那边的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体会飞行中燕子的各种姿态,用叙述性的语气读,节奏轻快。“斜着身子”,强调燕子的飞行姿势的轻快灵活;“一转眼”,“掠过”,强调燕子飞行的快速;“唧唧叫着”,强调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放慢速度,用活泼有趣的语气读,“有的……有的……”呼应性重音,一幅众多的燕子闹春图顿时凸现。

这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机。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饱含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但是高超的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唯期少”,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纸背”,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否则“掠过”、“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象和联想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朗读品味,领悟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如《荔枝》一文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
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出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美好感受和为儿子的孝心而欣慰。“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在妈妈的眼中那分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她怎么忍心把它吃掉;而一个“托”字,把妈妈对这种世间尤物的爱怜,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种激动和喜悦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心中隐隐的酸楚。

四、注重实践,增强语感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活动: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电视广播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

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地活动,组织语言极快,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

㈨ 如何培养孩子语文语感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依靠对词法、语法、章法的死记硬背,也不能单单靠老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学生文学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学生练习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以及各种文学活动中得以提高。”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仅仅强调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重分析研究语文实践材料,追求讲深讲透,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感悟——语感的培养。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而直觉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一、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但读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死读、傻读,要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如读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学生看到的不仅是天门山、长江、漩涡,还有从“断”想到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从“回”想到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境界,也可联想到祖国山河壮丽,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二、自悟语感
教师凭学生已有语感素养,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语言文字。
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文章,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进而提高语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1.语句比较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一句,为了让学生体会“挂”字的妙处,可要求学生用“拉”或“飘”等字换“挂”,进行比较,为了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可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之处:一个“挂”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点极其准确、形象、巧妙地描写出来,与文后面的“攀”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2.运用想象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例如,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课《秋天》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闭目遐想文中所描绘的一个个意象图,把秋天众多的景物连接为一幕幕活动的镜头,在头脑中“放电影”,并乘上想象的小舟,在绚丽缤纷的美景中尽情遨游,充分领略秋天的特点,在美的感染中培养语感。
3.联系生活
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的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拥有的感受才是真实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爷爷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别有韵味的一个“终于”,把他们努力后的成功与满足生动地表现出来。但如果学生不能联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难体会到这“终于”一词的韵味。
四、迁移表达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中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上,还应该把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训练作为语感广化、深化的杠杆。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范例,有重点、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新颖、灵活又扎实的延伸训练,把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四季》,这是一年级的一篇诗歌,每一段的结构相同,老师抓住本篇诗歌的语言特色,让学生仿写训练。“ ,它对 说:‘我是 天。’”再根据诗歌的内容画一幅画,还要在班中朗诵自己写的诗歌。学生在画、仿、诵一系列的训练中,运用在阅读活动中获得课文的知识与情感,融入个人的创新思维,促成迁移,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深化、广化、美化、敏化。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五、生活体验
夏丏尊曾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心灵契合”。因此语感培养强调调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积累,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设身处地的体会感悟,容易与作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的重点句: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出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学生读后,老师问:作者把大地比作什么?学生说:母亲。教师追问:在你们的生活体验中,母亲都是怎样的?有的说母亲是慈祥可亲的;也有的说母亲给予孩子无私的爱;还有的说母亲都是伟大的。老师因势利导:在作者的心目中,大地又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学生默读后,有的说大地是一位美丽圣洁的母亲;还有的说大地还是一位无私奉献的母亲,她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等。可见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体会感受,学生和作者已经达成心意相契的感觉,学生的情感水到渠成。
总之,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努力探索,使语感教学策略日臻完善。

㈩ 孩子今年上初一了,语文成绩有一些差,该如何帮助孩子提高

语文是特别重要的,如果你没有把语文学好,那在考试的时候就有可能读不懂题意,也不能够把题目给做正确。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是不能够把语文给落下的,毕竟语文也是高考的必考科目。有一个网友,他的孩子今年已经上初一了,但是语文成绩有一些的差,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呢?

阅读全文

与如何培养孩子语文的语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97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65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59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30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113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66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55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91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66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30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28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74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96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94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46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60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93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68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73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