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应该怎样培养孩子语文学习能力
一、了解现在小学生的阅读特点
读书目的性不强
很多小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是完成家长、老师布置的任务,所谓的名着、小说,只挑选其中故事性强或是有插页的章节读,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去考虑小说或名着中人物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做读书笔记的学生更少。
阅读重图轻文
经权威机构调查,喜欢漫画的小学生占到了接近3成,只有20%的小学生愿意看“全是文字”的书籍。这个结果,很好地解释了市场上“白话版”“图画版”四大名着畅销的原因。学生阅读,重文还是重图,应该用理性的眼光来分析。
阅读的时间不足
从小学放学至晚上睡觉前,供小学生支配的时间大约有4个小时,看电视(包括上网)超过2小时的家庭却占到了26%,如果再扣除吃晚饭时间,估计有不少孩子没时间读书。这个问题,希望能引起家长的重视。
课外书的来源相对单一
调查中发现,虽然有40%的家庭藏书超过50本,但来源非常单一,家长买的占到了67%,13%是借的亲戚或同学的。这说明,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可供小学生选择的图书资源十分有限,如果资源再丰富一点,借书的程序简化一点,或许能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
二、家长要了解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 阅读能力是指孩子看懂书报的能力。对不同的年级段,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阅读比较浅显的适合年龄特点的书报。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指读懂文字,理解思想内容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读懂文字的能力。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理解思想内容的能力,理解词语、句子、篇章的能力。要求孩子不仅要了解文章中字词句的含义,而且还能划分段落层次,并会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具有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
4、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词义,可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等自己来解决。
孩子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要边读书,边思考,边勾划。好的习惯可以使孩子受益终生,坏的习惯可能贻害终生。所以要十分重视对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指导孩子阅读课文的方法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孩子掌握了方法,好比得到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可以终身受用。因此,家长要重视在阅读中教给孩子读书方法。孩子拿到一篇文章,往往觉得无从下手,粗略地看一遍就认为读完了,这样读书是没有效果的,不能尽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那么,怎样指导孩子阅读一篇课文呢?第一步让孩子认读课文,通读两三遍,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大意。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家长要督促孩子通过查字典来解决。第二步要让孩子细读课文。通过孩子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试着分段、概括段意。第三步让孩子精读课文。能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己确定重点段,重点理解,从中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四步让孩子能回答书后的问题,写出预习笔记,并对文章有自己的评价。阅读课文后,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请教老师和其他人。 通过上面的过程,就会使孩子懂得,读一篇文章,不但要读通语句,而且还要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从中培养孩子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四、培养孩子多读善思,勤于动笔的习惯 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多读善思,勤于动笔的读书习惯。文章的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把语言文字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达出来。 学贵有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孩子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能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才能有所创见。家长对这一点要热情鼓励。例如,孩子在学《一个降落伞》这篇课文后问,周总理为什么把自己的伞包让给了别人呢?这个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所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周总理在飞机遇到危险的紧急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种积极的思考,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经常引导孩子这样阅读,有助于提高他韵阅读能力。
五、让孩子读书,家长要做表率
一个故事说的是,在犹太人家里,小孩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书籍之甜,阅读之美!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到目前为止,犹太人诺贝尔获奖者累计已达130多人。
虽然获诺贝尔奖与从小读书的关联性多大不好简单地用该例子评判,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家长接孩子回家后,自己往电脑前一趴,却要求孩子去读名着,这样的情形在很多家庭都存在。”记者采访时,一位从教20多年的教师说。
80后,有人说是缺乏知识的一代,甚至有一种观点是80后的人没正儿八经读过一本书。目前,越来越多的80后成为孩子的家长,阅读书籍渐渐被上网冲浪、看电视节目所取代。读书,正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Ⅱ 如何从小规划孩子的语文学习
首先,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在普通高中阶段,它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伴随我们的一生。其次语文的重要性体现一个他是民族历史的纽带,民族精神的传承,民族感情的表达。从小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可以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孩子塑造人格,成就未来。规划孩子的语文学习,有以下几点。
Ⅲ 怎么培养孩子语文学习能力
链接: https://pan..com/s/1LvCWgG-gnepPtznySWMmFg
语文是一门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基础课,从小学到中学的十二年中,语文课所用的教学时间大约占全部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居各门功课之首。这是因为,“语文是学生学习各门功课必须首先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如同毛泽东同志所说,“学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工具了”。
记诵法
对于课本上的范文和课外读到的名篇佳作,要反复诵读,直到能够熟记或背诵其中的名言佳句、精妙词语、华彩段落。朱熹说:“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经久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只有熟读许多名篇佳作,才能逐渐领悟名家在遣词造句、状物写景、明志抒情、布局谋篇等方面的佳妙之处,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同时,只有熟记大量词语、句式,运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泛读法
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要想学好语文,有效地提高读写能力,光靠课本上的几十篇、几百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课外大量阅读名家名作。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有“读书破万卷”,才会“下笔如有神”。北京景山学校曾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阶段,要学习朱自清、赵树理、巴金、老舍的大量作品,五六年级集中一段时间学鲁迅作品;在低年级学习短小的古文、古诗,到初中《古文观止》几乎整本地学,这种做法是很有道理的。
Ⅳ 小学生怎样学好语文
链接:
通过童话、寓言、儿歌等内容,力图从孩子发展领域所涉及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创造力、观察力、注意力等方面为孩子将来学好语文打基础。希望这份文件可以帮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Ⅳ 学龄前的时候,家长如何做才能让宝宝上学后学好语文
语文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宝宝学不好语文,那么就写不出优美的作文,也考不出好的成绩。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对于语文的兴趣,可以让孩子学习一些生字,这样在上学之后就能够更快的学好语文。那在学龄前的时候,家长如何做才能够让宝宝上学后学好语文呢?
Ⅵ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
四书五经,博览群书,阅读是使孩子增加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从简单易懂的窗边的小豆豆开始到巴金,老舍的作品,再到托尔斯泰,普希金,莎士比亚。
Ⅶ 怎样培养孩子语文能力
《孩子语文能力》网络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LvCWgG-gnepPtznySWMmFg
这几次的单元试卷,阅读题和写话题占了很高的分值,同时年级越高,这两项的分值也会越来越大。喜欢阅读和不喜欢阅读的孩子,语文成绩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日不间断地阅读,才能逐步提高。
Ⅷ 怎样帮助孩子学好语文
一是坚持,二是积累。语文不同其它学科,抓一下成绩就上去了,语文成绩很难做到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靠的就是平时的积累,积累字词、积累好词好句、积累好文、积累语感等等。积累的过程又是乏味的,这就需要家长和孩子们坚持不懈。
Ⅸ 小学各阶段如何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
1-2年级:重点放在基础字词的书写、组词造句、现代文的阅读和古诗的背默。
3-4年级:重点放在阅读能力的提升上,这个时候需要铺垫大量阅读。学会选择和利用阅读方法,可大幅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如“精英特速读记忆”的快速阅读方法,能有效提高阅读者的阅读速度、快速理解和重点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对注意力、阅读理解思维、记忆力也也有具体的训练,训练后对学习中速度慢、理解慢、记不住等问题会有明显的改善。
5年级:在这个阶段部分主要是复习巩固以及迎接小升初。所以时间节点可以调整一下:5年级上主要搞英语和数学,辅助搞语文的基础字词。5年级下主要进行语数英三科的小学阶段复习巩固为了初中做准备。
Ⅹ 小学生怎样学好语文有什么好方法
怎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效学习语文?这一直是小学语文老师探究的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学好小学语文的方法和技巧,供大家参考。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
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
重点是培养两个习惯:一个是课后复习的习惯。教师应该针对各学习环节的不同特点给学生适量布置听、说、读、写、背方面的作业,形式上要尽量做到游戏式、趣味化,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自己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不懂就问,在复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另一个是阶段复习的习惯。从时间安排上,可以当天巩固新知识,每周进行小结,每月进行阶段性总结,期中期末进行全面系统的学期复习;从内容上看,每课知识及时回顾,每单元进行知识梳理,每章节进行知识归纳总结,必须把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描绘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对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