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素质.学生学会做人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德育在其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段话的精髓是语文课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语文课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同时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势下任何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用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其道德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我根据不同的教材科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叙述典型事例为主的,就以生动的讲述为主.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通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生动讲述三个典型事例,突出志愿军的群体英雄形象,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再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爱革命英雄的情感.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就以说理为主.如:《工作的大小》是一篇思想短评.通过本文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学习白求恩、雷风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另外,通过表情朗读和生动的讲述或描绘、背诵的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的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时有能够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情理结合,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品德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感情上的共鸣.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情应当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能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发学生憎恨敌人,憎恨剥削,憎恨侵略.”这些经验之谈道出了语文课中的德育必须诉诸感情的真谛:教师必须动情,真正融及学生的感情深处,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人类的高级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响.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编教材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贯彻德育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教读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让同学们依据该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从课堂情境设置内容分析,情感体验,去感受那种深沉的文字间的相连相爱,这对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效果显着.
语文课的德育不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在理性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语文课的德育,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如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就可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唤起学生再造性想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孔乙己迂腐、可笑的形象,再现旧社会凉薄苦人儿的种种情景,对孔乙己的悲惨处境、悲剧命运产生同情;进一步则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场面,把孔乙己的遭遇同科举制度联系起来,同冷漠的社会联系起来,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达到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再如,我在执教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该小说写作的背景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于是,我将当时“普法战争”的社会背景在教学中作了特别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动因、性质,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不可缺少.同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理品德的养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虽然是异国,同学们对其遭受的侵略,或许没有感同身受.但是,为了唤起大家对遭欺压、蹂躏异民族的同情,我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有关事实融入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将意味着挨打的道理,从而,将个人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热爱祖国,肩负责任,去发奋学习,努力工作.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
人和动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个性品质得到完善.也就是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中学语文课具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条件.在文学课文里,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够间接地洞察社会,洞察历史,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进行自我认识,受到自我教育.
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由语文课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一)自我积累.
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课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积德、或法纪,不一而足,零零总总.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教材,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面镜子,让学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从而积善成德.
(二)自我倾吐
言为心声.在教学中,我除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托外,还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数年来,我一直要求所教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记下来,定期收交,从中来窥探此时彼刻的心理,“善”则倡,“恶”则改.和风细雨,因人施教.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净化了灵魂.至于作文教学,我除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布置练习外,还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练笔,如,《我好后悔》、《我真不该》、《我错了》等可写性很强的作文,让学生去解剖自己,则善而从.
(三)自我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课上,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学生借鉴,如果教师运用发挥的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失宝贵作用.例如,我在教《乐羊子妻》一文中,运用文中的“乐羊子”与其妻比较外,还让学生设身处地横着比,竖着比.于情于理,充分认识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废”的“害”,从而见贤思齐.
(四)自我实践
实践出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乃至一时难以收效的东西,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到社会上体验.为此,我利用自己身为团总支,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之便,利用节假日,倡导学生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向贫困学生献爱心,让他们把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写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馈到教学中,通过评比表彰,这对中学生的身心卫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作用.
⑵ 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
要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课程思政化:包括教学理念的思政化、教学内容的思政化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思政化,要有意识地将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勤于思考、勇于担当等精神品质;
二、课室布置思政化:通过使用KT板、易拉宝等道具,符合课程特色的标语和口号,在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上体现思政化建设。
⑶ 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
对于一堂语文课而言,一般包括新授课的导入,新授课、课堂总结、课后作业布置以及课堂反思等。其中作为一堂课开始的导入非常的重要,导入的是否紧跟课堂内容,是否有趣味性和生动性,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直接的关联。有句俗语说的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在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课文导语,充分挖掘导语的德育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已然迈出了一大步。教师在设计高中语文导入的时候,要紧扣教材内容,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者情景,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学习之中。为了实现既定的德育教育目标,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备课,挖掘教材中任何可以挖掘,同时还能为自己所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在没有导语时自己精心设计导语,丰富材料,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作者想要表达的寓意并不是简单的肤浅文字,而是文背后透析的作者真情实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度挖掘教材,用优美的文字诠释作者文章文字背后的真正情感和思想表达。
⑷ 如何将思政融入语文小学课堂
思政教育融入语文课堂要依托丰富的教材资源。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有抒情感人的故事,有英勇豪迈的章节,有尊老爱幼的美篇,也有爱国守边的诗词。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课文与思政的切入点,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细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分层设计,做到思政目标具体化。
⑸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寻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进行渗透。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中体会自豪感。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同时,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容易做到扎实有效。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抓住有机的联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做到水乳交融,不要硬灌,勉强,否则,便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的综合效果。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⑹ 如何在课文中引入人文关怀和道德思政
人文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包括人的道德品质、爱国精神等。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具有这样的素养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这种素养的养成需要人文教育。人文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根本目标是对学生施行全人格的教育。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文化性很强。语文教材中不论是讲读课、自读课还是实践课,都体现着人文性。而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正在形成当中,通过学习语文教材对学生正确形成“三观”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教育。
⑺ 在专业课程中,怎么融入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时代教育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升华。要做好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
一、教学理念的思政化,明确教学的第一目标是立德树人,要将学生培养成就要高尚情操和崇高职业道德的现代化人才,在这过程中要将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学内容的思政化,从课程内容的背景进行思政教育。在讲述课程所属行业的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典型人物案例时,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国家发展,讲述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成就、相关历史人物的励志故事以及一些历史往事,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三、教学实施过程的思政化,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一些让学生实操体验的环节,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团队合作、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勤于思考的优良作风。
⑻ 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
1.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所谓隐性道德教育课程功能,也就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所学的价值观念和知识规划能力、无意识和不可预见性不同的传统思想政治课学生被动地接受显性的教育方式,内隐教育是不允许的,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更容易接受。
"隐性教育课程通过其独特的社会暗示、模仿和社会同化教育功能,使广大学生的意识个体和社会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达到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更高社会道德要求大学思想文化政治道德教育主要贯穿于普通大学语文德育教学的整个全过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优秀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的形象分析和逻辑解读,引导广大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代的经典作家政治思想,不同时代作家的独特人格魅力,不同经典文学作品的不同思维方式主题,不仅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审美道德修养,而且它还可以有效培养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广大学生参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经典文学的活动积极性,增强学生民族主义自豪感和国家自信心。
2.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课具有文化共通性
大学语文与政治思想课和政治课都应归属于大学人文教育课程,文化教育是其中的共同点。
思想哲学政治课的语文教学,教师必须对古今中外的思想哲学和中国历史文化有很好的认识了解,深入研究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以及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这一点是非常离不开中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
例如,在语文老师为我讲解杜甫这首诗歌时,我们不得不特别提到中国儒家文化忠君爱国政治思想对杜甫的深刻影响,文人的爱国理想情怀深深地被烙印在他们的政治思想中,他们的每首作品都深刻流露出他们的强烈人文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学生在深入学习现代语文的这一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有了新的深刻认识,语文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政治素质教育的一个补充,形成了一个同心圆式的教育。
3.思想路线政治课教学课程的建设目的之一是充分挖掘高校不同学科课程的学生思想路线政治理论资源,实现全面的高校思想路线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一个主渠道,综合性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大学语文专业思想理论政治学科教育仅仅能够依靠任课教师的教学自主性,不足以自行设计新的教学内容。
学校领导应通过修订规章制度、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教学管理体系绩效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护航,使普通高职院校学生在充分掌握从事本职工作的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人文知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来源:锦绣·上旬202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