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是什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分别是《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三个节气的习俗。
1、寒食(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意: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2、迢迢牵牛星(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意: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3、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3课
中心思想:课文通过记述作者逃避午睡去享受美丽的大自然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生命的无比热爱之情。
表达思想:作者带着天真美丽的童心童趣,将自然生命的美好,在行云流水、自然清新的书写中一一呈现,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生命的勃勃生机,更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主要内容:结合语言环境体会“我”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的热爱。
⑶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内容
桃花心木
林清玄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⑷ 求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第3课 中心思想与主要内容
只知道这些了:
要求弄懂并能运用的词有:确乎涔涔潸潸 徘徊 莫名其妙 游丝 从从容容 语重心长
句:
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③孰为汝多知乎?
④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⑤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⑥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⑸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烟台的海》课文解析
【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以“总——分——总”的写作方式,围绕着第一节中的“独特”一词,描写了中国沿海城市——烟台的海上景观。这座城市的“独特”主要表现在冬、春、夏、秋四个季节不同的特点。尤其紧扣了“烟台的海”这一主题,娓娓道来,令人犹如身临其境。文章从第二节到第四节具体描绘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和秋天的充实与忙碌。最后一节对全文作了总结——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话剧。这一句子既概括了烟台这座城市的特点,同时也留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作者对重点段落“四季”的描写,主要以两条线索来展开。第一条线索先介绍了烟台四个季节海的不同特点;后一条线索则紧扣烟台的海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富足,从而表现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学习目标】1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恬静、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等词语的含义。2 欣赏烟台的海一年四季不同的特点,感受它的美丽诱人,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教学建议】1 位于山东半岛北部的烟台市,临黄海,是中国着名的渔港,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对于这座城市的风光、历史等介绍,课前老师可以请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加深印象,以便学生对这座城市有所了解。2 课文通过描写了烟台的海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同的特点,不仅反映出烟台海的与众不同,更体现了海给人们所带来的无穷欢乐。烟台人在此欢笑,在此劳作,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抒写着历史,展望着明天。本课的写景与抒情非常巧妙地做到了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的是,在品味美景的同时通过适时的朗读,让学生既欣赏景又感悟情。(1) 可以紧扣课文最后一节中的“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这句中心句,让学生首先找出句子,通过听录音或自由读整体感悟课文。(2) 关于烟台“冬、春、夏、秋”四季的海的特点,可以结合四个不同的词语——“凝重、轻盈、浪漫、充实与忙碌”来品味与阅读。通过两条线索,即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烟台四季海的不同?人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在学生反复朗读地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字的优美、感悟其魅力所在。3 课文的语句非常优美,尤其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精彩。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欣赏、去品味。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几十米远的马路中央。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地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类似于以上三句句子,教师可以通过完成填空、比赛朗读、感情复述等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烟台的海、欣赏烟台的海。4 在学生充分认识了烟台海的特色后,还应注重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说说“你眼中的烟台还像什么”,以此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还可以根据“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话剧”这句句子,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了解了烟台曾经有过的哪些辉煌的历史,现在的人们又为烟台的繁荣做着哪些努力?【参考资料】蓬莱,位于山东烟台地区的蓬莱县境。它背临渤海,遥望长岛,是个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风景却非常秀丽,特别是城北丹崖的蓬莱阁,自古以来就以“仙阁凌空”、“海市蜃楼”等奇景而盛名于世。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海市奇景,还留下了许多的神话:如秦王登临观日;神人鞭石下海;徐福入海求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等,也都给“蓬莱仙境”,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实践活动】根据课文所描写的烟台四季海的特点,选择其中的一个季节,把“烟台的海”画下来。同时,为这幅画配有一段简要的文字说明。一、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同学们,你见过大海吗?它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我国的烟台是一座北面临海的城市,那里的海一年四季有不同的风采。春天,海上微波泛起,浪花追逐嬉戏,似顽皮的孩子;夏天,水平如镜,宛如恬静、温柔的少女;秋天,海水格外湛蓝,天空明朗;冬日,海上波涛汹涌,排天而来,势不可挡。这是多么奇妙的景象啊!就让我们走进烟台的海,去感受那独特的风景。课文《烟台的海》生动的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全文洋溢着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赞颂。文章共六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交代烟台的地理特点,总写烟台有独特的海上奇观。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具体写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民的生活情景。这部分分四个层次写了冬天、春天、夏天、秋天烟台的海。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赞颂烟台的海和烟台人民。课文第二部分着重为我们展示了烟台海的绮丽与壮观,以及烟台人的勤劳、能干。我们在阅读时对这部分应重点感受。二、精品屋课文精彩段落欣赏 点 评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欣赏】在作者笔下,烟台的海四季有着不同的性格。这冬天的海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首先,是一种凝重,作者先从深褐色的颜色写起,通过视觉的效果,一下子把我们带入那雄伟的氛围里。然后进一步描写所见,从动态方面具体描绘烟台的海。先交代涌浪产生的原因,那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所致,正是经常性的气势汹汹的寒流引起了海面的巨大变化。作者由远及近,将海面的变化展示在读者面前。“小山似的”涌浪写出了浪涛之大,“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则把涌浪的那种磅礴气势表现得真切可感。“前赴后继、锲而不舍这些词让我们仿佛看到波涛不知疲倦的阵阵涌来。在撞击堤岸的那一刻,更是惊心动魄,浪花高数丈,声音似雷鸣,连数百斤重的石凳都会被掀起十几米远。这波涛的威力该有多大!难怪这种时刻,许多人不顾风寒前来观赏,分明是被这壮观的景象所吸引,为这自然界的雄伟所折服!在这里,人与景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线。这不正说明着烟台的海具有无穷的魅力么?点 评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边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欣赏】这一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烟台的海景,它是轻盈的,它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作者依然先从颜色写起,一个“绿盈盈”顿让人感觉到清新和鲜活。海面已不再是冬日那小山似的涌浪了,而是泛起了微波,它们“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多么富有生命的气息啊!作者用了“触摸、害羞似的、又扑上来”等极富人格色彩的词把微波拂岸的景象描绘得细致而生动,让人如临其境,为波浪的天真浪漫而欣喜万分。作者称这波涛像个顽皮的孩子真是贴切极了。春天,万物复苏,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自然春天又是播撒希望的时节。文章写了景之后,把笔触转向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他们牢牢把握着春天这一时机,去养殖区播下希望的种苗,烟台人的勤劳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作者给我们读者展示了烟台景美人勤的的姿彩。这部分层次清楚,先写春天海水的颜色,然后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浪花,最后写人们的活动,条理分明,使读者一目了然。三、金手指表达方法提示用拟人和比喻句使文章生动起来我们在读《烟台的海》这篇文章时,在领略到烟台的海四季有不同的特点与姿彩的时候,一定会对这些句子倍觉亲切——(1)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2)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边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3)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这些句子写得多好啊!把烟台的海的浪涛、初生的太阳描绘得鲜活灵动,如在眼前,充满了生气。我们来看,不同季节的海在作者笔下有不同的比喻。冬天的海波涛小山似的,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这个比喻把波涛的气势表现得真切酣畅,千万头暴怒的狮子该是怎样惊心动魄的景象啊!再看春天大海的浪花,像个顽皮的孩子,孩子是天真浪漫的,这个比方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波涛的形象也一下子变得亲切。而烟台夏天的海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水平如镜,让我们仿佛看到那平静的海面,似镜子般光滑,作者以“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来作比夏日的海,这是贴切极了,把夏日的海安谧、平静的特点形象的展示出来。从上面的实例我们可以感受到比喻手法的效果,它利用事物间存在相似点的练联系,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使读者对被比喻的事物有了更形象的理解,文章也因此显得更为生动。除了打比方以外,作者还赋予海浪以人格的色彩,它们仿佛是有生命的了,这便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在写冬天的海时,波浪“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在这里浪涛是多么的执着而坚韧呀,让人联想起奋斗不息的志士、冲锋陷阵的勇者。在描写春天的海时,那微波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你从中感受到浪花孩子般的天性了吗?是那么可爱、那么活泼。文章有了这样的描述,怎能不生动而精彩呢?同学们,我们在习作中碰到描摹事物的时候,是否也可以学一学《烟台的海》的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让自己的文章生动起来呢?四、益智园创新与实践1、烟台的海四季有不同的姿彩,春的轻盈,夏的浪漫,秋的充实,冬的凝重。你能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加上你的想象,画一画它们的样子吗?试试看,然后可以在家里或半上办一个主题小画展——大海的歌。 网络找的 你可以看看
⑹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第3课《桃花心木》的主要内容是啥米
本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到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参考书上的答案。记得给分哦!
⑺ 六年级的语文第3课是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书上册第三课:摘自作家郭枫的《草虫的村落》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书下册第三课:摘自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把桃花心木比喻成人。
其中有一段: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⑻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主要讲了什么
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 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 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 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文章从描写开始, 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 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最后写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 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 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 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课 文: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 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 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 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 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 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 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 ,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 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没有规则,有时三 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 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有桃花心木 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 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 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 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 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 。
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 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 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 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 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 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 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 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 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 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 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 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 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 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 ,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 问题了。”
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 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 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 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们停止浇水,树苗 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 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 ,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 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 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 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 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 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 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 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 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 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 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 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 ,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 等高,是那么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 生命。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 了。
⑼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乡下老家的空地,被一个个子很高的人租下来种树,桃花心木。然后作者观察他种树的奇怪现象。然后与种树人的谈话。匆他的华丽,作者悟出做人的道理。有写他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