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英语文学欣赏怎么做展示

英语文学欣赏怎么做展示

发布时间:2022-08-24 05:07:26

1. 如何在英语课上让学生赏析文学和音乐

一、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歌谣的作用

  1. 英语歌谣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初学者学习英语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注意力会相对集中和持久.英语歌谣内容生动活泼,简单易学,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他们理解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英语歌谣,即满足了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又丰富、活跃了课堂,使知识变得易懂、易学,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 2.英语歌谣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节奏感,并借以学习词汇

  4. 英语要说得流利自然,音韵及节奏的掌握是关键.英语歌谣文字流利、自然,突出节奏和音韵,适合学生朗诵.通过大量的英语歌谣欣赏和朗诵,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并通过节奏训练使学生体会轻重音节以及连读等现象,经过反复练习后学生能将韵文说得流畅、自然.在学生唱、玩的过程中建立起词汇间的对比意识,为以后词汇用法区分的学习打下基础.

  5. 3.使用英语歌谣可降低学习难度,舒缓紧张的学习环境,便于组织教学

  6. 学唱英文歌谣对于学习英语的孩子们来说是多方受益的学习辅助手段.在课堂上适时插入英文歌谣,不但能重新把学生的注意力凝聚起来,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调节课堂紧张的气氛,使教学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

  7. 1.在每节课中进行歌谣教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口语能力

  8. 精心安排一首与该节课内容相关的英语歌谣,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操练本课的重点句型或词汇.同时要注意训练难度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在教学中将某一首歌曲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欣赏,使学生对所听的歌曲旋律比较熟悉,让学生逐步跟唱,能够简单地吟唱歌谣.慢慢地,学生能听懂少部分英语歌词,教师略讲主要词义,直到听懂并能理解歌曲的含意所在.在学生对一首歌谣有熟悉的感觉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时机成熟时可举行英语歌谣吟唱的比赛.

  9. 2.将歌谣的说唱与动作表演相结合,加强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能力的培养

  10. 低年级学生乐于表现且模仿能力强,对表演性活动十分偏好.在英语歌谣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每一句歌词配上有趣的动作、表情等,辅助学生对歌谣进行记忆,又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心理.例如在讲“Cat,cat,cat,miao-miao-miao. Dog,dog,dog,wang-wang-wang. Duck,ck,ck,ga-ga-ga. Pig,pig,pig,lu-lu-lu.”这首韵文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相关动物的头卡并佩戴头卡进行表演,比如模仿动物走路的姿势、叫声等.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掌握好课堂教学秩序,动静结合.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述帮助学生形象地记忆词汇,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一些和动物有关的词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11. 3.运用歌谣拓展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能力

  12. 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必须要联系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教师选择一些和西方文化有关的歌谣进行教学,营造西方文化的氛围,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圣诞节到了,可以选择教授一些像“Merry Christmas”的圣诞歌曲,挑选有节日特色的圣诞物品装扮课堂,渲染节日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可对节日的起源及相关的物品、活动等进行讲解,也可让学生自由发问、交流探讨,使学生在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歌谣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用以保持学生的好信心和求知欲.

  13. 三、使用英语歌谣教学应注意的几点

  14. 1.选取学生喜爱的歌谣

  15. 教师所选的英语歌谣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听的英语歌谣一定要是学生喜欢的,欢快有力,易学易记,并与所学课文知识有所关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易于接受.有时候也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或是让学生告诉你他们想听的歌谣,这样做的目的是得到绝大部分学生对所听歌谣的认可,同时保证学生对所听歌谣有喜欢的心理.歌谣教学的形式要活泼多样,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配上一些有趣的动作、节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16. 2.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可反复鉴赏歌曲

  17. 歌曲因其欢快的节奏、动听的旋律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在课前或新授导入阶段,有的教师会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语歌曲.但是这些歌曲“闪亮登场”后便绝迹于课堂,学生对歌曲内容的印象往往很模糊.教师如果只是把歌曲作为烘托教学氛围的道具,则不仅不能体现教材编者的意图,也不能充分发挥歌曲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除了在课前或新授导入阶段播放相关的歌曲,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在新授或复习环节中使用歌曲.

  18. 3.可利用教材中歌谣的曲调对歌进行创编或改编

  19. 除了组织学生吟唱歌谣外,教师也可利用教材中歌谣的曲调对歌进行创编或改编,也可指导学生(或师生一起)改编歌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本中的歌曲进行“二度创作”,使语言形式同歌谣曲调相结合.当学生吟唱自己改编的歌谣时,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旧曲新填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

  20. 4.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有得教师怕学生听不懂英语,常用中英文混合的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单词.中英文混合的歌谣迁就了学生的语言水平,但是过分依赖母语不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其今后的英语学习也可能造成阻碍.虽然学生在初期接受英语歌谣时会有点困难,但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增强英语语感和思维能力,在原汁原味的语言浸润中感受流利、自然的语言和语调,并从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21. 总之,利用节奏轻快的歌谣辅助英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词汇的记忆,使学生在吟诵歌谣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趣味,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安排、巧妙运用歌谣进行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快速地掌握知识,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可见,儿歌和童谣对提高教学质量、突破重难点、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顾云.对于小学英语课堂中四种热门活动的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3).

2. 如何鉴赏英文作品的语言美

中文有个好处,就是一个字词能包含太多意思,甚至一个词一个字就能独立成句子成意向,所以中文是凝练之美好写,而动作之美难写。比如。。。(瞎写的)高处的他。白氅胜雪,衣袂轻飘。恍如谪仙。但是如果英文要这么写会死的。。。。这个没动词没状语的玩意儿根本连不成句子啊,只能写好长好长一大段。。。但是英文的动态之美是很好写的:(继续瞎写)he tilted head and stared at me, crooked smile wearing at the corner of mouth. My cheek suddenly burned, so intense that could melt my bones. 这种场景用英文写来,画面感极强,反倒是用中文的话,会觉得找不到那么合适的词汇(比如crooked smile,是那种坏坏的,很俏皮的弯起嘴角笑,中文要描述清楚,得用一段话才行)。之前看过英文版本的雪国,就觉得有点儿怪怪的:the white of snow fall away in the blackness of night distances before it reached me (大意如此,太久记不清了)。这个。。。说动态不动态,说凝练含蓄也不够静美,真是捉急。。。后来还看过一些所谓的英文experimental writing:my pain spilled, into the lines of sorrow so deep that I can not breathe。。。。哎,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倒是绝美的句子:伤,流入伤心处。不过用英文写出来,很多老外就觉得写得是shit,make no sense。所以,中文英文,两种美,都美得动人,可惜不太compatible。如果楼主希望能够欣赏到纯粹的英文之美,我建议:还是看英文电影电视吧,这个来得快,因为布局场景和台词服装都是完美搭配的,能让你一下子get到西方之美。

3. 如何鉴赏英语诗歌

英诗的欣赏:诗的格律、诗的押韵、诗的体式、诗的评判。诗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讲究联想,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

一、 诗的格律 “格律是指可以用脚打拍子的节奏”,是每个音步轻重音节排列的格式,也是朗读时轻重音的依据。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重读音节为扬(重),在音节上用“-”或“?”标示,非重读音节为抑(轻),在音节上用“?”标示,音步之间可用“/”隔开。以下是五种常见格式:
1. 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
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
So deep / in luve / am I :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
Robert Burns(1759-1796):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注;art=are luve=love bonnie=beautiful a`=all gang=go
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
2.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下例中为四音步扬抑格(少一个轻音节),可标示为:-?/-?/-?/-
Tyger!/ Tyger!/ burning / bright
In the / forests / of the / night
William Blake: The Tyger
3. 抑抑扬格(轻轻重格)Anapaestic foot: 每个音步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抑扬格??-/??-/??-
Like a child / from the womb,
Like a ghost / from the tomb,
I arise / and unbuild / it again.
4. 扬抑抑格(重轻轻格)Dactylic foot: 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两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两音步扬抑抑格-??/-??
?Touch her not / ?scornfully,
?Think of her / ?mournfully.
- Thomas Hood
5. 抑扬抑格(轻重轻格)Amphibrach: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再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扬抑格?-?/?-?/?-?下例中最后一个音步为抑扬格。
O ?hush thee / my ?babie / thy ?sire was / a knight.
在同一首诗中常会出现不同的格律,格律解析对朗读诗歌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代诗中常不遵守规范的格律。
二、 诗的押韵
押韵是指通过重复元音或辅音以达到一定音韵效果的诗歌写作手法。
1. 尾韵:最常见,最重要的押韵方式。
1) 联韵:aabb型。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The Arrow and the Song
2) 交叉韵:abab型。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Alfred Tennyson(1809-1892): Crossing the Bar
3) 同韵:有的诗押韵,一韵到底,大多是在同一节诗中共用一个韵脚。
如下例就共用/i:p/为韵脚。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Robert Frost (1874-1963):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2. 头韵:是指一行(节)诗中几个词开头的辅音相同,形成押韵。下例中运用/f/、/b/与/s/头韵生动写出了船在海上轻快航行的景象。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T.S. Coleridge: Rime of the Acient Mariner
3.内韵(同元音):指词与词之间原因的重复形成的内部押韵。
下面一节诗中/i/及/iη/重复照应,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a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Thomas Nashe(1567-1601):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三、 诗的体式
有的诗分成几节(stanza),每节由若干诗行组成(每行诗均以大写字母开头);有的诗则不分节。目前我们常见的诗体有:
1. 十四行诗(Sonnet),源于中世纪民间抒情短诗,十三、十四世纪流行于意大利,意大利彼特拉克(Petrarch)为代表人物,每行十一个音节,全诗一节八行,加一节六行,韵脚用abba, abba, cdcdcd (cdecde)。前八行提问,后六行回答。
后来,怀亚特(ThomasWyatt,1503-1542)将十四行诗引人英国,五音步抑扬格,全诗三个四行一个二行,前三节提问,后二句结论。斯宾塞(EdmundSpenser,1552-1599)用韵脚 abab, bcbc,cdcd,ee.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用韵脚abab,cdcd,dfdf,gg,称英国式或莎士比亚式。举例见本文第四部分。
2. 打油诗(Limericks):通常是小笑话甚至是胡诌,一般没有标题也无作者姓名,含有幽默讽刺性,常运用双关,内韵等手法。每首诗五个诗行,押韵为aabba,格律以抑扬格和抑抑扬格为主。
1) There was a young lady of Nigger
Who smiled as she rode on a tiger;
They returned from the ride
With the lady inside,
And the smile on the face of the tiger.
2) A tutor who taught on the flute
Tried to teach two tooters to toot,
“Is it harder to toot, or
Said the two to the tutor,
To tutor two tooters to toot?“
3. 无韵体(Blank Verse):五音步抑扬格,不押韵诗体。
Across the watery bale , and shout again,
Responsive to his call, - with quivering peals,
And long halloos, and screams, and echoes loud.
Redoubled and redoubled:concourse wild
Of jocund din!…
William Wordsworth: There Was a Boy
4. 自由诗(FreeVerse):现代诗中常见的体式,长短不同的诗行存在于同一首诗中,不讲究押韵与格律,只注重诗歌所表达的意象和传递的情感。美国诗人WaltWhitman的>(Leaves of Grass)中,就采用此格式。例子见第四部分。
四、 诗的评判
对一首诗,个人的感受会有不同。节奏流畅,语言精炼,联想新颖的诗可算是好诗。堆砌词藻,一味抒发感情而无实际内容的诗,只能是下乘的诗。
二十世纪英美诗歌大量采用自由诗体,接近口语,可谓大胆创新,大概也是诗歌发展的大势所趋吧。以下通过三首诗的分析看诗的评判。
1. That Time of Year
That time of year thou may‘st in me behold
When yellow leaves,or none,or few, do hang
Upon those boughs which shake against the cold,
Bare ruined choirs 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s sang,
In me thou see‘st the twilight of such day
As after sunset fadeth in the west,
When by and by black night doth take away,
Death‘s second self, that seals up all in rest.
In me thou see‘st the glowing of such fire,
That on the ashes of his youth doth lie.
As the deathbed whereon it must expire,
Consumed with that which it was nourished by.
This you perceivest, which makes thy love more strong,
To love that well which thou must leave ere long.
Notes:may‘st:may behold:see late:no long ago thou:you see’st:see
fadeth:fades doth:does seals up all at rest:彻底埋葬
thy:your perceivest: perceive ere long: before long
此诗是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一首十四行诗。作为英国文学巨匠,他以37部剧作和154首十四行诗屹立于世界文坛。
此诗为五音步抑扬格,每个诗行格律为:?-/?-/?-/?-/?-/。
全诗涉及衰老、死亡及爱情问题。前十二行:通过描写深秋的树枝黄叶凋零,曾是百鸟争鸣的歌坛,联想到自身青春会如夕阳消逝在远方,被黑夜吞没;自身的青春会如将尽的柴火奄奄一息,被曾滋养过它的火焰焚化。其中choirs(歌坛),deathbed(灵床)使用暗喻手法,同时又用夕阳和柴火象征人的衰老死亡。最后两行:点题,人们对即将永别的东西会更珍惜。本文动词变化具有明显的伊利沙白时代的特点。
2. The Daffodils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 - and gazed - 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s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Notes: a crowd, a host of: many sprightly:happy glee:joy
jocund:happy bliss:complete happiness pensive:sadly thoughtful
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十九世纪初英格兰北部湖区三大“湖畔派诗人”(浪漫主义)之一。此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自然景象,同时抒发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欢。黄水仙据说是威尔士国花(1282年,威尔士归顺英格兰,被封公国),在英国广泛栽种,春季开花,花期不长。有许多关于黄水仙的诗歌,这首诗无疑是脱颖而出的。
全诗语言精炼,通俗易懂,四音步抑扬格,分四节(stanza),每节6行,每节押韵均为ababcc.第一节写诗人孤寂时外出散步,偶遇水仙;第二节写水仙争相开放,千姿百态;第三节,诗人看到这景象感到欣喜异常;第四节写诗人在日后忧郁时,回想当时情景,又让他心中充满了欢乐,随着水仙跳起舞来。
3. Song of Myself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
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
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
I loafe and invite my soul,
I learn and loafe at my ease observing a spear of summer grass.
My tongue, every atom of my blood, form‘d from this soil, this air,
Born ere of parents born here from parents the same, and their parents the same,
I, now thirty seven years old in perfect health begin,
Hoping to cease not till death.
Creeds and schools in abeyance,
Retiring back a while sufficed at what they are, but never forgotten.
I harbor for good or bad, I permit to speak at every hazard.
Nature without check with original energy.
Notes: a spear of: a piece of school:学说,流派 hazard:chance
abeyance: the condition of not being in use for a certain time
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美国诗人。此诗选自其巨着。本文是Song of Myself 一诗的第一部分,采用自由诗体,语言接近当时的美国口语。
文中I指作者,you指读者,这种写法使读者身临其境,进入作者描写的世界。作者在文中表明人的价值是平等的,同时他把自己融入到自然带给他的启发思考中。
从上看出,诗歌的欣赏评判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关键要抓住诗中的意象,了解其语义,以便把握诗的大意。纵然每个人的读后感会有不同,但每个人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和精神上的共鸣。

4. 怎样赏析英文诗歌

可以通过自己翻译
翻译是一种很好的品味/解析语言的方法
英文诗要从它的词语隐含的意思去欣赏,还要结合作者的背景和想表达的东西。多读几遍就会发现不同的感觉。
不过千万不要叫别人把它翻成中文再欣赏,因为感觉就会全变了,所以在有英文基础的情况下欣赏最好。
英文诗不一定要押韵,而且有些看起来很荒缪,不用管它的词和结构用得对不对,因为有很多作者都用错的语法去表达他们混乱的心情。
诗是用来表达个人想法的,没有对错好坏,每个人对诗歌的评价也都会不同,所以可以触动你的就是好诗!

5. 英美文学诗歌赏析方法

可尝试的备考诗歌鉴赏的七个步骤:

一、客观:即可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或者专业书籍来提前准备好通用于一般诗歌的知识。

第一步、了解诗歌分类:
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大类。叙事诗包括史诗、传奇和民谣;抒情诗包括悼念诗、题词、十四行诗、六节诗、黎明别歌等。
1.叙事诗:
a. 史诗:史诗属长篇叙事诗,它记录英雄的种种冒险。典型的史诗是对某一文明起源的记载,并且反映出这一文明最基本的信仰和价值。由于常以宏大的场面作背景,记述的又是英雄的丰功伟绩,史诗往往高于生活。它的风格,庄严而宏大。史诗应该是正式的、复杂的和严肃的。
b. 民谣:民谣不如史诗那般雄心勃勃。早期的通俗民谣被人们世代传颂,后来才有文字记录。除了这些作者未署名的通俗民谣外,还有另一种有作者署名的文学民谣。文学民谣的风格更华丽,诗歌技巧的运用也更自觉。
c. 传奇:传奇也是叙事诗的一种。冒险是这种诗歌的主要特色。传奇的情节往往复杂,常有令人惊奇或显示魔法的情节出现。

2.抒情诗:
抒情诗中,故事和情节服从于旋律和情感。抒情诗虽然简短,却表现了一个特定说话者的情绪和思维。与叙事诗相比,抒情诗更加多样化,对传统格式的遵循也不那么严格。简洁、旋律美和强烈的情感是抒情诗的典型特点。
主要的抒情诗:
a. 警句诗Eplgram:篇幅短而充满睿智,常常有讽刺意味。蒲柏的【论狗之项圈】
b. 挽歌Elegy:是对死者所作的哀悼。托马斯格雷【乡村墓畔哀歌】
c. 颂诗Ode:颂诗较长,风格庄重,诗节的长短、格律、形式均不受限制。济慈【夜莺颂】
d. 黎明别歌Aubade:属爱情诗,它哀叹黎明时情人分离的情景。邓恩【日出】
e. 十四行诗Sonnet:在有限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情感的宣泄或观点的表达。主要由两种形式:意大利式(彼得拉克式)和英国式(莎士比亚式)。意大利式分为前八行和后六行;莎士比亚式则分为三个四行诗节和一个双行押韵体。不同的结构适合表达不同的情感与思想。因此,意大利式可能会在前八行中提出问题,在后面六行里作出回答,而莎士比亚式则通常在第一个四行里引出话题,在下两个四行里将其扩展,在最后两行中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第二步、“通假词汇”掌握:
英美诗歌会有很多词看不懂,类似于我们文言文的通假字差不多,掌握它们在阅读古代的一些诗歌时会容易很多。如Thou=You的主格、Thee=You的宾格、Thy=Your、Thine=Your用在元音前、Methink=It seems to me、Artless=Innocent、Hapless=Unlucky、Haply=Perhaps、Anon=At once、Erst=Formerly、Quit=leave、Tarry=Remain、Wrought=Worked、Fare=walk、Clad=Clothed、Wilt=Will、Shalt=Shall、Canst=Can、Dost=Do、Didst=Did、Ere=Before、Albeit=Although等等。所以看懂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需要我们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知识。

第三步、节奏、格律、音步等知识的准备:
1. 节奏、音步
英文诗歌时有节奏,而且在诗歌鉴赏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英文没有平声、仄声之分,其节奏是通过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读音节与一个或两个轻读音节按一定的模式搭配起来,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就是英文诗歌的节奏。
例如:
Alone丨she cuts丨and binds丨the grain,
And sings丨a me丨lancho丨ly strain.
这两行诗的重读与轻读的固定搭配模式是:轻-重。在每行中出现四次,这样就形成了这两行诗的节奏,某种固定的轻重搭配叫“音步foot”,一行诗中轻重搭配出现的次数叫音步数,这两行诗的音步数都是四,所以就称其为四音步诗。

最常见的音步类型有四种:
(1)抑扬格:
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轻,后者为重,则这种音步叫抑扬格音步。轻读是“抑”,重读是“扬”,一轻一重,称为抑扬格。英语中大量的单词发音都是一轻一重的,如adore, excite, above, around, appear, besides等,所以英语写诗,抑扬格就很便利,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律,百分之九十的英文诗都是用抑扬格写成的。
(2)扬抑格:
同理,扬抑格与抑扬格恰好相反。英语中也有一批读音一重一轻的单词,如happy, many, holy, upper, failing等。但这类词数量不如前面的那些多,与英文的语言规律不十分吻合,所以扬抑格诗不多,例如:
Present丨mirth has丨present丨laughter
Shake your丨chains to丨earth like丨dew
(3)抑抑扬格:
抑抑扬格含三个音节,即轻-轻-重。例如:cavalier, intercede, disbelieve, disapprove, on the hill.
可以感受下拜伦的这首诗:
The Assyr丨ian came down丨like thewolf丨on the fold,
And his coh丨orts wereglea丨ming in purp丨le and gold;
And the sheen丨of their spears丨was likestars丨on the sea,
When the blue丨waves rolls night丨ly on deep丨Galilee.
(4)扬抑抑格:
重-轻-轻是扬抑抑格。例如:happily, merciful, eloquent, messenger, quantity.等
例句:
Dragging the丨corn by her丨golden hair.

以上的音步类型只是理论上的分析,实际上,一首诗仅用一种音步类型写,这种情况极为少见,大多是以某一种为主,同时穿插其他类型。例如,以抑扬格为主要节奏写成的,就称此诗为抑扬格诗。现代兴起的一些自由诗free verse,不受这些格律的限制。

2. 诗行:
一诗行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句字。有时候,一行诗正好是一句,有时两行甚至许多才构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前者叫end-stopped line结句行,后者叫run-on line跨句行。例如: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前两行诗end-stopped line,后两行是run-on line。读跨行句诗,行末停顿较短。

诗行的长短以音步数目计算,英文诗行的长度范围一般是1-5音步,6、7、8音步的诗行也有,但不多。最多的是四音步、五音步的诗。在分析一首诗的格律时,既要考虑诗的基本音步类型,也要考虑此诗中诗行的音步数目。例如Pope的一首诗:
You beat丨your pate, 丨and fan丨cy wit丨will come;
Knock as丨you please, 丨there’s no丨body丨at home.
此诗的基本音步类型是抑扬格,每行五音步。因此此诗的格律是“抑扬格五音步”,一首诗的音步类型和诗行所含的音步数目构成此诗的格律meter.

3. 押韵rhyme
(1)全韵与半韵(full rhyme and half rhyme)
全韵是严格的押韵,其要求是:
a.韵要押在重读音节上,其元音应相同
b.元音前的辅音应不同
c.如果元音之后有辅音,应相同
d.重读音节之后如有轻读音节,也应相同
例如下面几对词都符合全韵的标准:why-sigh, hate-late, fight-delight, powers-flowers, today-sway等。
如果仅是元音字母相同,读音不同,不符合全韵,如:blood-hood, there-here, gone-alone等,这类被叫做眼韵eye rhyme,虽然有诗人会用,但不是真正的押韵。

仅仅是辅音相同或仅是元音相同的属于半韵:

(2)尾韵与行内韵(end rhyme and internal rhyme)
押在诗行最后一个重读音节上,叫尾韵。这是英文诗歌最常见的押韵部位。诗行中间停顿处的重读音节与该行最后一个重读音节押韵的,叫行内韵。如: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a ring.

(3)男韵与女韵(masculine rhyme and feminine rhyme)
所押的韵音局限于诗行中重读的末尾音节上,称男韵,也叫单韵,听起来强劲有力。如:late, fate; hill, fill; enjoy, destroy.等
押韵押在两个音节上,后一音节非重读音节,称女韵,也叫双韵,听起来或轻快,或幽婉。如:lighting, fighting; motion, ocean; wining, beginning. 看下面这首诗,前两行押女韵,后两行押男韵:
I am coming, little maiden,
With the pleasant sunshine laden;
With the honey for the bee,
With the blossom for the tree.

也有不少英文诗是不押韵的,不押韵的诗称作无韵诗或白体诗blank verse。多用在戏剧和叙事诗中。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弥尔顿的Paradise Lost都是用blank verse写成的。押韵的诗叫rhyme verse。

第四步、背景知识:

诗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对诗歌的鉴赏离不开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的分析。例如庞德的那首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当了解了作者的背景和他的创作风格之后,再把这首诗放在整个社会背景之中,这首诗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都生活在战争的威胁和恐慌之中,地铁车站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出现在车站的人们也像幽灵般时隐时现,反映出人们在战争中的心理状态—悲伤、无助和面无生气。但是,虽然枝头潮湿黑暗,但却有花瓣挂在上面。暗示我们虽然社会现状不那么令人满意,但希望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第五步、修辞手段、主题、意象、象征等:

1. 修辞:
修辞手段有很多比如夸张;低调;提喻;换喻;拟人等等,这些在语言学上我们已经有所掌握。这里主要说一下明喻和隐喻这两种在诗歌中有着特别重要作用的修辞手段。这两种修辞手段的本质都在于比较:将本来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其中一物为视角看待另一物。隐喻是诗歌的中心特点,诗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言A而指B,以一件事说明另一件事”。
“我女儿跳起舞来犹如天使”是明喻,“我女儿是个天使”却是隐喻。这两者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是否用了like/as这类的词:明喻往往更为直接明确,但在含蓄、意义的内涵上不如隐喻。也就是说,女儿天使般的特质在后一句中表现得更为丰满。前一句里她不过是跳舞跳得像天使罢了(该句并不隐含她具有天使的其他的品质)。

2. 意象Imagery:
是将情感和思想化为具体的细节,这些细节与我们对世界的自然感知密切相关,并使我们在想象中重温曾有过的感官经历。我们看到黎明破晓,黑夜来临;我们听到狗的吠叫和孩子的笑声;我们感到寒风入骨的刺痛;我们闻到香水浓烈的气味;我们尝到冰激凌和比萨饼的味道。诗中此种细节比比皆是,它们让我们沉入回忆,激起我们的情感,要求我们的回应。

3. 象征Symbolism:
象征可以是任何事物或行为,但其所指已超出了它原本的含义。比如:玫瑰可以指代美丽、爱情或昙花一现;树可以指代家族的祖先与旁系;高飞的鸟代表自由;光明可能意味着希望、知识或生命。这些和其他熟悉的象征,视其在具体诗篇里的具体应用,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甚至反面的意思。例如:水既是生命的典型象征(雨水、繁殖、食物),又可以象征死亡(暴风雨、洪水)。任何象征,无论是物体、动作,还是姿势,其具体意义,都是由当时的语境决定的。但是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诗中的细节是否具有象征意义呢?就像我们阅读时作出的其他阐释性联想一样,决定什么东西有象征意义要看我们的阅读技巧是否高明,要看诗中的上下文是否进行了提示。下面这些问题可以指导我们分析象征。
a.这一物体、动作、姿势或事件在全诗中是否重要?描述的是否相近?是否反复出现?是否在诗的高潮部分出现?
b.我们在一首诗中获得的细节是否被赋予了比字面意思更为重要的意义?
c.我们所做的这种象征性的阅读是否有意义?它是否也包含了按其字面意思理解的所有细节,而不是忽略甚至扭曲了它们?

二、主观:即具体诗歌具体鉴赏的主观分析。

要弄清三个问题:第一,这首诗要说明什么?第二,它是如何来说明的?第三、这首诗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第六步、内容方面:
也就是第一个问题,这首诗要说明什么,做内容方面的分析要考虑整篇诗歌的内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这首诗的原因,所用的结构,手法等。这一切就是前面5个步骤所做的铺垫,考前准备好名篇的这些要素,对于我们考场高效的答题是很有帮助的。

第七步、体会:艺术性和意义性双维度。
做个人体会时,主要考虑后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从艺术性的角度来衡量,第三个问题就是从意义性的角度来衡量。
———拷自牙哥、日常,侵删

6. 英语文学赏析

The Lorelei
by Heinrich Heine

I know not whence it rises, This thought so full of woe; --- But a tale of the times departed Haunts me --- and will not go.
The air is cool, and it darkens, And calmly flows the Rhine; The mountain peaks are sparkling In the sunny evening-shine.
And yonder sits a maiden, The fairest of the fair; With gold is her garment glittering, And she combs her golden hair.
With a golden comb she combs it, And a wild song singeth she, That melts the heart with a wondrous And powerful melody.
The boatman feels his bosom With a nameless longing move; He sees not the gulfs before him, His gaze is fixed above.
Till over boat and boatman The Rhine's deep waters run; And this with her magic singing The Lore-Lei hath done !

罗蕾莱
亨利希•海涅

不知道什么缘故, 我是这样的悲哀,一个古代的童话,我总是不能忘怀。
天色晚,空气清凉, 莱茵河静静地流, 落日的光辉 照耀着山头。
那最美丽的少女 坐在上边,神采焕发,金黄的首饰闪烁, 她梳理金黄的头发。
她用金黄的梳子梳,还唱着一支歌曲,这歌曲的声调, 有迷人的魅力。
小船上的船夫,感到狂想的痛苦;他不看水里的暗礁,却只是仰望高处。
我知道,最后波浪 吞没了船夫和小船;罗累莱用她的歌唱 造下了这场灾难。
背景知识
罗蕾莱(德语:Loreley或Lorelei)是一座莱茵河中游东岸高132米的礁石,坐落在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境内。

罗蕾莱礁石处的莱茵河深25米,却只有113米宽,是莱茵河最深和最窄的河段,险峻的山岩和湍急的河流曾使得很多船只在这里发生事故遇难,如今仍有信号灯指引过往船只注意安全。关于罗蕾莱最出名的传说是,在罗蕾莱礁石上坐着一个名叫罗蕾莱的女人,她用一把金色的木梳梳理着她的金色长发,过往莱茵河的船员被她美妙的歌声所吸引,因为没有注意到危险的湍流和险峻的礁石,而不幸与船只一起沉入河底。
德国着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在1824年创作了叙事诗“罗蕾莱”(德语:Die Lore-Ley),1837年德国作曲家弗里德里希•西尔歇尔(Friedrich Silcher,1789年6月27日—1860年8月26日)为这首诗歌谱曲,从而成为一首世代相传的德国民歌。海涅这首伤感的抒情诗在19世纪成为了德国民歌,它在德国是如此的脍炙人口,以至于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虽然海涅是犹太人,他的作品都被纳粹禁止和烧毁,但唯独这首“罗蕾莱之歌”仍被保留,只不过作者被改成了“匿名”

诗人简介
亨利希•海涅 (或海因里希•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

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萨姆荪•海涅经营呢绒生意失败,家道中落;母亲贝蒂•海涅是一位医生的女儿,生性贤淑,富有教养,喜好文艺。在她的影响下,诗人早早地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十五岁还在念中学时就写了第一首诗,可是他却不得不遵从父命走上经商的道路,十八岁时去法兰克福的一家银行当见习生,第二年又转到他叔父所罗门•海涅在汉堡开的银行里继续实习。在富有的叔父家中,海涅不仅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屈辱府邸》一诗便反映他当时的经历),更饱受恋爱和失恋的痛苦折磨,因为他竟不顾门第悬殊,痴心地爱上了堂妹阿玛莉——一位他在诗里形容的“笑脸迎人,胸存诡诈”的娇小姐。1819年,因为前一年在叔父资助下兴办的哈利•海涅纺织品公司经营失败,同时在杜塞尔多夫做生意的父亲也破了产。年轻的海涅完全失去了经商的兴趣和勇气,遂接受叔父的建议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准备将来做一名律师,然而从小爱好文艺的他无心研究法学,却常去听奥古斯特•威廉•施勒格尔的文学课,并经常与之来往,因而受浪漫派的影响。接下来他又到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他听过黑格尔的哲学课程,结识了浪漫派作家沙米索、富凯等,并积极参加争取犹太人解放的工作。 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 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着作。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在巴黎这个革命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会,海涅结识了巴尔扎克、仲马、维克多•雨果和乔治•桑等法国大作家,以及肖邦、李斯特、柏辽兹等着名的音乐家和艺术家,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文艺聚会,观看演出和参观美术展览,过着紧张而充实的生活,眼界进一步地开阔了,思想也进一步地活跃起来。在随后的十多年里,他虽也继续诗歌创作,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用于为德国国内的报刊撰写通讯和时事评论,及时而又如实地报道法国和巴黎的各方面情况,想让法兰西革命的灿烂阳光去驱散笼罩着封建分裂的德意志帝国的浓浓黑暗,让资产阶级进步意识形态的熏风去冲淡弥漫在那儿的陈腐之气,于是产生了《法兰西现状》、《论法国画家》、《论法国戏剧》以及《路台齐亚》等一大批报道和文论。与此同时,他也向法国读者介绍德国的宗教、历史、文化、哲学以及社会政治现状,写成了《论浪漫派》、《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等重要论着,帮助法国人民对德国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海涅便开始了他写作生涯更紧密地联系现实和富有革命精神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除去时评和文论,海涅还发表了小说《施纳波勒沃普斯基回忆录》、《佛罗伦萨之夜》和《巴哈拉赫的法学教师》。只可惜这些作品全都是一些片断,而诗歌创作也几乎陷于停顿。这大概是因为时事过于动荡,诗人已无法静下心来从事纯文学的创作,拿德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弗朗茨•梅林的话来说就是:“海涅在三十年代极其严肃地对待他的‘使徒的职责’和‘护民官’的任务,因而他的诗歌创作就退居相当次要的地位了。”这意味着,海涅把自己革命战士的职责看得比他诗人的成就和荣誉还重,然而也多亏如此,他才得以充分展示在游记作品里已初露锋芒的社会观察家和批评家的才华,让后世能一睹其博大深邃的思想家和英勇善战、坚强不屈的战士的风采。一八四四年,海涅在巴黎遇见马克思,与这位比自己年轻的革命家及其周围的同志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受到了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影响。这一年十一月,诗人在流亡十三年后第一次短时间回祖国探望母亲,心情异常激动,以致一到边界心脏就“跳动得更加强烈,泪水也开始往下滴”。待到发现德国封建、落后的状况依旧,诗人更加悲愤难抑,于是怀着沉痛的心情写成了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在诗里,他不仅痛斥和鞭笞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而且发出了“要在大地上建立起天上的王国”的号召。这部作品与合在一起出版的《新诗集》,也和前面提到的那些时评和文论一样,都具有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有力针砭时弊和富有革命精神的特点。也就难怪恩格斯会兴奋地宣告“德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亨利希•海涅也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公开承认了他乃是一名革命战士。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特别是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写作成功以后,海涅的诗歌之泉在干涸了近十年后又迅速而激越地流淌、喷涌起来,从而开始了他文学生涯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写了大量如投枪匕首般锋利尖锐的“时事诗”,如被誉为“德国工人阶级的马赛曲”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等等,对各式各样的反动势力进行无情的揭露和讽刺。也就是说,与早年的抒情诗相比,诗人这时的作品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抒发个人喜怒哀乐的低吟浅唱,而成了战场上震撼心魄的鼓角和呐喊。可惜的是,在一八四八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整个欧洲都掀起了革命高潮之际,海涅的诗歌创作又中断了一两年。原因是诗人在年前罹患脊髓痨,到一八四八年已经卧床不起,正苦苦地与死亡进行着抗争。进入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病情稍有缓和,海涅在创作“时事诗”的同时,也写了不少音调沉郁、愤世嫉俗的抒情诗,哀叹自身不幸的命运和遭遇。他身为犹太人而倾向进步和革命,因而长期受到德国政府的迫害。自一八三五年起,他的作品就列入了德国官方的查禁名单,且高踞榜首,新作更难在国内出版,稿费来源几近枯竭。与此同时,叔父所罗门•海涅对他的接济也早已断绝,在流亡中的诗人经济十分拮据,不得已而领取了法国政府发给的救济金。这事在一八四八年被国内的论敌知道了,海涅因此遭到恶毒攻击,再加上生活艰苦辛劳等原因,致使他患的脊髓痨进一步恶化。一八五一年,在妻子玛蒂尔德陪同下,海涅好不容易支撑着病体,最后一次外出参观了卢浮宫博物馆,从此以后便长年地痛苦挣扎在他所谓的“床褥墓穴”中。可是尽管如此,诗人仍然像一位临死仍坚持战斗的战士一样坚持写作,直至一八五六年二月十七日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他在逝世前一年为自己的散文集《路台齐亚》法文版撰写的那篇序言,表明这位战士诗人至死不悔,始终忠于自己的共产主义的信念和革命理想。

7. 怎样欣赏英诗,从哪些方面着手谢谢

一 节奏

诗歌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音乐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音符的流动是有节奏的。所谓节奏就是强拍和弱拍按一定的形式配合起来,有规律地反复出现。懂点音乐的人都知道,音乐中基本的节奏有两种,即强——弱(2/4拍)和强——弱——弱(3/4拍)。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东方红》的节奏就是强——弱:

5 56│2 —│1 16│2 —│5 5│6i 65│1 16│2 —│

《新年好》(HAPPY NEW YEAR)这首儿歌的节奏是强——弱——弱:

11 1 5 │33 3 1│13 5 5 │43 2 —│23 4 4 │32 3 1│13 2 5│72 1 —│

中国古诗有节奏。其节奏主要是通过汉字特有的声调表现出来的。传统汉语中的声调有四:平、上、去、入。平声称“平声”,上、去、入三声统称仄声。平声与仄声结合起来反复出现,就是中国诗歌的节奏。如一首五言绝句,其最常见的节奏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王之涣《等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即是这样的节奏。其中“欲”字是仄声,与格式不合。但根据格律要求,诗行中的第一字可平可仄。

英文诗歌也有节奏。英文没有平声、仄声之分,但有重读轻读音节之分,其节奏是通过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读音节与一个或两个轻读音节按一定的模式搭配起来,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就是英文诗歌的节奏。

我们知道凡是有两个以上音节的英文单词,都有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之分,在一句话中,根据语法、语调、语意的要求,有些词也要重读,有些要轻读。如he went to town to buy a book.. I’m glad to hear the news. 英文中有重读和轻读之分,重读的音节和轻读的音节,按一定模式配合起来,反复再现,组成诗句,听起来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就形成了诗歌的节奏。多音节单词有重音和次重音,次重音根据节奏既可视为重读,也可视为轻读。

读下面这两句诗: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这两行诗的重读与轻读的固定搭配模式是:轻——重。在每行中再现四次,这样就形成了这两行诗的节奏。某种固定的轻重搭配叫“音步”(foot),相当与乐谱中的“小节”。一轻一重,就是这两行诗的音步。一行诗中轻重搭配出现的次数叫音步数,这两行诗的音步数都是四,所以就称其为四音步诗。

二 常见的音步类型

音步是轻读与重读构成的。根据重读与轻读搭配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音步类型。音步类型不同,节奏自然也不同。最常见的音步类型有以下四种:

(一) 抑扬格 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轻,后者为重,则这种音步叫抑扬格音步,其专业术语是(iamb, iambic.)。轻读是“抑”,重读是“扬”,一轻一重,故称抑扬格。英语中有大量的单词,其发音都是一轻一重,如adore, excite, above, around, appear, besides, attack, supply, believe, return等,所以用英语写诗,用抑扬格就很便利。也就是说,抑扬格很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律。因此,在英文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便是抑扬格,百分之九十的英文诗都是用抑扬格写成的。前面的那两句诗就是抑扬格诗。

(二)扬抑格 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重,后者为轻,则这种音步叫扬抑格音步,其专业术语是(trochee, trochaic.)。重读是“扬”,轻读是“抑”,一重一轻,故称扬抑格。与抑扬格恰好相反。 英语中也有一批其读音为一重一轻的单词,如Happy, many, holy, yonder, headlong, flaming, upper, grandeur, failing等。写扬抑格的诗,此类词正好合适。但这类词在英语中其数量不及前面的那些多,与英文的语言规律不十分吻合,所以扬抑格诗不多。举两句诗例:

Present │mirth has │present │laughter Shakespeare

Shake your │chains to │earth like │dew Shelley

(三) 抑抑扬格 抑抑扬格含三个音节,即轻——轻——重,专门术语是:Anapaest, anapaestic 例词: cavalier, intercede, disbelieve, reappear, disapprove, indistinct, on the hill.

例句: 拜伦的以下四行诗是抑抑扬格:

The Assyr│ian came down │like the wolf │on the fold,

And his coh│orts were glea│ming in purp│le and gold;

And the sheen│ of their spears │was like stars │on the sea,

When the blue │waves rolls night│ly on deep │Galilee.

——Destruction of Sennacherib

这是拜伦写的描述古代亚述人围攻耶路撒冷,被瘟疫所袭的诗的一节。第四行第二音步中的waves 一词可轻可重。诗题中的Sennacherib 是亚述国王。fold 指羊群, purple and gold 描写亚述军队的服饰,Galilee,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湖。cohorts军团, sheen,光芒。

(四) 扬抑抑格 重——轻——轻是扬抑抑格,专门术语是:dactyl, dactylic. 例词:happily, merciful, eloquent, messenger, merrily, properly, accident, quantity.

例句: Dragging the │corn by her │golden hair. Davies: the villain.

英文诗歌中的音步类型有十几种之多,常见者即此四种,第一种则最常见。此外诗句中也常有抑抑格(pyrrhic[/peirik]和扬扬格(spondee[/sp :ndi]) 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音步类型只是理论上的分析,实际上,一首诗仅用一种音步类型写,这种情况极少见,大多是以某一种为主,同时穿插其他类型。如果一首诗只含有一种音步,就会显得非常单调机械。一首诗只要是以某种类型为主的,尽管有其他类型穿插其中,也称此诗为某某格。如,以抑扬格为主要节奏写成的,就称此诗为抑扬格诗。现代兴起的一些自由诗(FREE VERSE),不受这些格律的限制。

三 诗行

(一) 一诗行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句字。

英文诗每行的第一个字母都大写,但是一诗行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一定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有时候,一行诗正好是一句,有时两行甚至许多行才构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前者叫end-stopped line(结句行),后者叫run-on line.(跨行句)。这是英文诗与中国诗的最大区别之一。中国诗歌都是一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看下面一节诗: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前两行是end-stopped line,后两行是run-on line。读跨行句诗,行末停顿较短。
跨行句在英文诗歌中极其普遍,有时十来行才成一完整句子。刚学英文诗的人,对此往往不习惯。对此我们需加注意。

(二) 诗行的长短以音步数目计算:

英文诗行的长度范围一般是一音步——五音步。六、七、八音步的诗行也有,但不多。最多的是四音步、五音步的诗。(各种长短诗行的专门术语:一音步诗:monometer 二音步诗:dimeter三音步诗:trimeter四音步诗:tetrameter 五音步诗:pentameter 六音步诗:hexameter 七音步诗:heptameter八音步诗:octameter.)

在分析一首诗的格律时,既要考律此诗的基本音步类型,也要考律此诗中诗行的音步数目。

看下面的一首短诗: An EMPTY HOUSE Alexander Pope

You beat│your pate, │and fan│cy wit │will come:

Knock as│you please, │there’s no│body│at home.

(你拍拍脑袋,以为灵感马上就来。可任你怎么敲打,也无人把门打开。pate,脑袋。 fancy,动词:以为,想象。)

此诗的基本音步类型是抑扬格,每行五音步。因此称此诗的格律是“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一首诗的音步类型和诗行所含的音步数目构成此诗的格律(meter)。

四 压韵(rhyme)

英文诗一般都押运韵。

(一) 全韵与半韵(full rhyme and half rhyme)。

全韵是严格的押韵,其要求是:(1) 韵要押在重读音节上,其元音应相同; (2) 元音前的辅音应不同;(3) 如果元音之后有辅音,应相同。 (4) 重读音节之后如有轻读音节,也应相同。

下面几对词都符合全韵的标准:why---sigh; hate---late; fight---delight; powers---flowers; today---away; ending---bending. 如果仅是元音字母相同,读音不同,不符合全韵:如: blood----hood; there---here; gone---alone; daughter----laughter.

这种情形被称为“眼韵”(eye rhyme),虽然诗人有时用之,但不是真正的押韵。仅是辅音相同或仅是元音相同的属半韵:元音不同,其前后的辅音相同,这叫谐辅韵(consonance)如:black, block; creak, croak; reader, rider; despise, dispose.元音相同,其后的辅音相同者叫谐元韵(assonance),如lake, fate; time, mind.

(二) 尾韵与行内韵(end rhyme and internal rhyme)

押在诗行最后一个重读音节上,叫尾韵。这是英文诗歌最常见的押韵部位。诗行中间停顿处的重读音节与该行最后一个重读音节押韵者,叫行内韵。如: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三) 男韵与女韵((masculine rhyme and feminine rhyme)

所押的韵音局限于诗行中重读的末尾音节上,称男韵,也叫单韵,听起来强劲有力。如:late, fate; hill, fill; enjoy, destroy.押韵押在两个音节上,后一音节非重读音节,称女韵,也叫双韵,听起来或轻快,或幽婉。如:lighting, fighting; motion, ocean; wining, beginning.看下面一节诗:

I am coming, little maiden,

With the pleasant sunshine laden;

With the honey for the bee,

With the blossom for the tree.

前两行押女韵,后两行押男韵。也有不少英文诗是不押韵的,不押韵的诗称无韵诗或白体诗(blank verse)。多用在戏剧和叙事诗中。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弥尔顿的Paradise Lost 都是用blank verse写成的。 押韵的诗叫rhymed verse。无韵诗不同与自由诗。无韵诗虽不押韵,但是有固定节奏,以扬抑格五音步最常见。自由诗节奏不固定,如同白话。

诗选及讲解 A SELECTION OF ENGLISH POETRY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作者简介:剧作家、诗人。一生创作三十七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其十四行诗大部分是献给一位贵族青年,有二十余篇则是献给一位“黑肤女士”(the dark lady).

1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s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注释:

Compare ···to 把什么比做什么。

Thou, thee 第二人称单数代词,前者主格,后者宾格。现已为you 所取代。其所有格是thy,或thine, 即现代英语的your。

Art = are. 16、17世纪时与thou连用。

Temperate: 来自拉丁文temperātus,读时为符合押韵规则,可将重音放后。

Shake:shake off。

Lease 租借期限,此处指夏天的长度。

Hath 与第三人称单数连用,相当于现代英语的has。

Dimmed: clouded.

Fair form fair: beautiful thing from beauty. 前后fair意义不同。Declines from beauty。

Chance:极缘,时运,命运。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每一个美人总要失去美貌,即使没有突发的以外事件,也逃不过自然界生老病死的变迁。Sometimes: 有的版本作“sometime”: at some unspecified time.

Untrimm’d: untrimmed. 本意为剥去美观的衣服等,此处隐喻夺去美貌等。

Fair thou ow’st: beauty you own. 莎士比亚时代,owe与own通用。古英语第二人称单数后加-st或-est

His shade:shadow of death.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死神无从夸口,说你在他的阴影里徘徊”。

To time thou grow’st: you grow as long as time lasts. 与时间同寿。 Grow to = be incorporated with.

内容解析:

此诗的发展变化:以人比夏天开始,以人胜自然终结。前四行说明人比夏天更美更温和;中四行发展了这个意思,引到驻颜无术的感慨;第三组则新意突起,推翻前言,终于于胜利的末两行作结。此诗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美丽的事物可以依靠文学的力量而永远不朽;文学是人所创造的,因此这有宣告了人的不朽。因此此诗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形式解析:

sonnet:十四行诗,即“商籁体”诗。此诗体起源不明,最早的例子出现于13世纪,16世纪在英国出现。主要有意大利式和英国式两种变体。意大利诗人Petrarch [/petra:k]用此诗体最精熟,故意大利式又称Petrarchan sonnet。英国式由莎士比亚创立,又称 Shakespearean sonnet. 意大利式分前八行、后六行。韵尾是abba, abba; cde, dcd.。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层次上分前四行,中四行,后四行和结尾两行。韵尾为:abab, cdcd, efef, gg。格律是抑扬格五音步。

Shall I│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a)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 ( b)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b)

Sometimes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c)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 (c)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 untrimm’d; (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f)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f)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g)

So long │lives this, │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g)

参考译文:

能不能让我把你比拟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温和,更加可爱:

狂风会吹落五月的好花儿,

夏季的生命又未免结束得太快: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仪态;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在;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屠岸)

8. 英语文学赏析论文格式 要详细的

英文论文集论文排版及格式要求 时间: 2009年04月22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论文构成及顺序: Title(题目)→Authors(作者)→Affiliations(单位)→Abstract(摘要)→Keywords(关键词)→Text(正文)→Acknowledgement(致谢)→References(参考文献) 排版软件:Word 2000以上版本 纸型:A4 方向:纵向 页面设置:页边距:上2厘米,下2厘米,左2厘米,右2厘米,页眉1.5厘米,页脚1.75厘米 文档网格:选中“只指定行网格”,每页46行,跨度15.6磅,栏数:1,应用于:整篇文档 整篇文档段落设置: 间距:段前0行,段后0行 行距:单倍行距 选中“如果定义了文档网格,则自动调整右缩进”和“如果定义了文档网格,则与网格对齐” 字符间距设置: 缩放:100% 间距:标准 位置:标准 选中“调整字体的字间距”:1 选中“如果定义了文档网格,则对齐网格” 字体和字号: 题目:Times New Roman,四号,居中,加粗,所有实词首字母大写 作者:Times New Roman,五号,居中,姓所有字母大写,名首字母大写 作者单位:Times New Roman,小五号,不同单位间用分号分隔,居中,要标明二级单位(大学:院系;研究院所:处、室等),居中,多单位在作者右上角标阿拉伯数字区分 摘要和关键词:Times New Roman,小五号;关键词间用分号分隔;关键词首字母小写,关键词3~8个 一级标题:小4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所有实词首字母大写;靠左顶格 二级标题:5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所有实词首字母大写;靠左顶格 三级标题:5号,times new roman字体,第一个词首字母大写;靠左顶格 正文部分: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希腊字母用Symbol字体 图题、表题:小五号,加粗,Times New Roman字体;第一个词首字母大写;图序、表序用Fig.1、Table 1 图、表中文字用小5号times new roman字体,量与单位之间用“/”间隔 图注与说明、表注与说明:小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图格式: 1)图序与图题间空2格,其间不用任何点号。2)图序和图题排在图的下方,整幅图左右居中,其总体长度不超过图面的宽度;否则图题应转行排。3)几幅图形共用一个图序和图题,每幅图应有子图序,如(a),(b),(c)等,有时可能会有子图题。子图序和子图题置于横标目的下方,相对于横坐标轴整个居中排;有时可置于图面内空白较大的地方,每个子图序和子图题在各个图面中的位置应一致。4)标目中,量符号与单位符号间用斜分数线(/)相隔。标目中的量符号与正文中的一致。5)图注与说明安排在图题的上方。6)先见文字叙述,后见图。7)图不要与文字混排,图单独通栏排。 表格式: 1)采用三线表。2)表序与表题之间空2格,其间不用任何点号。3)表身内无数字的栏内,应区别情况对待。“空白”代表未测或未发现,“—”(一字线)或“…”代表无此项(即客观上不存在),“0”代表实测结果为零。4)先见文字叙述,后见表格。5)表不要与文字混排,表单独通栏排。 方程式、表达式编号:文中所列方程式、表达式必须按顺序编号(如:(1)),编号位置靠右顶格。方程式、表达式居中排。 所有物理量的符号必须用斜体;单位必须用国际单位制(SI),必须使用正体。 其他说明: 1)整篇文档不分节。2)不加页码。3)不加页眉。4)文中不要作图文框。5)各级标题上不能标注文献。6)“基金项目”放在首页页脚(word中操作:插入“脚注和尾注”),给出项目编号。7)英文中没有“。”(应该用“.”)、“、”(应该用“, ”)、“~”(应该用“–”)、“《》”(应该用斜体)等标点符号。 参考文献: 1)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在引用处右上角标注,如:[1]、[1,5,8]、[2-5]。2)参考文献在文后用英文着录,着录格式见规定格式(顺序编码制),小5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中文文献标“in Chinese”,日文文献标“in Japanese”,其他语种同。3)文献作者全部列出。应姓前名后,参考地址 http://www.qikancn.com/html/lunwen/English/625.html 你自己到里面去看

阅读全文

与英语文学欣赏怎么做展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96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63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58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29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111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65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53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9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6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29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27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73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95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90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44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58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92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66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714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