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语文:什麽是使动用法
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❷ 语文古代文言文的名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什么东东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❸ 什么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❹ 语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什么意思
使动用法,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
1.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活用。在一般句子(非使动句子)中,宾语往往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他做作业。”“做”这个动作是由主语“他”发出的,而且,谓语“做”的对象是“作业”,也就是说宾语“作业”是主语“他”支配的对象。而在有“使动”关系的句子中,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往往不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也不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如果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臣活之”应该译为“我活了他”。这显然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活”这个词是一个不及物的动词。现代汉语中,不及物的动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而在文言中,不及物的动词却常常可以带宾语,因而,我们就说这个不及物的动词给活用了。那它活用做什么词了?当然,肯定不是活用作及物动词了。经过人们研究这类词发现,这些不及物的动词翻译过来时都有“使(宾语)动”的性质,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活用为“使动用”或“使动式”,后来规范了,就称之为“使动用法”。
下面是一些动词使动用法活用的典型例句。
1、既来之,则安之。(《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4、序八州而朝同列。(同上)
例句中“来”“归”“斗”“朝”的常态义分别是“到来”“回去”“争斗”“朝拜”义,均是不及物的动词,都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性质的改变,翻译时要译为“使……到来”“使……回去”“使……争斗”“使……朝拜”的形式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它们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中,并不是所有使动用法活用的词都是不及物的动词,有时及物动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只不过,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罢了。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上面例中的“负”“从”都是及物动词,但也活用了。
我们知道,文言中,并不只是动词有使动用法,形容词和名词同样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那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与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样不一样呢?应该说,总体上看,它们是一样的。因为它们活用以后都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但又有些差别。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中,一般地,形容词本身也不可以带宾语,只不过活用后,这个词具有了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我们就说它活用了。请看下例: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此例中的“尊”,意思是“尊贵”。它本身不可以带宾语的,但在这里它却带了宾语“长安君之位”,而且有了“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以看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活用。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不过是名词先活用作动词,然后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掌握了这一点,就不难判断了。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这里的“王”,先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然后再活用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使……称王”。所以,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的活用。提醒大家的是,文言中名词的使动用法很少见。
❺ 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意谓性,即“认为宾语具有这种性质”。构成这种特殊动宾关系的动词,主要是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名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相当于“认为……是……”、“把……当作……”或“感到……”。
❻ 语文文言文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
1.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活用。在一般句子(非使动句子)中,宾语往往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他做作业。”“做”这个动作是由主语“他”发出的,而且,谓语“做”的对象是“作业”,也就是说宾语“作业”是主语“他”支配的对象。而在有“使动”关系的句子中,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往往不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也不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如果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臣活之”应该译为“我活了他”。这显然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活”这个词是一个不及物的动词。现代汉语中,不及物的动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而在文言中,不及物的动词却常常可以带宾语,因而,我们就说这个不及物的动词给活用了。那它活用做什么词了?当然,肯定不是活用作及物动词了。经过人们研究这类词发现,这些不及物的动词翻译过来时都有“使(宾语)动”的性质,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活用为“使动用”或“使动式”,后来规范了,就称之为“使动用法”。
❼ 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在学习中,有的同学问“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没有改变词的词性,为什么也称为活用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又是“意动用法”呢? 现在网络上或者高中语文复习的参考书上有很多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解释。然而,同学们看了之后,总是不能理解掌握。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这些解释往往都是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语法作用上来说的,没能抓住最根本的东西。 其实,“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对词语活用的术语性称谓。在学习时,只要搞清楚什么是“使动”,什么是“意动”,也就搞清楚了什么是“使动用法”,什么是“意动用法”了。 先说使动。使动,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活用。在一般句子(非使动句子)中,宾语往往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他做作业。”“做”这个动作是由主语“他”发出的,而且,谓语“做”的对象是“作业”,也就是说宾语“作业”是主语“他”支配的对象。而在有“使动”关系的句子中,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往往不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也不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如果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臣活之”应该译为“我活了他”。这显然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活”这个词是一个不及物的动词。现代汉语中,不及物的动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而在文言中,不及物的动词却常常可以带宾语,因而,我们就说这个不及物的动词给活用了。那它活用做什么词了?当然,肯定不是活用作及物动词了。经过人们研究这类词发现,这些不及物的动词翻译过来时都有“使(宾语)动”的性质,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活用为“使动用”或“使动式”,后来规范了,就称之为“使动用法”。 下面是一些动词使动用法活用的典型例句。 1、既来之,则安之。(《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 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3、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4、序八州而朝同列。(同上) 例句中“来”“归”“斗”“朝”的常态义分别是“到来”“回去”“争斗”“朝拜”义,均是不及物的动词,都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性质的改变,翻译时要译为“使……到来”“使……回去”“使……争斗”“使……朝拜”的形式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它们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动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中,并不是所有使动用法活用的词都是不及物的动词,有时及物动词也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只不过,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罢了。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上面例中的“负”“从”都是及物动词,但也活用了。 我们知道,文言中,并不只是动词有使动用法,形容词和名词同样可以有使动用法的活用。那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与动词的使动用法一样不一样呢?应该说,总体上看,它们是一样的。因为它们活用以后都有“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但又有些差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中,一般地,形容词本身也不可以带宾语,只不过活用后,这个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我们就说它活用了。请看下例: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此例中的“尊”,意思是“尊贵”。它本身不可以带宾语的,但在这里它却带了宾语“长安君之位”,而且有了“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以看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活用。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不过是名词先活用作动词,然后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掌握了这一点,就不难判断了。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这里的“王”,先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然后再活用为使动用法,译为“使……为王”“使……称王”。所以,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的活用。提醒大家的是,文言中名词的使动用法很少见。 下面再说一说,意动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就是“(主语)主观上让(宾语)动”。当然,客观上这类词的主语往往不具有这种作用,可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它却有了“认为(宾语)怎么样”“以(宾语)为什么”“把(宾语)当做什么”的意思,因而,我们就说这个词活用为“意动用法”了。与使动用法不一样,文言中主要的是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语的性质或状态。而实际上,主语的宾语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这里的“异”(奇怪)的宾语“之”(桃花源)本身不具有“奇怪”的性质,只不过是主语“渔人”主观上认为宾语“之”很“奇怪”。这还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说的,因为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往往不具有这种作用。 至于名词的意动用法,一般则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例如: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这里的“师”,就表示“把(宾语“之”)当作老师”的意思。其实,“师”的宾语“之”(他,指比自己先听说道理的人)并不具有这种作用,只不过是主语“吾”主观上认为是这样的。 特别指出的是,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往往也能活用为意动用法。它们较为少见,很容易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发生混淆,因而在学习时要格外注意。请看下面例子: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 这里的“羞”“耻”“悦”“乐”都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也活用为意动用法了。至于形容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有何区别,在具体语句中怎么判断一个词是形容词还是心理活动的动词,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需另做分析。 另外,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有好多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活用,弄清楚这类活用对理解成语的意思会有很大帮助。现举例以供参考。 祸国殃民(使国受祸使民遭殃)、坚壁清野(使壁坚使野清)、降龙伏虎(使龙虎降伏)、丰衣足食(使衣食丰足)、正本清源(使本源清正)、惊心动魄(使心惊使魄动)、破釜沉舟(使釜破使舟沉)、振聋发聩(使聋聩振发)、抽薪止沸(使沸止)、脱颖而出(使颖脱)游目骋怀(使目游走使怀驰骋)。
❽ 古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什么,举例说明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伤仲永中的意动用法:
意动词用法;从....为...
父异焉:从...为异(对...感到奇怪)
邑人奇之:以...为奇(对...感到惊讶)
稍稍宾客其父:以...为宾客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
❾ 语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什么意思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