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中考的汉语文是什么

中考的汉语文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21 08:35:46

Ⅰ 什么是朝语文和汉语文

朝语文:朝鲜族所学的语文科目
汉语文:中国所学的语文科目,叫汉语

Ⅱ 考试科目中汉语文和语文科目什么区别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1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1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学生一旦获得了自学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第二,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和数学都是属于工具性课程,那么,这两门课程在体现工具性的作用上有什么不同呢?数学是通过对数与形的计算来体现工具作用的;而语文是通过表情达意来体现工具作用的。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意的内涵,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不仅可以获得语言的知识,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样,学生通过习作表达,不仅可以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抒发,个性得到彰显,人格得到培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上。

( 2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和再认知领域,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却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功能呢?

二、第一,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让学生通过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受到熏陶和感染。人类优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积淀在优秀作品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提升人文素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那种围绕语文知识点的能力点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的做法,是难以奏效的。

三、第二,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首先,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师要学会尊重和唤醒;学生是有个性有过失的,教师要学会保护和宽容。只要这样,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人文教育所独具的“感化”教育魅力。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特体验时,要唤醒学生的童心,鼓励学生讲真话、抒真情,显露思维的“原生态”。再次,在目标价值的导向上,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为根本宗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
( 3 )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广大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这是语文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上的与日俱进。那么,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第一,要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那种“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实现人文性目标,后强化工具性训练”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为什么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呢?从语言的性质来看,语言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所负载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内容是一个统一体,语言形式离开语言内容,将不复存在,语言内容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语言形式的教学与语言内容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力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力解决“为什么而学、将会怎样去学”的问题。这四个问题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具备的的要素。如果只解决前两个问题,将会使语文学习活动迷失方向,并失去学习的原动力;如果只解决后两个问题,将会使语文学习活动失去逻辑前提。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将这四个问题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工具与精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层面的协调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

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编入语文教材的文章,虽然涉及到历史、地理、社会、自然等学科方面的语言内容,但是,正如 叶圣陶
先生所说:“只有作为文章去学习,理解章句间的法则的时候,才算作语文教材。所应着眼的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这就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本质属性。其它文科课程的教学着眼点主要是语言内容,而课文课程的教学的着眼点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寓教于文。
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两种不良倾向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一是片面强调语言形式的训练(形式——形式——形式)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目标指向就是应付考试。二是片面强调语言内容的感悟(内容——内容——内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忽视在感悟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法则。这两种语文教学的模式,是造成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构建适合学生母语学习的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形式——内容——形式

Ⅲ 吉林省中考汉语文是什么

汉语文指的就是汉语,也就是语文。

考查《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第四学段规定的内容,参照语文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的《语文》七、八、九年级的教科书内容。

其中古诗文积累的考查篇目范围为本考试说明附录一中内容。

文言文阅读,取材于语文教科书,范围为本考试说明附录一中的部分;现代文阅读两篇:一篇是记叙性文章,一篇是议论文或说明文(议论文阅读和说明文阅读都属于考查范围,但在试卷呈现形式上只出现其一),均取材于课外,所选材料的难度低于教材难度。

(3)中考的汉语文是什么扩展阅读:

能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特点进行阅读: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说明对象,获取主要信息,掌握常见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不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判断常用的论证方法(不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看法。

Ⅳ 汉语文是什么啊(中考)准考证上的、、(有两样语文)

汉语文就是普通话

Ⅳ 中考语文有什么

中考考纲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 正确认读汉字。
2.正确使用汉字。
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4.语言准确、连贯、得体。
5.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6.正确默写名句名篇(《课程标准》附录中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
7.识记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8.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9.辨析和修改常见的语病。
10.根据表达需要正确运用句式。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1.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3.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分析文章主要的写作方法。
6.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1.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四)写作(40分)
1.文章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2.文章结构完整,顺序合理,条理清楚。
3.恰当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语言通顺、连贯、得体、生动。
5.力求创新。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有创意的表达。
二、结合题目仔细分析考纲

语文知识及运用
主要考察内容为字音、字形、词语、和句子,一共十题三十分。
1. 正确认读汉字。-----3分
【考查要点】   3500个常用汉字,其中部分都是课本里出现过的,考察的主要是平时容易读错的,特别是不同方言区的错误不同。
【知识疏理】形声字和形似字:形声字在汉字中占85﹪以上。比如:畸形ji 干涸 hé 造诣 yì 狭隘 aì 另外,形似不等于音似或音同,比如:徒劳 tú 迁徙xǐ
多音字的读音:多音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不同,读音也不同。比如:坚强 勉强 倔强三个个词语中的“强”,意义不同,读音也不同。
习惯性误读:怪癖 鄙人(三声)
拼音规则: 比如声母z,c,s与zh,chi,shi , f与h;韵母in,en与ing,eng 的辨别等等
【试题特点】   语音和汉字题主要着眼于常用汉字的正确认读和书写。其题型为客观型选择题,要求选出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或有误的一项,其中语音题的出现形式大多为词语中“加点的字”,要注意看选项的要求。
【例题分析】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住宿(xiǔ) 衬托(chèn) 天伦之乐(lén)   B.探究(tān) 馈赠(kuì) 生机盎然(àng)   C.祈祷(dǎo) 携带(xié) 肃然起敬(sù)   D.哺育(pǔ) 脊梁(jǐ) 怡然自得(yí)
【方法小结】
看清题目,审清题干,细心辨析;
注意使用知识推断法
筛选排除法
组词类比推断法。
考题中不太常见的字,如果想当然地注成“半边音”则一般是错的,而不注“半边音”则很可能是对的;
考题中特别常见的字的读音有可能与平时的读法不一样,常常要反其道而行之;
如果一个字的多音字里有表示动词的,则动词多为四声;

2.正确使用汉字。-------3分
【考查要点】课本中出现过的,特别是注释里出现的字,以及日常生活用常用到却容易出错的字。
【知识疏理】
同音相混
汉字是表意字,而不是表音字,因此同一个音能写出许多不同的字,而这些字在意义上又是不能互相代替的。所以书写时要避免张冠李戴的现象。
如:反映——反应,融化——熔化——溶化。秘而不宣,一筹莫展,仗义执言等。
形似相混
第一种,音同形似而误记。如:惩前毖(毙)后,完璧(壁)归赵,恻(侧)隐之心。
第二种,单纯形似而误记。如:蔽、敝、弊。
第三种,偏旁相似而误记。如:冽、咧、洌、趔。
语义不明而混
如:举一反三,莫名其妙。
重要的偏旁部首要知道其代表的基本含义。
【试题特点】
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往往是从一个词语或者成语中挑错误,做题时要注意看是让选有错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
【例题分析】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谙习 错愕 真知卓见 循规蹈矩
B.玷辱 馈赠 山青水秀 贪脏枉法
C.淘汰 鞭挞 风尘仆仆 肆无忌惮
D.糟塌 抚恤 儒子可教 含辛茄苦

【方法小结】
字形结构分析法。汉字当中,有若干是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它们的表意性很强。剖析字形特点,剖析汉字的造字方法,推知汉字的意义。
“贪赃枉法”。在试题上。脏,从“月”(肉),指身体内部器官。赃,从“贝”,古代曾用贝壳作货币,所以,用“贝”作形旁的字,本义一般与财物有关。“贪赃枉法”的意思是贪污受贿、违反法纪,因此写作“赃”。
词语结构分析法。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对这类词,可根据前后位置的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从而帮助我们辨析字形。如“纷至踏(沓)来”,这是联合式词组,“至”与“来”相对,同义;那么,与“纷”相对的怎么会是“踏”呢?又如“惹事(是)生非”等。

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3分
【考查要点】   词语、成语、句子都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现行教材要求考生要掌握一定的词汇,要了解单义词和多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褒义词和贬义词等。 【知识疏理】
对词语的考察主要分为常用的词语以及固定成语两个方面,考察的重点是在词语与句子意思的搭配方面,常出现的问题是词不达意、褒贬不一、范围不合适、对象不正确、感情色彩不一致等。【试题特点】   年本部分中考题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
【例题分析】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3分)
A.游客沉醉在运河沿途迷人的风光中,真正领略到了杭州作为“水清、河畅、岸绿、景
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的风貌。(沉湎)
B.国际杂技节上,中国杂技演员以新颖的构思及精湛的演技,博得了全场观众一次又一
次的热烈掌声。(精彩)
C.诚然,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是可耻的,但是,对自己的历史与祖先妄自菲薄,
就更不是一个炎黄子孙所应有的作为。(妄自尊大)
D.地震中被抢救出来的伤员被快速地送进了手术室,大家等在外面有如坐针毡之感,恨
不得推门进去看个究竟。(芒刺在背)
【方法小结】
常见的几种错误:
(一)、望文生义: 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居民带来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的公众形象。 (二)、张冠李戴: 例如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三)、不辨褒贬:农民将服装厂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四)、不合逻辑: 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思维小训练:在下面空格上面填上一个字,使本列的四个字可以组成一个成语,并且据此打一个地名。

经 衣 大 落 水 积 月 感 言 源
地 无 招 归 青 月 如 交 巧 节
义 缝 风 根 山 累 梭 急 语 流

句子------排序、句子的标点、仿句、病句、名句/文学常识、连句、概括---------共21分

4.语言准确、连贯、得体。
【考查要点】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    【试题特点】  本部分中考题的题型,主要为选择题,从以及排出的顺序中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例题分析】
4.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3分)
醉翁亭坐落在滁州琅琊山的腰间,坐北朝南,依山而建。 。
醉翁亭让人联想到欧阳修。所以,我们不仅要读它的精致,还要读它的人文情怀。
①有些柱子上还挂着长短不一的楹联,书写清雅古朴。
②亭子阔大宏伟,气派富丽,四面都是挺拔的柱子,一律的红色。
③在秋末冬初的斜阳照射下,整片建筑流光溢彩,明华端庄。
④亭内的梁上、顶间雕饰精致,简洁典雅,实不负“天下第一亭”之盛誉。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方法小结】
①空间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里到外,从远到近。②时间顺序:或从早到晚,或从过去到现在等。若有回忆或描写上的使用插序手法等因素,那就更应该仔细分析和推敲。③逻辑顺序: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或由易到难,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由一般到个别,或由个别到一般;也可为由概括到具体,或由具体到概括…… 做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整体语段的基本内容,找到其中体现顺序的那道“线”,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排序,选择后可以再读2遍看是否通顺。

5.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考查要点】
对于常用的标点符号的考察,主要是点号和标号。
【知识疏理】
句末点号——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三种,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一个较大的停顿。
句中点号——包括逗号、分号、顿号和冒号四种,表示句中的停顿和结构关系。
标号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破折号、括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连接号和专用号九种。
【试题特点】
题目为选择题,一般是要求从选项中选出有错误的或者没错误的,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例题分析】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站在村中心小学那几间破烂不堪的教室前(有两间的墙都倒塌了一半),感觉这里像是刚被敌机轰炸过。
B.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 “防治手足口病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情,”省领导在慰问患者及其他人员时说:“必须坚持生命第一的理念,坚决打赢这场疫情狙击战。”
D. 国家有关法律文件对非法制造、贩卖、运输、持有毒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植物、引诱、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都作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方法小结】
常见错误分析
①概数中间加顿号。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能加顿号。如: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②非疑问句用问号。有些句子虽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应该用句号,而不应用问号。
如: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桥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③选择问句用多个问号。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应用逗号。
如: 你是今天去?还是明天去?还是后天去?④“某某说”后标点不明。“某某说”引领直接引语时,放在引用话之前,后面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之间,后面用逗号;放在引 用话之后,后面用句号。
如:“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白求恩大夫说:“我要立刻做手术。” ⑤倒装成分之间用句末点号。倒装句虽然有句子成分的倒置,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全句只能用一个句末点号,倒装成分之间应用逗号。
如:怎么了?你。 ⑥标点与功能相同的文字并用。 省略号与“等”“等等”并用。省略号和“等”“等等”都可表示列举的省略,但两者不能同时使用。
如: 一起去的有十七八个人,有我姐姐、表哥、表妹、同学……等。 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就是“中外之界”。
6.正确默写名句名篇(《课程标准》附录中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
考题:
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只选做三小题)(3分)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 。 (《论语》)
②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 ,在乎山水之间也。 ( 欧阳修《醉翁亭记》)

7.识记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考查要点】   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着。   【知识疏理】   文学常识也是中考积累与运用的必考内容。从内容上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作家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
2.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处;
3.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与性格;
4.与课本相关的内容,包括诗文内容、写作目的。8.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考查要点】
正确使用常见的关联词语来使句子连贯通顺。
【知识疏理】常见的关联词语有
1、并列
2、承接
3、递进
4、选择
5、转折
6、假设
7、条件
8、因果
【试题特点】
答案不唯一,只要连贯通顺即可。
【例题分析】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的三个短句组合成一个复句。(语序合理,语意贯通;可删和调换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3分)
①一部作品能被时间和空间首肯,凭着这个悬念也值得我们去读一读。
②名着被一代又一代人反复阅读,已成为人们文化沟通中的媒介,民族的暗号。
③现在有些年轻人对名着有一种逆反心理,似乎是为了不随俗而故意回避。
  【方法小结】
首先确定三个短句的中心话题,仔细辨别三个句子间的关系,根据确定的关系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连接起来,可以改变句序,可以删减和调换词语但不可改变原意。同一关系的句子有时可以选择多组关联词语,所以只要关键的句子关系把握住了,句子通顺,语意贯通即可。
可以简化句子,然后看句子间的关系更明了。

9.辨析和修改常见的语病。
【考查要点】
考察常见的病句类型
【知识疏理】
病句通常分为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结构性语病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者赘余,结构混乱等。语义性病句主要包括:表意不明,逻辑矛盾。
【试题特点】
是主观题,一个题包含三句话,每句话都有错误,要找出错误,并且加以修改。
【例题分析】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在发展中国家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博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②作为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上海世博园专门特设50个“城市最佳实践区”。③这是世博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所展示的城市都是在全球范围内筛选出来的经典城市。
  【方法小结】
(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
(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
(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
(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
在拿到句子的时候先要通读全句,看句子是否完整,是否缺少主谓等,然后看固定搭配的词是否正确,主要是关联词等喜欢连在一起用的,最后看单用的词语是否错误。还要跟前面句子意思相呼应。

10.根据表达需要正确运用句式。
【考查要点】
考察对于语法和修辞的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内容和形式与题目要求相似的句子;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疏理】
仿“形”——句式,修辞手法。
仿“神”——内涵,思想,感情色彩。
【试题特点】
灵活,只要连贯通顺即可。
【例题分析】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写作是什么?写作就是生活中无时不在的记录。一本旧书,一件老毛衣,我们寻找亲情的味道,写作是记录往事; , , , 。写作让心绪释放,让生命留痕。
  【方法小结】
句式统一,仿句与被仿句的句式要统一。
内容协调,前后呼应,仿句与被仿句内容上有内在联系,互相搭配,互相衔接。
修辞相同,仿句与被仿句的修辞手法要相同。
字数尽量相等。
感情色彩尽量一致。
11.新闻概括
【考查要点】
也就是对所给新闻材料进行精要的再表达,语言要简洁、准确。
【知识疏理】
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试题特点】
一个新闻或者消息,要求概括为一句话,有字数限制。
【例题分析】
7.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
7日上午,我市上城区金钱巷社区办公室门口人头攒动,许多人手里捏着钱,围着一溜鲜花,正你一声我一声地喊着价……原来这里正在进行鲜花义拍捐助灾区活动。
当天,有近百位居民捐出了百余盆鲜花参加义拍,其中居民朱金凤一人就捐出了18盆。在热烈的气氛中,第一盆杜鹃被茶叶市场的梅宏骥以200元拍走,而一株被“花中城”拿下的金枝玉叶,出了800元的全场最高价。这次义拍最后共拍得善款近万元。这些善款将通过“青基会”捐给西南旱区。

  【方法小结】做题思路:提取新闻的要素并予以整合
1)提取基本要素注意:这里的“人物”不要狭隘的就理解为人,而是新闻的主体,事物、团体、地区、行为方式等都可以做新闻的主体。
2)提炼最吸引人、最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在找出基本的新闻要素的前提下,突出独特性、新颖性。

Ⅵ 中考的考试科目和各科总分辽宁

中考的考试科目和各科总分如下:

语文、数学、外语各120分、物理85分、化学65分、历史60分、道德与法治40分、生物学50分、地理40分、体育与健康60分,总分满分为760分。

用朝鲜族语言答卷的考生,语文科分别考汉语、朝语文,成绩各按50%计入总分。

中考征求志愿

“征求志愿”是录取后期的一个招生步骤。按考生的志愿投档录取接近结束的时候,根据当时招生录取的态势,在某些招生学校招生计划没有用完,而又有一批考生还没有被志愿学校录取的情况下,在区县中招办的主持下,进行征求志愿录取。

区县中招办在适当的时候,向在志愿表中表示愿意征求志愿的考生发出通知,让考生在尚有招生空额的学校中选取志愿,填报征求志愿表后由区县中招办按征求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投档,调剂录取。

由于每年各区县考生填报志愿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具有征求志愿的学校可能有普通高中(以收费较高的民办高中为主),也有中职学校。

考生只有在志愿表内所填的志愿均未被录取,且在志愿表内表示“愿意征求志愿”时,在区县中招办投档结束后,由区县中招办让考生在尚有招生空额的学校中选取志愿,填报征求志愿表后再一次投档,从高分到低分按照征求志愿顺序录取。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Ⅶ 中考汉语文是所有学生都考吗

中考汉语文不是所有学生都考。汉语文是相对于少数民族考生而言的,他们的学校用民族语言和汉语讲课,当高考时考他们民族语言的语文和汉语文,等于加了一门。

Ⅷ 中考报名汉文和汉语的区别

这说明,相比于明确“文”与“语”的区别,日常口语中大家更愿意统一这两个概念的表达。

类似的,平时有人和你说“帮我看下这篇英语作文写得怎么样?”,你会觉得“英语”用得有问题吗?

不论是中文还是英语,“文”和“语”相当于被用来指代语言(语+文)这个整体了,而非单独的书面或者口头。

另外这还牵涉到日常习惯的问题。比如我这边的方言,习惯上都是“讲中文,讲德文,讲法文”等等;而“X语”的说法基本只有文读时才会听到。所以切换到普通话我们都是默认“说中文”而不是“说汉语”。



Ⅸ 中考语文主要考什么

基础知识,包括字音,字型,成语,语病。
文言文阅读,可能会有课外的。
现代文阅读,可能会有两个,一个都是选择题,一个是阅读解析。
默写,初中三年的要基本会背,多写,多练,字型要认清。
古诗鉴赏,有些卷子是会有的。
还有就是综合性学习,靠平常的积累。
最后就是作文了,要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好的开头和结尾,以及一些名言警句。

望采纳~

Ⅹ 中考中的汉语文是怎么回事

是语文题目的分析。

根据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在写作中往往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最常用的五种表达方式为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其中,描写是叙述类文章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从描写的繁简而言,可分为细描和白描。

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相近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它们的特征是用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

汉语的形式:

中国大陆地区汉语区的语文特指汉语文,它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的一门重要学科。

英语等语种也是语文的一种形态,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民族语文。

在中国台湾省,汉语文被称为“国文”或者叫“国语”。

阅读全文

与中考的汉语文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96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63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58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28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111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64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53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90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64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2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26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73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94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89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44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58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92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65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70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