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基础训练》全部答案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1.(1)歼(2)窜(3)纤(4)泄(5)塞(6)遏2.(1)文中指敌军溃败退却。(2)文中指人民解放军锐利无比,不可抵挡。3.(1) 阻遏(2) 阻隔4.不能去掉。因为“至发电时止”说明该路解放军还在继续渡江,人数在不断增加,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5.指“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6.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7.不能。因为扬中等广大地区已解放,所以用“占领”一词;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不过敌军不能任意活动,所以用“控制”一词;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一词。 8.略(要求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
2芦 花 荡1.(1)提(2) 趴 (3) 疟 (4) 噤 (5) 蹿 (6) 仄 2.(1) 滴 落 (2) 浮 动 (3)飘撒3.(1)说的话做不到,让人笑话。(2) 慌慌张张,不 知 怎 么 办 才 好。 4.老头子设计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5.不能去掉。这是老头子机智的表现。他这样做是为了麻痹敌人,使敌人误以为他是偶然闯到这里的,为下面的战斗作准备。6.写出了老头子撑船技术娴熟,镇定自若的特点。7.略(要能体现老头子自信自尊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日本鬼子的强烈仇恨。)8.示例:水生嫂是一个勤劳淳朴、通情达理而又勇敢机智、开朗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
3蜡烛1.(1)犾ì(2)犼犻à状(3)犼ū(4)狕犺狌ó2.(1) 声生(2) 斜邪(3) 由尤3.(1)精疲力竭(2)永垂不朽4.(1)———(2):5.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6.不能。“摸出”与后面的“揣在怀里”相呼应,说明 老 妇 人 非 常 珍 惜 这 支 蜡 烛,把 它 藏 得 很 深,只 能 用 手 摸 索 着 拿 出 来。 7.略(对内心活动有所分析,言之有理即可。)8.表达了老妇人对红军烈士一份最珍贵、最诚挚的情感。9.示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成此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破格创新、挥洒自如和神旺气足。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1)振 震 (2) 像 象 (3) 废 费 2. (1) 推 重 (2) 推 让 (3) 推 崇 (4)推荐3.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4.略(语句通顺,句子连贯,必须用上规定的三个词语。)5.指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圆明园。6.示例:笑里藏刀两强盗。7.运用反语揭露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和洗劫,活画出英法联军虚伪的嘴脸。 8.站在人民的立场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同时表明政府不能代表人民,人民对中国是友好的。9.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如12生肖铜头像。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10月18日、19日,侵华英军头目额尔金为掩盖抢劫掳掠罪行,下令米启尔骑兵团3500人在园内四处点燃罪恶的大火,圆明园顿时成为一片火海。(所谈感受能发自肺腑即可。)
5亲爱的爸爸妈妈1.(1)戮(2)谬(3)健2.(1)计纪(2) 题提(3) 刻克3.如果甚至/也那么4.(1) 刀(2) 弓(3) 枪(4) 剑5.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没有忘记历史,这又是美丽的。而纳粹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这又是何等荒谬。6.包含着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包 含 着 南 斯 拉 夫 人 对 纳 粹 强 盗 的 控 诉,对 暴 力 的 反 抗,对 自 由 的 执 着。7.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8.表明善良的南斯拉夫人民心 中 没 有 复仇的欲望,只有正义的呼声;表达了他们希望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的愿望。 9.略(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即可。)
单元复习1.(1)蹿蹿仄(2) 窖揣藏2.(1) 忠衷(2) 安按(3) 忌纪3.(1)溃退(2)富丽堂皇4.(1)“智慧”改为“聪明”。(2)删去“的原因”或“的结果”。(3)删去“使”。5.示例:中国队首场世界杯热身赛战平/中韩足球世界杯热身赛握手言和6.(1)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7.示例:吹散人间的阴霾春雨滋润世间的万物8.①德国兵有条不紊地搜索着;②惟一的农舍外是一片田野。9.这个法国妇女之所以会再一次收留美国伞兵,是因为她痛恨战争,痛恨战争带来的一切罪恶,渴望和平。(意思对即可。)10.镇定,坚强,善良,勇敢。11.安道特在女主人家被捕,出逃后冒险再次到女主人家 避 难;女 主 人 在 丈 夫 因 救 助 安 道 特 而 遭 枪 杀 后,冒 险 再 次 将 他 藏 起 来。12.(1)向(2)戏弄 (3) 喜 欢 13. 点 燃 蜡 烛 照 明,与 摸 黑 走 路 相 比,哪 个 更 好 呢?14.担心自己年纪太大。15.略(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16.略
第二单元6阿长与《三海经》1.(1)憎(2)惶(3)琐(4)诘(5)惮(6)拙2.(1)归规(2)侧测(3)霜孀3.(1)模拟细碎的说话声。(2) 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4.周树人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为了写明“我”最初是怎么会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 经》的。 6. 表 现 了“我”喜 出 望 外 的 心 情。 7.《山 海 经》是“我”天天渴慕而又求之未得的书,又是没有文化的阿长想方设法买来的。8.示例:长妈妈,这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能写出“我”的感激、惊喜即可。)9.略(想象要符合阿长的身份、性格和生活环境。)
7背影1.(1)差(2)藉(3)拭(4)屑(5)颓(6) 箸2.(1) 得体。(2) 愚蠢,不懂事。3.(1)惨淡(2)嘱托4.朱自清春5.写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同时可与父亲给“我”做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6.十分精细地刻画了父亲攀爬月台的起始动作,使“背影”成为焦点,强烈地烘托出作者的情感。7.(1)怕父亲看见自己流泪而不放心。(2) 见父亲行动不方便,怕父亲摔倒。8.“等”、“再”表现了“我”一直关注着父亲的背影,体现了深切的依恋之情;父亲的背影使“我”第二次流泪,所以“又”不能少。9.略[提示:写时要注意“细节”两字,突出用描写(如动作、外貌、语言等)来表现父爱或母爱。]
2. 语文八年级上册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单元目标检测第一单元答案
借另一个同学的 【学习好的】
3.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基础训练,卷子,第三单元答案
没有试题,把试题传上来
4.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总结
字词:
郦(lì)道元 匀称(chèn) 佥(qiān) 惟妙惟肖(xiào) 雄跨 雄姿 残损 古朴 推崇 巧妙绝伦 刹(chà)那 驻(zhù)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美感 史诗 轩(xuān)榭(xiè) 胸中有丘壑(hè) 嶙(lín)峋(xún) 广漆(qī) 败笔 镂空(lōu) 蔷薇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zhàng) 斗拱
额枋(fāng) 藻井 御(yù)道 磬(qìng) 鎏(liú)金 雍(yōng)正 攒(zǎn) 鳖(biē)头 琉璃 蟠(pán)龙 中轴线 金銮殿 天井 伧(cāng)俗 得体 屏风 纳凉 帷幕 缓冲 造型 雅俗之分
附:分课联系
中国石拱桥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推崇( ) ②张 ( ) ③和谐( ) ④惟妙惟肖( )
2.按注音填字组词。
①桥dūn( ) ②xiáo( )河 ③饮jiàn( ) ④ɡǒnɡ( )桥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桥梁专家 ,这是一篇 ,向读者介绍有关石拱桥的知识。
②中国石拱桥的三大特点是 、 、 。
③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 ,结构 ,强度 。
④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 。(巧妙绝伦 匠心独运)
⑤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 (崇拜 推崇)这座桥。
⑥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 (证明 表明 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4.下面四个句子,说明不严密,不准确的一句是
A.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D.全桥结构匀称,和四面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5.下列词义的范围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A.拱桥——石拱桥——桥——中国石拱桥
B.桥——石拱桥——拱桥——中国石拱桥
C.中国石拱桥——桥——拱桥——石拱桥
D.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6.用“‖”将这段文字分成三层,标明层意。
①
②
③
7.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8.揭示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 。
9.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10.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是指什么?
11.文中引用张 之语是为了说明 。
参考答案:
一、1.①chónɡ ②zhuó ③xié ④xiào
2.①墩 ②洨 ③涧 ④拱
3.①茅以升 说明文 ②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③省 巧 高 ④巧妙绝伦 ⑤推崇 ⑥表明
4.A 5.D
二、(一)6.……人不知其所以为”。‖……长虹饮涧”。‖…… ①总体介绍赵州桥长、宽,说明它的雄伟,引出造桥技术不凡。②分别介绍赵州桥的特点。③总结、高度评价赵州桥。
7.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8.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9.逻辑顺序
10.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11.赵州桥形式优美。
桥之美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口吻( ) ②媒介( ) ③煞风景() ④颐( )和园
⑤点缀( ) ⑥摄( )影 ⑦孕()育 ⑧前瞻( )后顾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美感: ②史诗:
③驻足: ④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 (摧毁 摧残 毁坏)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②每当其间 (呈现 显现 出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③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 (奏出 唱出 谱出)形于色的乐曲。
④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 (左右 控制 制约)结构之美呢!
4.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①“小桥流水人家”, 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重于绘画的形式美。
②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 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 构不成画面。
③喜鹊构成的桥 意义好,形式 自由,生动活泼。
④ 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 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5.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6.能够表明作者爱桥的原因的句子是 。
7.上述两段文字从结构上看是 关系。
8.用“‖”标出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层
②层
③层
9.第二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 、 。
10.简要概括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着名的桥,有的以它们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有的以它们的高超建筑艺术而留芳史册。( ),皆是方便交通,使“天堑”变成通途。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的桥?有;独具一格的侗家“风雨桥”就是这样一种桥。
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a)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b)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c)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d)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着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一百六十五米,桥面宽十米,桥高十五至二十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建有楼亭五座。楼亭呈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憩,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1.选出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A.堑qiàn 侗dònɡ 供ɡōnɡ 憩qì
B.擅shàn 砌qì 铺pū 杉shān
C.檐yán 宛wǎn珑lónɡ 蔚wèi
D.凿zuó 榫jí 衔xián 雕diāo
12.第一段( )内应填入的短语是
A.从它们的功能来看 B.从它们的结构来看
C.从它们的作用来说 D.就它们的效果来看
13.侗家“风雨桥”独具一格的体现是什么?
14.“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选自第二自然段,放回到恰当的位置应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5.第三自然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16.可统率第三、四自然段的句子是 。
17.本文的题目应是
A.风雨桥 B.侗家风雨桥
C.侗家建筑艺术 D.有趣的桥
(参考答案:
一、1.①wěn ②méi ③shā ④yí ⑤zhuì ⑥shè ⑦yùn ⑧zhān
2.①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②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③停止脚步 ④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毫、厘,计量的小单位
3.①摧毁 ②显现 ③谱出 ④左右
4.①固然 ②但 因而 ③不仅也 ④凡是 其实
5.形式美,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二、(一)6.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7.总分
8.……画家销魂!‖……史诗似的满足。‖…… ①江南水乡的桥与周围景物的映衬之美 ②长桥之美 ③风雨桥之美
9.打比方 列数字 举例子
10.语言生动形象。
(二)11.D 12.C
13.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
14.C
15.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16.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而久负盛名
17.B
苏州园林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轩( )榭 ②嶙( )峋 ③镂()空 ④蔷薇( )
⑤对称( ) ⑥相间( ) ⑦庸()俗 ⑧丘壑( )
2.按注音填字组词。
①重峦叠zhànɡ( ) ②自出心cái( )
③翻了一fān( ) ④斟zhuó( )
3.辨析近义词,选恰当的填入括号内。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标签 标本 标志)
②谁如果要 (欣赏 鉴赏 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③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 (完好 美好 完美)的图画。
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而不仅是 。(技术 艺术 方法)
⑤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 (赞扬 赞颂 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4.指出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
①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 )
②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 )
③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
④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 )
5.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②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
③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国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
④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6.这段文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
7.这段文字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8.这段文字说明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是什么?
9.苏州园林中池沼安排的特点是什么?
10.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1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①xuān ②lín ③lòu ④wēi ⑤chèn ⑥jiàn ⑦yōnɡ ⑧hè
2.①嶂 ②裁 ③番 ④酌
3.①标本 ②鉴赏 ③完美 ④艺术 技术 ⑤赞叹
4.①记叙 ②说明 ③描写 ④议论
5.①作比较 ②摹状貌 ③举例子 ④打比方
二、(一)6.总分
7.分类别
8.讲究艺术性,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
9.讲究自然之趣,并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10.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11.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故宫博物院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拼音中,每组都有一个错误的,请找出来并在括号内改正。
①矗立(chù) 湛蓝(zhàn)矫健(qiáo) ( )
②藻井(zào) 蟠龙(pán)檀木(tán) ( )
③击磬(qìnɡ)赏赐(sì) 御花园(yù)( )
④额枋(fānɡ)妃嫔(bīn) 金銮殿(luán) ( )
2.找出每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雕金屏风 相互应衬( ) ②烟雾燎绕 池馆水榭( )
③幽雅宁静 回然不同( ) ④庄严肃穆 龙风呈祥( )
3.仔细辨析下列多音字的读音,然后组词。
4.辨析下列形似字的字形,然后组词。
5.本文进行说明时,抓住了故宫博物院怎样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①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②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6.第①段写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7.第(2)段说明太和殿内景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时,需要确立空间方位的观察点。本段确立的观察点是。
8.按空间顺序说明往往借助于方位词。第②段文字中使用的方位词有哪些?
9.①②段文字都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请具体说明突出了什么样的特征,目的是什么?
10.从上述两段文字看,选文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
②按空间顺序说明。
参考答案:
一、1.①jiǎo ②zǎo ③cì ④pín
2.①映 ②缭 ③迥 ④凤
3.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举例①和气 附和 和面 洗一和 ②干坤 干燥 ③朝代 朝阳
4.答案举例:①放肆 肄业 ②拼搏渊博 ③御花园 衔接
5.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空间顺序
5. 金牌导学案.配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1.D 2.B 3.成语:草木皆兵、马革裹尸 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D 5.A 6.C 7.(1)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2)派克笔是战利品,证明美国只不过是中国人民的手下败将。 二、(一)8.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9.“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 10.我军的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透露出了喜悦之情。 11.“南京江阴段防线很巩固的”12.我各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 13.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二)14.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15.“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16.动作、神态描写 突出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17.“找”字用了拟人手法,好像它们也懂得复仇似的,突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 18.比喻 把鬼子比作老玉米。 (三)19.B 20.抗战大后方 21.排比 例:寄托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漫漫长路的目的。 反问 例:我们不还是在敌人武器的控制之下吗? 或者:谁还会顾虑到道路的艰难呢? 比喻 例:摆脱了野兽的追踪。 22.向往光明和自由 战烟和阴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敌战区人们被蹂躏,被残害的内心感受 23.经常被奴役的痛苦,才觉得这歌声感人。 24.呼应开头;为突出“踏上了自己的土地”的人们获得自由时的欢快心情。 三、25略。
6.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练习册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积累运用
1.dāng dí jiān xiù è suíjìng wén huáng yù
2. (1). A B A A (2) .A B A B (3).A B B A
3.溃退——军队没有抵抗能力,纷纷败散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坚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阻遏——阻止
企图——图谋、打算
4. C
5. C
6. (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毛泽东新闻稿
7.略
二.阅读鉴赏
(一)1.电头。交代了发电的时间、地点及通讯社名称。
2.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冲破敌阵”和“横渡长江”。
3.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4.“不含”两个字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义明确,不产生歧义。
5.中路军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24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6.从“此种情况”到“有很大关系”。赞颂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二)1.南京完全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
2.导语:“国民党22年……宣告灭亡。”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概要。
3.第一层:“人民解放军入城后……献花致敬。”大意:群众欢迎解放军的热烈场面。
第二层:“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开门营业。”大意:解放后的南京,社会秩序稳定。
第三层:“在发起渡江……有组织的抵抗。”大意:对这一事件的评论。
4.记叙和议论。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是对的,但是也并不排斥议论,适当的议论可以对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配堂练习册《芦花荡》答案
一. 积累运用
1. A
2. (1)犁铧黎明梨树 (2)船舱沧海抢劫(3)烧水阻挠浇花
(4)树梢稍微俏皮 (5)穿梭俊美疏浚 (6)竹篙蒿草嵩山
3.(1)渗——惨 林林——淋淋 (2)窜——蹿 窜——蹿
(3)末——抹 (4)错——措
4.(1)心里描写 (2)肖像描写
5. C
6. B
7.撑 奔着 飘
8.示例:让我们做根的事业吧,把养分输送给叶和花。
让我们做土的事业吧,把千万棵花孕育的根深叶茂。
9. B
(二)阅读鉴赏
(一)1.“一声一声想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老头子内疚到了极点,痛苦到了极点,他感到耻辱,无地自容。
2.因为他感到自己没有顺利完成任务,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觉得没脸见部队。与“过于自信与自尊”一句照应。
3.衬托老头子因女孩受伤而自责、失落的心。飒飒的风响正像老头子不平静的心。
(二).“苇叶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捉鱼用”(眼前看见到的苇是实写);“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回事苇的世界”(想象和联想的苇,则是虚写)。
作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把人和苇紧紧结合在一起,既富有地方特征,又把斗争的环境和斗争的场面交融在一起,使形象鲜明,象征意义更加具体突出。
2.荷塘 朱自清 知识海洋
3.仇恨是一个:根据地人民对日本鬼子切齿的仇恨:爱是一个:老百姓对子弟兵的关心爱护:智慧是一个:巧妙掩护干部免遭敌人搜捕。这句话突出了采蒲台妇女们仇恨日寇、爱护战士、机智勇敢。
4. D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配套练习册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1)fú (2) jiào (3) pǎi (4) lì (5) pú (6) yè
(7) xīn (8) jū (9) chàn
2. fú拂晓 fú仿佛 lì瓦砾 shuò铄金
là蜡烛 là腊月 jié竭力 xiē歇息
3. (1)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高度疲劳。
(2)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
(3)严肃而恭敬
4. × √ × √ √
5.略
6. A
二、阅读鉴赏
(一)1.表现了敌人的凶残,表明“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2.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的悲痛,情感都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3.“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也不能快跑。
这一举动表现出老妇人“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的内心活动。
4.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答案不唯一)
(二)1.一位德国母亲收留交战的美、德士兵。平安的度过了一个圣诞夜。
2.“这回事”指相互为交战双方的这一事实:“孩子们”指德国兵和美国兵。
3.母亲亲眼看到不共戴天的敌人能够友好的相处,非常高兴,她相信两国人民之间没有仇恨,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的,所以很“激动”。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勇敢、慈爱、富有同情心、有着博大胸怀的人。虽然她是德国人,但她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因此,当美国士兵像向她求救时,她才会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犹豫的收留他们,并杀掉家中唯一的公鸡来款待他们。这位母亲是伟大而可敬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配套练习册参考答案
一、1. jǐ yǔ 琉璃 fà lán g
缭 hài 曦 瞥 jiè 箧
2. (1) C D A E B (2). B C (3). A
3.提示:任选文中的句子,注意对美法联军的“赞誉”是反语,反话正说。
4.击败——打败 大胜——小胜力挫——力克
5.不可名状 仿佛
6. B
二、(一)1.亚洲文明的代表或亚洲文明的象征。
2.总评,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3.因为圆明园是幻想艺术的代表作,用“诗人”修饰“建筑师”是为了强调其富于幻想的特点。
4.凸显出侵略者行径的野蛮。
5.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
(二)1.(1)在这里体验品味、领悟、研究的意思。
(2)这里运用了借喻,指圆明园被焚毁。
2.第一部分总的介绍圆明园的美丽,却被英法联军焚毁;第二部分具体介绍“大水法”这一景观;第三部分具体写汉白玉的精神。
3.文中用圆明园的“原本”的样子和现在的残骸进行比较,以此来英法联军的卑劣行径。
5.“他觉得这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这里刻画了英法使臣马戛尔尼阴暗丑陋的内心世界,他的骄横,他的强盗逻辑,他的贪婪卑劣的心理都很具有代表性。文章通过对此人的描写,来揭露西方列强的本质,使人窥见了历史的悲剧皆源于罪恶的心理。
6.赞美汉白玉宁愿粉身碎骨,也不苟且偷生。实则赞颂中国人的气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配套练习册答案
一、1.A
2.(1)键——健 (2)型——形 (3)溶——融
3.(1)C B A (2)D A C B
4.(1)排比 (2)设问 (3)比喻(4)拟人
5. B
二、(一)1.孩子们被残杀前上课的情景。写出了孩子们的生命活动,寄托人们对孩子们的怀念和对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暴行的控诉。
2.“世世代代”‘人’字加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及生命的尊严。
3.作者是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联想起南京大屠杀,联想到自己的同胞曾经经历过深重苦难,也表明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向往的,全人类都要警醒: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4.略
(二)1.C
2. D
3.表现了人物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不矛盾。踏实自尊自爱的人,他之所以偷食物是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
5. C
八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 suí è jìn 曦 鞠 窖 箧 粹 cuān fàdī绒
2.B
3.B
4.A
5.A
6.(1)将“培养”改为“提高”。 (2)将“许多”移至“有益”前。 7.示例;环保年会 10月8日10时开幕,届时将有300多位专家与会。
二、阅读鉴赏
(一)1.导语 表明材料事实,报道及时 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2.说明消息既快又准
3.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②.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4.画线的句子充满了讽刺意味,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汤恩伯过高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了人名解放军的战斗力。
5.展现大军南下态势,暗示即将解放南京。
6.B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狭路相逢》
1. piē xù chàn jìn
1.第一问:他的打扮与众不同。第二问:庄重的打扮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对完成此次使命的重视。
2.第一问:日本是侵略者,在这个灾难的场所,每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都不应该无动于衷的。
第二问: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重视和真诚。
3.第一问:整理领带与衣褶及深吸气等一系列动作。第二问,表现了心情的沉重,他是负罪而来,是来还债的,不能不沉重。
4.眼前的海水曾是激烈的战场,多少年轻的生命就在此被无情地吞噬了,面对此海水不能不遥想当年。
5.他完全是个人行为,而且是军人对军人的方式,这样更有人情与人性。
6.他们共同经历了这场灾难的战争,他们有着共同的感觉,失去战友的痛苦,作为军人为自己国家打仗的荣耀,记忆永远定格在60年前的那场战争。
7. (1)宿敌相遇可以说是冤家路窄,狭路相逢。(2)本为叙述了美国老兵和日本老兵狭路相逢却未干戈相见,日本老兵真诚悔过,美国老兵彬彬有礼。既展示了当今世界和平趋势,也展示了两位老兵的人格魅力,路之宽窄完全取决于走在路上的双方。
7.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文言文习题加答案
1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一)新人教课标版
一、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咸: ②邑人: ③绝境:
④无论: ⑤不足:
2.翻译划线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 。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 。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
5.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答: 。
二、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由得的心情
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
3.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能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 。
②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 。
4.找出全文的点睛之笔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5.用一句话概括本的思想主旨。
三、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是 , 代哲学家。
2.注音。
①蕃 ②濯 ③亵
3.文章题目“爱莲说”的意思是( )
A.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B.谈谈爱护莲花的若干理由
C.热爱莲花的人应该说说理由
D.谈谈人们为什么不喜爱莲花的道理
4.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最符合课文原意的是( )
A.香气远播,更加清新,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水里)。
B.香气散播到远处,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C.香气传得越远越清香,美丽清洁地种在那里。
D.香气传播得很远,很清新,高高地洁净地直立着。
5.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 )
A.借莲的高治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
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D.以莲自况婉曲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
参考答案
一、
1.①都 ②乡邻 ③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④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⑤不值得
2.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3.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5.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二、
参考答案:
1.D 2.有什么简陋呢?2.A 3.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5.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三、
1.周敦頣 宋 哲学 2. A 3.B 4.C 5.B
8. 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答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预习反馈
一、1.溃 2.签 3.督
二、1.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形容我军英勇善战。 2.已经。
三、1.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2.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四、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感知探究
一、1.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最后说东路军激战,这样文章既合情理,又可掀起高潮。 2.这篇新闻,作者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因此,全文非常流畅,一气呵成。
3.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非常准确。另外,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一句中的“较为”一词就十分准确。
二、1.“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革命的豪情
2.“至发电时止”用语确切,便于读者理解。“余部”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中,既准确又得体。 3.“督战”“丝毫”两词充满嘲讽意味,形象地勾画出汤恩伯的狼狈相。
三、1.不能。因为是“广大地区”,所以应该用“占领”;江阴要塞险要,所以用“控制”。因为用火力使敌人无法从江面上逃窜,所以用“封锁”;敌人从铁路上逃跑的希望也成了泡影,所以用“切断”。 2.用第一人称,语气更亲切,充满了自豪之感。
拓展提升
一、略。
二、1.第①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时间:二十一日人数:大约三十万人事件:渡过长江 2.导语:第①句话。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主体部分为②③④⑤句。每句为一层。第②句:概述我军对敌发动进攻的时间,突破敌人防线的地点。第③句:概述敌军防线不堪一击,士气低沉以及败逃情况。第④句:正面描写我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概述战斗所花的全部时间,战斗的结果以及发展趋势。第⑤句:综述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4.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高度赞扬。
第二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预习反馈
一、1.xiù 2.suí 3.Huáng 4.Wén
二、B
三、1.B E F 2.B A E
四、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的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7月,南阳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壮大了武装力量,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
感知探究
1.不能互换。“恢复”是指歼灭敌军后恢复原有而遭破坏的根据地,“建立”则是指建立新根据地,它们和前面先后建立起来的根据地相连,不能换。“扩大”后面只能接“老根据地”,它和“创立”如果互换,搭配不当。 2.“树木”指分散的根据地;“森林”指联成一片的根据地。“树木”和“森林”还可以有多种喻义,如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个别与普遍等。 3.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4.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拓展提升
一、示例:真正的“武”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表现了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言之成理即可)
二、1.导语:第①段;主体:其余七段。 2.第②段进一步解释第①段所叙事件,第③段解释日本是怎么投降的,第④段解释日本为什么投降。这三段都是进一步解释第①段的内容。 3.“在这种情况下”是指日本遭到有史以来第一枚原子弹的轰炸,而且俄国也对日本宣布作战。4.以便尽早举行接受日本投降的正式签字仪式。
2 芦花荡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diàn 2.yào
3.jìn 4.cǎn 5.cuān
6.zè 7.qiú
8.cuò
二、1.dī tí 2.yào nüè 3.hè hē
三、1.浮 2.轮 3.躲开 4.飘撒
四、序曲:介绍老英雄的工作环境、任务和性格。开端:写老英雄载了两个女孩子回芦花荡。发展:写老英雄船上的大女孩挂花了。高潮:写老英雄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结局:写小女孩目睹这场英雄行为的经过。
感知探究
一、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二、1.轻盈、轻快的特点。这是一个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的撑船人。 2.由远到近,由粗到细。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锐、机智、英勇、果敢等特点来描写。 3.“过于”有过分、过头的意思。暗示后文老头子的失误,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1.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 2.突出老头子活动的特定环境,为下文人物活动、情节发展作铺垫。 3.“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突出了芦花荡的美丽,增强了文章的诗意,也增强了抒情
的韵味。 4.如写船头莲蓬,突出表现了白洋淀的地方特色。
二、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外在情况,敌人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把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使敌人的封锁线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的巨大反差,渲染出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三、【示例】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这位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能挨打,没有还手之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让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拓展提升
一、【示例】这里的树却是山一般高,翡翠一般绿,摇曳的树枝在空中四下展开。
二、1.夫妻话别。 2.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女主角对劳动、对幸福生活、对美丽家乡的热爱,更激发了人们对破坏这幸福生活的日寇的仇恨,为后面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不好。 “怎么了,你”是一个倒装句,运用倒装句更能表现水生嫂的机敏和对丈夫的关心与体贴。 4.细节描写,以看似细小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水生嫂的心理变化:听到丈夫要去打仗的消息时极其震惊。 5.水生思想豁达开通,大敌当前,没有过多地惦记家事,而是以国事为重,毅然决然地去抗日杀敌。
3 蜡烛
预习反馈
一、1.bǎo 2.fú 3.lì 4.jiào 5.pú fú 6.yè
二、1.sàn 散布 sǎn 散文 2.xiāo 削去 xuē 剥削 3.jiān 间距 jiàn 间歇 4.pò 迫不及待 pǎi 迫击炮 5.huàng 摇晃 huǎng晃眼 6.dàn 子弹 tán 弹簧
三、B 【解析】“副”意思是“符合”。
四、二战期间,红军要偷袭南斯拉夫的一座桥,遭德军炮火猛烈轰炸,一位战士牺牲在桥附近的方场上。住在方场上地窖里的老妇人发现了他的遗体并克服重重困难埋葬了他,老妇人还拿出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他的坟头,守护着他。文章通过这件事表达了老妇人对红军战士的敬爱之情,赞美了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感知探究
一、1.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2.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对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 3.象征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象征。 4.面对法西斯最后的疯狂,老妇人从容辗转于战场之中,显示了在法西斯面前,一切正义的人们坚强不屈、同仇敌忾的铁一般的意志,以及反法西斯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二、1.表现了敌人的凶残,表明“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出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安葬战士的爱心。 2.因为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所以“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3.“直着身子”是因为她年老,不能匍匐,也不能快跑。这一举动表现了老妇人“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的心理。 4.【示例】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啊!我不能让你孤零零地在这儿。(答案不唯一,符合情理即可)
三、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四、1.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不顾自己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2.“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情谊,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籍,情同母子。
五、蜡烛象征了生命之光,寄托了哀思,表达了情谊。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纪念物点燃了异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友谊之火。蜡烛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拓展提升
一、示例:奉献——蜡炬成灰泪始干 友谊——何当共剪西窗烛
二、1.文章叙述了二战期间,一个苏联红军战士在战场上救助一个敌国小孩,并因此付出年轻生命的故事。 2.德国鬼子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震撼了,因此没有开枪。后来敌视心理占了上风,法西斯的教育、人性的丧失,使他最终扣动了扳机。 3.表明这样的举动不是孤立的、偶然的,也不是一时的冲动。
4.【示例】我认为应该这么做,反法西斯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拯救人类,而这一举动从侧面昭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预习反馈
一、1.lè 2.huǎng
3.zhuì 4.àn 5.liúli
6.fàláng 7.lù
8.hài 9.xī 10.lüè 11.qiè 12.cái
二、1.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2.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3.富丽:宏伟美丽。堂皇:形容气势盛大。
三、1.C D A E B 2.A
四、强盗、洗掠、行窃、劫掠、抗议等。
感知探究
一、1.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然后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接着,具体讲述园中之物和耗费劳动之巨。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2.总评作用,以全球性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3.突出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4.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 5.把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说成是“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等等。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嘲讽效果。
二、1.①老额尔金和小额尔金的对比,揭露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②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的对比,揭示英法联军的野蛮和中国人的文明。 2.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滔天罪行的愤怒与不满。
三、D
拓展提升
一、D
二、1.书信写在作者被捕时,意在说明自身的危难状况以及随时所面临的死亡。 2.第②段:祖国必将独立。第③段:谴责联合国歪曲事实。第④段:信仰不会动摇。第⑤段:祖国独立仍步履维艰。 3.指的是比利时帝国主义者及其西方盟友。 4.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相比,本文没有生动的描写,没有辛辣的嘲讽,语言朴实,语调平和,真实、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预习反馈
一、1.dào 2.hū 3.chōngjǐng 4.jiǎo 5.戮 6.誓
7.蜒 8.兜
二、1.键—健 2.型—形 3.溶—融
三、1.C B A 2.D A C B
四、1.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2.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感知探究
一、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不仅是指天气,更是用天气来衬托人们当时的心情,暗示当年纳粹在这里屠杀无辜人民惨绝人寰的场景。连用四个句号,使之成为四个短句,起到突出强调作用,引导读者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营造一种悲哀的氛围。 2.强调了作者对纳粹残暴罪行的愤慨与控诉,对被屠杀的无辜人民的怀念与同情。 3.“世世代代‘人’的声音”指尊重和维护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及生命的尊严的呼声。
二、1.“温和”在句中的意思是指充满友爱与和平。 2.纳粹疯狂地屠杀无辜者7 000人,特别是他们杀戮的那一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作者感受到了痛苦。 3.“沉重”是指纳粹屠杀无辜者的凶残,“美丽”是指塞尔维亚人民的英勇。 4.统领全文
三、1.B A C 2.! !
四、1.C 2.A 3.A
拓展提升
一、这段悲惨的历史是泯灭人性的历史,人类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历史昭示我们:不要让历史重演,正直善良的人们团结起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二、1.对战争中的孤儿充满同情,对发动战争者表示愤怒。 2.表现了恒由恐惧到下定决心献血的内心矛盾斗争的过程。 3.“恒一声不吭,僵直地躺着。”“他紧紧闭着眼睛,把拳头放进嘴里,试图止住抽泣。” 4.引出文章的主旨。 5.一个小孩为
了朋友,竟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