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理解语文课堂教学转型

如何理解语文课堂教学转型

发布时间:2022-08-18 06:20:44

① 语文教师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语文——作为国家的母语课程,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其核心价值就是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行社会交际。为此,作为语文课程教学,语文教师应该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彰显其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而当前的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以“教课文”为主——老师们总是认为:一册书28课,一篇一篇地讲下去,什么时候讲完了,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而且,每节课上教师都是以讲解、分析文本为主,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很少,或者说没有。这样的课堂是教师的,是文本的,就不是学生的。如此做,老师们又是为何呢?两个原因:第一,应试教育中,语文考试以这些内容为主。第二,各位语文教师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更加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更别提怎么运用了!如今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饱受煎熬与责难,这是谁都不愿意接受的。有人认为,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诟病,是因为语文教学没有象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给出一个明确的语文教学“结构化”,即教什么。比如数学,每节课都会告诉你教什么,解答哪个方面的问题,学习哪个方面的知识。而语文就不是这样——每节课就是将一篇文章摆在你面前,这里面有标点,有文字,有结构,有作者情感,这篇文章究竟应该教什么呢?谁都没有告诉我们,需要语文教师以自己的经验、文化和理解来进行目标建构。这就导致了一篇同样的课文,文化和经验相对富足的教师和普通教师讲出来,就会完全不同,甚至有些教师由于准备不足或者自身素质原因而“跑偏”。为何会出现如此极端的情况?是因为我们大部分教师都在“教课文”,我们的目光都在课文上,而没有集中在语文的课程内容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所有语文教师的“悲哀”——试想,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却不知道应该教什么,这不是教师的悲哀吗?于是,老师们只能以“考试”为指挥棒——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应试教育由此而生!语文教学是高碳的,又是低效的!那么,语文课程内容究竟是什么呢?它与教材内容(即课文)又有哪些区别呢?简单来说,语文课程内容是“教什么”,教材内容是“用什么来教”。课文只是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例子,我们不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分析课文内容上”,至少是不能整节课的“理解与分析”。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语文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课程内容应该是相对稳定的,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具体来说,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记叙描写等写作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当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但这一点并不是语文学科特有的,而是各科共有的课程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将这一课程内容渗透于具体的语文教学环节当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认清了语文“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的区别,我们也就了解了:在教学中应该将“课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例子,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讲这个例子,而是如何利用这个例子来渗透、实施语文“课程内容”教学,即拼音、标点、批注方法、阅读方法、写作方法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感受这些课程内容,学习这些课程内容,理解这些课程内容,运用这些课程内容。如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依然用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与分析课文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方向就是错误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清了它们之间的区别,认真进行语文“课程内容”的教学,我们就能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②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转变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显而易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做出浅显的思考。
1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必要性
本文所说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是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师生的地位、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等方面,都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是各科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加以转型:教师由“控制者”转变为“促进者”;课堂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评价由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转变为“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等。
2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几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从整体上来看,部分地区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前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引来众多学校的观摩和效仿,从而形成了全国大范围的课程改革热潮。但在发展过程中教学改革由于没有新的突破使得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而部分教师在组织和引导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于形式也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远远不如新课改初期,师生表面上对话频繁,气氛热闹,细究之下许多对话是徒具形式,并未达到有效的交流目的。以杜郎口中学为例,杜郎口中学曾以导学案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以学促教模式成为了新课改的一个典范,虽然杜郎口中学在2012年宣布取消导学案制,但是随着课改热潮的不断推进,这种模式依旧存在在我国部分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教育见习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搬硬套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上呈现出开放学习、主动学习的假象,但实际上是学生不得不延时学习来达到所谓的新课改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的理想课堂。为了进一步了解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现状,我们自编问卷,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湘西自治州吉首市第一小学、永顺石堤镇中心二完小进行了问卷调查。

③ 为什么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我能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课堂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首先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目中有人的教育。以此观点对照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目中无“人”的现象还是存在,那种把学生当着等待灌输的容器的“满堂灌”、“填鸭式”且置之不论,就是那些所谓“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又有多少是真正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人呢?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的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奋斗目标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师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小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爱,教师也需要爱。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2、组织小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
3、课堂上的评价方式多样化。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课堂上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教师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与进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能使学生获得对语文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和情感。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或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
(2)学生互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并教会学生如何互相评价。
(3)自我评价。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从片面性的评价发展到全面地进行评价。只要遵循评价发展的规律,就一定能使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④ 语文教师从哪些方面改进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乐学氛围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均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术媒体的有利条件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轻松而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课前激趣

一个好的开始对于一堂课成功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能在课堂教学伊始便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小镇的早晨》一文,文字优美、格调清新,通过生动优美的句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美丽的晨景图。教学前,我以录像的形式向学生出示江南水乡的画面,配以课文录音,柔美的画面与课文朗读的同步效果,把学生带入了“迷人的旅行”中,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我问学生:“刚才小镇的晨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活跃起来,抢着说出自己的感觉:“太美了!”“美得让我陶醉了。”……学生的心中深深地印下了水乡的晨景烙印,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中“持趣”

传统语文教学局限性较强,课堂教学以“教”为主。实施素质教育,则要求我们要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快乐地学习。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后,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无形之中促进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例如《海底世界》一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未见过的海底下面嬉戏着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等活生生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原本平面的、了无生气的教材内容变成了立体的、可感的鲜活画面,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有负担、产生厌烦,而且还会怀着浓厚的兴趣、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乐而学之”,课堂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3、课外“延趣”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不能忽视了课外学习的作用,“乐学”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在教学《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后,我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深化对“改革开放带来中国大地巨大变化”这一主题的认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寻找相关的的信息。有的学生找来了深圳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对比照片;有的学生收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上发生的各种变化的数据资料……孩子们将学习的乐趣延伸到课堂之外,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又扩大了自身视野,真正做到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

二、巧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

特级教师洪宗礼老师曾说过一段话,读来感触良多。他说:“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五十平方米的课堂,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只要有广博的知识,有扎实的基本功,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就可以在有限的时空里,发挥学生无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而如今这些想法都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实现。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使课堂信息容量、知识容量加大,且能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信息技术使教材“活”起来,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

那怎样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有限的时空里,扩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呢?

1、补充资料,拓宽视野

网上丰富详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课件引入一些补充材料,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小镇的早晨》一课后,学生被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恨不能亲自去游览一番。我见学生心神向往之,便适时从网上调出相关资料,做知识拓展。让学生一边欣赏苏杭等地的秀美景色,一边聆听晏几道的《蝶恋花》、《胡捣练》等赞美江南的诗歌的朗诵,让学生对江南美景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2、配合练习,读写结合

课堂上,我们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同时,也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善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1、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便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理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方便为学生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样的交互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拼音教学,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入“拼音乐园”进行自主学习。屏幕上那美妙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他们不自觉地跟读、模仿,兴致勃勃地为生字编儿歌、扩词,在实践中扩大了他们的识字量,培养了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佳作连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意境。而限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对语文教材的品读首先是感性而较表面的。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引导他们进一步体会教材的“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使文章所要表达的“美”更直观,更形象,将教材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呈现于学生跟前,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欲,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具体做法有二:

一是将与教材有关的内容通过静态的或动态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如对于没有见过草原的学生来说,《草原》一课所描绘的情景离他们太远太远了,他们无法在头脑里形成相关画面,无法激发美感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如让他们眼见为实,适时播放一段草原风景录像片,将无声的语言描写变成动态的美景,“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句一下子变得形象可感起来,学生深深地为大自然的美丽所折服。可见,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使用,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他们面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认知更加真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是利用音乐,渲染气氛。音乐是有声的语言,它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语文课上适当播放适合课文内容的乐曲,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调动其感觉、知觉,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悉心品味,悟出其美妙之外,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素养的目的。《月光曲》是一篇经典作品。为了让学生悟出文中所描绘的那种随乐曲起伏而产生的不同意境美,我让学生闭目欣赏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随着音符的流动,我慢慢提示:“微波粼粼的海面上……”“……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很快地便进入文章语言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我们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去提高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时,我配以音乐播放了一些穿着蒙汉两族服装的人或抱或握手,流泪深情交谈的画面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沉浸在画面当中。见此情景,我鼓励他们展开想象:“你能把这幅情景说得比作者还要好吗?”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更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新的高潮。

语文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则让这门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它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⑤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新做法

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

语文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教学设计要突出学习的目标。现在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但这样一来也容易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陷入失控状态。有时一节课有十几、二十几项内容,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有的内容老师每次遇到都要讲,但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般讲一下,结果是等于没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堂课内容过于繁杂,也必然是对语文进行了肢解。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无疑是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益的。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取舍工作,要围绕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内容。

教学内容要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语文课程之所以是语文课程,是因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受目标的规限和指引。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自己对语文教学的风格、个性理解不能片面化。从课堂上教什么的角度看,教学的风格或个性主要表现为老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对教学内容所作的创造性地开发,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现。但是任何一位教师这种开发和张扬又是有界限的,因为教师并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一位语文老师不能代替课程,或者篡改课程。我们上课的基点准星要对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上,否则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迷失方向。

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心中有学生”首先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这是真正的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使用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学生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高境界。

二、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这里的“帮助”必须注意两种情况:一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决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二就是一定要避免出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袖手旁观的现象。这种“提供帮助” 的精神,叶圣陶先生称之为“嚼饭哺人”,胡适先生称之为“度人金针”。这种“帮助”的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其一,要帮助学生激发起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帮助的一个基本着力点,而这一点又常常为我们所忽视。课堂上要“激发”而不是指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精神要来自学生自身。有些观摩课,往往教师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则处处在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教师光彩夺目,学生黯淡无光。这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得到激发的具体表现。

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一种心理感到安全,思想自由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高亢的状态下才会达到最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和环境: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营造什么样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来说,新课改的语文课堂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才能激发起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一个基本点。第二,宽松。要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要让孩子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认知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了。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

其二,要帮助引导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转变学习方式。陶行之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正是他在1919年5月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全部课程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还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90多年过去了,陶先生的话还没有过时。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怎么分析,怎么理解,等等。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以学生发展为本。

⑥ 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境界,怎么理解

"教教材”在教学中只是死的教学方法,不能活用教材,只是围绕教材来讲解,而且都是灌输式教学法,教学方式古板,比如同样一篇课文《郑伯克段于鄢》,“教教材”的教学方式就是紧紧围绕教材中的注释、翻译、故事发生背景来展开。

“用教材教”,意思就是把教材当作例子,要活用,要用活,要以教材为起点拓宽、延伸。比如同样一篇课文《郑伯克段于鄢》,“用教材教”就是不仅把那些该讲的注释、翻译、故事背景讲清楚,还灵活加入一些同类型故事来进行对比展开。


同时呢,还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比如引导学生们仿写,或者以里边的人物口吻、立场出发写一篇文章等等,以达到既有知识的学习,更有知识运用在其中的目的。

(6)如何理解语文课堂教学转型扩展阅读:

教师要备好课又必须做好一下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

在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参考书。教师钻研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须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等都要弄清楚、弄懂。透,就是要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那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 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了。

2、深入了解学生

不但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和需要,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出现什么问题等做出预测,以采取积极的对策。

3、合理选择教法

这就是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它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此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作业等。

⑦ 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

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改革课堂教学,对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语文课姓“语”,教师应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因此要想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呢?
一、要有新颖的导语
导语设计既要新颖,又要简练、生动、有文采、有感情,还要富于变化。有时介绍背景,有时创设情境,有时提出问题、巧设悬念,有时直接审题、开门见山。虽有定法,但无定式,不断变化,以求激发学生浓郁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每一课都是同样的始终,就不免有点单调了。因此每上一节新课需新颖别致的导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那么这堂课的教学任务一定能顺利甚至超前完成。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是这样设疑铺路的:上课就写了几个填空题,如()其( ),如( )其( ),如( )其()。学生积极参与填了前两个“如见其人”,“如闻其人”,而第三个则无法填补。就在学生左思右想急于求解时,我给出答案“如临其境”,顺势引入课文:“我们学一篇如临其境的好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疑问让学生由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又如《明天,我们毕业》,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呢?丁雪飞老师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兴趣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它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那么教师应创造新颖别致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
科研资料表明:大凡科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都具有超常的想象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想象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可设计“乌鸦的肉被狐狸骗走了,乌鸦后悔吗?”这样设计问题,学生可根据课文中的信息以及平时头脑中所积累的表象,进行创造想象。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不是求同,而是求新、求奇、求异,在这样一个驰骋想象的积极思维过程中,学生心智也就得到了开启。又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启发学生由老人的外表、动作来想象他的内心。学生纷纷举手畅所欲言。他们都体会到了老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对老人的敬仰之情则油然而生。通过巧妙启发,激起了学生思维火花,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力,为理解课文开拓了广阔而美丽的空间。
三、要善于突出重点,化难为易
我认为每一课的教学不一定都由前到后逐一讲解。有时可以先主后次讲授课文。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我先让学生讨论出文章的重点是为什么日本人称聂将军是“活菩萨”,然后直接导入这一部分。又如讲到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时,我结合美术课本中的静物图和动物图,并出示两种图画,最后阐明用文字叙述静止不动的事物称为静态描写了,用文字叙述处于活动变化的事物称为动态描写。
语文教学艺术并不深奥莫测和虚无缥缈,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此岸”,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去攀摘语文教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它是思想的花朵,是情感的枝叶,是盛载智慧的容器,是语文素养得以飞翔的翅膀。我们应以语言教学为基本,不断丰厚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教育陶冶人文情怀的能力。语文教师们,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吧!

阅读全文

与如何理解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5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2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4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7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0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9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4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7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7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9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36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8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9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4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7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6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9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1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