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如何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如何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发布时间:2022-08-16 13:38:57

Ⅰ 语文“工具性”怎么体现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确是这样,一篇文章,一段话,乃至一个词的选用,都会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立足于文本的教学,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达到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体现在生活中的应用,人与人的交流,理解和交换彼此的思想

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哪些地方实用性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如何考查落实

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让小学生能达到读、说、写这些地方,实用性体现在能读书、能读报、能说出的语言体现话语通顺、表达清楚、能写出文章及信函漂亮、叙说有条理,考查其平时的能力、表现及检测结果。

Ⅲ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犹如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 “视觉”上的偏差;又如一张纸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体。在讨论“两性统一”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先看看什么是语文?然后再讨论“两性统一”的问题。
一、工具性:语文的符号特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符号,是人脑的思维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保证。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人文性:语文的文化特性
语文的“工具性”作为符号的工具属性,与“人文性”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人文情感。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正确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在学会使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应用符号表达思想感情,做一个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有思想的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贡献。这就意味着它还要具有深层次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文化特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价值、文化传统、道德、情感、人性、人存在的意义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进行交流作用,任何人都离不开口语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会,更离不开书面语言的交流。学习语文归根到底就是要学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交流能力。过去我们对于语言的交际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不够,但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积累语言。”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及人格培养上。所以语文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学科;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我认为必须掌握两点:第一、二者的统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语文教学不仅仅同各科一样要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务,而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决定的个性任务。通过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视的。但是语言的性质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涵,语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历来讲求文道统一,即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凡是语言规范、内容科学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为语文教材。当然,作为语文教材必须要加以精选,教学时,其着眼点是在语文形式;而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社会、思品等,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内容。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但是并不是抛弃内容,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当我们怀着欣欣然迈进语文课堂时,却发现了许多的飘飘然,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如何在?课堂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体现。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识水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师生平等对话创设理想的情境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我们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我们更不可置人文性的感悟于一边,忽视对文本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性的体验。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同生共构,相得益彰,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五、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践操作上还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来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何谓两者统一的最佳状态和最佳效果,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角度看,应具备什么态度、情感对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处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个人的独特感悟、体验、理解的关系,如何通过探究活动,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特征。这些都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践操作中还会遇到的问题。
总之,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来自于我们对工具和人文的正确解读与准确把握,来自于我们对目前语文课堂的反思与创新,来自于我们在语文课堂实践中真正地将其融合。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Ⅳ 语文教学怎样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正确认识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正如列宁所说:“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自然也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如果脱离工具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那就更谈不上“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将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将是不变的教学内容与任务。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文知识教学为本,以语文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兼顾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二、正确认识人文性。语文虽具有工具性,但它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翻看教材中一篇篇题材不同,体裁各异的文章无一不具有自己的思想主题,即使是作为语言材料的词汇、句子也无一不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教育优势理所当然地要求它应发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的积极作用。如教《最后一课》,不能只侧重于语言的朴素自然,也应使学生体会文中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教《皇帝的新装》,不能只着眼于情节的曲折、离奇,也应使学生把握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什么?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三、正确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辨证统一关系尽管新课标一再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是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操作上却一直存在着争议。出现了以下两种争议 1、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语言文字、写法上,对于文本的人文性视而不见。因为这部分教师的认为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教学就要为实现这个工具性而努力。 2、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教学时,把大部分精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而置文章的语言文字与不顾,还谓之曰:“这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其个性。”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片面的理解了语文的性质,它们将一个整体截然地分裂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附,毛将附焉”,没有了工具性又哪来的人文性?而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会因失去了灵魂而黯然失色。语文的工具性昭示着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融合着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也不是一般的人文性,它是负载在语文的工具性之上的。因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也不可置人文性的感悟于一边,忽视对文本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性的体验。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相得益彰,同生共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在人文情感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式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紧紧结合在了一起,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同一! 因此,把语言学习作为本体的学习,让学生在这种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审美情趣、创造能力、道德情操等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滋生,从而使学生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又将工具掌握在手。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当前实践课标的过程同样也要我们要特别注意已经出现的人文性的泛化,用人文性涵盖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而忽视工具性。人文性的泛化与工具性的泛化后果一样,都会严重影响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会导致语文素养的“营养不良”。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防止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呢?第一,把握尺度,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超越语言文字训练和个性化感悟好比语文天平的两个托盘,重了一头,天平必然要倾斜。不管钟情语言文字训练,还是痴迷文章感悟,偏重一个势必会造成语文能力的失衡。新课程改革的指挥棒让我们关注人文,重视感悟,于是我们的课堂开始虚了,学生得意却忘言了。仅在词语方面的掌握就出现了以下这样的问题; 课标对低年级提出的是“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弄明白,懂得很清楚。真正做到明白、清楚就必须能够用语言来表达,现在提倡感悟,老师们错误地认为,了解词语的意思只要意会就可以了不必言传,这不言传,教师就不能把握学生了解的程度。有时学生甚至对课文中的个别词语不知所云。中年级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出现了得意妄言的现象,学生对课文只有一个整体感受,浮在表面。至于这种感受是从哪个词中传递出来的,老师没有引领学生捕捉这样的词语,也就谈不上体会词语对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对词语的理解、揣摩不到位。正是因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即便是学生将一些词语记住背下来了也不能准确地应用。 其次,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造句的训练,特别是关联词语的运用。虽然说造句有生拉硬拽之嫌,但是不经过大脑苦思冥想就不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用时自然产生不了相应的了联想,于是,学生在说话、写话中就出现了然后…然后…,完了…完了…的连接,学生不清楚自己前言后语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第二,紧扣语文本体,关注言语形式的教学语文本体就是语言文字。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就必须充分重视语言形式,从语言入手,去理解思想内容,以及领悟思想内容是如何表达的。语文教学,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完成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的过渡,理解言语形式,才能深刻理解言语内容,才能真正学会阅读。 四、正确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崔峦曾经说过: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首先必须打破单一、沉闷的课堂,改革以往语文教学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以老师讲解代替学生问答,以老师分析代替学生思考的单一做法。本人认为改革这一教学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目标的改变,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又要注重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如在设计《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又实在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习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描写,了解地球的浩瀚与美丽,这一学习目标通过生动朗读,惊现场面再现(多媒体),精彩片断仿写等步骤实现;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地球的可爱。二是发动和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上网、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图片以及调查整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程度,从而使学生能从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中感受到地球将面临的危机,这样让学生了解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特点及地球上有限的资源。了解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加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懂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保护好地球。 第二,从生活中挖掘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丰富、活泼的语言材料,受到更形象、直观的思想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从生活中学,在生活中运用、提高是语文工具性的直接体现,而人文教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也体现为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所以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应实现知、情、意的统一。我们教师要恰当地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在指导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对语文性质要有更准确、更成熟的认识与把握,然而要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内容还需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努力付出。我想只要我们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目的。

Ⅳ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认为是工具与人文有机结合。语文教学时,如果教者只是一味地口头教学,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没有新鲜感,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时候,我则做一个现场纪律的维持者,再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恰当的引导,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探讨的能力。在学习生字词时,我总是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或让学生猜谜等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是孩子们心中又严厉又有趣的一位女老师,一位好朋友。在教学课文内容时,我总是让孩子们有机结合课文插图来提高孩子们观察的能力和看图说话的能力。更多的时候我会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学习如何生活。遇到一般能在工具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时,我总是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去查找工具书,久而久之,他们与工具书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次看到他们由于自己的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脸上露出喜悦、无暇的笑容,我的心中就像喝了蜜一样甜。语文教学在我的理解上是:不但要教学生书本知识,而且还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孩子们如何做人。

Ⅵ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系性

一正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两者缺一不可。
1、什么是“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包括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语文是惟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何以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双基教学不可丢。丢掉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素养便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不敢在语文课堂上讲基础知识,阅读教学时都不敢归纳中心、分段。其实,阅读教学只有以本为本,才是根本。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不能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不能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的理解。当然,我们要让学生在品位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智慧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它的工具性具有特殊的内涵。一是掌握工具性过程中要体现人文性。即掌握母语这一过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二是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母语学习时间不限,空间不限,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三是教学方法的特殊性,不是以学语文知识为主,而是以语文实践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2、什么是“人文性”?
若想更深层地理解“人文性”内涵,首先要了解“人文”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可见,“人文”泛指人类文化。既然是人类文化,其中必然包含大量具体、形象、带主观色彩、主观情感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必然会引起同属人类的学生的共鸣,从而对其产生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这一理念时也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这句诗说明了“人”与“文”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是“文”作用于“人”,即人类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二是“人”作用于“文”,即学生对人类文化的接受是一种多元反应状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视界。所谓视界,就是指受个性、喜好、知识、经验等主客观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审美眼光。视界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在文化接受时的独特体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文化接受的体验也随着视界的变化而改变。在对文化接受的独特体验中,有意与无意之间,人类文化便得到了承传与发展。另外“人文”也特指人类文化中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关注人类命运、“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的人文态度;一种指向“终极关怀”的自由精神、自觉精神、超越精神,同时也是对“人之所以人”不断探索,昂扬向上、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入世精神,这些就是人文精神。
综合以上观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想象、直觉和创造性这些方面。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应包括三个层面意义:第一是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第二是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第三是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
根据新课程标准,具体理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是以人为本、突出文化性。语文课程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但长期以来,学生常常被置于从属的地位,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语文教学中,特别要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
二、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从方法论入手,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并遵循“统一”的思路,对课程目标、组织实施、评价进行重新整合,提出了二者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这是新课标的理念。而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识水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师生平等对话创设理想的情境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践操作上要解决很多问题。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来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何谓两者统一的最佳状态和最佳效果,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从学生的角度看,应具备什么态度、情感对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处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个人的独特感悟、体验、理解的关系,如何通过探究活动,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特征,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们去探究解决。
综合新课标的理念和以上理论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以“文化和情感”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的语言文字和思维的训练在文化的氛围中、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在师生和谐平等的情感交流中交替进行,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最终使其受到人文精神的教育。
下面我将《咏柳》这首描写早春二月杨柳的诗歌教学为例说明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根据“接受美学理论”,不同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同,对作品的感受、理解不同,即审美距离不同,那么接受效果也不同,我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切入点定为“感受春天”。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搜索和春天有关的词语、诗句。教学时,在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之后,我让学生反复认真读诗歌,看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春天?是通过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学生各抒己见,感受各不相同。如“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有的学生从“碧玉”、“绿丝绦”等词,感受到一个娇媚、苗条、啊娜的妙龄少女穿着绿色的连衣裙正款款走来……这样,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同时在情感体验中也加深了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句,从中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春天?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已情不自禁地受到诗歌意境及语言的感染,主动提出要创作春天的诗。其中一位学生吟道:“春天,你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画家,将‘碧玉’奉献给大地。”另一位学生吟道:“我是一支柳条,快活地挂在枝头,温情的春风将我抚摸。”这些诗句不但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体现,而且极富人文内涵,表达了学生对春天的丰富感悟和热爱之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带着人文的眼光去寻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切入点。因为只有带着人文的眼光,才能寻找到充满人情味的切入点,才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才是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课堂才能成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栖所。
总而言之,千里冰川非一日之寒,同样道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Ⅶ 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其工具性

一、
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诱发学生读写
思维训练
的强烈
动机
,真正体现出
语文学科
的工具性。
“世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段优美的
文字
,一处如画的风景,一种新鲜的
事物
,一个爱抚的动作或眼神……无一不能不激发起我们强烈的好感、好奇心、甚至是
情感
的颤动。而这种美,在语文教材上,真可谓是比比皆是,美不胜收,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
人文素养
教育的宝贵财富,是诱导学生进行读写思维训练的有效举措。真如一句名言说得好:“观察是智慧之源,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务必要从引导学生的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诱发学生读写
思维
的强烈动机。教学我国着名学者胡适的
散文

我的母亲
》、
古代
文学家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文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放眼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捕捉具有
闪光点
的生活
素材
和美好镜头,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和家乡的山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自己的母亲和家乡的山水,势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自豪感,读写思维的强烈动机一定会受到情感的驱使,学生不光会不觉得被动,不感到厌烦,反而会觉得快乐、好奇、主动,如此定能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教越能耐人寻味,乐此不疲,取得不可言喻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读写思维,既是
语文
新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
的客观需要,还是我们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实践
的根本需要。如果单纯的为语文而教,不谈
语言文字
能力和技能的训练,不把语文当成
工具书
来使用,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怀,不重视语文教学中读写思维这一
核心
的教学环节,又何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思想性
和人文性有机整合?我们的语文教学岂不成为镜花水月,内虚外空,外强中干,中看而不好用了么?学生素养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只有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其应有的
价值
,为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
高效课堂教学
体系
,促发学生个性化的人文发展,
优化课堂教学
结构
,提高学生的
课堂教学效率
,提供和创造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Ⅷ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目前我们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全国着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指出:不要脱离语言文字奢谈所谓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生发出来的)。因此,“读”这一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 “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充分地读,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比如,有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马上就问:“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答曰:“难受。”教师又问:“酸甜苦辣哪一种?”学生答曰:“酸!”教师肯定:“对!酸!”其实,笔者认为,文本中表现出的不单单是“酸”,更有小女孩心中的“苦”,甚至还有一点点虚幻的“甜”。这样,感知课文的匆忙,必然导致抽象概括的突兀。这样的定基调,首先使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把握出现了偏颇,并且也没有起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甚至有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嫌疑

阅读全文

与如何落实语文的工具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95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62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57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27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110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52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90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63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28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25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72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93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86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4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58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91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64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69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