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耳朵对我们的好处 耳朵的作用 写作文用的
长两个耳朵的好处是:这个耳朵听这一面,那一个耳朵听那一面.团结加上分析,对各种矛盾的意见、不对头的意见,对每个人的意见,都加以分析:或者全部是对的,只是句把话不好;或者一部分是对的,一部分是不对.
❷ 耳朵的作用是什么
耳朵:人和哺乳动物的听觉与平衡器官。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的。人的耳朵具有产生听觉和平衡觉的功能。
耳朵的作用:
1.听觉和平衡器官。人和哺乳动物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也用以指听觉。
五代 徐仲雅 《闲居》残句:“屋面尽生人耳朵,篱头多是老翁须。”《前汉书平话》卷中:“太后令宫人揪住耳朵,将药酒灌之,即死。”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红楼梦》第三十回:“ 寳玉 轻轻的走到跟前,把他耳朵上的坠子一摘。” 沙汀 《涓埃集·闯关》:“用他那经过十年战争训练的耳朵测量了一下远近。”
2.指形状或位置像耳朵的东西。
《水浒传》第八回:“ 董超 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 林冲 穿。”
3.借指探听消息的人。
茅盾 《子夜》十三:“我总疑心他是 钱葆生 派来我们这里做耳朵的。” 巴金 《爝火集·等着,盼着》:“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仿佛四处都有耳朵,四面都是眼睛,我多说一句话就会给朋友带来麻烦。”
正常人的耳朵大约可分辨出40万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有些小到微弱得只能使耳膜移动氢分子直径的十分之一。当声音发出时,周围的空气分子就起了一连串的振动,这些振动就是声波,从声源向外传播。当声音到达外耳后,通过耳廓的集音作用把声音传入外耳道并到达鼓膜。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线,厚度和纸一样薄,但却非常强韧。当声波撞击鼓膜时,即引起鼓膜的振动。耳蜗里有数以千计的毛细胞,它们的顶部长有很细小的纤毛。在液体流动时,这些细胞的纤毛受到冲击,经过一系列生物电变化,毛细胞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经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再把送达的信息加以加工、整合就产生了听觉。
❸ 我们的口、耳、目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有什么作用请写一写。
口可以吃饭,也可以说话,用于交流。耳可以听声音,也可以听音乐,和交流有关,听到什么就想说什么。目是看,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视觉的作用。
❹ 口.耳.目.各有什么作用
人的五官有多种解释,1、相学认为的“五官”,指的就是“耳、眉、眼、鼻、口”等五种人体器官,而且在相学上,分别被赋予一种名词为: (1)耳:名为“采听官”。(2)眉:名为“保寿官”。(3)眼:名为“监察官”。(4)鼻:名为“审辨官”。(5)口:名为“出纳官”。2、新华字典上面的说法是:五官包括眼、耳、口、鼻、身。3、辞海上面的解释是:眼、耳、口、鼻、心。4、中医上的五官指的是:目,舌,口,鼻,耳。我们以相学为例,没的作用是:(1)保护眼睛:眉毛是保护眼睛的屏障,能防止雨水和汗水的浸蚀。眉毛在眼睛上边形成一道屏障,刮风时,它可以阻挡灰尘;下小雨时,它挡住雨水,不让流进眼睛裏。夏天,额头上出很多汗,但是汗珠不会流进眼裏,这也是眉毛的功劳。(2)强化表情:不管是慈眉善目还是横眉怒目,眉睫之间便能反映人的善恶。(3)表露心情个性;(4)反应健康情形 ;
❺ 语文有什么作用
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
1、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不如此,则无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高效率。
2、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
3、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为启迪发展教育对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关键、最可能多的贡献。
语文定义: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一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运用书面语和口语的能力。
一是记忆和理解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化学。任何语种都属于语文的范畴,文艺文和实用文都是语文中的文章体裁,不仅仅是指文学的东西才是语文。
“语文”一词,收入词典的时间较晚,1951年才收入有关词典(据《呼吁母语课程重新命名》)。但《辞海》和《辞源》一直未收编作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
《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这些工具书,因都没有把“语文”作学科名来解,对“语文教育问题”几乎不起好作用。
❻ 耳朵对我们的意义
你好,你的问题是耳朵对我们的意义。耳朵对我们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丰富我们的世界。然后耳朵听到声音之后才能定位到声音的来源,嗯,对声音的来源会有方向感!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❼ 小学生语文
一、语文学科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客观因素1.各种机能相互制约。小学语文课的基本机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机能的形成要分别通过动耳(听)、动口(说)、动眼动口(读)、动手(写),还要通过使这四种器官紧密配合,相互协作深化理解的动脑来实现。即:要形成整体性的语文机能,必须充分发挥好耳、眼、口、手、脑这五种器官的功能作用。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动耳、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五个方面的能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程度往往不一致。如:绝大多数小学生爱听故事,这说明他们很爱动耳。但听后让他们写,他们往往懒以动手。当然,这里的接受与表达之间尚有一段距离,小学生要消除这段距离还有一定的实际困难。这样,长此以往,学生耳、眼、口、手、脑这五种器官所形成的机能就有了差异。由于这种差异的产生,自然就形成了两种制约因素:一种叫“效益制约因素”:由于其机能的不完整性,影响综合效益。也就是说,由于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完整性影响了语文课的学习成绩。这样的低效益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第二种叫“检测制约因素”。由于传统的考试方法,传统的升学观念,致使对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检测内容极不全面。笔试,主要只能检测学生写的方面的机能,很难检测听、说、读方面的机能。这样,由于检测手段的局限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影响极大。如:一位学生,他听、说、读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就是不善于写。因此,每次考试都免不了被划为“差生”,按说,这“三强”、“一弱”的学生应为“优生”,起码不应为“差生”,但有局限性的考试方法无法给他“平反”,他也不得不在这长久的“冤屈”中渐渐地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成绩的可见度差。学习语文,取得成绩的可见度较数学等课差。数学,学会一个概念,掌握一个定理、定义,就可以用来进行一种或多种类型的解题运算,这种较强的学习成绩可见度,往往可以给学生以鼓舞,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语文,在以识字为主的低段教学中,学生会识多少字,会写多少字,懂得多少字、词的意思等,可见性还较强,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比较浓。
3.难以“立竿见影”。如前所述,语文科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是就横向方面而言的。就纵向来说,它应包括感知、理解、表达这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是由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三个重要阶段组成。要完成这三个阶段,必须经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而且,每上升一个层次,都要经历一个极其复杂的由表及里、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客观地说:要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也绝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奏效。这样的“慢工活”、“持久战”,对于持久性差,容易出现反复的小学生来说,是个极严峻的考验,因此,对于经不起考验而失败的小学生由此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这一问题应该给以理解。
二、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采取的对策1.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探索检测新体系。单靠导向的力量促使学生语文各种机能得到均衡发展,对于“听、说、读”的能力的检测是有一定的难度,但这难度主要难在大范围的升学检测上。而对于教学工作的直接操作者教师来说,其难度也并不算大。只要真正地确立了素质教育的正确思想,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主动地寻求可操作性的检测“听、说、读”新办法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如通过提问、面试、举办演讲会、组织朗读比赛等形式进行,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导向正确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会得到均衡发展的。
2.持之以恒地采取系列化措施,尽量提高语文教学成绩的可见度。语文教学成绩的可见度差,这是客观的,但只要充分发挥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采取有效的系列化措施,问题也就应刃而解了。比如用“数字积累法”,引导学生将自己会识、会讲、会用的字、词、句和读懂的文章、摘记的精采片段以及平时的作文、日记等分别积累于不同类型的本子上,编上序号,妥善保管,从一年级开始,年复一年地积累,直至毕业,并且定期检查评比,及时表彰先进,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这样的积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的可见度,还为复习巩固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发挥语文科课文中思想性、趣味性、故事性强、感染力大的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配之以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以情感熏陶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4.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从丰富学生的知识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展课外阅读,一来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有利于强化整体效益;二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大量地接触不同品味的名家名作。名家名作的魅力会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答案补充
OK?
❽ 外耳的作用是什么
外耳分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具有判定声源方位的作用、对声波有收集放大作用。前面来的声音直接进入耳内,后面来的声音则被耳廓遮挡,故对声音定位起到一定效果。收集、放大声波与耳廓呈漏斗状有关。例如听力不好的老年人,为了听得更清楚些,常把手掌卷曲起来,放在耳廓的上方,以增加耳廓的长度,增强耳廓的集音作用。
外耳道是声波传导通道。根据物理学原理,一端密闭的管道,对其管长4倍的声波有共振放大作用。由于外耳道终端为有弹性的鼓膜,外耳道是呈S形的弯曲管道,再加上耳甲的共振放大效应,外耳道的对进入的声源中高频部分有更明显的提高,这将有助于人耳对声音言语信息的分辨与理解
❾ 汉语词类表(虚词) 对学好语文有何作用 10分啊
用以构成文句,工整文意,例如耳、目是实字,若夹配以“而”“之”二字,联成“耳而目之”,就有灵动活跃之义。唐代刘知几说:“夫人枢机之发,+ +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唯、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史通》卷六《浮词》)所以古书用虚词以足成文句,工整文意,随所可见。例如用“为”字,《左传·襄公十七年》:“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何以圣为?”《国语·晋语》:“将何治为?”《荀子·议兵》:“……何以兵为?”皆因句末,不加为字,不能成句。还有加“唯”字,《书经·皋陶谟》“百工唯时”,以及《召诰》“无疆唯休”,只“时”与“休”不成句,加“唯”以成之。再有加“或”字,《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此句若省“或”字,仅“无不尔承”,则文义匆促,加“或”字,语气缓和。若加“之”字,约分为三种:
1.加“之”字语句联用,增强语气。宋人陈叔方说:“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叠八‘之’字,无穷之用,只在于用一助语中耳。”(《颍川语小》)
2.为句尾虚指,联字见意。《诗经·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六句中用八个“之”字,显而易见,少“之”字则文意不整。
3.在句中用“之”字,以工整文句,《诗经》上到处见之。如《诗经·小雅·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用一“之”字,使句子工整。《诗经》中“之”字甚多,据黎锦熙先生统计,《诗经》用之字共1039个,其中动词4个,形容词52个,代名词400个,介助词583个,以介助词为最多。(见黎锦熙《汉语解释词论文集》)除文字用之字为语助外,印文题额也用之字。例如宋太祖赵匡胤见开封城门额有“朱雀之门”,便问赵普何不写朱雀门,加之字何用,赵答以助语。印章亦多加之”字。如汉代人好以五字为印文,若位在丞相,印文为丞相之印章。后世印文取其偶数,平正,印文多用之字,如单名不足四字,则为“口口之印”。(参见《履斋示儿编》卷十二“印文榜额有之字”条)今人尚有用之。又一句用之字和其他字以成句亦常有之。如《诗经·邶风·雄雉》“道之云远”,以及《瞻印》:“人之云亡”,只用“道远”和“人亡”四字不能成句,加此二之字以成之,诗文中类此颇多。
文章必用虚词才能成文。清刘淇《助字辨略·自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柳宗元)所由发哂于杜温夫者邪!”(杜温夫之事见后)这里说古代文言,必用实和虚字,且“虚字一乘,判于燕越”,充分表明虚词的重要性。本来,“实”和“虚”具有相反的意义,而相反正足以相成,好像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恶、丑,没有假、恶、丑,就没有真、善、美。
虚词由实词而来(详后),它们都是假借字,如也、者、矣、尔、耳、乎、邪、焉、哉、之、以、于等字,今日所用都无原来的意义。清郝懿行说:“凡语词(虚助词)之字,多非本义,但取其声。”(《尔雅义疏·释诂下》)所以虚词有不定的“间”字意义,在句中固为“间”,在句首(如发词、转折词)和句尾(如歇语词)亦为“间”。不论它是“中间”“首间”“尾间”,都非其本义,发生了质的变化。变了质的字,不能从其本义去解,而由其所处的位置和读音以释其义。例如“所”字,原为伐木声或举木声,本义为动词,假借变为名词的“处所”,如派出所、卫生所,由处所引申而变为虚词,如“予所否者”,作“若”字义,发生质变,与本义无关。
我尝读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和杨树达《词诠》等书,他们解释虚词一字多至十余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也不说明其所以然,乃至写此书时反复思考,始知其所以然。清朱骏声说假借的虚词,是“依声托事,谊不在形而在音。意不在字而在神,神似,则字原不拘,音肖则形可不论”(《说文通训定声》卷一《假借》)。例如《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尚书·微子》之“何其”,皆当读基字浊音。音在“基其”之间,盖语辞之有音无字者,虚词只取其音,甚至只有音无字,或在字音之间。故《尔雅》说:“虚,间也。孔、魄、哉、延、无、之,言间也。”所谓间,即虚词处于字和音之间,如处于“基其”二字之间,不是基也不是其,只把它们读浊音就对了。可知假借的虚词用法,不在字而在音。义随音转,音也随意转。所以解读古书中的文言文,理解虚词的作用和假借,至关重要。把握虚词之义,要结合上下文句语气和意义而定。不是斤斤计较于一义,也不能随便取义。
❿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有什么重要性
我要说的是,一定要认真学好语文,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远在其他学科之上。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成果,最后都要通过语文来表达与展示,而且语文学科有训练语言与思维的功能。学习语文决不只是读文学作品那样简单。语文的综合性非常强。既是学习与思维的工具,又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综合表现。无论你有什么样的学习成绩,无论你有什么独到的发现与创造,最终都是要通过语文来表达。
听、说、读、写、思,反映了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其实,语文好并不是说一个人口才好,文笔好,会写作文,而是他作为一个人的整体面貌出现。
首先是会听。一个人会听,能够从听途径获得知识信息,达到良好的沟通,会听,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表现。语文水平高的人,特别会听。甚至能够过耳不忘。为什么?因为他有良好的组织语言的能力。一句话入耳,能够判断这句话的准确意思,能够知道这句话包含的知识信息,能够知道这句话的涵义是否深刻。还能够从别人的讲话中概括出核心意义。所以,语文好的人一定是善于倾听的人。一堂课,一场报告下来,有的人能够将课与报告的核心意思都精准地写出来。这除了在听的过程中抓捕有效信息能力之外,还要有较长的稳定的注意力。会听,这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也是一个人能够有效沟通的前提条件。
其次会说。会说,口头表达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从前的人,见面可以欣欣然提笔,写一手好字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目的,字的好坏就是一个人的门面。现在,人人敲键盘,不见得有这个机会了。但是,人与人见面,开口说话是难免的。所以,口头表达,即兴说话的能力,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一个重要能力。有良好口头表达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那种见面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而是能够准确、生动、风趣、有效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的人。有时候,片言只语即能够点出要害,达到良好沟通交流的效果。这也是一种语文功底。由于口头表达的即兴性,所谈话语常常与语境、谈话对象与沟通交流的任务要求密切联系。这既是对一个人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也是对一个人活的知识储备的考验。谈话难免要有知识,要有见识,还要看对象与环境,这种情境性、目的性与流动变化性决定了一个人的讲话能力是一种重要能力。许多工作要做得有效果,就必须通过有效的讲话去达成。语文好,口头即兴说话的能力,即兴演讲能力,这是我们以后走向社会,常常会用到的一种能力。古代对人的口才要求不多。因为,中国儒家文化对于人的口才不仅不作要求,而且甚至是限制的。比如“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把口才好完全归为缺德的范围,严重地阻碍了我们的教育对学生进行良好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会说话,这是一个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重要的综合素质。
阅读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刚才诗风说了,一个人初三之前一定要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那就意味着他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再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一个人成长的脚步。阅读,就是与人类的思想、知识遗产为伍。自己会读,许多不懂的东西,都可以通过阅读弄懂。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考试,仍然会通过阅读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
但是,怎样阅读才会有效?这是很有学问的。阅读的方式与方法没有万能的。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与自己的阅读要求去决定。有些书必须精读,有些书可以泛泛浏览,有些书必须从前读到尾,反复玩味,有些书可以从中间读起,也有的可以从结尾读起。关键是要与思考结合起来。带着问题去阅读,这个阅读才会有效。有疑问,有问题要解决,这个时候的阅读,就有如饥饿的人去找食物一样,会有动力,也会有滋味。为阅读而阅读,这就像一个根本不饥饿的人为吃而吃一样。
年轻时阅读的面不妨宽广一些。不要局限于某一类,某一国,某一个时代。无论什么,都要学会拿来随手翻翻,读目录,读个大概,捕捉有效信息,在极短的时间里判断这本书是什么性质类的书,有没有阅读价值,是值得精读,反复玩味,还是只是泛泛而览即可。
读书最忌讳只读不思,只读不结合自己的经验常识去作体验与想象。
有些书虽然是名着,但是,并不一定就适合你。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兴趣,也有每个人的风格。如果一本书,你读不进去,虽然是名着经典,也不必勉强。这里可能有多种原因。有可能你的知识面不够,理解力也没有达到阅读这本书的要求。还有可能你对书里面提到的东西根本不感兴趣。因此,不必勉强。如果是能力还不够,不要紧,将来随着知识面的扩大,生活经验的丰富,思考能力的提高,还可能会再次遇到。比如羊羊刚才说鲁迅的《朝花夕拾》这本书就读不进去。这本书无疑是经典名着。读不进去不要紧,因为你还小,还没有朝花可拾,甚至现在朝花还没有开,自然没有那种感觉。等到童年逝去,再来回头看看会有点意思的。一个人只有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才会兴致勃勃地读下去。但是,要使自己有思想深度,也不可能全凭兴趣去阅读。人类思想史上,有一些东西,读起来非常难,但是,一旦在思想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自己不仅能够体验到阅读的兴趣,而且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所以,有时也要像吃菜一样,甜酸苦辣咸等等各种滋味都要尝一尝。品尝百种滋味,才能够作出精准的选择。有时读了一本坏书,远比交了一个坏朋友还要糟糕。所以,也不是都是开卷有益的,这需要我们自己有一种分辨能力。阅读,不一定都要读文学作品,也可以读历史、读科学、甚至读数学、物理、化学及其他科学常识科普类的读物。比如《全球通史》之类的读物也可以读读。
最后说一下写作。写作能力是前面提到的三种能力的最后的集中表现。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字障碍的话,能说就能写。但是,在现实中有许多人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进入写作阶段就麻烦了。还有一些人阅读很多,但是,就是进入不了写的状态。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光吃草,不挤奶。读得越多,越是眼高手低。阅读,特别是阅读一流的作品,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眼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去配合写作,不去立即将阅读的东西通过写作消化,那么,越是阅读,越是眼高手低。到后面越动不了笔。这种情况也发生在许多人那里。
所以,我倡导阅读、思考与写作一定要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阅读。以写带读,而不是读了再写,而是边写边读。唯有写才能够检验一个人的阅读质量。你的阅读有没有什么心得体会?有时读了似乎觉得懂了,而且有许多心得体会。但是,真正动笔写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读的许多东西只是一知半解,半懂不通。写的过程很容易发现这个。而且即使真正懂了,写的过程,伴随着思考与相像,可能又会有新的体会,有新的视角。写是最能够将人的心思重新梳理一次。所以要养成经常动笔写的习惯。你会写了,就不怕将来没有成果。写是最能够调动你的思想能量的一种工作。经常写的人,口才也会慢慢跟着变好。思维也会跟着越来越缜密。写着写着,渐渐你会觉得词汇不够用了,知识不够了,见识肤浅了。这个时候,你会把一切知识信息都纳入自己的眼界,供自己筛选与甄别。
语文的听与读,是知识信息摄入,说与写是思想见识的输出。这四种活动是综合在一起的,互相支撑,互相促进,互相融合。无论你学什么学科的知识,最终都要通过语文能力才能够得以展现。上个世纪80年代复旦大学着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要求复旦新生入学,第一门课就考语文,考完即判试卷,不及格者,其他学科无论怎样优秀都不予录取。他的理由是,你语文都不行,其他的学科也不会优秀到哪里去,即使优秀了,也无法实现其最终价值。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有道理的。我小时候,曾经各门功科都不好,但是,我很小就喜欢阅读,就喜欢写作,记日记。这些习惯虽然没有给我带来高分,即使写作也只是比别人多几分作文而已,但是,这个习惯却给我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语文是最好的思维工具。学好语文能够有效地将不同的思想资源与信息资料都纳入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学习与创造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另外,做一个有情趣的人,也离不开语文带来的文学素养与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