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学怎么过渡

语文教学怎么过渡

发布时间:2022-08-16 03:27:36

㈠ 如何完成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

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不难看出,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这样的内容要求便需要我们同学们,进入高中后,紧紧的跟住老师的步伐,不要总是用初中的那套来相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要点)在高一,有一种比较“经典”的理论:“告别初三,进入高一,终于可以好好地歇一口气了”初三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考上好的高中,在升学的压力下,他们高负荷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目标完成了,考大学是三年后的事其实,高中是面临人生的又一个新考验,不管是同学们的主观方面,还是客观环境和承担的学习任务,较之初中阶段都有大幅度的变化,高一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大多数学生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调整期——结识新的朋友、摸索新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培养新的爱好、进行新的定位 高一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一年在高一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正确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学习会受到影响,会感觉到自己付出了很多,成绩却不如意,或者跟以前的付出一样,成绩却比以前差多了另一方面,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会发现对知识的掌握越来越困难,而且越来越不会学习慢慢地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㈡ 公开课介绍作者时怎么过渡

摘要 《语文公开课万能过渡语》

㈢ 如何顺利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

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与过渡呢?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是,坚持新课改理念不动摇
新课程理念不仅仅是教育的理念,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因此,中学教师尤其高中教师必须坚持课改理念不动摇,不观望,不彷徨。必须认真吃透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坚持按新理念的要求改进课堂教育教学,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有计划地组织初高中教师的相互观摩学习活动,以形成广泛的课程资源,反思与交流,分析与提高,这样才能尽快适应新课改,顺利完成初高中语文教育衔接的要求。
二是,初高中教师多相互沟通、合作
义务教育阶段的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已经接受了新课程理念,他们都已适应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而高中教师由于实施新课程改革相对比较迟,加上与初中缺少沟通与联系,大多还停留在以前普通高中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上,因而,双方存在着教学理念上较大的差距。既然初高中语文衔接如此之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根据学生每个学龄段的不同特点,让这些操作策略得以正确归位,明确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是什么,高中的学习任务又是什么,程序性操作策略有哪些,区别清楚之后,教师拿来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之一,循序渐进,实施有效教学,必能使初高中教学各得其所,相互促进。
三是,做到教材了然于心
作为一名教师要把解读教材当作一项基本功,只有教材解读到位才能实现由用教材教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质量。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点,特别是对初中教材中涉及到的文言文和诗词要达到背诵和讲解的程度,这样既可以与高中的古诗文背诵进行衔接,也有助于在讲解文言语法时最快找到学生理解、体会的要点。对初中所涉及的议论文知识要清楚和了解,避免高中的重复讲解,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将时间用来讲解议论文结构和写法,为学生带来新奇感和最大的学习收益。
四是,教师要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高一学生入校不久,年级进行了一次语文入学摸底测验,其中有几道试题学生普遍感到无从下手;包括病句题、句式变换题、文言文阅读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的考题和诗歌鉴赏题,因为这样的题型和训练,在初中时同学们根本没有接触过。经过和学生交谈了解到,同学们认为高中语文的试题难度过大、现代文阅读的语段偏长、考试时间不够用。经过认真分析,教师们感到这套测验试题从题型、题量、试题难度等方面完全依照平时高一语文测试的出题标准,没有顾及到刚毕业的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试题难度过大,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一部分人对高中语文学习信心不足。
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于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老师,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万不可一开始就想着出难题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学习效果远不如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明显,一旦同学们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便会产生随便应付语文课的学习情绪,这样会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不断地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是,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古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决不能单靠教师。到了高中,学生除了课文学习,还有相应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还有分析、鉴赏能力的训练。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学生实现由“扶”到“放”的转换。
这里,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其次,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会积累式阅读,教师应积极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再次,为了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应该做到“七多”:一要“多看”: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扩大语文教学视野,跳出教材圈子,关注社会热点及动态,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素材积累。二要“多听”:听老师的讲课,同学的谈话,新闻广播等,在听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丰富素材,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现象。三要“多说”: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要“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则熟,熟能生巧,巧则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都会大幅提升。五要“多写”:现在高考中的主观表达题和作文考查的都是写的能力,因此平时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多写才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六要“多记”:多记包括多记忆和多记录。记录与记忆相辅组成,会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为培养能力打下基础。七要“多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多思是前“六多”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总之,高一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过渡阶段,也是能否进入高中语文学习状态的一个关键时期,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这必然有助于学生培养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树立起高中语文学习的信心,并最终为其高考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㈣ 语文讲课时的过渡语有哪些

为此、据此、以此、特、特做、特此、兹将、特予、拟于、定于、如下、如后等。

1、为此,指因此;因为这个。

茅盾《子夜》七:“他想到今天在此地所以碰不到熟人,也许原因就是为此。”

2、如下,指如同下面所叙述或列举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年12月3日)》:“为了切实改变这种状况,以利于新时斯总任务的实现,特对普及小学教育,作如下决定。”如:列举如下;现将应注意的事情说明如下。

(4)语文教学怎么过渡扩展阅读:

汉英过渡语关系:

过渡语是指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而汉英过渡语则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英语时所形成的不到家的英语。当母语是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他们就利用汉语的知识来掌握英语,从而组成汉英过渡语。

汉语、英语和汉英过渡语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组合与替换关系、渗透与扩散关系、“方言共享”关系。过渡语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是有系统的,它和自然语言有相同的特性和功能。它具有可渗透性、“僵化” 现象和反复性三大特点。

㈤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初中语文新课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高中语文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逐步推进。由于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要求不尽相同,特别是初中新课程有淡化、弱化某些语文能力,使学生一入高中便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初高中语文学习“断层”的烦恼。因此对目前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是有效地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必然要求。
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之比较
(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淡化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知识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学建议”:“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古诗文“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考试大纲有“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老师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虽都能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存在着重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语法专项训练少或者根本不训练等问题,这也是造成学生升入高中后表现出的严重的语法断层现象的原因。
又因考试大纲“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要求,初中老师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没有对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等语法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在做题时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相关知识,但也都被教师淡化处理。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知识要求较高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由于初中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理解文言作品的基本内容,重点篇目能做到熟练地背诵,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标准的突然提高令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措手不及,语文成绩有所下降。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断层现状
1、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和高考的必考考点,但要求则不尽相同:初中阶段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而高中阶段则要求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
2、作文教学。初中阶段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高中阶段则要求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4、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应对措施
1、研究教学目标及教材
研究初高中本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对初、高中各本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生自然衔接。如果高中教师没有仔细研读初中教材,在高一期始,以巩固学生基础为目的对某些初中必讲的进行了重复讲解,就会造成学生片面认为自己进了高中还在学习初中时学过的知识,会使他们产生了厌学心理,不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在某某知识点(如文言各项语法知识)是学生在初中就应该掌握的,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做出具体细致地讲解,又会使学生感到高中语文之难,压力之大,使他们对高中语文学习望而生畏,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高中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把握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及各知识间的联系,并施之于教学实践中,把高中语文教学带入一片新天地。
2、具体篇目力争做到温故知新,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对接。
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对初中教材内容十分熟悉,所以“温故”很容易,教师要做的是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这样在学生对高中课文的理解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析《荷塘月色》(必修二)时,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共同温习初中时学过的《春》以及必修一的《沁园春?长沙》中“看”字统领的诗句,启发学生归纳出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如:选择典型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虚实相生,高低俯仰进行描述;其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了多种感官感受使文字生动形象,并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情感。
再如在讲解白居易《琵琶行》(必修三)时,教师可将之与初中学过的《卖炭翁》进行比较,《卖炭翁》属讽喻诗,作者点明此诗 “苦宫市也”,并在诗中揭露出统治者的腐朽与残酷,深刻地反映出衰唐社会的凋弊与腐败;而《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白居易在此诗中借写琵琶女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比喻的新颖精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在这样的分析讲解之后,学生便会对白居易的诗风有了宏观上的把握,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感悟能力。
3、加大语法教学力度。
由于初中教师没有对语法进行系统的讲解,而高中的教学计划中又没把语法列为教学计划之中,所以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统编,教师不正式教,学生不愿意学。高中学生语法知识的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
①、在复杂多样的课文中讲解语法。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必须对文本中的语句表达进行分析思考。运用语法知识就能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很难懂,但只要进行语法分析,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事实——为——明证”。也就是这次事件能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再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作语法分析学生就很难抓住要点。
②、在文言文中要把握特殊语言现象。高中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部分文言词语,对文言用法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也建立了一定的文言语感。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学生清楚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而文言文中的特殊现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没有汉语语法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更是难以分辨和把握。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如果不能理解“犬”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就会理解为“其中一只狗坐在面前”,和文章所写是内容就风马牛不相及了。又如“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如果不知道“苦”是使动用法,那么,这句话根本就不成其为一句话,因为“苦”是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所以,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即使把大纲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记得滚瓜烂熟,不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也是不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
如《师说》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讲解这个句子,教师一般总是问学生:句中“之”是什么用法?然后强调:这个“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听了记了,过后也忘了。但如果从语法分析入手,叫学生先分析句子的主谓宾(该句无宾语),并提醒他们可以从“久”字入手。学生很快就划分好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主语的特征,再思考“之”字的用法,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再如《过秦论》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这句的结构是“有……之意,……之心”,形成一个整句。要让学生理解“席”“包”“囊”属于句词作状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三个并列短语联合做“意”的定语。全句气势贯畅而有变,显示秦之雄心,加强了学生对文章总体上的把握。
③在练习题中讲解语法知识。
目前的高中学习除了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外,更具有社会效应的是应对一年一度的高考选拔。纵观以前,预测未来,高考试卷中许多试题和答题都离不开语法知识。A、语言知识部分。正确使用词语和辨析、修改病句,实际上大多是对学生语法知识的考查。前者中对虚词的考查近年从关联词的使用逐渐扩大到连词、副词、介词、助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除了要辨析清楚词义外,也要根据词的搭配对象、词性等语法功能角度进行思考;后者所谓病句是指由于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使用不当造成表意不清的语句。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毛病。B、语言表达部分。对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有关。C、古诗文阅读部分。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运用,文言句子的翻译等,在前文文言学习中已经讲过,也都要运用语法知识。D、现代文阅读部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前者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分析,尤其是复杂的长单句,必须作语法分析,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后者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更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考生答题时词不达意,就是缺少语言表达训练,而用语法知识就能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E、作文部分。一篇好的作文,必须是有创意、有思想内容、有熟练的表达技巧、有准确的语言运用等综合特色的文章。若文章中病句百出,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作文。
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学习阶段。实施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较好完教学任务,使学生打下良好的,才能未雨绸缪,决胜高考。

㈥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说好课堂过渡语

一堂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可以进行分割切换的。 也就是说,一堂课是由教师对几方面知识内容的传授组成的。之所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因为在这几个方面内容的组合衔接上常常有其独到的妙处——简洁明确、自然得体、紧密连贯——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让人不知不觉。因此,在课堂上起到一种衔接组合作用的过渡语如果说得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课堂教学效益,必将起到有益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课堂过渡语经常运用的几种方式: 二、归纳式。将众多的内容及问题进行必要精简、归纳、总结、梳理,以导出重点要讲的内容和问题,进而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更为明确。这样的过渡语常常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它承上启下,带出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水到渠成,自然而然。《黄河象》和《琥珀》两课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讲《琥珀》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教师归结说:“《琥珀》一课的叙述顺序与《黄河象》有哪些不同?《琥珀》一课科学家想象的依据有哪些?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三、提问式。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于漪老师在讲授《雨中登泰山》时就是这样导引过渡的: 作者启程登泰山了,教师问:“你们看到雨中的泰山是怎样一幅景色?过岱宗坊后首次映入眼帘的又是怎样的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把虎山水库奇景尽情欣赏一番后,教师又往前推进“尽管黄锦、白纱的奇景美不胜收,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词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呢?怎样传神?”……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当于漪老师用这一系列富有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一节课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四、粘连式。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外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粘连,以起到紧密衔接作用。比如《黄河象》和《琥珀》两课就是以叙述顺序引出对两文的比较来讲授内容的。 课堂过渡语的方式的运用时常不是单一的,一般都是几种方式的并用,由此才显示出教师课堂语言的灵活变化。;同时课堂过渡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就是它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瞻前顾后,由此及彼,在“导”和“接”上显真功。

小学语文如何使用过渡语

有时在听课时不免会听到:“好,课文我们读了,下来我们写字。”“第一段读好了,我们来读第二段。”等语文课堂过渡语。一节课下来使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实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所谓课堂过渡语,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的内容前,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一定方法设计的简练概括性的教学语言。巧妙的教学过渡,会对一堂课的教学大有帮助,在语文课堂上,所涉及的知识广泛,若没有一定的过渡语进行内容之间的衔接,那么语文课堂便失去了“语文味”。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过渡语的使用,而且应不断地优化过渡语。
一、课堂教学过渡语的作用
有人说,有魅力的课堂过渡语,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金钥匙。那么,它的作用具体体现什么地方呢?
(一)巧用过渡语,使教学行如流水般自然。
课与课之间的链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都需要过渡语来起推动作用。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通过教师的过渡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随着作者的思绪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感悟文本。
(二)巧用过渡语,培养学生语言的习得。
过渡语的语言一般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加上教师生动的表述,展现教师的教学特色,将给课堂增加美感,使课堂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熏陶下,获得语言的美感,对语言的习得将是一个很好的帮助,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引发他们进行相应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
二、课堂教学过渡语的巧用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我们最常见最熟悉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方式外,还有哪些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呢?
(一)激趣性的过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影响一堂课的效率,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运用过渡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学《雾凇》一课时,因为生长在南方的孩子很少见过冰封,所以我用过渡语:“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又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渲染雾凇的神奇和美丽,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并自然而然地生发疑问,对文本产生“阅读期待”,很想亲自看看这么神奇而美丽的雾凇在作者的笔下是怎样描述的,都能带着兴趣读课文,一下子就体会到雾凇的奇特。
(二)评价式的过渡。
课堂教学中评价式的过渡语十分重要,它融入了老师对学生的赞美与肯定,也融入了对学生要掌握知识的指引,更是教师引导学生向更高处攀爬的一架阶梯。教学《雾凇》一课时,学生的感悟十分重要,如何知道学生感悟到雾凇的美感,唯有通过朗读来表达。文中有这样一句:“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请学生来朗读。我是通过这样的评价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到雾气缭绕的情境的:“我听出来了,大团大团的白雾滚滚而来,但还没有把树木淹没,谁再来读?”“嗯,沿江十里长堤,苍松林立,杨柳低垂,全都笼罩在白雾中了,谁还想读?”“整个江面白雾腾腾,久不消散,灯光、树影也模糊了,谁还想读?”……这样不仅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把要求融入过渡语中,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期待性的要求。
(三)悬念式的过渡。
悬念的设置是老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设计成一个富有诱惑力的问题,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学生深入学习,解开这个富有诱惑力的疑团。例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中,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能够体会到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这是一个样样都有的园子,这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在园子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包括“我”。那么“我”为什么能够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呢?这样一个悬念提出来,就让学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疑团。原来这一切源自祖父对“我”的疼爱与宽容,而“我”在文中反复回顾这些情节,就是反复在回味祖父对“我”的那份爱,即对于从小失去父母疼爱的“我”来说,祖父的爱充斥着我的童年。最后学生都明白作者通过文章表达的是祖父对自己的关爱,他十分感激怀念祖父。
(四)拓展式的过渡。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比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多拓展性的问题,需要从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出发去想象,最终得出个性化的答案。这样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拓展式的过渡引导。
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师父”,为什么不是“师傅”呢?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就免不了进行知识的拓展了:一百多年前,雷尊殿在无锡是个大道观,观主会弹琵琶,人称“铁手琵琶”。道观里有个帮工的女子,常痴痴地听观主弹琴,还怀了身孕。她生下一个孩子,小名阿炳。同族觉得她跟道士私通很丢脸,孩子刚生还容她活着,等阿炳四岁时送回道观后,族里就逼她自尽了……这个“师父”既是阿炳的父亲,又是阿炳的老师。这样拓展,学生就明白了“师父”一词的由来,也了解了阿炳的身世,并渐渐感受到了阿炳从小就很苦命。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目的灵活运用,也需要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锤炼教学过渡语,通过合理、巧妙地运用课堂过渡语开启学生的思维,驱动他们灵动的心,激发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使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过渡语文字体验中得到浸润、感染和丰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㈧ 浅论如何做好高一语文的衔接与过渡

针对高一学生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老师要适当补充;针对学生进高一后感觉语文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老师要讲明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同时激发兴趣、调动激情;授之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课外延伸,使之综合提高。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老师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既是其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其高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观上起着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与过渡作用。能否搞好高一年级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高中三年学习的成败。那么,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学科,其教学又该如何搞好这一衔接与过渡呢?
俗话说“对症下药”,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是语法知识的残缺。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更是如此:课文赏析、作业练习、测验考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语法。《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中明确规定:“中学阶段,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这些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甚至删除了语法内容。因而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问题,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墨者黑也”。语法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是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高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初三的六门课程猛增到高一的十一门。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如仅高一年级语文实验教材就包括诵读课文24课共40篇文章,复背课文24课共50首诗,浏览课文 40篇文章,另外还有文言常识8则,文言练习8次共72道题。 就是高级中学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虽然课文较实验教材少,但与初中相比,篇幅明显加长。如夏衍的《包身工》,有6000多字,刘白羽的《长江三峡》、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各有3000多字,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也均有2500字以上。同时,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当在情理之中。
三是学习要求的提高。《大纲》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些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也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句话,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高一年级的学生,确实是一个挑战。
四是不良心理的影响。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片面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对背诵、作文等必须完成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所有这些,如不及时矫正,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并进行认真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教学实效,使学生打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份、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句子成份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具体从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事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途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着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讨论释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摸拟课文片段即兴与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象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高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中第一单元的记叙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让学生明确阅读分析游记可从三方面入手:①记叙顺序和观察的角度;②重点描写的内容及文章中心;③赏析重点词句。有了这把钥匙,学生再分析《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等游记,就能举一反三,寻找正确的途径。
写作方面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一般记叙文,再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逐渐培养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根据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方法表达中心的能力。为了达到生动具体的写作效果,教师可让学生有侧重地训练描写,如在周记、作业中训练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多说,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课后介绍课外书籍,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学生逐渐做到多讲、爱讲、讲好。
第四,课外延伸,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杯水粒栗。《大纲》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写写读读,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说话、写作也不会文思枯竭,搜索枯肠了。
三、针对学生不良心理因素,教师要深入学生,热情关怀,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耐心疏导,促其矫正。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佳,灰心丧气,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要求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毛病;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凭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分析近几年语文统考、高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该背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畏之如虎,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作好记载,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让学生在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
总之,实施高一语文教学,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较好完成高一语文教学任务,为高二高三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㈨ 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当前,很多初一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语文成绩由原来小学的优秀下滑到中等水平。这种现象正表明了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这也是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经过思考,我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具体原因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从小学升入初中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但这一转折点仅靠两个月就想顺利渡过从时间上来看尚有不够。六年级的学生周围的同学都是一些充满稚气的孩子,他们还是擅长用孩子那幼稚的处事理论、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已有一些自己的主见,但是还不能像成人那样妥善处理。当学生进入初中这个新学习环境时,他们会感到新奇、兴奋,但同时也会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新老师、新同学,孩子的心理变化决定这个衔接的难度。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小学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小,且内容反复讲、反复练,所以小学的课堂效率很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掌握,极少数不能当堂掌握的学生通过课后的适当补习也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鉴于小学学科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一进入初中,考试学科明显增多,特别是教材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除了记忆性的知识点(记忆性的知识点难度加深,主要体现在文言文部分),阅读量要求比小学明显增多,且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而初中语文教学课时紧,教师上课进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再加上学生往往是几个村校和中心小学合并的,所以班额较大,老师不太可能对每个人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太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中学考试多、难度大、时间少,其中很多题目是要求知识点的迁移,所以部分学生有点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导致原来在小学时相当一部分语文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出现大幅度的后退。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上也存在着脱节现象。小学教学模式是“全扶”式,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备详案,环环相扣,过渡语言也设计得非常完美,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中一步一个脚印,学得很踏实,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缺憾是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日复一日,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会越来越强;教师也不是主导的地位,教师扶的比较多,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学生个性得不到很好的张扬,这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距离。长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小学生一到初中,他们就极不适应初中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会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整个课堂中,老师只不过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占主导地位,初中语文课堂给人感觉随意性比较大,但也有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而不是一盘散沙,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放得开收得笼,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可见,中小学的教学模式的差异也是造成脱节的原因之一。
这些脱节现象,使得部分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如此恶性循环,还有可能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去改革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加强中小学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经过思考和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做好衔接工作:
一、教材内容的衔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但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缓慢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所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应了解初中语文教学课程要求,从而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体现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教学中以发散的方式来增加一些新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为学生进入中学打好基础、增强适应能力。同样,初中的语文教师也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衔接期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想一步到位但往往到不了位。

二、教学模式的衔接。心理学家认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其身心特点和初中学生已比较接近,学生到五、六年级时,已经学得比较轻松,这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如果我们还是沿用低年级的“全扶”式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更加依赖老师,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在了解中学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的衔接。
三、加强中小学语文学科的互动,形成合力。多一些中、小学语文公开课的展示,特别是多听一些常态课,在听课过程中取长补短。在这个新形势下,我觉得很有必要把中小学衔接的课题研究继续并深入地开展,中小学要多开展互相听课活动,进行课堂研讨,真正地了解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四、学习习惯的衔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如养成写好字的习惯,现在的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卷面、字迹,特别是中、高考作文,分值很大,所以小学的教师要抓住契机,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写好字,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认真听讲,主动正确地做好笔记),逐渐让学生有意识地增加阅读量,因为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适当的课外读本:如《鲁宾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等,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逐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所以在小学的高年级特别要注意这方面的加强。

五、学习方法的衔接。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初一新生中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可就方法作指导,如读书的方法:选读、精读等,如何做批注等;指导学生在考试后如何正确地进行检查等。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心理上的衔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往往自尊心很强,但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认真分析其原因,不断增强其信心,帮帮他在学习中找回快乐、找回自信、找回动力,努力让学生在心理上顺利走过这个艰难的过渡期。
中小学语文衔接的脱节现象,虽然是个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变更教学理念,努力实践,及时总结,不断反思,相信我们会把这个难题顺利解决。

㈩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解决重难点教学的巧妙的过渡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着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 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许多同学找了描写灰雀外型及活动的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的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当我让他们说明喜欢的原因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同学说:“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重点观察了胸脯的颜色.”还有同学接着说:“我看作者太喜欢灰雀了,他把灰雀当成人来写.”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学的发言,他说:“老师,我认为婉转的歌唱中的‘婉转’和惹人喜爱中的‘惹’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婉转不仅写出了灰雀歌唱的声音,同时也引导我们把灰雀歌唱时的动作想象出来了.它不光脖子一伸头一抬,还有可能是翅膀和头很协调地扭来扭去才能发出婉转的声音.‘惹’字是在写了外型和唱歌之后你想不喜欢它都不可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老师充分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不一会,有的写了小白兔、有的写了大公鸡、有的写了大白鹅……不光写了外型,还写了步态、叫声以及吃相等,许多同学写得很形象、很具体. 再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之前,老师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四季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 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从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走向段篇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阅读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

阅读全文

与语文教学怎么过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95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62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57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27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110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52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90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63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28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256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72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93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86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4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58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91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64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69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