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的魅力和重要性
一、语文教师是魅力语文的核心资源。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教师为学生所接受,则“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如缺乏吸引力,则往往事倍功半,学生不买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语文课程的设计等,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因而,教师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魅力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思想个性魅力
思想是客观存在被人脑改造的结果,是一个人基于一定的知识而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个性指的是人具有稳定性的有别于他人的性格特征。个性应该是基于思想的一种自然产生的特征,而不是玩出来,做出来的。玩个性恰恰是没有个性,玩出来的个性会让人觉得做作、肤浅。有魅力的语文老师应该具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学生认为有思想个性的老师与众不同,对你往往会信任甚至尊崇。语文老师应该思想深刻灵活,观念新不刻板,个性鲜明不迂腐顽固。这样的语文教师,处理教材才会灵活大胆,感染力强,容易吸引学生。假如语文教师思想保守,观点陈旧落后,只会拾人牙慧、人云亦云,那就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撞不出学生思想的火花,让本来主题深刻、含义丰富的内容变得索然无味。
人格魅力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教师不仅教书,还要育人,语文老师向学生传播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是人世间的真、善、美,应该是进步、文明、正义的道德品质。要给学生这些道德品质的影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正直、真诚、谦虚、表里如一、不畏强权、不趋炎附势、敢做敢为等人格品质很受学生欢迎。如果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老师是一位有浩然正气、疾恶如仇、不溜须拍马、坚贞不屈的好老师,那么学生就会看到活着的屈原、文天祥、朱自清,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信赖感,被老师引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相反,如果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但在课外却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教师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在领导面前卑躬屈膝、在权势的家长面前唯唯诺诺、在出身低微的家长面前颐指气使,道德品质低下,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位教师失去信任,从而产生厌恶情绪,不会跟着你学。
性格魅力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语文教师的性格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卡连柯认为,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性格。他把教育目的归结为“人的个性的培养计划”,又把性格看作是个性的核心。乌申斯基说,只能用性格来形成性格。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就是教师的影子。一位坚强、乐观、豁达的语文教师,他有可能教出来同样性格的学生;而性格软弱的教师,他可能教育出具有同样性格的学生来。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情绪饱满、乐观向上、坚韧顽强、刚直不阿的性格,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到一个健康、有活力的教师,才能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学识修养魅力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说的是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有较强的学识修养,才能在教学上应对自如、才游刃有余、高屋建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语文学科内容广博,涉及文理、中外、古今的方方面面。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修养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在知识上不能满足学生,解决不了学生的问题的老师当然不会受到欢迎。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学养,表现出深厚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修为水平,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威望,让学生不得不佩服教师的文学功底,崇拜教师的修养魅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魅力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老师的兴趣爱好健康广泛,或接近学生的星期爱好,则会激起学生对你的亲近感,找到共同语言。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有了学习兴趣、科研兴趣、体育活动兴趣和艺术活动兴趣等,那么既能激发起学生的某种兴趣,引导其兴趣发展,又能有助于教学工作。
另外,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风格魅力等也是构成教师魅力的重要内容。
二、教材是魅力语文的重要资源。
利用教材本身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实施魅力语文的一大途径。语文教材与其它课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教材内容广博,涉及文史理工等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其中不少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与思想,很受学生欢迎;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文质兼备的好文章,或通过震撼人心的哲理,或用美好真挚的情感,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或用精工巧妙的结构吸引读者,打动读者。尤其是大多数文学作品,往往用诚挚的情感和高尚的精神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既能讲清文章的理、又能讲出文章的情,即挖掘出文章的魅力所在,充分把握教材中的这些理、情因素,用深刻的事理和美好的情感来教育学生,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是实施魅力语文的关键环节。
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当然要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组织课堂、处理教材、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不仅影响到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教学方法来增强语文的魅力,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从板书、教态、语言到导入、提问、结课等都要有自己的风格。更关键的是,教师的教法要不拘一格,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大胆尝试,不断创造新课型新教法,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有新的活力,赢得学生的欢迎。
四、新的教学手段为魅力语文拓展空间。
现在,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逐渐普及,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资源,如知识量的增多、课型的丰富、课程的改变等等。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其优势在于能将抽象的事理和知识用直观、形象的视图表达出来,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效果;通过信息技术,还能促使新鲜、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的产生;信息技术还能促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在“魅力语文”中可以大有作为。
2. 语文的定义是什么学习语文的作用是什么
1、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是语言文字。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而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
2、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课堂教学价值的价值体教学中,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
又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一体。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2)语文力是什么扩展阅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
1、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不如此,则无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高效率。
2、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
3、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为启迪发展教育对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关键、最可能多的贡献。
3. 语文学习的七个能力是什么
要会阅读,读书的时候自己心里别有杂念,要清静,慢慢的就会很好的,还有不要觉得自己学不好语文。其实语文是比较好学习的,平常可以读一些课外的文章,比如一些诗词,自己也可以写一写文章,增加自己的自学能力。
4. 什么是语文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亦称“外部言语能力”,顺利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言语交往是通过表达和理解进行的双向交流。表达,需要有说和写的能力;理解, 需要有听和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读、写即为语文能力的四要素,它们之间既具有相关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系统性。听、说能力是读、写能力的基础。在儿童掌握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递次发展的。
听,形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耳内的两个感觉性毛细胞的小区。例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说,从言从兑,言辞以兑付。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爱莲说》,《捕蛇者说》。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读,释义:1、看着文字念出声来。2、阅读;看(书或文章)。③指上学或学习。④指识取:读
写,基本字义:1. 用笔作字:~字。~作。编~。2. 描摹,叙述:~生。~实。~照(①画人物的形象;②描写刻画)。轻描淡~。
5. 语文是什么 让人怎么样
1、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
2、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
3、语文是浪花飞溅的大河,让人心潮澎湃。
4、语文是神态悠闲的白云,让人浮想联翩。
5、语文是芳香浓郁的咖啡,让人温馨浪漫。
(5)语文力是什么扩展阅读
“语文”的发展: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从西方引进,只有语文一科,教授内容仍是文言文,称为“国文”。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冲击,小学将国文改称为国语,侧重学习白话文,中学仍称国文,以学习文言文为重点。
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语文”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中止。
1949年6月,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通用教材,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为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
6. 什么是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人们进行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这四种能力的具体内容是: 一、听话的能力,包括辨音能力(把音节与表达意思联系起来),理解能力(理解对方说话的含义、重点、要点、本质性的含意及感情色彩)和判断能力。 二、说话能力,包括①选词表意能力,即迅速选出恰当的词表达意思。②有条理地表达能力,要求语脉清晰、条理分明地表达思想,讲究表达的质量与效果。③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语音纯净、语调优美,音律(节奏、快慢)适当,音力(强弱、大小)适度。 三、阅读能力,包括①认读能力,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②理解能力,要不仅了解词的表面意思,而且认识文字之间的内部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的、全部的含义。③鉴赏能力,是指对阅读对象(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欣赏能力,区别其是非、好坏、美丑。
7. 语文的立和力怎么区分
语文的立和力很好区分:“立”表示竖直、站立的意思。
“力”表示力量、力气的意思。
如果很难区分,你可以把两个字看成象形文字
“立”是平地上用两根木头撑起上面的东西。
“力”是弯腰用手使劲地抬起来某样东西。
祝你学习愉快!
望采纳,谢谢!
8. 语文学习力是什么书
语文学习力不但只是一个学科的学习能力,而且还是掌握母语的技能。
9. 语文能力有哪些.
语文能力是人们进行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这四种能力的具体内容是:
一、听话的能力,包括辨音能力(把音节与表达意思联系起来),理解能力(理解对方说话的含义、重点、要点、本质性的含意及感情色彩)和判断能力。
二、说话能力,包括①选词表意能力,即迅速选出恰当的词表达意思。②有条理地表达能力,要求语脉清晰、条理分明地表达思想,讲究表达的质量与效果。③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语音纯净、语调优美,音律(节奏、快慢)适当,音力(强弱、大小)适度。
三、阅读能力,包括①认读能力,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②理解能力,要不仅了解词的表面意思,而且认识文字之间的内部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的、全部的含义。③鉴赏能力,是指对阅读对象(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欣赏能力,区别其是非、好坏、美丑。
四、写作能力,包括①立意能力,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把其中包含的意思加以提炼,确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②布局谋篇的能力,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要求组织材料,用什么表达方式,都能运用自如。③书写能力,指书写成问的能力。
10. 语文能力有哪些
语文能力是人们进行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这四种能力的具体内容是:
一、听话的能力,包括辨音能力(把音节与表达意思联系起来),理解能力(理解对方说话的含义、重点、要点、本质性的含意及感情色彩)和判断能力。
二、说话能力,包括①选词表意能力,即迅速选出恰当的词表达意思。②有条理地表达能力,要求语脉清晰、条理分明地表达思想,讲究表达的质量与效果。③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语音纯净、语调优美,音律(节奏、快慢)适当,音力(强弱、大小)适度。
三、阅读能力,包括①认读能力,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②理解能力,要不仅了解词的表面意思,而且认识文字之间的内部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的、全部的含义。③鉴赏能力,是指对阅读对象(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欣赏能力,区别其是非、好坏、美丑。
四、写作能力,包括①立意能力,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把其中包含的意思加以提炼,确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②布局谋篇的能力,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要求组织材料,用什么表达方式,都能运用自如。③书写能力,指书写成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