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落实启发性原则的方法: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善于质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指明所学知识的价值,以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并进一步陪眼学生对真知的探索和追求;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责任,培养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善于思考,教学生学会学习。
启发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向纵深发展。提出少而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并给学生时间,然后因势利导,是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并结合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是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学会思考。
3、发扬教学民主。
包括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启发性原则反映: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固然很重要。
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有成效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发展自己的智能与情操,毕竟要靠学生个人自己主动地探究与反思,要通过个人的经验不断地改组、改造和提高才能实现。
教师如果将启发、引导弄成越俎代庖、包办代替,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重则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懦夫、懒汉。
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故这个原则亦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
B. 如何运用启发性原则进行教学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 一、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做到胸中有丘壑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三、 加强检查,恰当运用奖惩,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研究教材
C. 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拓展资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原则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对教学中的各项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教学活动永远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原则要能够指导教学工作,必须与国家所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一致,必须是有利于这些目的实现的。
同时,教学原则的概念还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规律性。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需要通过人们的认识才能获得,而人们在认识规律时,并不总是能够得到与之相符的结果,由人们提出的教学原则既可能是符合规律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规律甚至完全与规律相悖的。只有那些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确实能给予教学工作正确指导的原则,才可能是真正反映了教学规律的。历史上的教育家提出了无数的教学原则,而真正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是极少数。
一般地说,教学活动越是能够符合教学原则,教学活动就越是容易成功;反之,教学活动越是脱离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学活动就越是可能失败。但由于教学活动是在不断发展的,并且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学原则与之相适应,因而教学原则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
D.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指老师按照学科的教学目标、基本知识、教学原则及学生知识能力等,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给予学生引导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容
1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预见,也是教学大纲设定的学生学习的目的的总结。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或者是兴趣很低,那么他们就很难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即使死记硬背掌握了部分知识,也很难将其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在教学目标上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教学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2科学的授课模式
启发式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授课模式,因此,教师应该在认真设计教学目标的同时仔细探究关于授课模式的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在学习中逐步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二)启发式教学的优势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启发式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授课方法上一改纯粹由教师授课的模式;第二,启发式教学中涉及的问题都是由教师在上课前准备的,因此,在教学中不会出现遗漏教学重点的现象;第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第四,启发式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需要对学生在自主研究中无法理解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启发就可以了;第五,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这样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一)提问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加强对提问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应用过程中,要求所提的问题具备高诱惑力与启发性,而且答案形成必须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相互探索,杜绝出现教师主动提供标准答案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老师在教学《孔乙己》这一课的时候,当讲到关于孔乙己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及人物性格特征时,应对学生提问相关问题,如“是谁在迫害孔乙己?谁才是真正的元兇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很有兴趣,他们在课堂上自觉地相互交流探讨,并大胆发言。有的同学说:“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真正兇手是当时腐朽、黑暗的社会。孔乙己生活在如此冷漠的社会环境中,即使作为一位知识分子,也难免任人侮辱、奚落甚至遭人迫害。”对于这些答案,老师应该进行总结分析,从而使知识得到巩固。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中的提问教学方法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双比”教学法
“双比”教学方法指的是对比教学法和比喻教学法。
1对比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将几项学生极易混淆且相互关联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教师在进行《故乡》这一课的教学时,针对课文中主人公的形象描述,可以利用对比方法进行分析,并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如“对比闰土中年时和少年时,有什么不同呢?有哪些不同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并要求学生回答。这时候,学生纷纷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的同学说:“中年时的闰土,满脸灰色,同时夹着丝丝皱纹,双手像松树皮似的;而少年时的闰土,圆圆的脸上泛着紫色,并有着圆实而红的双手。”有的同学说:“这是由于苛税、多子和兵荒等造成的。”显而易见,应用对比教学法能使学生更加顺利地掌握知识。
2比喻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多运用比喻和打比方的方法,创设出形象的课堂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的思想会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课文知识的内涵。
例如,老师在教学《老王》一课时,当讲到“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中词语的妙用,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比喻、打比方的方法。教师可以这样说:“犹如纸张和照片之类的东西,才能够‘镶嵌在门框中与镜框中,文中的老王之所以是‘镶嵌在门框里,就是显示他已经瘦得像纸、照片一样薄了”。运用打比方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从而更容易的掌握知识。
(三)模拟教学法
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将问题的难度控制为50%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想要快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就需要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中的模拟情境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的阅历水平、年龄及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提出适宜的问题,进行模拟、表演等,让学生充分融入模拟当
E. 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视“导”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从根本上废弃一个“灌”字,注重一个“导”字,强调教学过程整体优化,教与学最佳结合,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多看、多思、多讲、多动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化过程,参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的实践过程,知识让学生自己领会,结论让学生自己发现概括,困难让学生自己克服解决,技能让学生自己掌握,把学生推到主动地位上,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点拨、诱导、激发学习动机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抽象等思维活动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
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
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小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小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小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首先出示图形引出“内角”概念,然后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让学生随意画个三角形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度数,再把三个角加在一起求内角和,最后再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他们最后求的和都在180度左右,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接着教师出示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理清重点难点,找准教学启发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思想政治课教材,理清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把握理论动态,关注学科前沿,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启发。对重点内容进行启发,可以更好地把党和国家的政治理论输入学生心中,促进消化吸收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对难点内容进行启发,可以帮助学生对那些因自身阅历太浅等原因而无法理解的政治理论进行有效消化吸收,加深对有关问题的深刻把握。
四、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巧妙点拨,因势利导
爱因斯坦说:“从新的角度去看陈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在积极的分析和讨论中,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巧妙点拨,因势利导。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的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启发是一种多向行为,在讨论式教学中不仅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也反映出学生间的启发。教学中要提高40分钟的学习效率,把握启发时机,调控讨论内容是非常关键的。教材重点是讨论的主体,教材难点是启发的核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和不断深入,启发式教学亦应适时而变,不断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其里,将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贯穿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使启发式教学与课程改革同步,使启发式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在推进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1、教学情境的启发性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情境的启发性,精心设计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与学生情感相呼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最快进入学习状态。如在低年级可设计成童话故事或看图说话模式,中年级设计成日常生活场景或智力比拼模式,高年级设计成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分析比较模式等。既让学生喜闻乐见,又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2、问题的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一贯注重问题的启发性,但更侧重于如何使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向理解问题迫近,向结果迫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发挥问题的多功能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如问题可设计成:这个问题你能独立解决吗?思路不通,换一种思路试一试?在你不能解决的情况下你想采取哪些办法?诸如此类的问题,既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精神。
3、作业的启发性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查。以往教学往往注重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少重视对学生队知识来龙去脉的考查。新课标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来源即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把握,传统的作业设计已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作业这一检测手段,使学生的思维在写作业时业不致处于暂停状态。如可设计开放性作业,即在不同的思维形势下获得不同的数学结论,设计“举例说明你今天所学的知识是如何形成的?”、“试用今天所学得知识推导新的知识或新的结论”等作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回顾,掌握新知识产生和形成的一般过程,为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生存,在探索中进步。数学启发式教学亦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新的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F.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方法
在学生上机时,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不同的上机内容。对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以调试为主,通过调试,来掌握一些上课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一些启发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完成一些作业。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变被动的“灌输”式为主动的“汲取”式,积极的学习这门课程,在自己学习的同时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
很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