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语文要素包括哪些方面
语文要素指的是“语文学习要素”,“语文要素”包含了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也就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语文教学四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❷ 语文的要素是什么
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
从统编教材呈现的内容,进行不完全归纳概括,语文要素的内涵与外延似乎都比较宽泛,主要指向语文学习,包括应该学习的语文知识,应该培养的语文能力,应该掌握的语文学习方法,应该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应该形成的语文素养。例如:叙事写作技巧包括直接叙述、倒叙、侧述、叙述、分类、对比和详细叙述,先描述结果,再描述原因或事件本身。
梳理“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把“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导引、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习作设计之中。教学中需要根据语文要素确定相关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树立准确的目标意识,关注目标的层递性,把握目标的整组性。
❸ 书信格式六要素
书信一般分为开头(称呼)、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等六部分。
1、开头。开头即是写对收信人的称呼,要单独成行,顶格书写,表示对收信人的尊重和礼貌。称呼之后加上冒号,以示领起下文。
平时对收信人如何称呼,信上也如何称呼。写给长辈的,按长辈称呼,如“祖父”、“舅舅”、“妈妈”等;写给平辈的,比自己年长的称“哥哥”、“姐姐”等,比自己年幼的,称“弟弟”、“妹妹”等,也可以直接称呼名字;写给晚辈的,可以直接写名字。可在称呼前面加上“尊敬的XX”、”尊敬的XX“、”亲爱的XX“等等。
2、问候语。需短小简单,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语言,表示自己对别人的尊重。也可以询问对方近期情况,表示关怀。如"最近过得怎么样”“好久不见”等。
3、正文。这是信的主要部分。寄信人对收信人所要表达的询问、回答,叙述等等内容,都在这里表述。每讲述一件事都要分段写,使对方一目了然。回答对方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最后一句可写有何希望、要求或希望再联系的事项。
4、署名。是书信的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朋友的,可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妹等。后边写名字,不必写姓。如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
5、日期。写名字后边,或在名字的下一行右下方,写上发信的年、月、日,以便于收信人查考。
❹ 语文要素主要包括什么
语文要素包括语文知识、方法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向的是学科关键能力。这些语文要素大多源自课程标准。
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它的内涵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语文要素应该是与学段学习内容和目标相对应的,但更加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语文要素的意义:
语文要素的提出反映了百年现代语文不断探索现代性、追求科学化的过程。科学化的追求在语文教育现代性建构中意义重大,正是由于科学的介入,原本无章可循的语文教育开始把握科学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精神中的客观、理性、包容的心态也为传统语文教育开辟了更广阔的视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要素要改变语文教育“暗中摸索”的状态,将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方法做“明里探讨”,这必然会改变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语文教学内容“任意化”的弊病。
❺ 一封信的五要素是什么
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❻ 语文作文写信的格式
第一,书信的结构包括五部分。
称谓、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和日期。
称谓前一般都会加一个修饰语:如亲爱的、敬爱的、尊敬的……后面写上称呼,如“爸妈、老师、领导”等。
问候语大多是两个字“你好”或者“您好”都可。
正文写你想表达的内容,想告诉对方的事。
祝福语一般都是“敬礼、平安、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等等。
署名日期据实写就可以。
第二、书信的格式有讲究,不能随意安排。以下面的这封书信为例:
1、称谓要顶格写,表示对对方的表示尊重,这是一个礼貌问题,不能大意。
称呼之后加上冒号,以示领起下文。称呼要单独成行,后面不能再写问候语。
2、问候语“你好”在第二行,空两格写起,也是单独成行。
3、正文内容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起,转行时再顶格写,然后根据要写的内容可适当分段,跟写作文差不多。
4、祝福语的位置
正文写完后,末尾要写上表达祝愿或勉励的话。大多数人会写“此致、敬礼”,要注意这两个词的位置。
“此致”一词,空两格写,单独成行。“敬礼”写在“此致”下一行,顶格写,表示对对方的敬意。“敬礼”之后要加上感叹号,表示加强语气。
如果不写“此致敬礼”,也可以写其他的祝福语,也要顶格来写,表示尊敬、祝颂之意。
5、署名和日期:是书信的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例如给妈妈写信,一般会写“你的儿子xx”。
日期另起一行,写在署名的下面,占据信纸右下角的位置。
❼ 语文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直抒胸臆法:亦称直陈肺腑法。它是敞开心胸,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手段,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的一种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要有特定的氛围,要水到渠成,要有真情实感,要注意场合,不能无病呻吟。
2、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3、乐景写哀:以美乐景物烘托哀愁的反衬手法。人们的境遇不同,心情不同,文化水平和思想性格不同,对景物会有不同的情感和审美态度。
4、借古讽今: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5、互文见义: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比如: 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说: A和C都有B和D。这应该就是同文见义。“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❽ 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具体指什么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编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读写训练项目作为语文训练的主线。统编教材为凸现语文素养,明晰教学目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
一、什么是“语文要素”?
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
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
“语文要素”关系:
抓基本方法,学基本内容,形成基本习惯,形成基本能力。
二、如何梳理“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把“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
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导引、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习作设计之中。
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语文要素确定相关教学内容。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树立准确的目标意识,关注目标的层递性, 把握目标的整组性。
(1)通过导语点明语文要素;
(2)通过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贯穿方法指导;
(3)通过语文园地梳理总结语文要素,进一步提炼相关方法;
(4)通过习作进行实践运用语文要素。
三、语文要素的“教学化”路径有哪些?
从统编教材单元的功能来看,有识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单元。在阅读单元中编排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四个阅读策略单元。阅读策略单元、小型综合性学习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单元穿插安排,使教材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以阅读方法与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是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突破。
语文要素“教学化”有以下简明路径:
(1)专门指向:执教单篇课文(或语文园地、或习作等),以相关语文要素为重要(主要)教学内容。
(2)线性把握:执教单篇课文(或语文园地、或习作等)语文要素时,要注意从“纵向”上来把握相关要求。
(3)建构设计:教学某一语文要素时,要着眼于儿童已有经验,采用适切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有效生成。
“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语文要素应该是与学段学习内容和目标相对应的,但更加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我们也可以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理解为单元重点学习目标——把读的目标说成“语文要素”,把写的目标说成“习作要求”,是很荒唐的事情。
❾ 一封信二年级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年级语文《一封信》是一篇意味隽永的记叙文,主题是关于成长、家、爱与亲情。《一封信》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
题目是“一封信”,其实故事中的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
第一封信是露西独自写的,句句都是小姑娘的心里话:因为爸爸不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开心的事,她有满腹的委屈想跟爸爸倾诉。
第二封信是在妈妈的帮助下完成的。循循善诱的妈妈成功地将露西的情绪调整过来,在信中向爸爸报告了生活中快乐的事情,把这份快乐和爸爸分享。
两封信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是同样真切地表达了对爸爸的思念,期盼着爸爸的归来。
课文除了写两封信的内容,也对露西的日常生活做了描写。爸爸不在家的日子里,露西能帮助妈妈做家务,能想到用写信的方式表达对爸爸的想念。在第一封信写好后,自己也对诉苦的方式感觉不满意,愿意在妈妈的指导下重新写信。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露西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❿ 语文要素指什么
语文学习三要素:语感、阅读、写作。
语感是语言学习最为重要的“人们钥匙”和“敲门砖”。通过语感培养,一是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节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容,记住所学的知识;二是可以较好地培育学生积极地健康的情感,为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是语言学习最为关键的“桥梁”与“中介”。通过阅读,一是可以帮助学生们完成基本的知识积累,进而完成基本的语文学习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们形成较为厚实的文化积淀;二是不断地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领域,培育学生们的文学情怀和人文素养,为提升学生们的情商奠定基础。
写作是语言学习最为重要的“结果”与“目标”。通过写作,一是可以帮助学生们培育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二是可以帮助学生们获得与人交际、与人交流最为重要的技巧与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语文的工具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工具性作为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汉语典范性的文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
其次,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的提高和广度的扩大,是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语文的交际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获得语言,规范语言的过程。
第三,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
因为所有学科的教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靠语言文字来传达和表达信息,建立和学生的联系,学生也只有在通过语文知识理解了教材内容后,才有可能将信息进行内化,借助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工具。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