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您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仔细琢磨语言特点。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如那些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所以,对语文教学来说,准确选择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关键。教师要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通过选点突破,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
1、 解读关键字。
比如彭霞老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就抓住了“送”这个关键的题眼,围绕“谁送谁?送到哪?为什么送?如何送?“来展开教学。还有,崔元老师的《春夜喜雨》也是抓住了“喜”这个字。。。
还有,《鱼游到了纸上》这课中我们也可以抓住“游”这个关键字。这样的关键字一般出现在题目中,也叫题眼。
2、 解读关键词
肖玲老师的《玩出了名堂》抓住“名堂”一词,通过探究“玩出了怎样的名堂?是怎样玩出这样的名堂的。”来组织教学,让教学条理清晰。又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这个词,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中 “父”的伟大,“子”的勇敢、无私。通过体会他们父子的“语言、动作以及遇事的做法”体会他们的“了不起”,父子的高大形象便在学生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3 、解读关键句。
还有许多写人的文章,则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特点以及人物品质。如《心中那盏灯》中有一段对父亲清晨起来为儿子打磨冰灯的细节描写,其中,对父亲的一组动作描写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还有《倔强的小红军》一文中,通过对小红军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品读,一个倔强、勇敢、坚强的小红军形象就立了起来。还有《 桥》这篇小小说中也是如此。抓住了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品读,就能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
4 、体悟文章的独特表达
一篇文章,我们除了要准确理解它的内容,还有领悟它的表达形式的美。不少文章都是孩子们学习写作的好素材。这些典型的范例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仔细模仿。如:
① 首尾呼应 《飞夺泸定桥》
② 总分语段 《庐山的云雾》
③ 过渡段 《赵州桥》
④ 优美语段
二、了解语言背景,多层次、多角度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必须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
三 、细读文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的文本细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文本细读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教师只有深入的解读文本,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好学生阅读文本,才能游刃有余的捕捉、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及学生个性阅读中的智慧的火花。
首先,教师应从读者的角度去细读文章的作者这个人,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的目的,以及文本相关的文章。
其次,教师还应从教师的角度,读出编者的意图,教材的地位,教材的来龙去脉,读出教学策略,读出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儿童的角度读出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也能够读出的东西,读出学生的学法,读出教师的细读与学生的细读的结合点。
2、学生的文本细读。
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我们说教师的文本细读要做到有深度、有广度、有角度,但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则要做到适度!
①学生的文本细读需要深度,但绝对拒绝深沉、深邃。
②学生的文本细读需要适当的广度。
‘贰’ 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意义
文本细读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做法。着名的朱子读书法,所谓“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养”“切己体察”说的就是文本细读之法,要求从易到难一一读来,反复读反复思考,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和语用体验仔细揣摩。现代语文教学,文本细读也是实践常态。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文本细读登峰造极。那时分析课文要求全、深、透、烂,唯恐落下某个角落。只是细读的主体是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师牵着学生在文本里死缠烂打,细读的脚本是教参,学生的工作更多的是点赞和记忆巩固。
文本细读要解决两个基本层次的问题。首先是疑难,包括字词句疑难,也包括整体理解疑难,包括字词读音、释义疑难,也包括内容理解疑难,大体是训诂学范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语言性层次的问题。但无论字词句疑难,还是整体疑难;字词读音、释义疑难,还是内容理解疑难,说到底都是整体理解之中某一个节点的疑难。比如《迢迢牵牛星》第一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为什么只说“牵牛星”迢远,不说“河汉女”迢远呢?它们不是一样迢远吗?同理,为什么只说“河汉女”皎洁,不说“牵牛星”皎洁呢?它们不是一样皎洁吗?更难的问题是,诗篇开篇说“迢迢”,后面却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上下沟通,左右关联。隔断“迢迢”与整句诗以及全篇的联系,我们无从着手。这里,“迢迢”和“皎皎”都是修饰“牵牛星”和“河汉女”的,是互文形式,连起来是“迢迢皎皎牵牛星、河汉女”,因为字数和格律的限制,“分击合进”了。至于“迢迢”到后面变成了“相去复几许”,有着新批评前后矛盾的“悖论”“张力”,既然从地理、距离障碍的角度看没有多大的困难,那为什么还要“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呢?这使得人们不得不深入思考,这距离不是物质形态的,而是禁锢他们相会的意识形态与维护意识形态的权力与制度。这种距离要多远就有多远,不因物质条件而改变,而且因为他们的相爱、凄苦而更加遥远。遗憾的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字词句疑难抽离出来,在生字词句教学阶段教的往往是字典词典意义,而不会前后勾连、左右逢源地细致分析与表达;教中心思想时则往往只给结论,不会引导学生细细推导结论的来龙去脉。真正能发展语文能力的阅读理解教学,需要的就是把文本缜密关联思考和表达的文本细读。其次是精妙。如果前面说的是语文教学常见的字词句篇理解,那么这里所说的就是新批评文学理论所推崇的文学艺术效果。如果一定要二元对立地分析,前者是语言性,后者是文学性;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境界。孙绍振先生这样分析《迢迢牵牛星》的“意境”:“这个‘不得语’很关键,点出了全诗意境的特点。就是感情很深沉,距离不算遥远,可就是说不出,说不得。是什么阻挡着有情人相聚呢?可能是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障碍。当然,在传说中,这个权威的阻力是神的意志。但是,诗里并没有点明。这就使得这首诗召唤读者经验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在爱情中,阻力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超自然的,也可能是社会的,还有可能是情人自身心理方面的。故‘脉脉不得语’,有情而无言,不敢言,不能言,可能是出于对外在压力的警惕,也可能是出于情感沟通的矜持。也就是说,内心的积累已经饱和了,含情‘脉脉’了,到了临界点了,而转化为直接表达还存在着一时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孙先生的赏析很能说明所谓精妙层级的文本细读,也很能说明语言性分析与文学性分析的差异,我们以此阐释文本细读的精妙层次再合适不过了。这是当前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所欠缺的,也是孙先生的文本解读很受欢迎的根源所在。
‘叁’ 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
(一)走进课标,准确定位。
解读文本,首先是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第二是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 “与作者对话”,是教师品味、探究文本的过程,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
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全部当作是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二)走进课文,整体感知,找准阅读切入点。
深入文本,找准阅读切入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意义;精心设计问题,由问题统领全篇,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
1、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课堂教学少走弯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选好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精心设计问题。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来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几个好的问题,常常是我们备课中最费心思的重点工作,它无疑又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般说来,我们判定一堂课的问题设计是否恰当有三个标准:a、能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b、能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c、能否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在学段目标引领下设计好阅读思考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又不要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
‘肆’ 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是什么
1、第一步:三读。分别以读者、老师、学生的身份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重难点。
2、第二步:三问。老师在反复阅读文本后要能准确回答三个问题︰即︰文本写了什么,文本是怎么写的,文本为什么这样写。通过“三问”真正吃透文本。
3、第三步:三抓。要使文本解读更富有实效﹐还必须进行“三抓”,即∶抓题眼、抓关键词、抓中心句,能让学生领词会句,感悟熏陶﹐品尝“语文味”。
4、第四步:三定。在教学预案的设计时,还要做到三定,即∶定教学目标、定训练点、定生发点。从而实现真正切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4)小学语文如何精准解读文本扩展阅读
文本解读注意事项
一、要抓语言,这是核心;
语言是核心。语言是通达作者文本意义的桥梁,是解读的核心。语言和文本意义紧密相连,离开语言是无法走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文本的。
二、要抓理解;
解读的根本目的就是理解。解读文本是通过语言形成整体感悟,达到和作者视界交会的状况。理解是解读文本的根本方法。
三、要关注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既要讲整体感悟,又要咀嚼细部。抓住细节深度挖掘,那就是教师的个性。只有共性,没有个性,教出来的都是一种模式,那就很难感动学生。
‘伍’ (原创)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教材
文本是什么?广义的文本,首先是指创作文本。教师作为文本的解读者,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也是一位同学生一样的普通意义上的读者,由于阅读经验与文化的积累,又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因此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可以说是位熟练的读者。所谓正确解读教材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调,把握分寸尺度。实际上,对文本的阅读,都是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形成多元化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读者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语文教师如何正确解读教材,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二、关注教材的总体趋向。本学期,我负责接任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进入高年级后,教材更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落实。这是最终实现“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总目标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读高年级课文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正确地把握教材的基础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学生要通过这一载体来认识,吸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自主性、开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强,特别是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括了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导向。就是在语言编写方面,也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人的特征,而在其教材的助读体系,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标准答案,让孩子遐想连篇,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多的空间。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着的意蕴,才能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比如风格各异的古诗,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节选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着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还要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遗产;《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发展成果;《蝙蝠和雷达》反映科学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识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环保意识的文章如《只有一个地球》等等,当代先进文化思想尽蕴含其中。只有把这些内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语文课上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而不会盲目地为“怎么教”所困惑,语文本体才不至于淡化和失落,语文课堂才能灵肉相并。
四、关注课文单元组合。所谓单元组合,即围绕着某一主题,组织了3-4篇课文而构成的意义单元,它常常包括随后的练习以及部分习作的内容。在教材处理时,我们要整组备课,通盘考虑;关注联系,注意差异;前后照应,温故知新。这样使学生有效学习并迁移运用。从去年开始,我校——南宁市清川小学开始实验主题阅读教学,即——"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主体,
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两翼"中一翼是与教材单元主题配,这就更要求我们语文老师熟读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题意义。在实行这个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我发现通过更深的研读课文,可以使我的课堂提升更多,学生的收获更大,比如,本学期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25课《伯牙绝弦》一课时,我通过先熟读教参,再大量查阅关于伯牙绝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关资料,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记,最后还引出了与这一单元“艺术与人生”为主题的相关的两篇文章,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深刻的把握课文的主题。
五、关注每一篇课文的解读
在重难点突破上,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可以有以下三个方法:①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向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②抓篇章结构,揣摩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③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从三件事体会:鲁迅关心他人、敢于抨击反动势力,关心后代青年成长等。这样,突出值得借鉴的表达方法,以典型时间反映人物精神面貌,体会精准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又如《白鹅》中抓住“好一个……的白鹅。”这句式样的句子反复出现,作用有四:A暗示课文要点与层次;B强调了本课要表达的中心;C巧妙地将记叙与抒情融合;D对小节内容予以概括总结。
其他还有很多的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细细对照,认真反思,将所学与实践结合,努力提高教材处理分析能力和实施教学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认真的研读、吃透教材,那么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先前简单的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了解文章表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了什么思想,而是更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更讲究如何让学生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文学素养较高的老师,懂得什么时机该让学生“圈点批注、摘抄书作”,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品词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处地“动情诵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知道“静心默读”地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
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攻破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
‘陆’ 语文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一)走进课标,准确定位。
解读文本,首先是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第二是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 “与作者对话”,是教师品味、探究文本的过程,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
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全部当作是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二)走进课文,整体感知,找准阅读切入点。
深入文本,找准阅读切入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意义;精心设计问题,由问题统领全篇,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
1、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课堂教学少走弯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选好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精心设计问题。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来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几个好的问题,常常是我们备课中最费心思的重点工作,它无疑又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般说来,我们判定一堂课的问题设计是否恰当有三个标准:a、能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b、能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c、能否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在学段目标引领下设计好阅读思考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又不要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
‘柒’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老师解读文本一定要注意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懂最好
‘捌’ 文本解读从哪些方面解读
借助分析文本语言、分析文本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表达这几方面互通共融,这样文本的解读才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
走进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走进文本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展示的环节。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在探究与创新的过程中突破文本的重点与难点,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走进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心之所在,目标任务的达成,课堂效率的优胜,全在这个环节来实现。
文本内涵的三个层次:
一、表层。字面所写的意思,即文本所写的人事景物,一望可知。我们在初读文本时就能够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如《灰雀》这一课,我们在读第一遍课文时,就能够找到文章所写的是列宁与小男孩如何找到灰雀的故事。
二、里层。字面背后的涵义,即文本隐含的思想感情。一望无知。
三、深层。字面之外的风格。即文本体现的表达艺术,不得其入。
‘玖’ 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任选一篇,谈谈如何解读文本
一、一年级先认字再学拼音
过去的教学都是先从拼音学起,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这无形中给学生很大的压力。刚刚从幼儿园升到小学,还没有适应校园生活,就要面临如此巨大的难题,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而“统编版”教材反过来了,先从简单的认字开始学习,再学拼音,从简到难,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适应小学的生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还没有接触拼音时,都是在认字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符合小孩子的习惯,所以在第一篇识字课文中,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等,这些都是孩子平常生活中都能接触或者看到的事物,很传统,也很有趣。这让孩子们快速识字,把汉字、汉语摆在了第一位,明白拼音只是辅助认字的工具。
二、强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学好中华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是我们重要的学习途径。所以语文不仅是我们平常交流的重要工具,还应学习古今文化从而提高个人素养。
我们发现“统编版”教材中海外文章的篇幅减少了,增加了一些有关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统编版”语文12册教材吸纳古诗约125篇,平均每年级20篇左右,中高年级还有少量的文言文。分量增加很多,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古诗词了,学生太小,无法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当时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怀,所以在教学中无需过多的阐释,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的。读得多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古诗词的音韵之美、汉语之美,这也算是有所感觉了。
文言文是我们古代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和知识上的精华。可这跟我们平时说话所表达的语言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就很难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初读熟悉内容,再边读边利用注释理解大意,接着咬文嚼字解字词,最后悟真情。
三、 注重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近,生活也对我越加光明和有意义。”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单单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主动去接触课本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如何让学生拿起书籍去探索无穷的奥秘呢?
“统编版”教材中,一年级每个单元后面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因一年级的学生太小,需要在家长的陪同下阅读,营造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主要的用意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二年级之后增加了“我爱阅读”这个板块,包含有小故事、有寓言故事、有伟人的故事等等,这些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更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好习惯,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现在班班有图书角,上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书籍,这些书籍正等着学生去探索、挖掘其中的奥秘呢,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 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对事物的表达
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准确、详细地表达某个事物却很难。“统编版”教材中,每隔一个单元就有“口语交际”,如“注意说话的语气”、“长大以后要做什么”、“图书借阅公约”等等,这些主题更加贴切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通过思考,让学生学会表达,能够流利、正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
我们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兴趣更浓。我们还要从课内到课外,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实践生活和学习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