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壮语的壮文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壮族语言与文字的发展,于五十年代制定通过《壮文方案》并在壮族地区推广使用,曾一度受到壮族人民的欢迎。50年代老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搀杂西里尔字母以及自创字母,80年代后壮文全部采取26个拉丁字母形式。拉丁壮文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壮语武鸣语音为标准音。
属汉藏语系中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原称僮语。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各分几个土语)。北部方言分布很广,使用人数占壮族人口的70%,北部方言无送气辅音,南部方言有送气辅音。壮语除单纯辅音还有腭化、唇化辅音;有 6个元音韵母和9个韵尾。单元音韵母都是长元音,带韵尾时有长短元音的对立。有6个舒声调和2个促声调,促音调往往又因元音长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值。壮语没有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名词的修饰语一般在名词后面,只有数量修饰语(“—”除外)在被修饰语的前面,指示词都在句子的最后面。句子中主语在谓语前面,宾语和补语都在动词后面。在没有正式通行的文字以前,壮族人使用一种类似汉字的方块壮字来记录民歌、人名和地名等,但这种方块壮字没有经过系统整理,各地不尽一致。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81年修改后全部采用拉丁字母。
壮族的拼音文字。用拉丁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的语言为标准音,创制壮文。根据决决定,1955年12月制订了壮文方案,经过2年的试行、修改后于1957年由政务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修改,把夹杂的非拉丁字母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词为书写单位,移行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音节。拼音壮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着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
㈡ 壮文的历史发展
方块壮字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成形阶段、流传阶段、盛行阶段: 方块壮字成形之前,壮族先民曾借用汉字来记录壮语,这对方块壮字的成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这种借用文字是方块壮字的雏形。据记载,这种雏形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例如扬雄《方言》中的“犩,牛也”、“(黑+虎),式八切,虎也”、“蚆,鱼也”等都是记录壮语词所用的汉字,其中“犩”是壮语的vaiz(水牛),(黑+虎)是壮语的guk(虎),“蚆”是壮语的bya(鱼)。“犩”、“(黑+虎)”后来都成了正式的方块壮字(见《古壮字字典》)。又如《后汉书·南蛮传》有“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的记载,其中“仆鉴”“独力”,千百年来一直无人知晓其义,唐太子李贤云:“仆鉴、独力,皆未详。”现代专家经过严密考评,终于发现这四个字是壮语记音用字,即:
“仆”,中古音韵地位是滂母、宥韵、开口、三等、去声、在流摄,拟音是*phiǝu。比较接近壮语表示人一类的量词的读音:boux[pou]。“鉴”,中古音韵地位是见母、鉴韵、开口、二等、去声、在咸摄,拟音是*kam。比较接近壮语的gamj[ka:m](岩洞)。“仆鉴”组合起来的壮语音义就是bouxgamj(住在岩洞里的人)。这个词的意义体现了一部分壮族先民穴居的特点。《隋书》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獽,曰俚,曰獠,曰竾,俱无君长,随山洞面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
“独”,中古音韵地位是定母、屋韵、合口、一等、入声、在通摄拟音是*k。比较接近壮语中表示动物一类的量词z[tu]。“力”,中古音韵地位是来母、职韵、开口、三等、入声、在曾摄,拟音是*liǝk。比较接近壮语的lwg。“独力”合起来的壮语音义就是zlwg——孩子。虽然壮语的z一般用于表示各类动物的名词之前,但有时为了修饰上的需要,也可以用于表示各类人的名词之前。这句“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就可以解释为“扎起洞人一样的发结,穿上孩子一样的衣服。”
“仆”“独”“力”后来也进入了壮语方块字的系统,分别成为壮语boux、z、lwg、的记录符号(见《古壮字字典》),而且在此 上还造了新字,如“口+独”——doeg象声词,“独+下”——doek落,“独+禾”——dok榨,“劧”——lik剥,“釛”——lit戒指,“子+力”——lwg子女等。 直至在后来被人称为壮族史上第一部公之于世的以方块壮字书写壮族民歌的集子《粤风·僮歌》中,仍保留大量的早期人们借用汉字记录壮语词的痕迹。例如:
原文字:宽介留么妹?
宽的歌智广。
宽介留么妹?
宽解闷双巡。
壮语:Fwen gaiqlawz ma nuengx?
Fwen dwg gociqgvangj.
Fwen gaiqlawz ma nuengx?
Fwen gaijmbwq song coenz.
汉义:唱什么呀妹?
唱个智广树。
唱什么呀妹?
唱个消愁曲。
可见,早期的壮语记音汉字是方块壮字的前身,它至少萌芽于汉代。 方块壮字以汉字的读音去记录壮语词的读音,难于达到准确性,因为汉语语音和壮语语音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两者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用前者去记录后者,必然有误差,而这种误差则使文字失掉科学性。
由于方块壮字上述的缺点,使它在公共场合很难有立足之地,只能囿于民间小范围内流行,不为历代政府和学校所采用,这就限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全民族通用的文字。
不过,这些壮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所以使用的人也不太多。
㈢ 请你吃饭 壮语文字怎么写
我是壮族,壮语的文字是在1950年代,中国政府帮助壮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但壮文一直没有能正式的进入到壮族地区的学校教育系统,没有进入到壮族孩子的课堂。壮文基本就是某种政治需要的摆设品。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你要书写准确的话有一定的困难性,而且由于这种文字没有规范,各地写法不一,所以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这对于辨认识别就更困难了。
㈣ 关于壮族语言的由来
壮语简介
壮族作为一个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语言——壮语。壮语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美语言,它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共同的生活、生产和斗争中创造的。由于长期与汉人相处,壮语不断地吸收汉语的用语来丰富自己。但壮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护自己的语言,所以壮语在基本语汇和基本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壮族后来分布到西南不少地方,语言都是大同小异,语根词汇变化很少。
按国内一般的观点认为,壮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不过壮语系属问题仍旧有争论,国外的观点大都认为属于台-加岱语系,鉴于同源词是亲属语言的唯一证据,属于台-加岱语系的观点是比属于汉藏语系要有根据的。壮语大致可分南北两大方言,十二个土语区,但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看其内容的一致性还比较大。其内部分支如表:
邕北土语
红水河土语
柳江土语
桂北土语
右江土语
桂边土语
邱北土语
连山土语
邕南土语
左江土语
德靖土语
砚广土语
文麻土语
壮族文字由来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揪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
本源书和土俗字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借此得以保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壮文是在本世纪5O年代创造的。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文字。
古壮字 壮语称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称土俗书、土俗字、方块壮字,现定名为古壮字。它主要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土俗字产生的年代,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这些已成为形、声、义统一的、结构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运用更加广泛,据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所着的《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今姑记临桂数字。虽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长也。□同(音稳),坐于门中,稳也。□(大+坐)(亦音稳),大坐亦稳也。□(亻+小)(音袅),小儿也,□(不+大)(音动),人瘦弱也。□(不+生)(音终),人亡绝也。(石+打)(音腊),不能举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闩月(音撺),门横关也。他不能悉纪。余阅讼牒二年,习见之。"关于土俗字的字形及其应用,宋代庄禅的《鸡肋篇》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书也有所记载。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为壮族民间的书面文学用字。清初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推官吴淇的《粤风续九》中,采录有俍、壮的"扇歌"、"担歌"和"巾歌",即壮族男女把情歌写在扇面,刻在扁担和织(绣)在花巾上以此为信物,相赠定情。并称其"文如鼎彝,歌与花鸟相间,字亦如蝇头"。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编写的歌本数以箱计。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8《刘三蛆》条中说:"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瑶、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产生于明代,流传于右江河谷的二万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传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西宜山县安马乡古育村廖士宽墓的诗碑,全用土俗字写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脚体壮歌共120行,生动而详尽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凉的情景。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多用土俗字记录并流传。在壮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土俗字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拼音壮文 壮族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的语言为标准音,创制壮文。根据决决定,1955年12月制订了壮文方案,经过2年的试行、修改后于1957年由政务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号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词为书写单位,移行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音节。拼音壮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着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
㈤ 我国什么时候批准壮族地区使用状文
老壮文(19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为壮语发明了一套用拉丁字母书写,并加上数个特殊字符去标示壮族特有的发音和音调的壮文方案。这套字母方案一直在全国通用:不单只广西境内的官方机构都挂有汉、壮双语的门牌,人民币上亦印有这种新文字书写的发行方中国人民银行及面额。
新壮文(1982)
到了1980年代后期,由于壮文的特殊字符在当时的计算机水平来说,对壮文信息化造成了妨害,政府又修订原有的壮文,将特殊字符用两个拉丁字母来标示,并将一些罕用的字母当作标调符号使用。这就是现时的壮语文字。在新版的人民币上亦采用了新版本的壮语文字。
㈥ 壮族文字的由来及发展
壮语简介 壮族作为一个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语言——壮语。壮语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美语言,它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共同的生活、生产和斗争中创造的。由于长期与汉人相处,壮语不断地吸收汉语的用语来丰富自己。但壮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护自己的语言,所以壮语在基本语汇和基本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壮族后来分布到西南不少地方,语言都是大同小异,语根词汇变化很少。 按国内一般的观点认为,壮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不过壮语系属问题仍旧有争论,国外的观点大都认为属于台-加岱语系,鉴于同源词是亲属语言的唯一证据,属于台-加岱语系的观点是比属于汉藏语系要有根据的。壮语大致可分南北两大方言,十二个土语区,但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看其内容的一致性还比较大。其内部分支如表: 邕北土语 红水河土语 柳江土语 桂北土语 右江土语 桂边土语 邱北土语 连山土语 邕南土语 左江土语 德靖土语 砚广土语 文麻土语 壮族文字由来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揪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 本源书和土俗字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借此得以保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壮文是在本世纪5O年代创造的。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文字。 古壮字 壮语称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称土俗书、土俗字、方块壮字,现定名为古壮字。它主要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土俗字产生的年代,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这些已成为形、声、义统一的、结构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运用更加广泛,据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所着的《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今姑记临桂数字。虽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长也。□同(音稳),坐于门中,稳也。□(大+坐)(亦音稳),大坐亦稳也。□(亻+小)(音袅),小儿也,□(不+大)(音动),人瘦弱也。□(不+生)(音终),人亡绝也。(石+打)(音腊),不能举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闩月(音撺),门横关也。他不能悉纪。余阅讼牒二年,习见之。"关于土俗字的字形及其应用,宋代庄禅的《鸡肋篇》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书也有所记载。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为壮族民间的书面文学用字。清初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推官吴淇的《粤风续九》中,采录有俍、壮的"扇歌"、"担歌"和"巾歌",即壮族男女把情歌写在扇面,刻在扁担和织(绣)在花巾上以此为信物,相赠定情。并称其"文如鼎彝,歌与花鸟相间,字亦如蝇头"。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编写的歌本数以箱计。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8《刘三蛆》条中说:"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瑶、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产生于明代,流传于右江河谷的二万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传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西宜山县安马乡古育村廖士宽墓的诗碑,全用土俗字写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脚体壮歌共120行,生动而详尽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凉的情景。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多用土俗字记录并流传。在壮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土俗字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拼音壮文 壮族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的语言为标准音,创制壮文。根据决决定,1955年12月制订了壮文方案,经过2年的试行、修改后于1957年由政务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号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词为书写单位,移行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音节。拼音壮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着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
满意请采纳
㈦ 壮语的介绍
壮语又称“壮话”,狭义指的是壮族的母语。因地域划分有不同民族称呼,其语言亦然。壮语和贵州布依族的布依语、越南岱依族、侬族的岱依语、侬语,实际上是同一门语言,是世界上跨境语言之一。与海南省的临高人的临高话有一定的亲缘性。壮语是中国和越南使用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流通于广西、云南、贵州、越南北部等地,是壮族聚居各族人民日常交流用语。新中国成立前,因交通落后等问题,壮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均以各地壮语方言交流为主。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各地交流增多,汉语使用频率增加,短短几十年岁月壮语在城市地区逐渐衰退。2000年后壮语保留较完好的村镇等区域也受到极大冲击。保护壮语已成广西各族青年共识。壮语为分析语,有声调,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台语支(壮泰语支)。壮语在1957年以前的文字系统是古壮字,是一种借用汉字的音、意和偏旁部首创造的一种文字系统。主要用于宗教人员记录经书和山歌手记录山歌等。1957年,在国家的关怀下,政府主持创造了一套用拉丁字母书写,并加上数个特殊字符去标示壮族特有的发音和音调的壮文方案。后由于壮文的特殊字符在当时的计算机水平来说,对壮文信息化造成了妨害,1981年政府制定修改后,最终形成了以26个拉丁字母书写的《壮文方案(修订案)》。现代壮语有标准语(书面语)和方言之分。标准语以武鸣语音为标准音、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的现代通俗的壮语口语为语法规范,但标准壮语并不完全等同于武鸣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