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三年级下册语文向陨石提问怎么提

三年级下册语文向陨石提问怎么提

发布时间:2022-08-09 12:11:16

⑴ 埙石的资料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天外来客埙石.

课外资料:

一、陨石概述

陨石(meteorite)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程碎块飞快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物质,也称“陨星”。大多数陨石来自于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小部分来自月球和火星。陨石大体可分为;石质陨石,铁质陨石,石铁混合陨石。每类陨石下面又有它们的子项。月球陨石可分为火山岩和沉积岩两大类,月球玄武岩是构成月球的主要岩石之一,颜色为黑色,白色,暗紫色,紫红色,绿色,墨绿色,灰绿色,黄色,棕黄色,混合色等。成斑状结构的构造和杏仁构造并存在黑云母。月球陨石中常见的硫化物有陨硫铁,黄铁矿,黄铜矿,方黄铜矿,硫镍铁矿,及尚不清楚的矿物。属火山岩的月球陨石表面呈现的透明状熔壳,是月岩中的透明物质经高温熔融后形成的。其它熔融现象如:熔壳,熔流纹,熔流线,槽沟,熔蚀坑,和定向坠落形成的棱角都十分明显。月球陨石的透明状熔壳特征,是判断月球陨石标志。因坠落地球时间太久,遭严重风蚀的月球火成岩陨石,失去透明状熔壳的可能性会大增,通常这种现象不会影响对月球陨石的最终确认。月球陨石中常见成粒状,块状的聚片双晶集合体斜长岩及微班熔融角砾岩。颜色为,无色,白色,暗灰色,肉红色,粉红色,黄色,浅黄色,绿色,显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板状或扁柱状的单晶常为白色,板状单晶内可见针状橄榄石存在。月球陨石中具有角砾斜长岩的特征,是确认月球陨石的重要科学依据。

二、着名陨石

1906年的瑞典曾经发现了一块镍铁陨石,并为它取名为Muonionalusta。 瑞典Muonionalusta陨石切片 晶型纹精工手表曾精心制作了一款名为《铁臂阿童木陨石表》的工艺品,这款表的表盘就是用高科技将这块陨石切片后制成。这块陨石的切面上有着天然、特殊的纹理即“维斯台登构造”,在表面上呈现出来的花纹即时尚又古朴,这是当初行星冷却时,每一百万年冷却一度形成的特殊结构,即八面体晶型结构。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尊有着1000年历史的陨石佛像,重10公斤,高大约24厘米。实际上,一支纳粹远征队早在1938年就发现了这尊佛像。研究发现这尊佛像由一块罕见的镍铁陨石雕成。所代表的文化据信介乎佛教和前佛教时期的苯教文化之间,所刻画的佛是毗沙门天王,即北方的多闻天王,在西藏被称之为“藏巴拉”。铁佛是已知唯一一尊使用陨石雕成的人形雕像,价值不可估量。

这尊佛像最初是1938年由纳粹的一支远征队发现的。研究发现这尊佛像由陨石雕成

三、陨石特性

陨石的平均密度在3~3.5间,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陨铁密度为 7.5~8.0,主要由铁、镍组成;陨铁石成分介 陨石于两者之间,密度在5.5~6.0间。陨星的形状各异,最大的陨石是重1770千克的吉林1 号陨石,最大的陨铁是纳米比亚的戈巴陨铁 ,重约60吨;中国陨铁石之冠是新疆青河县发现的“银骆驼”,约重28吨[1] 。陨石是来自地球以外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碎片,绝大多数来自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少数来自月球(40块)和火星(40块)。全世界已收集到4万多块陨石样品,它们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石陨石(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铁陨石(铁镍合金)、和石铁陨石(铁和硅酸盐混合物)。有各种样式的。

四、陨石形成

陨石在高空飞行时,表面温度达到几千度。在这样的高温下,陨石表面融化成了液体。后来由于低层比较浓密大气的阻挡,他的速度越来越慢,融化的表面冷却下来,形成一层薄壳叫“熔壳”。熔壳很薄,一般在1毫米左右,颜色是黑色或棕色的。在熔壳冷却的过程中,空气流动在陨石表面吹过的痕迹也保留下来,叫“气印”。气印的样子很像在面团上按出的手指印。 熔壳和气印是陨石表面的主要特征。若是你看到的石头或铁块的表面有这样一层熔壳或气印,那你可以立刻断定,这是一块陨石。 但是落下来的年代较长的一些陨石,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和雨淋,熔壳脱落了,气印也就不易辨认出来了,但是那也不要紧,还有别的办法来辨认。 石陨石的样子很像地球上的岩石,用手掂量一下,会觉得它比同体积的岩石重些。石陨石一般都含百分之几的铁,有磁性,用吸铁石试一试便会感到。另外,仔细看看石陨石的断面,会发现有不少的小的球粒。球粒一般有1毫米左右,也有大到2~3毫米以上的,90%以上的石陨石都有这样的球粒,它们是陨石生成的时候产生的。是辨认石陨石的一个重要标记。 铁陨石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镍。其中,铁占90%左右,镍的含量一般在4~8%之间,地球上的自然铁中镍的含量一般不会有这么多。

在铁陨石上切割一个断面,磨光后,用5%的硝酸酒精侵蚀,光亮的端面会呈现出特殊的条纹,像花格子一样。这是因为铁陨石本身成分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含镍量多些,有的地方少些,含镍量多的部分,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酸腐蚀,而含镍量少的部分受酸腐蚀后,变得粗糙无光泽,这样就由这些亮的和暗的部分组成了花格子一样的条纹。除了极少数含镍量特多的陨石外,都会出现这些条纹。这是辨认铁陨石的一个主要方法。 石铁陨石极少见,由石和铁组成,它含有大致相等的铁和硅酸盐矿物。 在3类陨石中,石陨石最多,1976年3月8日,在我国吉林省吉林地区降落的一场大规模的陨石雨,便是一次石质的球粒陨石雨。这次陨石雨散落的范围达四、五百平方公里,搜集到的陨石有一百多块,总重量在2600公斤以上。其中,最大的一号陨石重177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搜索到的最重的一块石陨石。第二位的是美国诺顿石陨石,重1079公斤。 铁陨石比石陨石要重的多,最重的一块在非洲纳米比亚,名字要戈巴陨石,有60吨重。在我国新疆的一块大陨铁重30吨,是世界的第三位。

五、陨石起源

人们在观察中发现,在太阳系的行星,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有一条小行星带,它就是陨石的故乡,这些小行星在自己轨道运行,并不断地发生着碰撞,有时就会被撞出轨道奔向地球,在 金格铁陨石雕刻的佛像进入大气层时,与之摩擦发出光热便是流星。流星进入大气层时,产生的高温,高压与内部不平衡,便发生爆炸,就形成陨石雨。未燃尽者落到地球上,就成了陨石。陨落在吉林桦甸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上的陨石雨就是这样形成的。其中“1号陨石”落到永吉县桦皮厂附近,遁入地下6米多,升起一片蘑菇云,它产生的震动相当于 6.7级地震,附近房中的家具都倾倒了,杯碗都摔碎了。这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啊!可是更有甚者,那是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上空爆炸的陨石,不但把一百里以外居民住宅楼的玻璃震碎,而且使方圆三十里的森林化为灰烬,在爆炸的中心区树林还没来得及燃烧就已炭化,并且呈辐射状向外倒去;在其正下方的几棵“炭树”竟然直立着,原因是当时产生的高压使其变得坚固,那颗陨石爆炸时,连傍晚的莫斯科也如同白昼,可见,当时的情景是多么可怕。其实,比较起来,这也算不得什么。人们先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现了一个深170米,直径1240米的陨坑;在南极还有直径达300公里的大陨坑。在大西洋中部竟发现了直径达1000多公里的巨形陨坑,可以想象出,在它们陨落的一刹那间是怎样宏大而可怕的景观啊!

科学家们说,我们地球每天都要接受5万吨这样的“礼物”。它们大多数在距地面10到40里的高空就已燃尽,即便落在地上也难找到。它们在宇宙中运行,由于没有其它的保护,所以直接受到各种宇宙线的辐射和灾变,而其本身的放射性加热不能使它有较大的变化。所以它本身的记录是可靠的。对于它的研究范围有着相当广阔的领域,比如高能物理,天体演变,地球化学,生命的起源。

在含碳量高的陨石中还发现了大量的氨、核酸、脂肪酸、色素和11种氨基酸等有机物,因此,人们认为地球生命的起源与陨石有相当大的关系。

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大的铁陨石是非洲纳米比亚的戈巴(Hoba)铁陨石,重约60吨;其次是格林兰的约角1号铁陨石,重约33吨;我国新疆铁陨石,重约28吨,是世界第三大铁陨石;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是吉林陨石,以收集的样品总重为2550公斤,吉林1号陨石,重1770公斤,是人类已收集的最大的石陨石块体。

另外,还有一种陨石被称为“玻璃陨石”,它呈黑色或墨绿色,有点象石头,但不是石头;有点象玻璃,但它是一种很特别的没有结晶的玻璃状物质。它的形状五花八门,一般都不大,重量从几克到几十克。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玻璃陨石有几十万块,而且另人奇怪的是它们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关于玻璃陨石的来源和成因还没有定论。

⑵ 三年级语文课本月球之谜课文中的未解之谜有哪些

月球起源之谜
编辑

对于月球的起源,科学家提出3种理论,它们全都有缺陷,但是"阿波罗"计划却有助于证明,其中看来可能性最小的理论是最佳理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和地球一起,于46亿年以前,从一团宇宙尘埃中生成的。另一种理论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也许是从太平洋地区"抠"出去的。然而"阿波罗"登月探险的结果表明,地球和月球的结构成份差别很大,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另一种假说 ,即"俘获说"。他们认为,月亮是偶然闯入地球引力场,而被锁定在目前的轨道上。可是,要从理论上解释这一过程的机制,难度相当大。因此,上述3种理论全都难以站得住脚。正如罗宾·布列特博士所称:"要解释月球不存在,要比解释月球存在更容易些。"
2月球年龄之谜
编辑

令人惊异的是,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经分析发现其中99%的年龄要比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更加年长。阿姆斯特朗在"寂静海"降落后拣起的第 一块岩石的年龄是36亿岁。其他一些岩石的年龄为43亿岁、46亿岁和45 亿岁——它几乎和地球及太阳系本身的年龄一样大,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年。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年龄为53亿岁的月球岩石。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古老的岩石都采自科学家认为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区域。根据这些证据,有些科学家提出,月球在地球形成之前很久便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月球土壤的年岁比岩石年岁更大之谜。
月球古老的岩石已使科学家束手无策,然而,和这些岩石周围的土壤相比,岩石还算是年轻的。据分析,土壤的年龄至少比岩石大10亿年。科学家认为这些土壤是岩石粉碎后形成的。但是,测定了岩石和土壤的化学成份之后,科学家发现,这些土壤与岩石无关,似乎是从别处来的(月球上有很多陨石坑,有可能是陨石粉碎之后形成的土壤)。
当巨大物体袭击时,月球发声之谜。
在"阿波罗"探险过程中,废弃的火箭第三节推进器撞在月球表面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文件记载,“每一次这样的响声,听起来仿佛是一个大铃铛的声音。” 当登月人员降落在颜色特别黑的平原上时,他们发现要在月球表面钻孔十分困难。土壤样品经分析后发现,其中含有大量地球上稀有的金属钛(被用于超音速喷气机和宇宙飞船上);另一些硬金属,如锆、铱、铍的含量也很丰富 。科学家觉得迷惑不解,因为这些金属只有在很高的温度——约华氏4500度下,才会和周围的岩石融为一体。
3不锈铁之谜
编辑

月面岩石样其中还含有纯铁颗粒,科学家认为它们不是来自陨星。苏联和美国的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更加奇怪的现象:这些纯铁颗粒在地球上放了7年还不生锈。在科学世界里,不生锈的纯铁是闻所未闻的。
4月球放射性之谜
编辑

月亮中厚度为8英里的表层具有放射性,这也是一个惊人的现象。当"阿波罗 15"的宇航员们使用温度计时,他们发现读数高得出奇,这表明,亚平宁平原附近的热流的确温度很高。一位科学家惊呼:“上帝啊,这片土地马上就要熔化了!月球的核心一定更热。”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月心温度并不高。这些热量是从月球表面大量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可是这些放射性物质(铀、铊和钚)是从哪里来的?假如它们来自月心,那么它们怎么会来到月球表面?
5干燥的月球上的大量水气之谜
编辑

最初几次月球探险表明,月球是个干燥的天体。一位科学家曾断言,它比“戈壁大沙漠干燥100万倍。” “阿波罗”计划的最初几次都未在月球表面发现任何水的踪迹。可是"阿波罗15"的科学家却探测到月球表面有一处面积达100平方英里的水气团。科学家们争辩说,这是美国宇航员废弃在月亮上的两个小水箱漏水造成的。可是这么小的水箱怎能产生这样一大片水气?当然这也不会是宇航员的尿液——它直接喷射到月球的天空中。看来这些水气来自月球内部。
6月球表面呈玻璃状之谜
编辑

"阿波罗"的宇航员们发现,月球表面有许多地方覆盖着一层玻璃状的物质, 这表明,月球表面似乎被炽热的火球烧灼过。正如一位科学家所指出的:“月亮上铺着玻璃。” 专家的分析证明,这层玻璃状物质并不是巨大的陨星的撞击产生的,有些科学家相信,这是太阳的爆炸——某种微型新星状态——产生的后果。
7月亮的磁场之谜
编辑

早先探测和研究表明月球几乎没有磁场,可是对月球岩石的分析却证明它有过强大的磁场。这一现象令科学家大惑不解,保罗·加斯特博士宣称:“这里的岩石具有非常奇特的磁性……完全出乎我们意料。” 如果月球曾经有过磁场,那么它就应该有个铁质的核心,可是可靠的证据显示,月球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核心;而且月亮也不可能从别的天体(诸如地球)获得磁场,因为假如真是那样的话,它就必须离地球很近,这时它会被地球引力撕得粉碎。
月球内部神秘的“物质聚集点”之谜
1968年,围绕月球飞行的探测器首次显示,月球的表层下存在着"物质聚集结构"。当宇宙飞船飞越这些结构上空时,由于它们的巨大引力,飞船的飞行会稍稍低于规定的轨道,而当飞船离开这些结构上空时,它又会稍稍加速,这清楚地表明这物质聚集结构的存在,以及它巨大的质量。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结构就像一只牛眼,由重元素构成,隐藏在月球表面"海"的下面。正如一位科学家所称:“看来谁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对付它们。”

⑶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可以提什么问题

可以就新一学期语文学科的学习提出一些问题,或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
例如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相同之处,相同之处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情趣,不同之处,一个繁忙的劳动场面,另一个是从质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托并做细,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⑷ 天外来客陨石最后一段感受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了解关于陨石的知识,学会围绕问题进行自主阅读、探究,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学习质疑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陨石吗?
生1:陨石也叫陨星。
生2:陨石是来自宇宙的一种石头,含有化学元素。
生3:……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天外来客——陨石》。这里,老师要强调一下这个“陨”字。读音为“yǔn”,大家跟我一起写这个字。(生书空)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刚才朗读,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标题与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标题有什么不同呢?
生1:标题用了拟人手法,把陨石比作天外来的客人。
生2:标题中有一个破折号。
师:你真细心!破折号的用途有很多,可以表示声音的延长、表示解释说明、表示说话中断等等。谁能告诉大家破折号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生:解释说明,说明了天外来客就指的是陨石。
师:非常好。同学们,看到这首诗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生1:为什么把陨石叫做天外来客呢?
生2:陨石是什么样子的?
生3:陨石是怎么来的?
生4:这首诗要告诉我们哪些有关陨石的知识?
……
〔评析〕
紧扣课题,引导学生了解陨石、学习“陨”字和破折号的用法,自然而然地把课外知识和课内知识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指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既为学文创设条件,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梳理问题,自主学习
师:问题是思维的发端,我发现同学们很会提问题,你们提出的问题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陨石是什么样子?陨石是怎么来的?陨石有哪些知识?这些问题就是诗中的主要问题,请同学们走进诗中,一边 认真地读,一边寻找问题的答案。读的过程中,用笔标注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师巡视,相机指导。
师:诗读完了吗?请小组长带领组员互教不认识和不好写的字。
生: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通过课前预习和刚才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学,还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没有。
师:有哪些字不好写,我们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呢?
生1:我觉得“默”字不好写,左边是一个“黑”,右边是“犬”,容易把“犬”字上的一点忘了。
师:同学们拿起手和小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字。(生书空)
生2:“忆”是一个形声字,左边是竖心旁,右边是甲乙丙丁的乙。
生3:我认为“镍”字难写。
师:这个字老师也不太会,我们请小老师给大家教一教。
生4:镍,读niè,左右结构金字旁。右边上面是自己的“自”,下面是木头的“木”。
师: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多音字呢?
生齐答:有,“的”就是多音字。
师:它有哪些读音呢?我们说一个读音组一个词语。
生1:dí,的确。
生2:dī,的士。
生3:dì,目的。
生4:de,好的。
师:同学们生字学得很认真!这些字的作用可大了,把他们一个个放入课文中就变成了一首美丽的诗。学会了字词,诗一定读得不错,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生:齐读诗。
师:刚才大家读得真流畅,声音也很洪亮,要是再把自己的感悟投入进去,就会读的更好。还想读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陨石是什么样子?”、“陨石是怎么来的?”、“陨石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从诗中能不能得到解答。请你再画出从哪儿可以看出陨石的样子,哪儿告诉我们陨石怎么来,哪儿告诉我们陨石的知识?读完、做完后先在小组交流。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请“梦想组”的3号同学回答,你们组找到了什么问题的答案?
生1:我们组找到了“陨石是什么样子”的答案。陨石是一块石头,也是一颗星星。
师:在诗中的第几小节呢?
生1:第一至二小节(教师相机板书,帮助学生梳理)。
师:很好,你们组很会学习!还有哪些小组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生2:我们组找到了陨石是怎么来的。原来是在宇宙里沿着自己的轨道航行,当它和大气接触的时候放射出强光,落到地球上。是诗的第三到第五小节(教师相机板书 )。
生3:我们小组了解了有关陨石的知识。它含有丰富的铁和镍,它很坚硬,由物质构成。在诗的第六至第九小节(教师相机板书)。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看来只要认真读诗,就一定会有收获!我们看看最后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内容呢?
生:陨石是宇宙派来的信使。
生:让我们知道了它过去的行踪。
师:对,最后一节就是想告诉我们,陨石像信使一样向我们介绍着它的过去。
〔评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当学生提出问题后,及时帮助学生梳理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走进诗歌进行自主阅读,学会生字词、熟读诗歌,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主要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许多提出问题而置之不理的课堂教学相比,老师的梳理问题很关键,因为它既帮助学生抓住了文本的核心,潜移默化地教学生学会质疑;又真正的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进行自主阅读、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有了被尊重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的感觉,自然学得积极主动。
三、引导朗读,读中感悟
师: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诗,了解每节诗的内容,男女生分节竞赛朗读,看看谁读得更好。
(男女生分读)
师:这一次读得真不错,比上次更有韵味了。男生要是再加入一些自己的情感会更棒!
师:下面,小组内互相竞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更有节奏和韵味。
(生小组内互读,师相机指导)
师:刚才大家读得真专注,哪个小组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寒冰组”齐读)
师:你们发现“寒冰组”读的时候优点在哪里?
生:我觉得他们组声音很洪亮,读得很流畅。
生:而且很有感情,尤其是“它沉默着,那么安静”一句,读得很轻,真的给人很安静的感觉。
师:哦,你听得很认真,也很会欣赏,谢谢你!哪个小组有信心和“寒冰组”比一比?
(“爱国组”齐读,生互评)
师:同学们,你们越读越好了,读诗就是要静静的、用心走进诗歌的意境,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评析〕
朗读既是语文学习的方法,也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对于诗歌,老师通过小组比赛朗读、评价的策略,把朗读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希望他们通过朗读走进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美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四、背诵听写,检测提高
师:刚才小组读的各有千秋,通过朗读,我们更明白了我们刚才解答的问题,就是诗的主要内容,也是作者的写作思路。 这也是我们背诵这首诗的思路。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背诵。
生:学生练习背诵
师:谁愿意背前三节给大家听呢?
生1:背前三节
师:背的不错,认真流畅。我们一起试着背背全诗。
生:集体背诵
师:今天,如果还有没背过的同学请一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背会,下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陨石的。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我们检测一下今天学习的生字。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默默、派来、曾经、的确、宇宙、回忆……
生:静静地听写
师:写完后,小组长批阅并改错,全对的小组请举手。好!给“雷锋组”、“书香组”各加5分,希望各学习小组继续努力。下课!
〔评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新课标的定义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学就是要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教学与别的学科不同的就是要教给学生语文的东西。本节课指导学生朗读完诗歌后,及时教给学生背诵诗歌的方法、让学生背诵,及时检测今天所学的生字词,看似简单,却真正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因为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首先得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会写语言文字,尤其在第一课时要多给学生读、思、听、写的实践,引导他们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自主建构。

⑸ 小学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这个故事对我很有启发我发现的问题是怎么写

奇怪的大石头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李四光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的一块孤零零的巨石旁边捉迷藏,时间渐久,李四光对巨石的由来产生了疑问,但是老师和父亲没能解答他的疑问。直到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国以后,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从秦岭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本文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李四光的问题很有逻辑性,从中可以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综观全文,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着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二是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写具体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着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历史、平整、推动、旅行、专门、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三、教学建议 1.课文中涉及到第四纪冰川活动的许多地质学知识,为了便于学生领会和理解,如果有条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冰川活动资料,也可以根据有关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搜集有关李四光的材料。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6个,读音难点主要有“震”(翘舌音)、“坑、秦、震”(“坑”属后鼻音、“秦、震”属前鼻音)。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或者根据班级学生的姓氏识记“秦”。 可以把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秦”为“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着、藏、究、震”为“上小下大”的上下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此外,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旅”和“旋”易混,“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 3.本文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了李四光积极思考、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教学中可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1)初读课文,目的有二:一是初步了解内容;二是请学生边读边想,自己玩过的捉迷藏与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事件之中,同时引导学生领会李四光是如何在玩中思考的。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李四光与同学玩捉迷藏对巨石由来产生疑问;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原因;回到家乡考察,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2)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为促使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首先是因为石头的“大”,才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老师讲到了石头的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李四光并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于是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要是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是为什么没有呢?对此,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这又进一步表明了石头的怪──大人也不知道。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的思考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明确,李四光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可提醒学生注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学生在结合上下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进行理解、探讨、交流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通过课文所描写的事件,懂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着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着求索写具体的。 4.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词语。如,对于“突兀”的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突兀”在这里指的是巨石,巨石能够把人的身影挡住,说明它又大又高,可见“突兀”是指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个地方。再如对“严严实实”的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这个词语既形容李四光藏得好,不易被人发现,同时也说明这块石头的巨大。 5.朗读,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特别是问话和答话。本文的问话和答话较多,譬如,“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是谁”和“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问话和答话的焦点,在朗读时应该加重语气。此外,还应注意关键词语的朗读。如,“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带点的词句表明了李四光最终揭开巨石的由来之谜,也应该加重语气来读。 6.课后的第二、三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解决。对于学生要交流的感想,主要侧重在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着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两个方面。学生如能感悟到有关其他方面内容,也要给予肯定。第三题,学生填空后,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的。李四光善于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对别人的解答,不轻信,不盲从,刨根问底,追本穷源,具有不找到正确答案誓不罢休的执着精神。除此之外,课后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词句的积累。 课后安排的“资料袋”,它展示了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在以课文为基础拓展什么知识与如何拓展两个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和方式,为学生深入理解本课内容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教师可以此为基础,继续鼓励、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李四光的资料,为本组的“口语交际”训练做好准备。 四、参考资料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黄冈人。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员地质研究所所长。建国后任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等。中科院地学部委员。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李四光曾从事(tíng)科化石和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1921年,他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3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撰写了经典名着《冰期之庐山》,划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40年代考察了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述冰川遗迹和冰期划分的论着。5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区鉴定了多处冰川遗迹,并在60年代初亲自规划和主持全国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 李四光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行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指导了我国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为我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着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地质学:研究构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科。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作冰川。 秦岭:横亘于陕西省中部偏南。东西走向。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地理上南北方分界线的一部分。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米。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指长江干支流的集水范围,亦即集水面积,通称流域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8%,流经15个省(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2个自治区(西藏、广西)和2个直辖市(上海、重庆)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长江流域的自然分界线,北以巴颜喀拉山、西倾山、岷山、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淮阳丘陵等与黄河和淮河流域为界;南以横断山脉的云岭、大理鸡足山、滇中东西向山岭、乌蒙山、苗岭、南岭等与澜沧江、元江(红河)和珠江流域为界;东南以武夷山、石耳山、黄山、天目山等与闽浙水系为界;长江源头地区的北部以昆仑山与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为界;西部以可可西里山、乌兰乌拉山、祖尔肯乌拉山、尕恰迪如岗雪山群与藏北羌塘内陆水系为界;南部以唐古拉山与怒江流域为界;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平坦,水网密布,与淮河流域难以分界,通常以通扬运河附近的江都至拼茶公路为界;长江三角洲南部以杭嘉湖平原南侧丘陵与钱塘江流域为界。长江流域轮廓,像两端窄、中部宽的菱角,介于东经90°33′至122°25′,北纬24°30′至35°45′之间,东西直距3 000公里以上,南北宽度除江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一般均达1 000公里左右。因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从某种意义说,淮河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如加上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面积则接近200万平方公里。 第四纪冰川:约25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里,高纬度地区曾广泛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气候也异常寒冷,人们将处于这个时代的冰川称为第四纪冰川。 遗迹: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⑹ 二年级语文或者是三年级语文学过地壳吗

在三年级语文中会学到和地壳和地质天文有关的知识。
例如:陨石是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 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壳(Earth Crust),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震波的研究判断,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连续圈层。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所以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另一种说法,整个地壳都是硅铝层,因为地壳下层的铝含量仍超过镁;而地幔上部的岩石部分镁含量极高,所以称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

⑺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五课琥珀或最后一次自然段怎么提问

《琥珀》一课可以这样提问题:
针对内容方面:
1、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哪些阶段?
2、琥珀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3、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4、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
5、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
6、科学家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针对用词方面也可以提:
如:第一自然段为什么用“约莫”这个词?不用行不行?

⑻ 陨石的意思是什么小学语文

陨石是从行星际空间穿过地球大气层而陨落到地球表面上的天然固态物体。

⑼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课后问题,88页小练笔怎么写

摘要 每当九月来临,桂花的枝上就会挂很多米粒大小的黄花,她清香扑面。

阅读全文

与三年级下册语文向陨石提问怎么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94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625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57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27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110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52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9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63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27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25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72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93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86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4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57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91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64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697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