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小学如何落实教语文

小学如何落实教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06 12:44:24

1. 如何教好小学语文

2.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小学语文要素

小学老师在讲语文一篇课文时,首先带领学生通读,讲解难字难词,提示学生分好段,讲解放落意思,整篇文章中心思想。通过学习,学生应学到什么,懂什么,理解什么。希望小学语文老师要掌推好语文要素,把课上好,让学生有收获。

3.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方法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客观合理

有效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宗旨,是“灵魂”。要想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就要在总的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的具体情况,制订好客观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确保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机动实施,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实现最佳效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全面的发展。

二、落实语文教学目标的途径――言语实践

一篇文章都有其主旨,都是围绕主旨的一个有机整体,有明确的思路、清晰的线索,不是简单的字、词、句、段堆砌,而是有机组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不能各自独立,也不能剥离出来孤立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综合分析理解。汉语与英语最大的区别就是非常注重言外之意,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截然不同。言语实践是一种感悟式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细细品味语言形式中的丰富内涵。

三、做好语文教学目标评价

素质教育理论下,首先,必须摒弃唯分数至上的思想,要用新的评价工具、新的评价机制,多方位、多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其次,要积极提倡形成性评价,不唯结果,要注重过程,让评价激发师生的活力,成为促进教与学的动力。不搞一刀切,要在过程中多次评价学生,让多次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第三,要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评价个性化,评价中注重个体的参与,从而促进“自我”的内省与反思。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一、教师要有亲和力,让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二、教师要放开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放开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撒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这样就会使得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虽然,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课堂上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

三、教师要运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激活课堂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使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还可以运用竞争方法,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从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 小学低年级如何落实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5. 小学语文如何抓落实的

教师要明确,知识和能力的落实同等重要,应尽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并做好课堂落实的反思。

6.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7.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举个例子吧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该课文所处的单元安排了两项语文要素,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二是学习写日记。该课文是张秋生先生的作品,作者从儿童视角描写了秋天雨后水泥道上的发现,赞美了秋天,赞美了大自然。在课后练习题中,编者安排了五项内容。一是六个要求认读的字,十三个要求会写的字;二是“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三是“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和同学交流”;四是小练笔,“‘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五是阅读链接,阅读汪曾祺的《自报家门》片段。以上五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中,第二至第四项是对应单元语文要素的,第一项是每篇精读课文都会安排的学习任务。这几个方面的学习任务,都离不开阅读这一基本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该课,基本的路径是阅读教学活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提高审美品位的过程。由此看来,为语文要素而语文要素的学习是行不通的,必须将其融入阅读教学活动之中,在阅读实践中习得。
基于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解读以及对中年级阅读教学规律的认识,本课教学可设计安排几项教学活动。一是根据自学要求,学生自主阅读。通过自学,学生能读通课文,对秋天的美、自然的美以及语言的美有所感触;能够认读、理解以及正确书写生字词,发现自己阅读中的疑问,标画出难懂的词语。二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有效的阅读学习对话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学收获。根据课文朗读情况,对学生读错的字音,进行订正。借助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对字音、字形、字义等进行有意义的指导,让学生获得规律性的字词知识,如通过“明朗”一词的理解,梳理出可用查字词典、结合上下文、借助词素意思、换近义词等方法,为理解难懂的词语做好方法的铺垫。引导学生聚焦课文重点段落,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体会语言文字之美,以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之美。
细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会发现第五至第七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
这三个自然段语言优美,准确表达了作者的观察成果,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美以及对自然美的赞颂之情。阅读这三个自然段,能完成课后除生字外的其他学习任务;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都集中在这三个段落,能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
该教学活动,可以从学生难懂的词语切入,将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之美融为一体。学生自学难懂的词语之后,一般会提出对“熨帖”和“凌乱”两个词语意思的疑问。“熨帖”一词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读懂,所以对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熨帖”,要让学生阅读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并抓住“紧紧地粘在”“平展地粘在”思考想象,就能够理解什么是“熨帖”了。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再回到这三个自然段,反复朗读感悟,将大脑中形成的多彩的梧桐落叶平整地铺满路面的画面读出来。“凌乱”与“明朗”构词方式相同,构成双音节词的两个字意思一致,可用借助词素意思理解的方法理解。运用该方法理解“凌乱”,那就是“乱”上加“乱”,非常乱。这与课文的描写“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产生了冲突。这便创设了最佳的教学引导机会。当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会发现这里的“凌乱”,其实是一种不规则的美,即自然之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补充生活中常见的自然之美,如蓝天上的白云、连绵起伏的山峦、一群飞翔的海鸥等图片,让学生欣赏,整合自己的认识,感受作者所描绘的自然之美。通过“凌乱”这个难懂词语的理解,与文本以及作者有了深刻的对话,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学生与文本有了这样的深度对话,再来朗读课文这三个自然段,情绪、情感会更加饱满。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感情只是完成了第一个层次的对话,教师当然还要从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到语言文字中,领悟作者的表达特点。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重点段落的阅读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经验。如作者观察秋天雨后早晨水泥道上的梧桐落叶,注意到了落叶的形状、颜色、光泽,还注意到了整条水泥道铺满梧桐树叶的样子,既关注细节,又不忽略整体;在语言描写上,作者更是善用叠词与比喻,从数量到形状,从颜色到光亮,节奏有缓有急,写得形象逼真。这些都要引导学生感悟。从语言表达角度进行再一次阅读,再一次与文本以及作者对话,不论是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还是对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学生都会增加更多的情感。此时,教师将音乐、画面引入,再配上恰当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秋天雨后的早晨,带到了落满梧桐落叶的水泥道上,那情景是美的,那朗读课文的声音是富有诗意的。
第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是将阅读链接的内容引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梳理出张秋生与汪曾祺在写作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相同点是两位作者对写作对象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表达生动准确。不同点是一个写的是自然景观,一个写的是人文景观。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课后小练笔题目,让学生完成。因为前面有深刻有效的文本对话,小练笔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8.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怎样落实好语文课程的学段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是新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

一、在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新课标十分强调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学内容的价值观的导向。落实好语文课程的学段目标。

点燃学生心中的火

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但这里并非以往的“教师是一根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那样的“奉献”,新时代的教师要以热情、真情、激情点燃学生心中的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碰撞学生,让学生体验的火花四溅,让学生各自拥有一片独特的光明,而不是教师“无私”的赐予。学生亲历的感悟、体验才是真实的,才是永恒的,才可升华为价值观的体验。

阅读全文

与小学如何落实教语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94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62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57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27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110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52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9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63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27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25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72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93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86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4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57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91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646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69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