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学习语文
1、与人对话时:因对话的对象不同,可以学到普通话的发音;各地方言的发音以及语言结构和用词方法;不同的表达方式与风格等。
2、日常出行时:标语、广告、启示、对联等随处可见并且所用文字、组词结构五花八门,完全可以学习文字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可以找出不规范用字、用词。
3、逛商场、超市时:所有商品的标识、说明等都是学习的素材,这是简单的说明文。
4、就餐时:所有餐具的名称及菜名你是否都知道并会写。
5、乘车时:路牌、路标也可成为你学习语文的课本。
6、休闲娱乐时:看电影、电视剧,什么是电影、电视剧?可以这样理解——电影、电视剧就是用语言、动作以及场景等来呈现语文文字描述的方式。
7、电脑打开时:免不了输入文字那拼音或汉字拆分你得学会。网络中有助于学习语文的途径就太多了。你在网络中提问题,这本身就是利用电脑来学好语文的途径。
8、参加运动会时:能准确理解跑、跳、掷、扔等字意思。
⑵ 谈谈怎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
美国教育家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也指出: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学生,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背景为基础,体现出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可见,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将所学服务与社会、服务于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学习语文成了一种负担,出现不爱学、不愿学、甚至不会学的现象。因此,把语文教学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也才能够真正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那么,在生活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呢?我认为应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
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其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些偏差。有的课文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历史上许多事例也充分说明在生活中学习的重要性:前苏联着名作家高尔基没有跨进过大学的门槛,他把社会视作自己的大学,照样写成《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光辉的篇章,成为不可多得的大文豪。由此可见,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凡事留心,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的。
2.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倾听
语文的学习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来获得的。听在这些训练中是放在第一位的。有关资料也表明:人类获得知识,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听这一渠道。善于倾听,首先要学会静听。美国着名学者卡耐基说:“你想成为一个健谈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静听的人。”我们不但要教育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而且要在平时的生活中静心地听广播,听新闻,听别人谈话。在听的过程中,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来描述情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在一次次的倾听中增强自己的语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也是如此。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第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支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比较而言,美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费劲且不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中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轻松且很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黑板上的苹果”“老师的苹果”!这个例子虽然是一个形象化的笑话,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实,却能折射出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两种做法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和创设教育情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亲自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身体力行地去体验。
4.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表达
学习语文,达到真正理解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于生活,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适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我们可以用文字表达来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如为班级的活动设计串联词;向校长写建议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设想;为学校的艺术节、联欢会设计广告用语、海报;在校运动会上当小记者;在“三八”节、教师节、母亲节给自己的老师、母亲写感谢信。当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表扬与鼓励,成就感就会促使他们对语文越来越感兴趣。平时老师的教育就会在真实具体的互动交际中,变得可以触摸和亲切起来。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只有让丰富多彩的生活与课堂上基本的知识有机融合,才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涵养学生的审美观,奠定学生宽厚的人文根基,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也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实现生活化教学,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⑶ 如何教会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
第一,在歌词里学习丰富的语言。
有不少流行歌曲歌词优美形象、委婉动人,一首歌就是一首诗。学习歌词,无疑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如此,还可以学习一些语法知识。
如苏芮的《牵手》:“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这里含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前一个“悲伤”和“幸福”均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张学友的《夕阳醉了》:“夕阳醉了,落霞醉了,任谁也掩饰不了……”用到了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再现了热恋中的人心醉的情态。再者,利用歌曲,能够巧妙地拟出新颖别致的标题。
如表现母子亲情,可用《常回家看看》;呼唤见义勇为的美德,可用《该出手时就出手》;突出朋友间的诚信,可用《一句话,一辈子》。这样的标题亲切自然,无疑会胜人一筹,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当然,引歌词入文,自然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机智、富有文采。
近些年,一些词作者另辟蹊径,从古诗文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了许多文雅别致、脍炙人口的作品,我们可以借这些歌词回归古诗文。
例如:赵小源的《对酒当歌》的歌词是以大家具有相同指向的名言佳句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可以温习到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李白的“举杯邀明月”、“恐惊天上人”、“与君歌一曲”,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等诗句,而且可以仿写短文。陈涛的《孔雀东南飞》是采用了揣摩古人演绎古人的形式,歌词中透视出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心理,学之可对刘兰芝形象的美丽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在广告语中学习鲜活的语言。
看电视是现代中学生主要的休闲方式,广告天天见,穿插在电视剧中的往往叫人生厌。其实好的广告语会给人启发,精练语言,丰富语言,所以欣赏广告语可以变厌为喜、乐在其中。广告面对的是最广大的群体,用语要通俗,但俗中也可有雅,化用古诗就是一个典例。
比如:黄河汽车的广告语“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汽车遍地开”,伊莱克斯冰箱的广告语“众里寻她千网络,想要几度就几度”,成都全聚烤鸭的广告语“此味本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等等。有的广告语采用了对联的形式,如可口可乐新春促销使用的广告语“新春新意新鲜新趣,可喜可贺可口可乐”、培罗蒙时装的“件件皆新颖,款款见深情”;而日本丰田车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佳友打印机的广告语“不打不相识”、佳能复印机的广告语“百闻不如一印”等可以叫我们感受到俗语的永恒魅力。当然也可把广告语融入作文中,可使语言幽默诙谐、风趣活泼,会有别样的意蕴。
第三,在旅游中探访名胜古迹,学习诗文。
学生在假期中去各地游玩,是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每一处风景名胜都蕴蓄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比如说去泰山,就可以联想到杜甫的《望岳》、姚鼐的《登泰山记》;去镇江,就可以联想到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去西湖,就可以联想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到绍兴自然会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药》、《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味》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去富春江,可以联想到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去广州,就可以联想到孙中山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和林觉民的《与妻书》。
第四,在春联里推敲语言的艺术。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在春节这一天都在大门两侧贴上充满祝福的对联。从春联中可感受到汉语语言的艺术,如“ 爆竹传笑语,腊梅吐幽香”,一个“吐”字,可以说是对王国维先生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一个诠释,能让我们想到腊梅花开的淡淡的黄蕊,仿佛嗅到那若有若无、如丝如缕的清香;“春风一笑花千树,紫燕三歌柳万条”又可以叫我们体会拟人与数字的妙用;还有“大鹏高翔万里,小龙腾飞千年”、“金鸡振翅劲舞,银犬引亢高歌”等蛇年、狗年的春联语言的生动活泼。除了家庭用的春联,还有用于各行各业的春联,如学校用联“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校园”、企业用联如“生产捷报顿开千秋业,科研硕果更上一层楼”。以上均为我国城乡的好春联,其中不乏颇具积极意义与欣赏价值之佳作,认真揣摩,仔细品味,定能获益不少。
生活中,语文现象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凡事留心,也会在生活这个大课堂学到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的知识。
⑷ 如何在生活中学好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已经是成年人,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对其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要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切实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具体来说,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生活联系实际,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更加透彻地明晰知识的内涵。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简单地将书本知识呈现在教师面前,而很少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我们的学生成为“书呆子”,只知道理论知识,而严重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而且知识与能力并备的学生更是能赢得用人单位的喜爱。因此,面对新的形式和新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将教授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助于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的目的。
特别是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多观察生活现象,将所学习的写作方法加以运用,再加入自己真情实感,就可以写出一篇具有新意的文章。现在很多学生的语文作文完全像是从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一样,这就是因为很多学生缺乏仔细观察的能力,也难以得到高分,进而影响学生对写作的热情,长期下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成长进步。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多思考,大大增加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现象理解所学知识
思考是一个人的天性,也是一个人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纵观以往的学校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和家长的想法已然替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同时,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也往往被忽视,这就造成现阶段的很多学生做事情缺乏主见,面对问题时也不主动积极思考,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入课外知识对学生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对社会生活有所关注和了解。
现在的很多中学,为了所谓的升学率而实行封闭式教学,在校学生不准使用现代通讯设备,也不能上网,可以说是切断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很多中学生只得埋首故纸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往往被称为傻子,因为他们只懂得书本知识,而对社会生活完全没有了解,思想也达不到一定的境界。如果我们的中学一直在制造这样的“人才”,那么,我们的社会是何其不幸。只是只有运用到实践之中来,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主动思考对学生的未来和成长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结合社会生活现象从不同的方面去发表自己的观点,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长足的进步。中学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门网络学堂,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应该具备的语文知识,也可以从中了解社会百态,从而引发其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理解,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及其重要的。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中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师教育,学生在接受了教师的教育之后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经过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进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然而学生学习了的只是在很大程度上知识“死的知识”,没有经过应用和实践,这种知识是不可靠的,经不起时间的流逝,需要反复地记忆和复习,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可以加以实践,那样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好所学知识。语文是一门生活中的知识,更是需要通过生活来加以实践,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好所学知识。
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知识蕴含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知识的藏身之处,因此,无论是我们的教师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将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深入彻底的掌握。
总知,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将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学习才可以落到实处,我们也才能将语文知识的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⑸ 怎样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还有,要好问,要记住不懂就要问,特别是读课外的古文言文,古诗、词时,其中有些字、词、句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需要去查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后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时去问老师,及时地弄明白,这样才能学好古诗文,切记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会使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
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读就是要去获取知识,去欣赏。语文这门艺术,而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样,我校就更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去练习写作,多写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写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会运用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懂得了这些,再来学习语文时,便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反而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时,不学好也难了!
好好学习吧
⑹ 我们在生活中怎样学语文
“一把钥匙配一把锁”,这是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高中的课程比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点,学习方法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找出这门学科的规律,获得入门的途径,再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们必须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归纳改进,摸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有的人说考语文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语文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语文,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着,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语文老师的介绍。教我语文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此外,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记得高三那年,老师让语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出错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等,下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看一看,一些细心的同学还会把它们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到高三下学期做模拟试卷时,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高考就会考得怎样。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出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练到家。考前语文基本上是没什么好复习的,但也不是完全放弃,你可以在复习的间隙看看文学常识,翻翻杂志什么的,或者做一两份模拟试卷,保持对题型的熟悉程度也就足够了。最重要的还是信心问题,千万不要因为平时语文成绩不稳定就对自己失去信心,放下一切的包袱,你一定会在高考考场上有一个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