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古诗文赏析如何做

语文古诗文赏析如何做

发布时间:2022-08-05 20:22:16

‘壹’ 语文古诗词怎样赏析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学霸快来帮忙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贰’ 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

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如下:

一、知人论世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作品常常会渗透作者的经历以及思想感情。所以欣赏诗歌之前,首先要对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就拿赏读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来说,一个是经历盛唐的辉煌,一个是目睹了唐朝由盛而衰。这两种不同的经历,造就了富有不同情感气质的诗人:豪放飘逸、浪漫不羁的李白,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杜甫。

二、了解诗歌的各种题材

古典诗词的题材,往往能或隐或现的揭示诗歌的内容,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题材上诗歌主要可以分为:

1、写景抒情的田园诗歌。代表人物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这类诗歌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2、怀古咏史诗歌。这类诗歌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杜牧的《泊秦淮》,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托物言志诗歌。刘熙载在《艺概》中曾说过“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这类诗歌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4、羁旅行役诗。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都是此类诗歌。

5、闺怨诗歌。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如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属于此类。

三、熟悉诗歌的意象,了解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出现在诗歌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在诗歌赏析中,应该首先并及时抓住诗歌的意象,品读其中的特征以及所寄予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诗词当中的意境。诗歌具体的意象有很多,如花草类,景观类,乐器类等等。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常用含蓄,简练的语言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就在这里。欣赏诗歌要充分而合理的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深入诗人所描摹的意境。

‘叁’ 赏析文言文的方法技巧

一、认真审读,整体感知鉴赏诗歌。

首先应读懂诗歌,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倾向。这当然要从诗的文字符号入手,在文本上下一番苦功,反复咀嚼,但一些提示性的信息,如标题、作者、注释等也是不可忽视的。

标题往往包含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思想内容、情感倾向、诗歌类型等,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主题;作者能揭示诗歌的背景、创作的思想倾向等;注释往往是对关键词句、时代背景的交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在鉴赏时,对这些辅助性的东西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合理想象,感悟意境

鉴赏古诗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诗中描绘的图景相融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品味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想象。鉴赏诗歌应抓住具体的意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境。

三、吟咏推敲,品味语言

诗贵含蓄。由于诗歌要用极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意蕴,所以,与其它文学作品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鉴赏诗歌,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就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品味关键词语。动词、修饰语、叠词、表颜色的词等都是要关注的对象,而改变了词性的词,应特别予以重视。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诗眼”或“词眼”。

其次,品味变化了的句式。诗歌为了格律的需要,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不仅改变词性,还常常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品味语言,还需将这些诗句还原,把握诗意诗情。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读起来不知所云,但实际上是运用了倒装,正常的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倒装的目的只是要强调“香稻”、“碧梧”,通过稻粒的富足、梧叶的茂盛来反映盛世气象。

第三,品味修辞技巧。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把握表达效果,有助于正确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的娇羞之态,表露了诗人的怜爱喜悦之情。

四、明辨技法,赏析妙处

古典诗歌常通过各种表达技巧的运用曲折而艺术的抒情言志。鉴赏诗歌,也应从整体着眼,立足主旨,赏析表达技巧运用的妙处。

‘肆’ 如何赏析古诗,有几个步骤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六、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伍’ 如何学好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五步鉴赏法”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如今中华文化被很好的继承了下来,在我们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任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能够跟的阿红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为我们人类传播一些优秀的思想文化内涵,其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就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了解的,所以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是如何学好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五步鉴赏法”?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应该根据一定的程序来,循序渐进,还要掌握其中的技巧,下面我们具体来解释一下。

我总结了几个学习的好技巧,首先我们应该要先了解诗词是属于哪一种类型,诗人是哪个朝代的,可以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推测一些相关的内容。还有就是要学会去找这首诗词的中心句,也就是表达全的意思的句子,下面就是要仔细阅读每一句诗词的字面意思,然后再加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想象构造整句诗的意思。最后就是把自己能够理解的句子全文联系起来,仔细琢磨里面的深层次的含义。

‘陆’ 初中语文古诗赏析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柒’ 语文古诗文该如何赏析

首先是翻译,将作者的感情体会一下,然后注意诗文下的注释,特别重要。关于作者身世的,在赏析时就要加上怀才不遇啊等等(打个比方)抓住诗文中感情深刻的诗句,重点分析。
一、“同朝同人同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题菊花》与《菊花》两首七绝诗作比照:前者以诗化语言,借助象征手法,向社会发出“人权均平”的农民理念;而后者却通过遒劲动词及双关意蕴,表达实现“改朝换代的宏大目标”!
二、“同朝同人异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唐代“诗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山居秋暝》两首名篇来对说:前者使用逆反假设、翻进层递的“怀乡盼亲”思念心绪,远寄“异乡异客”的孤独忧情;而后者却巧用“画入诗景,反面衬托”,以“自然美内寓人格美”。
三、“同朝异人同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盛唐王昌龄与晚唐马戴各自撰写的《出塞》七绝诗以比较:前者诗意空阔辽远,借助时空交叉、互文显意,表达守边将士“保疆安民”之壮志;而后者却是群雕写实,具描“冬夜袭王、肉搏剧杀”,一展出战官兵雄气昂扬、气吞山河之情!
四、“同朝异人异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唐朝“诗仙”李白《赠汪伦》与韦应物《滁州西涧》相对析:前者使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及“化无形为有形”两大特色,喻示诗人和平民情深谊厚、炽热纯真;而后者却以“动静相衬、声色相应、虚实相间”的三大方法,畅抒内心闲适情愫……
五、“异朝异人异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唐代贺知章《咏柳》与宋代陆游《关山月》再比议:前者合理运用得体比喻,勾勒出一幅“万物复苏、生气盎然”的初春美景;而后者却抓住细节典型,揭示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与诗人浓烈深沉忧国忧民的反差情感。
六、“异朝同人异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旧中国)与《郊原的青草》(新中国)两首今诗加以对照:前者采用浪漫想象、有机联想,将“真善美”的天上暗衬丑恶现实,全诗洋溢着对崭新生活的神往追求;而后者却是连用平白流畅的排比散偶,赋以浓墨重彩的第二人称语调,显示新生时代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热爱和平的伟大胸怀!
七、“异朝同人同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北宋)与《点绛唇•寂寞深闺》(南宋)的词作比较:前者剪取刹那特镜,简作外形描划,并曲折多层地把少女时代“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刻划殚尽;而后者却紧扣一个“愁”眼,用“伤春凄景”暗合“伤别郁情”鲜明点染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衷、寸肠多生的千缕愁思……
八、“异朝异人同题”艺术鉴赏。
这里选用唐代杜牧与清代赵翼的各自《赤壁》小诗来对议:前者一破传统旧观,反面落笔、大胆假设“东风不在”,则“周郎兵败,二乔落难”,诗人借史快吐胸中不平之气;而后者却是借用典故、工巧对仗,时空对照、昔今反差,以冷静幽远的笔墨自我抒怀“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超凡心境。
比较阅读鉴赏,早在上海高考中使用。如2000年秋考是唐代王驾《雨晴》与宋代赵师秀《约客》(即“异朝异人异题”);2003年春考是唐代杜牧《过华清宫》与宋代杜常《题华清宫》(即“异朝异人同题”);2004年春考是唐代王维《红豆》与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即“同朝异人异题”)等。所以,平时学习古今诗歌,运用上述八法,必将大有裨益、有所长进,冀希应届考生在尚有的时间内,多多实践、好好训练,切实提高自己对古今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

与语文古诗文赏析如何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94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62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57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27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110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52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9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63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27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25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72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93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85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4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57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91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64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69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