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及
《小学语文作文视频教程》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LnjkfHGUfdB2IR7tBowCww
㈡ 02怎么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孩子们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
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我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的让插图动起来。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再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针对猫头鹰、袋鼠和小猴子分别做大王时的三幅插图,我引导学生根据插图想象猫头鹰下令后大家怎样议论纷纷,袋鼠上任后大家怎样辛苦的练习跳跃,小猴子做大王后大家怎样欢呼雀跃;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根据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教室里孩子们的神态、心理活动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指导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低年级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我在教《荷花》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学生有的说:我听到岸上有人说话的声音,他们说:“多美的荷花呀!真想采回家去。”“不能采,荷花是让大家欣赏的!而且它以后还可以结成莲子!”有的说:我听到风姑娘说:“哇!多么美丽的荷花呀!让我再让她们跳上一支欢快的舞蹈吧!”于是荷花跟着风姑娘一起翩翩起舞。还有的说:我听到池中水的说话声:“看!长在我上面的荷花多么美丽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不已。
三、抓住文中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 “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没有直接表达,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自己去吧》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小鸭和小鹰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文中没有描述,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靠我们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四、引导仿写改编,展开想象。
低年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儿歌,它们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可以在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遇到他们进行仿写,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其渐渐进入诗歌的佳境。学了《听听,秋的声音》,以课文内容为例进行仿编仿写训练,学生思维的火花轻易的被擦亮了,其效果令我又吃惊又欣慰。比如:
听听,秋的声音,
柳树弯下腰脱下旧衣裳,
“唰唰”、“唰唰”
那是发给冬天的电报
听听,秋的声音,
小蚂蚁在搬家,
“一二”、“一二”
吹响了过冬的号角。
听听,秋的声音,
小麻雀站在电线上呼朋唤友,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
听听,秋的声音,
小青蛙加紧挖洞,
“呱呱”、“呱呱”
是和夏天告别的歌韵。
秋的声音,
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在树林里,
在果园里,
在农家的粮仓里,
在每一个丰收的喜悦里!
那是秋天的音符。
教学中,我还就不同类型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改写,如:把常见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科学童话改写成说明文;根据课文故事的情节,顺其自然想象结果进行续写等等,使学生变复现式的记忆为创造性的发散性表达,让他们智慧的火花在想象的助燃下灿烂地迸发出来。
五、结合习作教学,培养想象
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创造,在观察的基础上,以儿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想象契机,让学生组合成新的形象,学生就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我班的孩子写《我是一只小小鸟》《我多么想有一对翅膀》《海底见闻》《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未来的桥》等想象性作文,创造热情高涨,写得竟不肯搁笔,看他们的习作,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的灵气、悟性和创造力,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 。
㈢ 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是在思维主体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怎样培养想象力呢?
首先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生存经验;
其次要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好奇心;
再次,应善于捕捉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进行思维加工,使之变成有价值的成果。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具有丰富的学科性。今天我的手叫热过烫着了,打字很痛苦。只能勉为其难的给你回复了。
个人不成熟的经验,想象力培养必须寄托在语文综合实践中,方为有本之源。
1、凭借于阅读。且看这段文字:掩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身穿一领紫绣团胸绣花袍,腰系一条玲珑嵌宝玉环绦,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背后带一张弓,腰间插一壶箭。这是柴进的外貌描写。学生边读,变让学生循着文字,逐句逐句想象勾勒柴进的人物形象,久而久之,对人物形象的构思,就自然很形象了。
2、凭借于诵读。且看这段文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教师可以诵读,可以指名朗读优秀学生诵读,集体诵读,要求边读,边想象景色。数遍下来,北国壮丽秀美的景色,便栩栩如生的勾勒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了。如果读的激情飞扬,就能深入文字之中,批文入情,感知主席当时豪迈激荡的情怀。
3、凭借于表述。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一课,可以让学生描述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的动作、表情、语气、用词的变化和小狗称谓、褒贬之词所映示的形象。学生就能感觉“变”的情节、变得“初衷”,从而准确的把握文本。像诗歌一类的文句,都可以让学生在表述中,想象、描绘诗歌之境、之情。
4、凭借与写作。①教师有意识的提供一些情境,让学生描绘其景色。如,拔河时,赛场上热闹、热烈的景象。让学生从大的场景、具体个人、竞赛双方的整体、个人、组合间的逐鹿……②当然,教师也可以借助视频片段,让学生去描绘。③给一个特征鲜明的词,让学生去构思画面,并描述出来。
5、凭借于修改语言。这里的语言包括一般的课堂互动,也包括作业、作文。发现学生想象力表现好的,或者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语句、语段,单独拿出来,让学生群策群力,共同雕琢,共同提高。
以上仅是培养想象力的一些尝试。其实,方法是无限。相信你在教学中,还会摸索出更多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吧。
㈣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会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关系到孩子今后的成功。想象力是人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想象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既然想象力这么重要,我们如何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㈤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
(一)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在对课文的讲解中引导学生想象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课本的教材中所选取的作品,都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作品涵盖了文学的各种形式体裁,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能够做到最大范围的进行拓宽。想要更好的培养初中学生的想象力,首先其具体是在对语文课文的阅读中进行体现,有效的阅读能够更加有力的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鼓励学生大胆写作,在写作中激励学生进行想象
(三)借助
多媒体教学
,充分发挥直观视觉的激励作用
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可以有效的借助对媒体教学,将学生本是固定的思路进行开发可引导,然后让学生们顺着自己本身心目中所产生的思绪路线进而去发现其中的美好。
㈥ 谈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
培养想象力:
一、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发展孩子的表象;
二、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激发孩子想象的欲望;
三、给孩予轻松的氛围,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象;
四、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引导孩子合理地幻想;
五、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优良心理品质;
六、参加创造活动,培养正确幻想。
㈦ 论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根据课文材料,运用描写的方式,结合造句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选准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触发点”,组织学生进行描述性的造句训练。2001年3月1日,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就听到一节课,教学内容是《桃花源记》。在教学过程中,教者以课文第二小节中描写桃花源环境的有关句子为“触发点”,与学生一起,运用描写的方式,按照“这里的________美,你看……”这样的句式,进行想象性造句训练。训练分三个环节:首先,教师进行示范性、启发性指导: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杂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云霞。花下是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也快乐地飞来飞去!地上芳草茵茵,在阳光下摇曳。春风拂来,花瓣儿纷纷飘落,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接着,老师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文中的“桃林”、“土地”、“屋舍”、“桑竹”等景物进行创造性描写;然后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推选出描写得比较成功的学生参加全班交流。在整个创作和交流过程中,学生意兴盎然,情绪高涨,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由此笔者强烈地感受到:根据课文中的材料进行描写性的造句训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顺着作者的思路,运用续写的方式,推想课文情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美国心理学家盖茨尔斯和杰克逊根据吉尔福特的创造力更多地和发散性思维相联系的思想,设计了一套创造力测验方法,其中第四种方法就是寓言解释测验法。具体做法是:给被试者几个没有结尾的寓言,要求他们对每个寓言都作出三种不同的结尾,然后根据其结尾的数目、恰当性和独创性给分。这样的测试,说到底,就是在测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语文课上,如果我们对课内外那些结尾含蓄、耐人寻味的文章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这一方面,全国着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有很多成功的教例。例如在教学老舍的《小麻雀》一文中,于老师发现,这篇课文的结尾没有明写小麻雀的结局,而学生从上文了解小麻雀的悲惨遭遇后,感情上有所触动,对小麻雀的关心和同情促使他们很想知道小麻雀的结局如何。于老师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要求学生开展想象,顺着文路推想小麻雀的结局。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纷纷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认为小麻雀最后死了,因为它身上有伤,“头挂得更低”,而作者也“不知道怎样才好”,无法拯救它;有的认为小麻雀最终还是活下来了,因为“它确实是没有受多大的伤”,而且,原来卷成一团的身子也“长出来一些”,同时,它明白世上有侮辱损害它的坏人,也有关心同情它的好人。尽管学生对小麻雀的结局的想象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推想都有一定的道理,正是在这样的推想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有些课文,虽然原来已经有了结尾,但仍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换结尾”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确实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力。
改写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好地体现出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描绘小令中所涉及到的人、景、物,着重对环境以及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作描写,尽可能充分体现出诗歌的意境。课堂上,学生的创作热情非常高涨。令老师惊喜的是,一篇篇优秀的习作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诞生了。其中黄铮同学的习作是这样的:一轮暗红的夕阳伏在天边,发出微弱的红光,天地间一片灰蒙蒙的暗黄。远处走来一位急急赶路的游子,漫长的路途加上凛冽的秋风,使得他的脸上充满了疲劳与憔悴。长袍上的风尘与头发的蓬乱显出了他路途的艰辛与急迫,而家却还在千里之外啊。他缓慢地移动着沉重的脚步,手中牵着一匹无力的瘦马,想必它已好久未饱餐一顿了。他们昏昏沉沉地走着……几只归巢的乌鸦叫着从天空急忙掠过,这声音听来异常响亮。游子微微抬头用无神的目光望了一眼天空,他这才开始注意到周围的一切:路边一排大树上零零散散飘下几片枯黄的树叶,从空中旋转着飘落到游子的眼前,再慢慢地飘回大树的根边。在那儿,黄叶已铺满了一层。不远处,一座古朴的拱桥立在水面上,下面的河水匆匆流过,也许它们正在奔向大海吧!桥上稀稀疏疏的几个人正急忙向远处的几座错落有致的小屋赶去,此刻也许家中亲人正围着一桌丰盛的菜肴焦急等待着他们的归来,因此他们的脚步越来越快……看到这一切,游子的脸上又增添了一份寂寞与忧愁。两年前为了躲避战祸离开了家,如今不知家是否安在?年迈的母亲,贤惠的妻子,不知是否安康,她们是否已望眼欲穿?他牵着马儿,带着企盼和忐忑的心踏上了小路,踏上了这条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归途……
正如鲁迅所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每个学生的头脑里都有一个晶莹璀璨的世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通过多种方式打开通向这个世界的大门,让学生蕴藏在身上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㈧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斯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这正如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撑起来!”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课前热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经常利用上课之前的两三分钟让学生做些热身运动,活跃气氛,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波浪线,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欢快的浪花、弯弯的山路、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是这么的丰富。正如鲁迅先生赞叹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
二、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哲学家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世界。”汉字中表意字不少,了解字义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学习“沙”字时,我启发学生这样记忆:“沙漠里水少。”通过一个阶段的示范,学生便能举一反三了。如:学“甜”,学生能联想到“舌头舔着甘蔗真甜”;学“梦”字,能想象到“林下晚上好做梦”……这种根据汉字特点合理联想的方法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字义,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三、在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一年级识字5时,我让同学们朗读全文词串,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与这些词相关联的事物。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完后,我问他们:“读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让人惊喜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滔滔不绝地说。有的说,他仿佛在一个盛夏,躲在树下听着知了唱歌、闻着茉莉花的香味,美美地睡着觉。有的说,自己躲在家里,看着窗外倾盆大雨、刮着大风、打着雷、闪着电、轰隆隆……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朗读中,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词串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四、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游子吟》一诗的教学,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准备外出前,看到慈母借着微弱的灯光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伟大的母爱,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就不困难了。又如《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
五、立足文本,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红军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可启发想象:红军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们很容易从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㈨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博沃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相关内容。
充实表象内容,丰富想象基础。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些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表象越丰富, 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
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团成一件新的事物罢了。假如不以观察为依据,也就无从谈起想象的作用。”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世界,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
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观察东升的红日、秋日的田野,欣赏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图画等等,使他们增加头脑里的表象储备,为想象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2教师如何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人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强大的,据心理学家估计,一般人只利用了想象力功能的15%左右,其余的处于“睡眠”状态,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尽可能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善于点拨诱导,激发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我们教师要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积极思维的点拨与诱导上,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善于捕捉偶然事件或稍纵即逝的瞬间,及时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引导发扬。
点拨要富有启发性,要用生动的言语、恰当的表情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思之有所感、有所得。如:在习作《美丽的春天》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春天的花、草、树木等景物的样子,获得表象后,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
然后让学生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述出来,如果学生一下子写时有困难,我就通过图片联想、播放音乐等进行视觉、听觉刺激,来激发他们的想象,有时还可以通过读一些范文,让学生通过范文来模仿,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