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发布时间:2022-08-04 19:27:11

Ⅰ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在我国,美育思想和美育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提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和乐就是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存在偏重智育的倾向, 现在语文新大纲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 人文性和审美性并重的指导思想。那么, 如何在语文课中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创设美的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审美教育的前提。 美的氛围,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地、 整体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因而有利于调动受教者产生审美激情、 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氛围中最有价值、 最活跃的是人的活动和人的情感,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 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45分钟使学生自始至终地在充满情趣的愉快气 氛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 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他们把学习语文看作是一种乐趣, 使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美的氛围是师生合作共同创造的。 语文课创设美的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的语言艺术、 心理沟通艺术、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等等都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 美的氛围的因素。如教《荷塘月色》、《天山景物记》 可播放配乐的朗读音响;教《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蓝的制作》 就可绘制画面图片。这些作法,都能创造美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美的追求。 其次,挖掘美的内容。设计出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方法, 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基础。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的讲课要充满艺术魅力, 必须首先对课文深入钻研,充分体会文章的美感,咬文嚼字, 从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潜在的精妙之处去寻求教学的乐趣和情 趣,然后进行巧妙地设计。挖掘美的内容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抓住情感核心,体会作品的情感美。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 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 都是现实世界形象的反映。作者通过观察慧眼和独特的视觉, 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经过选择和酝酿,用自己的匠心, 创造完美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又无不寄寓作者的社会理想、 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去, 体会作家的人格情怀,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如《 祖国山川颂》、《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海滨仲夏夜》 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自然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川。 读着这些文章,会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了感染, 从而激起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完成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的 “心理位置互换” ,将学生引入“角色”。学习《与妻书》, 可以让学生体会林觉民在信中洋溢着对妻子的爱,对生活的爱, 体会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儿女之情上, 而是将儿女之情与革命利益相比较,使对妻子、 生活的爱与革命需要统一起来, 学生了解了林觉民烈士的崇高思想境界, 便能激发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必须紧扣这些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 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 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 2、吟咏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 它有利于我们深入品味文字作品,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边看边读,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汇贯通,步步深入, 乐趣丛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 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老所描述的这种境界, 就是通过吟咏诵读所达到的审美境界。在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作品的语言是非常优美的。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 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 有的若叙家常,娓娓而谈。 品味诵读这些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体验美感, 又能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语声美、达意美、描述美, 从而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事物美、 境界美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美,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 热爱美好的事物,产生追求美好的明天的崇高美感。 3、训练想象,进行美的创造。文学形象是间接形象, 读者必须调动语言感受力、艺术情感力、艺术想象力, 才能唤起相应的审美、意象。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作品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和艺术空白,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同, 必然造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叶圣陶先生在论创作中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举了读王维的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为例。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 得睁开眼睛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 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他还说:“ 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 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 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就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叶老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要“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师要善于挖掘材料,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想象力。例如《孔乙己》的结尾, 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 如果没有死, 那么他的生活状况怎样呢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 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的续文。在学了《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后,可引导学生想象“未来的书”, 既可加深对书籍演变历程的认识,又可激发学生献身科学, 创造未来的热情。进行这样的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能使作品的审美效应得到强化, 从而帮助学生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 再次,诱发美的体验。美的体验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必须诱导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 质疑感、惊异感等,调动学生的审美潜力,产生审美激情, 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如在学完《荔枝蜜》这篇课文后, 可引导学生重温另一篇着名散文《落花生》,可以这样对学生说: “ 在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东西可以启发我们。像这一课里的蜜蜂, 就启发我们懂得一个很深的道理,蜜蜂对人无所求,而给人呢, 却是极好的东西。它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它是渺小的,却又是多么高尚啊 而落花生 它不是无用的, 而是有用的。——不是只讲体面而无用的。我们学了这些以后, 也来找找看,在自己生活中碰到哪些东西,也可以发人深省 ”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 有的说要做形状虽小,但作用大的螺丝钉,有的说要做吃的是草, 挤出来是奶的牛;有的说做春蚕,做粉笔,做梅花,做煤……“ 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思索, 在寻求答案,尽管这些回答还很稚嫩, 但它反映了学生对美的纯真的向往。 实践证明,美育能使学生在领略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并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不断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揭示奥秘、 探求真理。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情感的中介, 逐步而非强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美的熏陶,这个过程正如杜甫诗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Ⅱ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1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有一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体现了无声之教主。一张名人画像会砥砺学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学生敛容沉思,美丽的风景画可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为含有丰富情感、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更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极其深远的。同时,语文学科居于教改前沿,是领头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过程中,没有别的哪一个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全面深刻地经常性地发挥作用,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转化有培养。
(一)形象美蕴涵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小朋友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到接受审美教育。
凭借插图、录像展现美。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小朋友看图,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我先让小朋友读通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东头的古井,附近是络绎不绝的担水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小朋友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乡的
采用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在教学《小珊迪》时,我边吟诵课文,边播放抒情的曲子,让小朋友在音乐中,诱发情感,体会小男孩的美好心灵,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
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教师在领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用紧扣课文主题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课,并适当配合一些体态语言,同样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小朋友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优美的语言是从精彩的词句中品味出来的。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触摸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盲童留连于花繁叶茂中”的绮山丽水的画卷。他用触摸这一词语,写出了盲童对触摸春天的感触,作者由静到动描绘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样触摸春天的。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三)真实的情感需要我们细读默念,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观潮》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着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杭州真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说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丽的少女。学生读着,说着,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
二、联系实际,教师要善于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使学生从中感受美。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几乎囊括语文教学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性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无所不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强课外阅读和作文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
语文教育的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马上就生动活动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可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笔。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途径。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并在感受的同时构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能力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和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老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按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的挺立着,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于是,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对美的世界的感受,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会有了依附。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创造美要靠丰富的想象。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更高的境界,小学生不仅有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能有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创造美呢?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实践中提高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样一篇语句优美的文章还需要多作解释吗?此时与其让学生听老师枯燥无味的分析,不如让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妙处。于是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在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地点拨提醒他们一边欣赏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边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再现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再创作的快乐。

Ⅲ 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

[摘要]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Ⅳ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乡》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的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1、在读中感受自然美。我国地大物博,要让学生在短时期内感受到这一点,唯有通过文字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来实现。如读"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时,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充分的想象,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天然美景。进一步的朗读则会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书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
2、在读中体会形象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在读中品味语言美。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将漓江水的三种不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怎能不体味出美的韵味来呢?
4、在读中追求创造美。我们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可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文字描述进行语言表达,在朗读中由形象思维逐渐向象思维转化,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创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读成了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桥梁,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创造美。
三、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窜"字既

Ⅳ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美育教学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1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有一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体现了无声之教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转化有培养。
(一)形象美蕴涵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小朋友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到接受审美教育。
凭借插图、录像展现美。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小朋友看图,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
采用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在教学《小珊迪》时,我边吟诵课文,边播放抒情的曲子,让小朋友在音乐中,诱发情感,体会小男孩的美好心灵,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
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教师在领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用紧扣课文主题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课,并适当配合一些体态语言,同样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小朋友的审美感知能力。

Ⅵ 简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渗透审美教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1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有一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Ⅶ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导入———创造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春》一课,在舒缓的音乐中,多媒体展示几幅色彩艳丽的大自然的画面,老师导入:"看,百花争艳,嫩柳抽枝,冰雪消融,百鸟争鸣……奇妙的大自然千姿百态,万紫千红。如果我们在用双眼观赏的同时,能用耳甚至用心去聆听的话,一定会进入一个更加奇妙的世界。听,你能听到什么------"(同时播放一段含有几种声音的音乐,让学生说一说)当然,学生只能说出有哪几种声音,而不能进行形象的描述,但很明显,精彩的画面,扣人心弦的导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他们争先恐后,积极性高涨,这种美的氛围不仅是一种教学情景,也是对美的呼唤。《春》一文,作者以生动形象传神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及生活中用心所听到的种种声音,并用简洁的语言告诉读者应有选择的去用心聆听,你就会感到世界的美好。我通过以下美育的方式,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朗读———进入教材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好的朗读具有移情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愫,激发美感可以使作品中的生动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角色一起去感受,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
《春》前几自然段是描述大自然中的一些美景。例如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所以先由老师范读,学生直接看大屏幕,丰富多彩的画面,配上轻松明快的音乐,更主要的是加上了老师传情达意的朗读,虽说不上“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舒卷风云之声”却也如汩汩清泉,流进学生的心田,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的韵味和气势,得到心灵的共鸣和美的享受,并且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既受到感染又受到教育。
于是,我便不失时机地把“接力棒”传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再接着往下读,对美的追求与渴望,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教材所反映的意境美。
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自读,即是审美判断,也是朗读者对作品形式与内容深刻理解的外化,是一种美的创造。
三、想象——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力
中国画讲究意境之美,构图用“S”线将画面分割,大胆留白而决不填鸭,总能使观者产生无尽美好的遐想。一堂课也一样,要讲究这种“留白”艺术,留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我在教《你一定会听到的》这堂课上,在学生整体掌握了文章主旨之后,最后留下5分钟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去寻找:“你还听到那些声音?”“春天来了,我听到冰雪消融的声音,春风抚摸大地的声音,小草破土而出的声音……”“下雨了我听到禾苗欣喜的欢呼声,蚂蚁搬家时急促的脚步声……”。至此,由课前只用耳朵去听到现在用心去“聆听”,深入到本质,正是通过美育,凭借教学美、教师美、教材美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美的世界,唤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如《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等等,都可充分发挥这些审美教育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因为这种审美教育它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能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操,获得精神地满足与愉悦,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教育目的。我想,这也是新课程标准重视人文教育的新理念在语文学科中的最好反映。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语文教师自己要充满爱心,有激情,有向上的情感,才能把课文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吸收过来再传达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处处体现自己情感的体现与发挥。再次,教师不但要产生感情,还要把握感情,使之建立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

Ⅷ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修订后的新大纲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改版后的低年级语文教材,安排了大量精美的图画,生动直观,与旧教材相比,更具有趣味性、可读性,更贴近生活,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必须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遵循美学的有关原理来进行。下面谈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感美。
人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同样地感受到客观事物的美的,事实上,在某种状态下,主体甚至感觉不到客体的美。马克思说过:“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的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的特性。”这说明了情感和注意直接影响着审美活动。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必须设法调动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
1、用美的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儿童天性爱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画面,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将学生一下子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确定基调。例如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课一开始,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好吗?”学生齐声回答“好!”“去哪里呢?到动物园去吧!”同学们高兴雀跃,鼓起掌来。接着,我播放了各种动物的录像,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动物;按动鼠标,闪动着各种动物的尾巴,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引出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课文的描述,师生齐齐来做“给动物添尾巴”的游戏,增加了学生的趣味性,同学们学习起来,兴致很高,效果更好。
2、以教师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着名小学语文教师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
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要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起到激励和唤醒作用。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范读,或激昂,或深沉,或轻快,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一些感情丰富的语段,让学生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使作者与教者、读者感情融于一体;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疑问,以问促读,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再现画面,领略自然美。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如台湾的日月潭,黄山的奇石,东北的小兴安岭,黄果树的瀑布等,我们不可能一一带领学生去领略、感受这些自然美,于是,就要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幻灯片和声像资料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南方的孩子感知雪的表象,我利用课件,播放一段录像:北国的树林里,雪花飞舞,白雪皑皑。雪地上,走来了一群小动物,它们身后,留下了几行不同形状的脚印……学生边看录像边读书,感受了自然美,领悟了诗中情。于此同时,我们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如形状、颜色、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三、训练语言,感受意境美。
文学,本身就是一部高度的艺术品,其旨在以情动人。文章的意境美,都包蕴于语言文字之中,因此,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使学生受到美育的最根本途径。
1、加强朗读,领悟情感。
“读与感受”是学生的一种主题活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读与感受”比分析更重要。“读与”的过程是任何“精妙”的分析所无法替代的,没有充分的读书,就谈不上深入的分析,更谈不上深刻的感受。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去:“读与感受”呢?我觉得应该注意三点:(1)读有目的。多读不是随便读,每读一遍,要解决什么问题,读前要提出明确要求,要加强引导。(2)读有层次。注意由浅入深,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由读得准确到读得有感情。(3)读要选择。注意精读于泛读相结合,既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泛读全文,又要指导学生精读重点语段,做到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既要抓好课内精读,又要引导学生课外泛读,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2、训练想象,丰富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断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知道,形象思维是人类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的整个思维过程都离不开具体形象,而想象则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在教学中,如果能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事物,让学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有利于学生从中受到美育。如观察一幅图画,可引导学生去想象当时的季节、天气、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学习课文,可引导学生补充想象一些课文中没有直接叙述出来的情节;活动课时,可通过听音辨响,将人类社会活动、日常生活及自然界发出的一些声响有机糅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想象一些情景片段等。
四、丰富实践,创造生活美
人类的美感不是余生句来的本能,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审美认识的程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应该把目光盯在课本上,而应该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才能培养出有实践能力的、社会适应性强的人才。
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1)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如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动物冬眠的知识,说说哪些动物需要冬眠。(2)根据教学的要求,组织适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兴趣小组活动、办手抄报、开故事会、演课本剧等。例如教学《秋天到了》后,我在班中组织了“找秋天活动”,并举办以“秋天到了”为主题的展览,让学生把自己在“找秋天”活动中拾到的树叶、采摘到的果子或拍摄到的秋景照片等展览出来,既丰富了孩子们对秋天的认识,又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3)运用对比方法,学会鉴赏美。如学习《水乡歌》一文后,教师可带领孩子们到附近的农村去走一走,看一看,使他们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幼小的心灵播上勤劳致富的种子,还可以让学生用画笔画一画,画出现代农村的美。

Ⅸ 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与人们对于客观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以及与之相关问题的科学。教学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思想、意识活动的教育手段与过程。翻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发现:那美不胜收的画面、精彩的修辞、优美的语言等,无一不具备美学的内容。其实,美学与语文教学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人们常说语文难教,我们应当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是否将语文视为美学载体,从审美角度来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充分挖掘语文的审美因素,把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体有机统一起来,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情感、美化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发现美、热爱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
一、运用直观画面来展现美
教育学原理指出:教学活动中,适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即表象储备,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发展形象思维十分重要,而课堂教学主观直观、可感的画面,再通过学生亲身生活的经历和生活体验,就能更好的理解语文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学习《看云识天气》,导入时可选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栏目”中的精彩片段:那流动的气流、和谐的色彩,以及播音员得体的打扮,无一不吸引学生,给他们以美的熏陶,从而再配上与美术教师共同制作的不同类型的云,学生看到的是一幅幅变幻莫测、千姿百态的云的形状,不仅把握其特性、本质,而且产生了美感,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如教学《石壕吏》,可以从网上下载“老翁逾强,听妇致词,天明独别”三个画面,还可以根据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人民命运的不幸这一主题,再下载“不要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的若干图片,这样的动静结合的画面组合呈现,学生能超越时空,领略作品的悲剧意义。当然,画面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动手制作。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第一小节作者自序了少年求学、成年求师、行路艰难、衣食粗劣这几个情节,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自己绘制了体现作者“勤与艰”的求学经历的一幅幅画面,不仅加强了对主题的理解,而且立志刻苦学习,成材成人。
二、运用视听音乐来欣赏美
音乐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激活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思维。,莫泊桑的作品《项链》是一篇传统篇目,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参加教育部长的晚会而丢失项链,为还债而选择十年艰辛劳动。这一段感人的文字,配上《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学生在聆听中发现女主人公人性的另一亮点,在充满虚荣的资本主义社会,她能守住底线,没有走向堕落,实为光彩的一笔,因而,进一步拓展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音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散步》一文主要体现一家三代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生活氛围,讲授结束时,播放《常回家看看》一曲,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感受会更进一层。《驿路梨花》歌颂的是解放军子弟兵和哈尼小姑娘助人为乐的事迹。讲授临结束时,播放《感谢》主题曲,学生在静静的赏析中,课文的主题瞬间得到张扬。除了音乐作为辅助手段之外,还可以将课文内容制作配乐朗诵,尤其是一些美文、散文,一些经典诗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主观意识,展开思维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时间遨游,用心感受,达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进一步体验美感及精神所在。
三、通过阅读品味美
学生在发现美、创造美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老师纵然讲的天花乱坠、美不胜收,也是无用的。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从课文的整体情境中感悟、感知、品味作用。读《看云识天气》以文,引导学生从比喻这一修辞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博喻的绚丽美。“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读《背影》用词遣句格外朴素,从而引导学生品评词语的朴素之美。这种朴,是“大巧之朴”,是“浓后之淡”,这种朴,“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读《桃花源记》一句,词句整齐、对称与参差,错落皆有,相辅相成,如峡谷中的一脉清泉,铮铮淙淙流在学生的心田,无限美的韵味,在琅琅的书声中潜入学生的心底。又如读朱自清的作品《背影》,四次写背影,“我四次流泪,父亲讲了四句话”。学生只有在声情并茂的反复诵读中,才能深刻体验这质朴而感人的画面,直切领悟父子清深那震撼人心的人性美。又如读《中国石拱桥》里有:“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排比、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卢沟桥形式的优美的。品位这些词句的妙用,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他们真正体味到语言的美感。海涅说过:“在一切创造物中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好的东西了。”如《岳阳楼记》,《陋室铭》,《梅岭三章》,《周总理,你在哪里》都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人性之美、人格之美。“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这段话可以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增强对社会对人生的深沉体验。
总之,教材中的任何文章,那些由主题、思想、题材、人物、景物、环境、情节等有机性结合的内容是美的;那些由语言、结构、体裁、韵律等有机结合的形式也是美的。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引导学时在鉴赏品位文学作品蕴涵的情韵之美、形象之美、色彩之美的活动中,不断汲取美的营养,陶冶和净化自己的灵魂。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9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62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57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27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110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52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9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63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27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25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72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93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85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4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57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91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64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69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