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智能训练语文上册答案是什么意思

智能训练语文上册答案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8-03 20:36:54

A. 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答案 要海天出版社的

一、《山中访友》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 清凉 )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 汩汩 )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 )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 陡峭 )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 悠悠 )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 淘气 )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按原文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形容词。
2、(1)清晨,我来到人民公园,看到那翩翩起舞的蝴蝶,情不自禁地说: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扑闪着你彩色的翅膀 ,是 邀我一起共舞 吗?
(2)按格式再仿写一句:
早上我来到花园,看到盛开的花朵,情不自禁地说:“你好,可爱的花儿,你绽放着笑脸,是邀我与你合影吗?”
早上,我来到公园,看到蜜蜂在忙个不停,情不自禁地说:“你好,勤劳的蜜蜂!你酿造这么多蜂蜜,是要与我一起分享吗?”
清晨,我来到树林,看见活泼的松鼠,说:“你好,可爱的松鼠!你跑这么快,是要和我一起赛跑吗?”
早上,我来到溜冰场,看到冰上挺立的雕塑,情不自禁地说:“你好,英俊的绅士,你伸出修长的手,是邀我与你一起跳舞吗?”
清晨,我打开窗户,看见天上的白云,忍不住和他们打招呼: “你好,悠悠的白云,你填天空变得湛蓝,是你用调色板调出来的吧。”
傍晚,我来到池塘边,看见一群群的小蝌蚪,情不自禁地说:“你好,可爱的小蝌蚪!你朝我点点头,是邀我与你遨游吗?”
3.本段文字采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写了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
4.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反问)句,请将它变为陈述句。
这山中的一切,每一个都是我的朋友。
5.文段中的人称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作者先用第一人称叙述,再用第二人称叙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三、《詹天佑》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1.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 ”把它划下来。
5. 用“ ”划出具体描写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的句子。
3、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话是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内心想法,也是他(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 )的动力。这个句子充分表现了詹天佑( 热爱祖国 )的思想感情和( 为祖国争气 )的坚强决心。
4.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1)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 )、(绘画 )、(计算 )等都要精确、严密,决不能( 含糊 )、( 马虎 ),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
(2)选词填空。
精密 周密
(精密)的仪器 (周密)的计划
(周密)的观察 (精密)的勘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本段话的主要内容:( 勘测线路 )

四、《怀念母亲》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cénɡ)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sānɡ),只①在母亲身边待(dāi)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①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shù)十年如一日。
1.文段出自课文《怀念母亲》,作者季羡林。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的字注音。
3.解释下面句中加“—”字的含义。
(1)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逗留、停留)
(2)我痛哭了几天。(尽情)
(3)抱终天之恨。(怀着)
4.文中两个“只”字强调的意思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只①强调了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短,应读出遗憾、悔恨之情。
只②强调了母亲在世的时间短(寿命短),应读出痛惜之情。
5.文中“我的愿望”指的是D。(填序号)
A.随母亲于地下B.能够最后见上母亲一面
C.多一点时间陪陪母亲D.大学毕业后供养母亲
6.写出你对画“——”的句子的理解。
我的理解是:作者将失去的母爱看作是灵魂却使得一部分,写出了失去母亲给自己带来的打击之大。
7.从这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答:从这段文字中我感受到作者对母亲去世的极度悲痛之情。
六、《唯一的观众》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
聋子 妹妹惊叫起来 聋子 多么荒唐 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你竟说她是聋子
1.给第二段文字添加上适当的标点。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点:指导和点拨。 荒唐:错误到了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3.“我”一直珍藏着的秘密指的是我每天早晨都对着一位耳聋的听众拉小提琴。
4.“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说明我的技艺有了惊人的进步。
5.这两段话在朗读时,第一段应读出“我”的自豪之情,第二段应读出妹妹的惊讶的语气。

十二、《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 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 复鼓 )。
1、解释词语。
善:擅长 绝:断绝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2、按课文内容在( )里填空。
3、善:①善良;②擅长,长于;③;好,表示赞同④;熟悉;⑤容易。
(1)伯牙善鼓琴。( ② )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③ )
(3)来者不善。( ① ) (4)这位老人看起来很面善。( ④ )
(5)王玉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 ⑤ )
4、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仿照这句话的形式,想想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怎样的动人场景。志在 明月 (清风、竹叶),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徐徐兮若清风、萧萧兮若竹叶)!”

十三、《月光曲》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 按原文填空。
2、 在第1自然段中两处用了“清幽”,第一次的意思是说环境幽静 ,第二次是指月光清亮如水,从中你体会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
3、朗读第2段时,声调应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
4、把文中的一句比喻句找出来,抄写下来: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写出了微云的轻柔、透明、轻薄。
5、读第二自然段,用“__”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6、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7、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8、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9、请你根据提示,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几句话。
夜晚,世界之窗广场上彩灯点点,喷泉飞溅,真美呀!

只有这些

B. 知识与能力训练语文七年级上册答案

我只有第六、七、八课的哦。你要吗?


答案如下:

C. 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23.24课答案

23散步
1. qi lin n sha 2.①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关心,希望母亲能够度过难关。②暗示母亲已经风烛残年。3.略4.①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因为"我',伴同儿子的年月还长,而伴同母亲的时日已不多了。②好。作者以散步为线索,凭借散步这件事讲明了一个道理。5.这是作者梢心的安排,既照应了前面儿子说走小路"有意思"的原因,也点明了下文母亲担心"走不过去"的原因。6甲信任孝顺7甲这是传神之笔。对照中,既体现了尊老爱幼之情,更蕴含了继往开来之义。8."好像"表明是一种意念或感受,他们背上背的,意味着是对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所担负的使命,因而也意味着是整个世界。9.xian hua chan zhan l0.我,妻子和母亲;为把大钱饺子让给他人吃,使他人有福。11.这表明了妻子的一片
孝心。12.历经磨难的"我"终于平安归来,一家人得以团聚。大钱饺子传递了真情,诉说了辛酸,使我们感慨颇多,所以有"含泪的笑"。13.略14.〔略〕
24诗两首
1.B 2,认识知道猜得出3,①"不灰心"表明了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除心头的
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②远行的作者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母亲的滋味,最是难受。4.略5,时间顺序6甲诗人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这样的想象新奇而美妙。7.用"你"更能够表达诗人浓厚的依恋之情。8.体现妈妈对孩子的爱。 9.母亲对自已的孩子总是万分的关心、爱护,无论何时何地。10.献给母亲的

D. 四年级上册语文智能训练100分

(一)像两个“又”为“双”,双“木”为“林”等,这类左右相同或上下一样的字你能写出几个?

(二)在空格中填上合适的词,是横向竖向都成为成语。













































































































(三)接对偶句。

例:万水千山--五湖四海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你会接下面的对偶句吗?

千军易得-- 尺有所短-- 宁知鲜桃一口--

柿子拣软的捏-- 菜刀越磨越快-- 一锹挖不成井--

快马也要响鞭催-- 好花不浇不盛开-- 云彩经不住风吹--

稗草长不出稻穗-- 良言一句三冬暖-- 粪堆里长不出灵芝草--

二、脑力震荡更多内容请访问www.060s.com

(一)“小、羊、上、山、吃、草”能组成哪些不同的句子?

例:1、小羊上山吃草。

2、小羊吃山上草。

(二)在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到括号中。

远客、说客、游客、香客、顾客、刺客、贵客、茶客、政客、稀客、生客、异客

地位高贵的客人叫( ) 素不相识的客人叫( )

远道而来的客人叫( ) 不经常来的客人叫( )

游山玩水的客人叫( ) 购买东西的客人叫( )

搞政治投机的人叫( ) 到外地游说的人叫( )

流落他乡的客人叫( ) 专门搞暗杀的人叫( )

去茶馆喝茶的人叫( ) 去寺院烧香的人叫(

三、厚积薄发

下面所选古诗句中,每句都有一个动物名,你能把它们填出来吗?你还能背诵诗句所在的这首古诗吗?

柴门闻( )吠 千山( )飞绝

处处闻啼( ) 不是养( )人

意欲捕鸣( ) 牧童骑( )( )

两个( )( )鸣翠柳 一行( )( )上青天

两岸( )( )啼不住 故人西辞( )( )楼

月落( )( )霜满天 早有( )( )立上头

四、灵光一闪

(一)春游

春天到了,小明和小文商量着到树林里去找春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溪边,树林就在小溪对面。溪水中鹅卵石清晰可见,还有小蝌蚪呢!

望着这清清的小溪,他俩格说了一句话。有趣的是这两句话都是七个字,但字的排列顺序不同,意思就完全不同了。请你想象他俩各说了一句什么样的话。你赞成哪中说法?

不、深、知、浅、能、怎、过

答案:1、知深浅怎能过。2、不过怎能知深浅。

(二)巧答

王安石作宰相的时候,常有人来送礼。有一次,一位客人送来一只獐子和一只鹿,獐子和鹿装在一个笼子里,当时,王安石的儿子王云才几岁大,客人故意逗王云:“哪只是獐,哪只是鹿?”王云根本分不清,他想了一想说:“ “客人听了,非常惊异!

王云会怎么说?

答案:獐的旁边是鹿,鹿的旁边是獐。)以上内容转自小精灵网(http://www.060s.com)

E.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智能训练50页第四题答案

做作业是要自己做的,这样才能有成绩感,
而且你连题目都不发谁能跟你答案呀。
多问问老师和同学,这样成绩才能提高。
希望能帮到你,请采纳正确答案.
你的点赞或采纳是我继续帮助其他人的动力

F. 语文能力与训练答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改错字

拾金不媚( ) 阴谋鬼计( ) 迫不急待( )

欢心鼓舞( ) 心悦成服( ) 穿流不息( )

调兵遗将( ) 慢不经心( ) 无微不致( )

情不自尽( ) 变本加利( ) 完壁归赵( )

络译不绝( ) 千山一壁( ) 晃然大悟( )

汗流夹背( )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并成一句。

1. 蜜蜂会酿蜜,蜜蜂会传播花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人重视环境保护,我们会拥有一个美好的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蜜蜂能远游,蜜蜂的远游能力比不上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王磊积极锻炼身体,王磊身体很结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今天看病,你星期天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缩句练习

1. 那蓝锦锻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斜塔周围的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十分艰难地迈着沉重的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画家。

1919年到1927年,我国许多人到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

有一次,许多在巴黎的留学生一起聚会。一个满身散发着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动 激怒)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地说 先生 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 那好 我代表我的祖国 你代表你的祖国 我们比一比 等我们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蠢才

从此,徐悲鸿学习更勤奋了。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时,常常是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去就是一天,不到闭馆时间不出来。有一位法国着名画家非常(喜欢 喜爱)徐悲鸿,他从这个中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毅信念和对未来的信心。他主动邀请徐悲鸿到家里做客,到他的画室里画画,并亲自给徐悲鸿做辅导。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震动 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1. 在括号里恰当的词画上“√”。

2. 在第三自然段处加上标点符号。

3. 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4. 写出第三、四自然段的大意。

第三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改写句子,保持原意。

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为什么洋学生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G. 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答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预习反馈
一、1.溃 2.签 3.督
二、1.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形容我军英勇善战。 2.已经。
三、1.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2.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四、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感知探究
一、1.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最后说东路军激战,这样文章既合情理,又可掀起高潮。 2.这篇新闻,作者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因此,全文非常流畅,一气呵成。
3.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非常准确。另外,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一句中的“较为”一词就十分准确。
二、1.“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革命的豪情
2.“至发电时止”用语确切,便于读者理解。“余部”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中,既准确又得体。 3.“督战”“丝毫”两词充满嘲讽意味,形象地勾画出汤恩伯的狼狈相。
三、1.不能。因为是“广大地区”,所以应该用“占领”;江阴要塞险要,所以用“控制”。因为用火力使敌人无法从江面上逃窜,所以用“封锁”;敌人从铁路上逃跑的希望也成了泡影,所以用“切断”。 2.用第一人称,语气更亲切,充满了自豪之感。
拓展提升
一、略。
二、1.第①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时间:二十一日人数:大约三十万人事件:渡过长江 2.导语:第①句话。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主体部分为②③④⑤句。每句为一层。第②句:概述我军对敌发动进攻的时间,突破敌人防线的地点。第③句:概述敌军防线不堪一击,士气低沉以及败逃情况。第④句:正面描写我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概述战斗所花的全部时间,战斗的结果以及发展趋势。第⑤句:综述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4.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高度赞扬。

第二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预习反馈
一、1.xiù 2.suí 3.Huáng 4.Wén
二、B
三、1.B E F 2.B A E
四、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的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7月,南阳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壮大了武装力量,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
感知探究
1.不能互换。“恢复”是指歼灭敌军后恢复原有而遭破坏的根据地,“建立”则是指建立新根据地,它们和前面先后建立起来的根据地相连,不能换。“扩大”后面只能接“老根据地”,它和“创立”如果互换,搭配不当。 2.“树木”指分散的根据地;“森林”指联成一片的根据地。“树木”和“森林”还可以有多种喻义,如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个别与普遍等。 3.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4.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拓展提升
一、示例:真正的“武”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表现了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言之成理即可)
二、1.导语:第①段;主体:其余七段。 2.第②段进一步解释第①段所叙事件,第③段解释日本是怎么投降的,第④段解释日本为什么投降。这三段都是进一步解释第①段的内容。 3.“在这种情况下”是指日本遭到有史以来第一枚原子弹的轰炸,而且俄国也对日本宣布作战。4.以便尽早举行接受日本投降的正式签字仪式。

2 芦花荡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1.diàn 2.yào
3.jìn 4.cǎn 5.cuān
6.zè 7.qiú
8.cuò
二、1.dī tí 2.yào nüè 3.hè hē
三、1.浮 2.轮 3.躲开 4.飘撒
四、序曲:介绍老英雄的工作环境、任务和性格。开端:写老英雄载了两个女孩子回芦花荡。发展:写老英雄船上的大女孩挂花了。高潮:写老英雄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结局:写小女孩目睹这场英雄行为的经过。
感知探究
一、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二、1.轻盈、轻快的特点。这是一个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的撑船人。 2.由远到近,由粗到细。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锐、机智、英勇、果敢等特点来描写。 3.“过于”有过分、过头的意思。暗示后文老头子的失误,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1.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 2.突出老头子活动的特定环境,为下文人物活动、情节发展作铺垫。 3.“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突出了芦花荡的美丽,增强了文章的诗意,也增强了抒情
的韵味。 4.如写船头莲蓬,突出表现了白洋淀的地方特色。
二、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外在情况,敌人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把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使敌人的封锁线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的巨大反差,渲染出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三、【示例】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这位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能挨打,没有还手之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让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拓展提升
一、【示例】这里的树却是山一般高,翡翠一般绿,摇曳的树枝在空中四下展开。
二、1.夫妻话别。 2.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女主角对劳动、对幸福生活、对美丽家乡的热爱,更激发了人们对破坏这幸福生活的日寇的仇恨,为后面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不好。 “怎么了,你”是一个倒装句,运用倒装句更能表现水生嫂的机敏和对丈夫的关心与体贴。 4.细节描写,以看似细小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水生嫂的心理变化:听到丈夫要去打仗的消息时极其震惊。 5.水生思想豁达开通,大敌当前,没有过多地惦记家事,而是以国事为重,毅然决然地去抗日杀敌。
3 蜡烛
预习反馈
一、1.bǎo 2.fú 3.lì 4.jiào 5.pú fú 6.yè
二、1.sàn 散布 sǎn 散文 2.xiāo 削去 xuē 剥削 3.jiān 间距 jiàn 间歇 4.pò 迫不及待 pǎi 迫击炮 5.huàng 摇晃 huǎng晃眼 6.dàn 子弹 tán 弹簧
三、B 【解析】“副”意思是“符合”。
四、二战期间,红军要偷袭南斯拉夫的一座桥,遭德军炮火猛烈轰炸,一位战士牺牲在桥附近的方场上。住在方场上地窖里的老妇人发现了他的遗体并克服重重困难埋葬了他,老妇人还拿出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他的坟头,守护着他。文章通过这件事表达了老妇人对红军战士的敬爱之情,赞美了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感知探究
一、1.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2.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对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 3.象征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友谊的象征。 4.面对法西斯最后的疯狂,老妇人从容辗转于战场之中,显示了在法西斯面前,一切正义的人们坚强不屈、同仇敌忾的铁一般的意志,以及反法西斯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二、1.表现了敌人的凶残,表明“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出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安葬战士的爱心。 2.因为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所以“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3.“直着身子”是因为她年老,不能匍匐,也不能快跑。这一举动表现了老妇人“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的心理。 4.【示例】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啊!我不能让你孤零零地在这儿。(答案不唯一,符合情理即可)
三、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四、1.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不顾自己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2.“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情谊,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籍,情同母子。
五、蜡烛象征了生命之光,寄托了哀思,表达了情谊。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纪念物点燃了异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友谊之火。蜡烛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拓展提升
一、示例:奉献——蜡炬成灰泪始干 友谊——何当共剪西窗烛
二、1.文章叙述了二战期间,一个苏联红军战士在战场上救助一个敌国小孩,并因此付出年轻生命的故事。 2.德国鬼子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震撼了,因此没有开枪。后来敌视心理占了上风,法西斯的教育、人性的丧失,使他最终扣动了扳机。 3.表明这样的举动不是孤立的、偶然的,也不是一时的冲动。
4.【示例】我认为应该这么做,反法西斯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拯救人类,而这一举动从侧面昭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预习反馈
一、1.lè 2.huǎng
3.zhuì 4.àn 5.liúli
6.fàláng 7.lù
8.hài 9.xī 10.lüè 11.qiè 12.cái
二、1.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2.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3.富丽:宏伟美丽。堂皇:形容气势盛大。
三、1.C D A E B 2.A
四、强盗、洗掠、行窃、劫掠、抗议等。
感知探究
一、1.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然后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接着,具体讲述园中之物和耗费劳动之巨。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2.总评作用,以全球性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3.突出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4.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 5.把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说成是“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等等。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嘲讽效果。
二、1.①老额尔金和小额尔金的对比,揭露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②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的对比,揭示英法联军的野蛮和中国人的文明。 2.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滔天罪行的愤怒与不满。
三、D
拓展提升
一、D
二、1.书信写在作者被捕时,意在说明自身的危难状况以及随时所面临的死亡。 2.第②段:祖国必将独立。第③段:谴责联合国歪曲事实。第④段:信仰不会动摇。第⑤段:祖国独立仍步履维艰。 3.指的是比利时帝国主义者及其西方盟友。 4.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相比,本文没有生动的描写,没有辛辣的嘲讽,语言朴实,语调平和,真实、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预习反馈
一、1.dào 2.hū 3.chōngjǐng 4.jiǎo 5.戮 6.誓
7.蜒 8.兜
二、1.键—健 2.型—形 3.溶—融
三、1.C B A 2.D A C B
四、1.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2.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感知探究
一、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不仅是指天气,更是用天气来衬托人们当时的心情,暗示当年纳粹在这里屠杀无辜人民惨绝人寰的场景。连用四个句号,使之成为四个短句,起到突出强调作用,引导读者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营造一种悲哀的氛围。 2.强调了作者对纳粹残暴罪行的愤慨与控诉,对被屠杀的无辜人民的怀念与同情。 3.“世世代代‘人’的声音”指尊重和维护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及生命的尊严的呼声。
二、1.“温和”在句中的意思是指充满友爱与和平。 2.纳粹疯狂地屠杀无辜者7 000人,特别是他们杀戮的那一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作者感受到了痛苦。 3.“沉重”是指纳粹屠杀无辜者的凶残,“美丽”是指塞尔维亚人民的英勇。 4.统领全文
三、1.B A C 2.! !
四、1.C 2.A 3.A
拓展提升
一、这段悲惨的历史是泯灭人性的历史,人类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历史昭示我们:不要让历史重演,正直善良的人们团结起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二、1.对战争中的孤儿充满同情,对发动战争者表示愤怒。 2.表现了恒由恐惧到下定决心献血的内心矛盾斗争的过程。 3.“恒一声不吭,僵直地躺着。”“他紧紧闭着眼睛,把拳头放进嘴里,试图止住抽泣。” 4.引出文章的主旨。 5.一个小孩为
了朋友,竟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生命。

H. 七年级语文上册智能训练答案

我还想要做一只小鸟,飞到长城上去唱歌,飞到富士山去看伴着樱花点点的日出,飞到死海去游泳,飞到金字塔的顶端俯瞰尼罗河,飞到巴黎圣母院给可怜的怪老人敲钟,飞到哥本哈根的朗厄里尼港湾海滨公园,给大海边的美人鱼擦去绝望的泪水。最后,我要飞到奥林匹斯山上去找宙斯,求他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快乐地生活着,永远也不要有战争了。

阅读全文

与智能训练语文上册答案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9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62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57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27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110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63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52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9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63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27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25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72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93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85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4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57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91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64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69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