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语文断句规律
小学语文断句的规律
1. 意群停顿
句子可以按照它的意思和结构分成小段,这样的小段就叫做意群。
在说话和朗读时,意群的作用是:如果感到句子很长,一口气说不下来,可以在意群和意群之间有一个很短的停顿(换气)。正确的停顿应该在意群和意群之间。同一个意群内不应停顿。
意群之间的停顿不是固定的,而是灵活的。可以按照个人的需要,可停顿也可不停顿,可多停顿也可少停顿。
2. 句中上升
在一个长句子中,如果有许多重读音节,按照降调的规律,应该逐个递降。但由于重读音节很多,声音会越来越低,不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会感到不舒服,听起来会很单调,说到最后嗓音会低不下去。
因此,我们可以在句子中间选择任何一个你认为重要的重读音节,将嗓音提高,好像又开始了一个从高到低的递降过程。我们把每一个从高到低的递降过程的语调组合叫语调群。句中某个音节上升的现象叫做句中上升。
只有一个从高到低的语调群,听起来比较单调。
有一个句中上升,因此就有了两个从高到低的语调群。听起来比较生动。
在生活语言中,把长句子分成几个语调群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也就是说,句中上升是常有的现象。有时想要把句中某个字说的夸张一些,甚至可以把句中上升读得比第一个重读音节还要高。对于我们初学者,学习句中上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单调。
② 语文的古文中怎样划分朗读节奏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3)予/ 尝求/ 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 (《捕蛇者说》)
(6)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8)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9)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10)而/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则/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2)故/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13)是故/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得而腊之/ 以为饵(《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③ 文言文怎么画停顿技巧。
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
在文言文中是两个
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
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
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
后要停顿,
g、根据
确定停顿节奏;
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5、
和
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
、
、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④ 小学句子停顿的方法
把握句子的句意和结构,根据句子成分、标点符号等形式进行停顿。
朗读时,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需要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的长短;句子中间的停顿,需要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4)语文怎么划分句子停顿扩展阅读:
语法停顿的几种类型:
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依照标点符号所作的停顿。根据演讲稿上标点符号的不同,所作的停顿时间长短也不同。
一般讲,句号(包括句末的问号、叹号、省略号)停顿的时间长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停顿的时间则长于逗号;逗号停顿的时间又长于顿号。
学习语法停顿,可以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播音员为榜样,以报纸登载的与电台播送的同一条新闻为材料,边看报纸,边听新闻,来学习语法停顿。
⑤ 怎样划分诗句节奏
古诗节奏划分
一、古诗的自然声律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单音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
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
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三、一般如何划分古诗节奏
⑴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这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
⑵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
诗歌节奏划分
1、 根据词或词组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
如: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王家新《在山的那一边》 )
2、根据意思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
如: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流沙河《理想》)
3.、综合词、词组和意思来划分。
这种方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也最实用。因为在具体的诗句中,各种情形都会碰到,因此,只有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划分节奏才能得心应手。
4.朗读划分。
在划分完节奏后,读一读,体会一下根据划分的节奏读下来,意思有没有读破,即我们常说的读破句,检验的方法是根据划f分的节奏读下来,揣摩一下别人能否听懂(或者干脆读给他人听一下),如果能听懂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有误。首先,你要看看诗句里面词语的词性。是根据字词的词性不同来划分节奏的。
比如名词与动词相接,那么断句就在名词与动词之间;以此类推,状语、介词、定语等等诸多词性不同的字词就可以在中间断句。
还有一些诗句的节奏是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
有一些诗词的感情重些,那么读的时候就可以稍微把一些字词语调拉长些;
感情比较轻快的,那么可以把字词的语调读得稍微轻短些。
⑥ 语文句子划分停顿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过一般情况下你只要放开自己的感觉,用一种自己觉得最顺口的节奏去读,就能体会到停顿了,然后在根据详细的用词结构仔细的划分一下就ok可,我举个例子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划分的方法,凭感觉读就有显现出来了,并且你可以具体的看看他的语句构成和结构,每个划分基本是表示一个小部分的意思,最容易检查你是否划分错误的方法就是看看根据这个节奏读这段话会不会改变它应有的意思。比如,我划分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下面这个划分你会发现它的语句构成结构完全被划分搅乱了。首先,两小句被划分出来的先天和后天连起来读就有一种和人的出生有关的先天,和后天的意思,一看就知道和原句要表达的意思背道而驰了。继而后面的下之忧而更是不明所以,毫无意思可言,显而易见,明显划分错误了。 所以划分只需要自己放松的去感觉就能做到的。更精准的测验是对是错,只要看看划分后的句子的每个小部分的意思是不是因为被划分而搅乱。如果没有,读起来感觉又很顺,那就没错了
⑦ 语文断句怎样断依据是什么
理解意思后最易判断,或练下文言语感(多读),就和我们说话断句是一样的。如果不能理解很多,一般有表停顿的语气词断,有表接下来要说一段话过抒发什么的地方断,一个动作结束时断,有排比(或对比)时断…
⑧ 文言文怎么画停顿有什么技巧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3)予 / 尝求 / 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鹏之 /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 逍遥游》)
(8)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9)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2)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13)是故 /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⑨ 语文的古诗句、古文怎么分节奏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时间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朗读停顿。从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来看,考查的重点为后者,即句中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以把握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语法结构为前提。解答这类题时,首先,应将句子翻译出来,把意思紧密相连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就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其次,在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时可先找出动词,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整体观察句子,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从而确定句中停顿。
真题在线: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秦王坚自河东还。
(2007年江西卷)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最明显的两处停顿。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006年宁夏卷)
3.下面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
(2006年广东卷)
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实味不同。
(2007年四川成都卷)
【解析】以上几道中考题均要求标出句中停顿处,从题目来看,只要掌握划分朗读停顿的一些基本方法就不容易出错。
【答案】1. 秦王坚/自河东还。2.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3. 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4. 其/实味/不同。
答题技巧:
一、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朗读停顿。
一般来说,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文言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停顿。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或提示原因,如“盖”“夫”等。这种情况下,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②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停顿。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停顿: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句子的语气才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停顿。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关系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①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
②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④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停顿。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其一犬坐于前。(《狼》)为此句正确划分朗读停顿,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前面。根据句意,在“其一”的后面停顿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朗读停顿的方法远不止这五种,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