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多少个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多少个

发布时间:2022-07-29 21:15:50

1. 初中文言文虚词实词一览表有吗

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 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一)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 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 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 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 动词
(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
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 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
(2) 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 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 众。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 各位,众位。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2. 语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呀等。
(六)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等。

3. 初中152个实虚词

①应掌握的文言虚词16个:
而、何、乃、其、且、然、为、以、因、于、与、焉、则、者、之、诸
②应掌握的文言实词137个:
安、卑、被、本、比、鄙、毕、别、兵、病、策、曾、尝、长、朝、诚、出
初、辞、从、达、旦、当、道、得、独、度、对、尔、发、伐、方、奉、复
负、故、顾、固、观、归、国、恨、会、或、极、及、疾、即、计、既、假
间、见、将、尽、就、居、举、绝、类、良、怜、临、略、名、莫、期、奇
起、遣、穷、求、去、若、塞、善、稍、少、舍、胜、师、识、食、使、始
是、视、适、书、孰、数、属、戍、说、素、遂、所、汤、徒、亡、微、文
闻、鲜、相、信、兴、修、许、寻、一、宜、遗、已、易、意、益、诣、阴
引、余、语、狱、欲、喻、再、彰、知、止、致、置、治、逐、走、卒、坐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1、安
①怎么
②哪里
③地名
④安逸
⑤养
⑥如何
⑦安稳
2、卑:
低下、卑贱
3、被:
通“披”,穿
4、本:
①原来、本来
②根本、本源
5、比:
①等到
②紧挨在一起
③比作
④比较
6、鄙:
①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②见识短浅
5、比
①全部、全都
②完毕、结束
③用尽、竭尽
8、别:
①另外
②分开
③告别、离别
④区别
9、兵:
①军队、兵士
②兵员
③武器、兵器
10、病:
①生病的、得病,引申枯、干
②得病
11、策:
①用鞭子打、鞭打、鞭策
②马鞭
③记录、登记
12、曾:
①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②同“增”增加
③一直、从来
13、尝:
曾、曾经
14、长:
①长息
②长度,高度
③生长,成长
④拉长(声音)
⑤长,与“短”相对
⑥广阔、大片
⑦头目、长官
⑧前辈、长者
⑨长跪(直身而跪)而谢之曰
⑩远
15、朝
①朝见、朝拜
②朝廷
③早晨
④朝代
16、诚:
①确实、的确
②真心、诚心
③表假设,翻译成“果真”
17、出:
①脱离
②出现、露出
③出去、出来
④生长出来
⑤产生
⑥拿出
⑦使出来
⑧发出
⑨在国外
18、初:
①起初、开始
②当初
③刚、才
19、辞:
①推托
②告别、辞别
③言语
20、从:
①跟从、跟随
②顺从、听从
③依从
④自、由
⑤随、顺
⑥向
⑦跟……学习
⑧在
⑨从容:舒缓,不急迫
⑩追寻
21、达
①显贵、得志
②到达
③有学识修养的人
22、旦:
①天明、早晨
②第二天
23、当:
①应该、应当
②在……时侯、在
③处在
④掌管、主持
⑤面对、对着
⑥当今、现在
⑦将要、就要
24、道
①仁政
②道路
③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④学说、思想
⑤说、讲
⑥正确的方法
⑦道德、道义
⑧路、途
⑨道理

25、得:
①通“德”感激
②发现
③施行
④能够
⑤得到的
⑥满足、得意
⑦领会、体会
⑧得到、获得
⑨取得成效、办到
⑩找到
26、独
①只,仅仅
②独特,特殊
③老而无子的人
27、度:
①估计、衡量
②次
③过、越过
28对:
①回答
②对着、向着
29尔:
①那时
②助词,不译
③与“然”用法相同(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翻译为“……的样子
④这样
30发:
①起,指被任用
②发出
③出发
④征发
⑤(花)开放
⑥头发
31伐:
①进攻
②讨伐
③砍伐
32方:
①地方
②方圆
③侧、边
⑤刚刚
⑥正在
⑦当、当……时
33奉:
①侍奉
②供养
③接受
34复:
①再、又
②回答,答复
③恢复、复兴
35负:
①背东西、背
②凭借
36故:
①原因、缘故
②所以
③旧,原来
④旧知识、学过的知识
⑤故意、特意
⑥因为
37顾:
①拜访、探望
②看
③回头看、往旁边看
38固
①坚决
②巩固
③固然
④本来
⑤顽固、固执
39观:
①看
②观赏、欣赏
③景象
④阅读
40归:
①归依
②聚拢
③返回、回来、回去
④女子出嫁
41国:
①国防
②国家
③地方
④国事
⑤地势
⑥国都
⑦诸侯的封地
42恨:
①叹恨、不满意
②遗憾
③怨恨
43会:
①适逢
②体会、领会
③聚会、集会
④终将、定将
44或:
①有时
②有的人
③或许,也许
45极:
①很、极其
②尽、直到
③到极点
④穷尽
46及
①到了…的时候
②到
③和
④比得上
⑤趁着
47疾:
①快、迅速
②毛病、缺点
③病、疾病
48即:
①立即
②就要、就
③就是
49计:
①事情
②商议
③计策
④计算
50既:
①既然
②已经
③不久
51假:
①不真,这里指“假装
②借
52间:
①中间
②夹杂
③间隔、隔离
④距离
⑤私自,偷着中
⑥参与
⑦间或,偶然
⑧量词
⑨期间
53见:
①看见
②通“现”,表现
③拜访主
④拜见、谒见
⑤朝见
⑥接见、召见
⑦引见
⑧遇见、碰见
54 将:
①将领(名词)
②将要、就要
③带领
④扶持
⑤拿起
55尽:
①都,全部
②完了、没有了
③消失:
④穷尽、用尽
⑤竭尽
⑥全部取得
⑦尽兴
⑧吃完
56、就
①完成
②接近、趋向
57居:
①处在
②居住
③坐在,在
④停留
⑤经过
58举:
①举起
②发动
③被举用
④推举、推荐
59绝:
①极
②杀尽
③停止、消失
④与世隔绝的
⑤到了极点、独一无二
⑥隔绝,隔断
⑦断
60类:
①像
②种类
③事理
61良:
①美好、好、良好
②很
③善良
62怜:
爱戴
63临:
①面对
②靠近、到
③将要、快要
64略:
①丝毫、一点儿
②谋略:
65名:
①名字
②说出
③着名,出名
④命名、起名
⑤名望、名声
⑥事情
⑦出名的、有名声的
66莫:
①不要、不
②没有什么、没有谁
67期:
①约定
②期望
③满(一年),周(年)
④时限、期限
68奇:
① 以……为奇、对……感到惊奇
②奇妙
③零数
④奇丽景色
⑤奇丽
69起
①吹起、刮起
②响起
③起来
④涌起、冒起
⑤站起
⑥跃起
⑦兴起、起事
⑧出发、动身
70遣
派遣、差遣
71穷:
①穷尽、完结
②深、深厚、程度深
③贫穷
72求:
①要求
②探求
③追求
④请求
73去:
①距离
②离开
74若
①及、比得上
②好像、像
③你
④如果
⑤用于词尾,可译为“……样”:
⑥此、这样的
75塞:
①堵塞、阻塞
②指长城一带
③险要的地方
76善:
①擅长、善于
②优点,长处
③美好、好
④友好、亲善
⑤善事、好事
77稍:
①渐渐
②稍微、稍稍、略微
78少:
①很少
②年轻
③排行在后的
④少量(人)
⑤少顷、少时
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⑦稍微
⑧缺少
79舍:
①放弃
②房屋、房舍
③客舍
80胜:
①美好、优美
②尽
③胜利、取胜
④赢
81师:
①军队
②老师
82识:
认识
83食:
①食物
②吃:
③“通”饲,饲养
84使:
①派
②出使
③让
④假如、假使
85始:
①开始
②刚刚
③才
86是:
①这样、这
②判断动词,是
③这时
87视:
①察看
②目光
③看
88适:
正好
89书:
①书函、书信
②写
③字条
④书籍
90孰:
①谁,哪个
②仔细
91数:
①几
②计数、点数
③屡次,多次
92属:
①属下,部下
②类
③类似
④连接、连续
⑤“属”通“嘱”嘱咐
93戍:
①防守、守卫
②驻守、守边
94说:
①通“悦”,高兴
②解说
③讲说
④文体一种
95素:
①白色的
②一向,向来,平时
③不加修饰的
④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④未染色的
96遂:
①于是,就
②终于
97所:
①处所、地方
②“……的(人、事、东西等
③恰当的位置
④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合译成“被”
⑤所以:用来;用来……的方法
⑥所以:“……的原因”
98汤:
①热水,开水
②汤汤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99徒:
①同类的人
②光着
③只,仅仅
④步行
⑤白白地
100亡:
①丢失
②逃跑
③消灭,灭亡
④同“无”没有
101微:
①无,没有
②轻微、低贱
③略微、稍微
④隐约地,暗暗地
102文:
①诗文
②文采
③文字
④画着文彩、文身
⑤彩饰
⑥文章
⑦文理、花纹
103闻:
①声誉、名声
②听到,听见
③听说
④使…听到
⑤见闻
⑥扬名、闻名
104鲜:
①鲜嫩、鲜艳、鲜明
②很少
③新鲜
105相:
①丞相,宰相
②做丞相
③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④互相
⑤一起
⑥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06信:
①实情
②信用
③相信
④确实、的确
⑤真诚、诚信
⑥信任
⑦通“伸”伸张
⑧讲信用
107、兴
①兴趣、兴味
②游兴
③起身、起床
④兴办
⑤复兴
⑥发扬
⑦起、起来
⑧发生
⑨兴建
108修:
①长、高
②培养
③修建
④整治
109许:
①答应
②同意、承认
③地方、处所
④拟声词,形容房屋倒塌的声音
⑤左右、上下
⑥赞同
⑦这样
110寻:
①寻找、找
②随即、不久
③寻阳:县名
④平常,通常
⑤古代长度单位
111一:
①全
②一片
③第一次
④数词,一
⑤一何
112宜:
应当、应该
113遗:
①遗留
②给予
114已
①停止
②通“以”
③已经
④罢了(或与“而”合译为“罢了”)
⑤完结、完
115易:
交换
116意:
①意思
②内容
③心情
④神情
⑤想要、打算
⑥意图
⑦书中的意旨
⑧情趣
⑨主意
117益:
①好处、益处
②兴办、增加
③更,更加
④指蜀汉
⑤汉代州名现代四川
118诣:
①到
②拜访
119阴:
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②阴冷
③绿阴
④天阴
120引:
①拉
②拉开(弓)
③称引
④延长
121余:
①多
②我
③多余
④余下的、剩下的
⑤其余的
122语:
①告诉
②说话
③谈论
123狱:
案件
124欲:
①想要、想
②欲望
③将要、快要
④愿望
125喻:
①譬喻
②了解、明白
126再:
①两次
②第二次
127彰:
表明,显扬
128知:
①知道、懂得
②感到
③通“智”,聪明
④通“智”,聪慧
⑤明白
⑥识得
⑦了解
129止:
①栖息
②阻止
③同“只”,仅仅
④停止
130致:
①招致,引来
②得到
③说、答
131置:
①摆、摆设
②放、安放
③放到一边
132治
①惩治
②研究
133逐:
①追击
②竞赛
134走:
①跑
②逃跑
③移动、滚动
135卒:
①士兵
②终于
③最终
136坐:
①坐着
②通“座”,座位
③坐下、请坐
文言虚词:
1而:
①并列关系的连词,可以译成“且”“和”“与”等或不译
②承接关系的连词,可以译成“就”“便”“然后”或不译
③递进关系的连词,可以译成“而且”“并且”等
④修饰关系的连词,可以译成“地”“着”“就”等,或不译
⑤转折关系的连词,可以译成“但是”“可是”“却”等
2何:
一代词
①相当于“什么”
②相当于“怎么”
③“如……何?”,“把……怎么样”
④相当于“为什么”
⑤相当于“多少”
⑥相当于“哪”“哪个”
二副词,多么
3乃:
①于是
②是
③才
④竟、竟然
⑤你、你的
4 其:
①他(她),他的
②他们
③那
④难道
⑤其实
⑥加强反问语气
⑦其中
⑧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
⑨用来加重语气,相当于“可要”
5且:
①犹、尚且
②姑且、暂且
③将近
④和
⑤况且
6然:
①……的样子
②但是、不过
③对的、正确
④这样
7为:
⑴担任
⑵当成、当作、看作、作为
⑶对、向
⑷被:
⑸雕刻
⑥成为
⑺酿造:
⑻筑
⑼叫做
⑽是
⑾唱
⑿变为、变成
⒀做
⒁为了、接受
⒂“为”与“焉”合用,表疑问语气
⒃给、替
⒄心理活动、心情
⒅因为
⒆题、写
⒇造
8以:
①因为
②用
③按照
④认为
⑤把
⑥拿
⑦靠、凭借
⑧“以”通“已”已经
⑨以致
⑩拿来
⑽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用来”、“来”
⑾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⑿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不译
⒀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9因:
①凭借、依靠
②顺着、就着
③因此
④于是
10于:
①从
②到
③同、和
④表明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以为“给”
⑤在
⑥对
⑦向
⑧比
⑨因、因为
11与:
①给
②欣赏
③一起
④跟、同
⑤通“欤”语气助词
⑥“与”通“举”选举
⑦和
12焉:
①兼词,相当于“在这里”、“从这里”、“在那里”。
②哪里,怎么。
③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④代词,可译作“此”
13则:
一副词:乃,就是
二连词
①就;
②那么
③如果,表假设
④却,可是,表转折
⑤表示让步,相当于“倒是”
⑥助词,无意义
14者
一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①相当于“……的”,“……的人(东西、事、部分、地方、方面、手段)”
②用在名词后面,起区别作用,可以译成“这样的”,也可不译
③用在描写的词后面,可以译成“……的样子”
④用在数词后面,可以译成“种”“样”
15之:
一动词——去、往、到
二助词——①句末协调音节的助词,不译
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③主谓之间的助词,不译
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结构助词“的”
三代词—— 代“起义”之事
这、此:
16诸:
①形容词表示 众;多
②兼词:相当于“之于”

4. 实词虚词分别有哪些

1、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状态词、区别词。

2、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汉语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实词和虚词还有以下一些区别

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

2、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例如“吗”“的”总是后置的(好吗、新的),“被”“也”总是前置的(也去,被发现)。

3、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所谓开放类,指的是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成员的大类。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

5. 急需语文18个虚词,120个实词,

实词:
爸爸、妈妈、工人、机器、战士、教师、党员、风、雨、树、草、老虎、海燕、课本
思想、道德、观念、法律 毛泽东、中国、长江、北京、黄河、泰山、雷锋、鲁迅、李白
走、说、学习、表明、完成、实现、打、吃、参加、收拾 愿意、应该、应、要、敢、肯、得、可能、能够、可以、会大、小、高、低、红、平坦、笔直、弯曲 好、坏、冷、热、硬、伟大、聪明、诚实、优秀、坚强 快、慢、迅速、熟练、轻松、恳切、紧张 上、前、左、中、以下、下边、之前、旁、外面、里头、前后、面前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6. 谁知道语文中的150个实词和18个虚词 谢谢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附录了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其中实词150个,为便于学生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 特将此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同时也收入课本中出现的解释。对于个别不常用的解释,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就不予收入。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
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i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
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

7. 初中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十五个。虚词五个。

食,实,说

8.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1、文言文实词: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2、文言文实词:

(1)形容词。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文言文实词:

(1)动词 。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2)量词。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4、文言文虚词: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5、文言文虚词: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9. 初一、初二的文言文中实词有哪些虚词有哪些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多少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9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62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57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27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110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63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52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899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63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27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2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71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93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845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4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57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90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64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695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