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语文古诗答题技巧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B. 语文的古诗词要怎么答
1翻译
2修辞手法并解释
3情感
C. 诗歌鉴赏题中的概括题初一学生该怎么答
1.具体的分析方法:掌握意境凸显的形象该形象所蕴含的是思想与情感概括出诗歌象征的意义和社会意义
2.正确的答题步骤:简要说明塑造的形象分析形象的特点描述形象所要表达的意义,比如理想、追求、情感等等。
3.具体的分析方法:描绘诗中的画面概括整体的氛围特点解析作者需要表达的思想
4.答题步骤:概会塑造的形象提炼诗词中的诗句,概述具体的表达技巧揭示文章所需表达的意义
5.具体的分析技巧:从整体框架下手,掌握诗歌整体的艺术表达技巧。
D. 初一 语文 古诗 请详细解答,谢谢! (29 19:57:33)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唐·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国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弦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胡旋女—戒近习也》
——唐·白居易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玉女舞霓裳》
——唐·李太玄
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千回赴节填词处,娇眼如波入鬓流。
《舞》
——唐·张祜
荆台呈妙舞,云雨半罗衣。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雾轻红踯躅,风艳紫蔷薇。强许传新态,人间弟子稀。
《舞》
——唐·李峤
妙伎游金谷,佳人满石城。霞衣席上转,花岫雪前朝。仪凤谐清曲,回鸾应雅声。非君一愿重,谁赏素腰轻。
《咏舞》
——唐·虞世南
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E. 长春版初一上册语文古诗理解性默写题(越多越好)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赏析一:
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赏析二: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赏析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作者介绍: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
F.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鉴赏怎样答(要套路)
1、抓住形象,体味意蕴
就是要通过作者的背景,推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内心的感受。从诗歌的具体形象创造出的总体氛围中,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
2、注意内涵,避免实指
诗歌中,往往作者表面上说这个,所指的却是另一个。读诗时,要注意诗中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切忌就形象论形象。
3,、借助想象,领悟深意
许多诗本身侧重于虚写,读诗时要有一种狡猾的穿透力,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借助联想和想象,找出它背后的深沉意蕴。
4、揣摩词句,感同身受
阅读诗歌,要揣摩词句的妙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感受形象、理解内容、评价优劣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我们在阅读、鉴赏诗歌时应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逐步提高欣赏水平。
我很喜欢诗歌,以上是我读诗的方式,我觉得还行,你可以试试。
G. 语文古诗的答题技巧是什么
古诗一般是有压韵的,就是最后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相同的(头句的逗号前的对应下一句的逗号前,头句的句号前对应下一句的句号前),再者,就是一般五言律诗是二三分词(前两个字组成一组,后三个字组成一组),七言绝句则是四三分语(前四个字组成一组,后三个字组成一组)。只要按这个规律至少能写成打油诗!
H. 语文书七年级上册每个单元后的古诗都有什么啊(一共十二首)要作者内容 如果答得好 追加150分 谢了急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饮 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I. 语文古诗文怎么答题
(一) 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鉴赏怀古咏史诗要注意的几点:
1、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如: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一首词再现三国时代的历史风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如:
《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要领悟感情。
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首以古讽今的杰出之作。
4、要分析写法。
怀古咏史诗的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二)边塞征战诗
1、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因此首先要注意时代背景:
①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②中晚唐时期:虽然诗人们仍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③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2、把握每首诗歌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
每一首征战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不一相同,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而高适、岑参、李益等反映征战诗的各个方面: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
3、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
征战诗所反映的矛盾主要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4、把握不同的艺术风格
每一位边塞诗人的艺术风格都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树立典范,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
对于新的诗歌鉴赏题,要拿到好的分数,就要规范答题。规范答题,就要懂得运用有关的术语,学会准确的表达。诗歌鉴赏题的考查重点之一是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实际上考查考生对一些文学表现手法的认识与理解。这些术语分成叙述、说明、议论三大类,每类中有许多具体词语,如叙述类中的描写、烘托、映衬、渲染、豪放、委婉含蓄等;议论类中的议论、直抒胸臆等。
利用网上资源,“网上语文课堂”上赵卫平老师的《诗词鉴赏需知的术语及运用》很适合学生备考的需要,它介绍了各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在诗词鉴赏中具体运用,并附有例子,为诗歌鉴赏的规范答题上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将资料印发给学生,堂上让学生熟悉并学习运用术语。
另外,学生在平时的诗歌鉴赏阅读中学习规范、准确的表达。
四、课外扩大阅读,兼收并蓄。
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光靠堂上讲和练是远远不够的。平时多读多品味一些好诗,用一颗诗眼去看诗,用一颗诗心去品诗,不断去领略诗的语言美,情韵美,才能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同时还需要读一些诗歌鉴赏方面的书,从别人的解说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那么,课外怎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笔者采取了以下方法:
1、每节课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介绍一首诗。学生课前准备好一首诗,用自己的话来向其他同学介绍,要求语言要规范。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一举两得。
2、向学生介绍有关诗歌鉴赏的书籍,为学生课外阅读指明方向。如介绍《唐诗鉴赏词典》、《唐诗宋词鉴赏》、《宋词鉴赏词典》、《中学生诗词鉴赏》等。
3、利用网上资源。网上阅读课让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有关诗歌鉴赏的内容,扩大阅读面,增加诗词阅读和鉴赏的积累。
4、邀请“南海诗社”的社长开设“诗歌鉴赏”讲座。抓住“让中华诗词走进校园”的大好时机,通过“诗歌鉴赏”讲座,从创作的角度,吸收借鉴老一辈鉴赏诗歌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编印《唐诗宋词一百首》作为早读资料。让学生在早读时诵读、领悟、鉴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堂上画龙点睛,讲授方法;课外扩大阅读,兼收并蓄,对诗歌鉴赏的复习有一定成效。当然,随着高考试题的不断改革,复习方法也要不断地更新,作为语文教师更要不断地摸索、不断尝试。
古诗鉴赏口诀
内容
自古诗歌常写景,景情相生第一种。边塞生活多磨难,惜别伤怀遥思念。
怀古咏史吊前贤,壮志难酬空自怜。目睹耳闻收眼帘,即事感怀时世惨。
羁旅情怀备煎熬,行役戍边心日劳。
形象
天生我材必有用,洒脱豪放显个性。泪沾青衫忧民怨,推己及人见一斑。
相见时难别亦难,儿女情长泪涟涟。山村风光隐田园,胜友欢聚乐忘返。
不拘一格重抖擞,良才难得信难求。
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离愁别绪话情丝。桥边红药悲黍离,物是人非叹惋惜。
佳节思乡身为客,明月千里归渐迫。春风骀荡明日花,怀古凭吊寄天涯。
商女不知亡国恨,讽喻时政热肠人。但使龙城飞将在,报国情怀入梦来。
玉壶冰心送亲友,临行壮别一壶酒。
语言
质朴又平实,天然去雕饰。白描真且深,平易又近人。
隽永出灵气,悟性托含蓄。诗画境开阔,生动自生色。
色彩多绚丽,变幻生飘逸。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分得清,叙描议论与抒情。记叙方式不单一,事后必然有余情。
景物描写切注意,借景托物常寓情。具体方式咀嚼细,比喻比拟和象征,
夸张衬托和借代,抑扬关系虚实生。寓褒于贬明秋毫,言此意彼擒故纵。
互文关系巧拼合,曲笔逆笔龙点睛。含蓄美来多变幻,羚羊挂角迹难寻。
化景为情转隐晦,透视窥探断肠衷。托物起兴套双关,语浅情深隽味永。
旁敲侧击弦外音,空谷传响哀乐鸣。讽咏时事用曲笔,史实连线促精警。
以小见大旨意远,见微知着诉衷情。欲言又止多伤感,欲说还休痛思痛。
眷恋伤感郁心头,黯然收笔胜有声。
风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
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
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
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蕴味长。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
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崎拔注感伤。
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J. 语文古诗答题技巧是什么
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
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
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
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
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
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
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
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
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
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
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
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
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
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
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