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什么是语文深度教学

什么是语文深度教学

发布时间:2022-07-03 05:02:20

① 如何拓宽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

一、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被悬置与回避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深度的命题之所以被悬置与回避,主要原因有三:
原因之一,不知“深度何为”——缺乏对深度意义的重视。人们在观察、探究、思考、讨论一些社会问题时都不约而同地试图透过表面、越过肤浅,直指深度,但是深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否必要,对于小学生是否有可能却缺乏一致的、清晰的认识,甚至有人明确地提出,儿童的认知、思维、视阈等决定了“深度”的追求与实践对于儿童而言只能是揠苗助长,对小学生的发展不利,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回避深度。因此,阅读过程中“只关乎表层的词语和词语的表层,不见语言中的‘人’之存在”,“所谓的阅读只不过是一场没有指涉、反思、深度和意义的‘观看’,只是遗弃意象与情理后的物质表层的细摹”。小学语文教学自然被矮化和简单化。
原因之二,不知“何为深度”——缺乏对深度本质的探寻。一般意义上讲,“深度”指向于事物的本质,促使事物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不过,小学语文教学深度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深度如何确定,等等,人们对这些问题还缺少实质性的思考、研究和实践。过去有段时间,小学语文界曾就“简单语文”与“深度语文”展开过一些研讨。简单语文追求教学目标简约,教法简洁,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而“深度语文”强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度感悟,挖掘蕴含在文本中深层的人文内涵。实事求是地说,这两种追求都有其合理性。但透过讨论的表层,我们会发现两者的话语指向并不一致。因此,这样的研讨并未能对小学语文教学深度本质的理解起到实质性的推动。
原因之三,不知“如何深度”——缺乏对深度呈现的把握。“如何深度”就是指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让深度得到落实。综观当前课堂中的实践,有这样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是教学停留在浅层的理解,限于甚至低于学生已有的水平,即使教学手段花样繁多,也难以将教学真正推向深度,学生学得“索然无味”;二是对文本的深度抠挖、无限制地拓展延伸,超出了学生理解的水平,学生学得“一头雾水”。这两种倾向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的呈现还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长此以往,“深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渐被模糊、被搁置、被忽略就成了一种必然的现实。
除此以外,小学语文教学深度的研究也有意无意地受到一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总担忧“深度”的提法似乎针对着、涉及到有关人,有关事。因而,一些研究者、教育者故意绕开,以避免因此而产生的复杂关系,争论自然逐渐销声匿迹。实际上,任何一种讨论都需要勇于批判的研究精神,否则将要影响研究的推进和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深度的研究也不例外。
二、小学语文教学深度:必然与可能的追问
从以上问题的讨论中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这一话题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命题,这一命题影响着、决定着教学中诸多要素的研究、推进。之所以作出这样判断,是因为深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其必要与可能。我们需要为这一命题辩护。
1.深度是肩负文化传承重任的母语教育的必然追求
小学语文教学是系统的母语教育的起始阶段,其责任不言而喻。日本着名文化学家岸根卓郎在《文明兴衰的法则》一文中说:“放弃母语,就是通向亡国(毁灭文明)的捷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使得我们的母语学科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系统,更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
而承载着自身民族发展的母语,其文化层面的内涵才是最核心、最本质的。构建学生的文化平台,传承民族的文化,培养一代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站起来的中国人,这是母语的生命,也是母语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果小学语文教学缺乏文化内涵与深度将难以担此重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培养爱国主义感情,还是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无论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还是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无论是发展语言能力,还是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学都不可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层,必须关注文本深度意义的阐释,语言的表达母语教育的文化传承。
2.深度是以儿童文学为主体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儿童文学、教育专家朱自强特别强调:“小学语文教育一定要走儿童文学化这条路。所谓儿童文学化,就是指儿童文学能真正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资源和方法。”
儿童文学要顾及到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阅读的兴趣,但也应该具有一种追求深度的艺术价值取向,拓展儿童文学的审美天地。
儿童文学的深度追求决定着小学语文教学同样不应回避深度。语文教材需要思想深刻的课文,成为“思想的壁橱”(亚伯拉罕对图书馆的譬喻)。不具有深度的文章,即使再美也不能被选入。事实上,小学语文教材中也不乏文学性、思想性都较高的作品。教学中应该用思想来启发思想,用深度去诱发深刻。学习中对优秀作品的“深度”视而不见,对一般作品的“深度”缺乏挖掘,实质是对儿童文学认识的浅薄。
3.儿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语文教学既要适应他们,更应提升他们
小学语文教学深度的探寻是必然的,也是可能的,因为儿童是一种无限的可能性。
当今时代,儿童的地位和价值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童与成人是生命中的两种不同的形态。老子说过,成熟的有智慧的圣人的精神状态是与儿童一致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皮亚杰在探讨儿童游戏本质后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认识原子同认识儿童游戏相比,不过是儿戏”……由此可见,儿童有属于自身的深度。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事实上,儿童在某些方面是超越成人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有着超乎成人的想象,……他们面对各种现象总要发出无数个“为什么”的追问,表现出极大的对事物本质的关注。可能性是学生的成长性、创造性和终身发展性,是学生的最伟大之处。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不难得出结论:儿童是不成熟的,但不等于没有深度。我们应该揭开“此在”的现实蒙蔽,关注潜能的开发,打开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的通道,实现教育的“跨越”。深度不是将儿童引向深渊,而是儿童生长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② 初中语文课如何进行深度学习

促进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要基于语文学科特点,在教师深度教学的基础上,运用深度学习理论和策略,创造一系列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浅层学习变为深度学习,使语文教学有更大收获呢?
一、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是谁在读书?是我们的学生;是谁在学习?也是我们的学生。这是人人清楚、个个明白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的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基本的问题,故而导致了在具体的教学中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的现象。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更不是突出“讲课”。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很少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读书,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后,就开始分析重、难点了。在学生尚未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老师就开始分析、讲解课文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大多数学生就会感到十分困难,长此以往便感觉到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时间一长,学生也就越来越怕读书,越来越怕学语文,甚至到了高中,学生仍不能像模像样、独立、顺畅地阅读分析理解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分突出“讲授”所带来的恶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读书。教师应由以往的“主讲”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从原来的“霸主”、“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这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前提条件,只有转变教师角色,才有可能开展深度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式,助推语文深度学习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影响着其将来的发展方式,学生的发展方式又转过来影响着其今后的生存方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势必影响学生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因此,转变教学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要淡化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项或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鼓励、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项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语文学习才能有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才能变为现实。
(一)开展自主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年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影响,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查阅工具书及资料、提前预习课文、经典诗文的朗读与背诵等,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摄取知识,掌握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开展合作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完成同一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合作学习是集个人智慧为集体成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可以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体现创造性、开放性的学习及知识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阅读教学中的小组探究学习应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探究前的自主学习,那小组探究学习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主阅读是小组探究阅读的基础,小组探究阅读是自主阅读的升华。小组探究学习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教给学生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比如课文《背影》的探究教学,通过学生认真阅读《背影》这篇文章后进行自主探究,首先要探究的问题是“本文主要写什么?”其次再探究“怎样写?”然后再看“从哪些方面写?”“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掌握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和步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学习的意义在于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发挥其个人的聪明才智,探究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或独特见解,最终达成共识。小组探究阅读之前要设计好具体的问题和明确阅读任务,阅读中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去分析、理解、感悟课文,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解决阅读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3.注重探究中的交流与分享。如进行《爱莲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广泛进行交流与分享。通过小组内个体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分享,发表对文章的不同理解和感悟,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整体提高的目的。
三、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达到“三维目标”,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是深度学习的根本所在。
从目前教学实际看,不少教师只是把语文课当作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以至于把活的语文教材讲“死”,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心智和人格健全起来。
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其次教师要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融入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自己的理解去激活学生的经验,从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如美国的麦·莱德尔所说:“他应该通过我的眼睛对我的情绪施加影响,在他没有使我看到能触动我心弦的东西之前,他不可能对我的情绪施加影响。”如果只是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是很少有效果的。文本的丰富性决定了我们解读的种种可能性。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这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自由。他完全可以给出自己的理解,体现其个性。同样是《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这个人物,有的同学认为于勒身世沉浮,之前努力赚钱,想偿还哥哥,说明他有良知,与菲力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形成对比。落魄后不愿回家,说明他有骨气。有的认为于勒是个很可怜的人,但是他很善良,是有良知的人。当然还有很多同学的看法和文中菲利普夫妇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些观点和看法都是应该鼓励的,肯定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重要,它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可指导学生用心去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在文章中所渗透的情感因素,以便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会实现学生、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总之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课堂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场所,把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放在第一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下,学生始终处在思考、分析、探讨、表达的状态,思维活跃,认识深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深度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高效。

③ 深度教学是什么

深度学习走向深度教学,是教与学的一致性与相融性所决定的必然选择。追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克服表层教学的局限性,实施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④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深度学习+博客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1.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2.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3.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磁性”更强烈
层次性需要是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内在机制的动力性环节。无论是利用超出学生预期的“新异刺激”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还是挖掘文本空白,精心营造拓展空间……教师通过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上,呵护童心,满足他们与生俱来的“四心”——好奇心、好动心、好胜心、创造心,通过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的“磁性”更强烈,促使学生更好地享受语文课堂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教《清平乐·村居》(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你仿佛看到翁媪在干什么,彷佛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同学边想象边进行分角色模拟表演,师指生上台表演。)
生1(媪)拍拍生2(翁)的肩膀:老头子,你一生都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现在好了,三个儿子多能干啊!
生2(翁)拉着生1(媪)的手:老婆子,你才能干呢,给我生了三个好儿子啊!
师:就这样,老两口聊啊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走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媚。
师:不仅她媚,他也媚,这就叫——
生:相媚好。
师:这是怎样一个“醉”呀,因媚而醉!
多么精彩的一个教学片断!教者引导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品析演绎,语文味十足。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语文教学就要为课堂的有限时空注入无限的张力,增强课堂活力。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活泼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们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何愁学生不自然而然地走进深度学习呢? 三、多层次推动:让深度学习“磁力”更充足
实践证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来不断增强学习“磁力”。
1.把握一个前提——深度参与,激活新知
要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首先需要激励学生深度参与,只有深度参与,所学的知识才能被激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专题探究、主题拓展、观点争鸣、小组讨论等。如:《秦兵马俑》(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可以设计表格式导读学案,从“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是如何抓住特点进行具体介绍的?”这几方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时,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面、探究的纵深点、思维的批判性、建构的生成度这四方面对学生参与的深度作出评价。
2.突出一个重点——深度思考,获取新知
学生在探究阅读中能否深入思考,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精当。我们要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局部到整体的概括,从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从事理到哲理的锤炼。它只是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思维的空间、发展的机会,而不是以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追问,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逐步体会背后的情感,并归纳出这类文体的阅读策略。 第一层次,走进祖父的内心。当学生从“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这句中仅仅体会到祖父的慈爱时,追问:“祖父啊祖父,你为什么要这样大笑呢?你辛辛苦苦耕种的谷穗,就这样被你的孙女儿割掉了,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生气吗?”这一问,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祖孙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以及祖父那一颗孩子般的童心。
第二层次,倾吐萧红的心声。学完课文后,再次追问:“多年以后,萧红长大成人,她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漂泊。这时候,她想起自己的祖父,想起这个特殊的园子,写下这篇文章。此时,萧红在心里,最想跟祖父说些什么?”这一问,让学生去触摸萧红对童年的眷恋,对祖父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层次,体会形神的契合。在第二问的交流之后,继续追问:“萧红这些想说的话,在文中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她把这些话藏在文中的哪些地方了?”这一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关注文中“字里行间,处处深情”,让学生从一个个细节,一处处景物,一句句描写,发现其背后藏着的对祖父深深的感谢、深深的怀念。
教师在这样三个层次的追问基础上,最后归纳出阅读这一类抒情性散文的根本策略:要关注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与每一处景物描写,读懂其背后的情。
3.抓住一个关键——深度引领,加工新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如何让学生对动态生成的新知进行梳理、加工,教师适时、适当、适度的引领是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课堂感悟实践中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也要有一双“慧眼”,做“课堂麦田”的守望者,让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偶然”促进学生反思碰撞并不断生成智慧,让“教育智慧”成为点燃学生深度学习的导火索。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时,笔者紧紧围绕课后问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抓住文中的三个“没想到”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找到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难过”、“愧疚”,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会难过?又为什么感到愧疚?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抓住文中语句细细体会。
当学生通过“竟然”一词体会到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时,笔者适时追问:“母亲就在眼前,一看就知道大概多重,作者怎么会没想到呢?作者的难过与愧疚,仅仅是因为不知道母亲的体重吗?”学生纷纷体会:“作者平时对母亲是不够关心的”,“作者心里的母亲一直是那个曾经身强力壮的母亲,而今突然发现,母亲老了,还这么瘦!”。此时笔者顺势指导学生重点品悟作者回忆小时候母亲翻山越岭时的句子,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母亲和作者的内心,感悟母亲的伟大与孝子的情怀。
这样,在学生遇到学习疑惑时,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在学生进行学习拓展时,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在学生有了学习感悟时,教师给予适度的点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和谐互动,以便学生将所学新知进行灵活的梳理、加工。这是深度引领。
5.实现一种延伸——深度开发,拓展新知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只注意孤立的、个别的问题解决,应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对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所学的知识,把握思维拓展的绝佳机会。
笔者曾听过一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的公开教学,整节课环环相扣的四步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整个教学设计,教师先引导学生把故事还原到一句话,然后层层叠加文本内容,演绎出故事的三种写法,在故事的三种写法的比较中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运用“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故事套故事”等写作形式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从而试图帮助学生建构起文本的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思维拓展的具体要求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正如成尚荣先生提出的: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让学”[3]。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拓展。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我们的文本真正“活”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发展”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高效”起来,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追求深度学习梦想的路远没有尽头,让我们继续用智慧探寻……

⑤ 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深度教学的一点思考

二、如何实施语文深度教学的策略思考
1.备课环节:心中有全局
以我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3年版)第二单元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为例,我设计了如下单元目标:
(1)学会归纳文章中所写事件。
(2)学会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对这个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
在这个整体单元目标之下,我结合本单元课文的特点,又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小目标,打算将这两个知识点教深、教透,让学生真正学会归纳事件:
《我的老师》一课所写事件很明确,所写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本身标志很明显,于是目标设计成:①学会一件事的表述方法:谁+干什么。②学会根据时间、地点、人物的是否变化来判定作者是否写了另一件事。
《再塑生命的人》一课所写事件更复杂一些,不同时间甚至不同地点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其实是件大事的一部分,应该合称为一件事。比如,写莎莉文给我一个洋娃娃,在我手上做拼写doll的游戏,后来有一天莎莉文给我一个更大的新洋娃娃,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两件事,其实可以合并起来归纳成: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doll。因为后文还有一件事是:莎莉文老师教我区别“water”和“cup”。于是,在教学这课的时候,我设计了:教学生学会“合并同类项”归纳事件的方法。
《王几何》一课所写事件与前几课又不相同,全文实际就写一件事:王几何老师为我们上了第一堂课,让我们永远铭记。但围绕这件事,又写了课堂上的几件小事。它和《再塑生命的人》一课的事件归纳其实是反其道而行之,《再塑生命的人》是要把几件事合并成一件事,这课是要将一件事拆分为几件事,而到底归纳为几件事,并不取决于这是不是一件事,而是取决于题干要求在哪个范围内去归纳事件。说《王几何》一课写了什么事,那一定就只有一件事:王几何上第一节课。就是说,在第一节课上发生了什么事?那么一定就是六件事:王几何先挤进教室;然后站在台上哑笑;然后转身在黑板上反手徒手画圆和等边三角形;然后宣布姓名和绰号;然后叫我们上黑板画圆和三角形;最后下课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于是,我围绕学会归纳事件这个能力点,设计了让学生归纳事件时仔细审题,学会关注题干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这个目标的时候,我还特意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的事件,其实如果问法不同,归纳出来的事件就不同。如《我的老师》一课,问“写到了我和老师之间的哪些事?”和“写了老师的哪些事”就应该得出不同的答案。
这样,就一个“如何归纳事件”这个阅读能力训练点,通过这一个单元的集中深入学习,我们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研究归纳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况,真正搞懂了如何归纳。我想,这应该就是深度教学吧。
2.课堂实施环节:心中有学生
“要优化深度教学,必须‘专注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构建,而不是简单的‘告诉”。的确,对于这一点,笔者深以为然。以前,课堂教学时,要教学的内容多,什么都想教给学生,总觉得多多益善,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只好加快速度。加快速度的最好方式,只好是:告诉。这样,学生只是一味听见,一味接受,没有思考时间,没有思维空间,更没有思维碰撞,也就没有机会去自己发现自己构建知识体系。不仅如此,笔者还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还不仅仅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还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知识,如何去构建知识体系。

⑥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深度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由于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不同,学生的原有知识、理解能力以及个性等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进而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这样才可以使他们获得发展和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的方法深入进行因材施教。

一、从生活到课堂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深入地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将抽象教学内容进行转化,进而可以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同时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这样可以将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进而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例如,在讲解《触摸春天》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本文描写了一个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到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对生命的热爱。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本文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春天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为了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展示的生活情境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使他们在小组的交流中获得成长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是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教学。每个班级中都会有学困生,一般情况下教师很少会将精力和时间花费在他们身上,这就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长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这样可以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学习,进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夜莺的歌声》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认识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优等生,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他们对苏联卫国战争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探究;对于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他们对文章进行朗读,并对其中的陌生字词进行理解。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长和发展。

三、差异化的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助,进而可以使他们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课前预习为例进行讲解。有的学生认为:通过预习他们不仅可以了解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找到自己不会的知识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有的学生认为:通过预习他们可以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因此课堂教学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了吸引力。虽然不同的学生对预习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预习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教师可以让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习。对于认同预习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根据导学案的内容预习;对于不认同预习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从其他的方面进行预习,如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风格,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手法、文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等。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进而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例如,在讲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一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习。对于认同预习的学生,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等告诉他们,并让他们进行预习;对于不认同预习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对访谈的方法和技巧、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等进行了解。

结合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深入理解因材施教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袁敏.独辟蹊径注重迁移:小学语文课堂在因材施教中取得高效[J].校园英语,2014(3):89.

[2]李晓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8):200.

[3]杨月华.因材施教从这里开始: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分层、目标分层[J].新课程导学,2014(3):48.

⑦ 如何进行语文学科的深度教学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⑧ 什么是深度语文

何谓深度语文?就王开东老师而言,“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课堂把握之精到。
【深度阅读】

■窦桂梅

“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

何谓深度语文?就王开东老师而言,“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课堂把握之精到。

王老师的深度语文追求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各种文体之中。阅读本书,你会在小说的教学情境中“经过与穿越”,品味祥林嫂命运的悲苦、蛮子大妈战争的辛酸,还有宝黛爱情的铭心刻骨;在散文教学的散淡与跳跃中,你会思索“眼泪为谁而飞”,美丽竟然是愁人的,而生命也必然如“铸铁一样站立”;在诗歌文本的课堂中,你又能涵咏“浪漫与精确”,体验“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自由和畅达;而在戏剧教学中,当你感受“当爱已成往事”的冲击之时,未尝没有一种恐惧与战栗;在文言文教学中,你又能穿越历史的烟云和沧桑,领悟归有光的“至情语言”,当然,在王老师的作文教学中,你也必然会体悟到“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细细品读王老师的课,你还会发现,王老师的深度,是具有“文化深度”和“认识高度”问题驱动下的学生的情感、思维的有效激活,是师生合作碰撞的拔节提高。由于读者反应的介入,原先的文本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为一个新的立体的文本,一个经过师生创造性感知后赋予了新意义的文本。学生、教师、作者成了文本意义的生成者和创造者,课堂因此走向了多元主题、多元视界的解读和生成,成了知识的重新经历和复活,成了师生精神生命又一次苏醒。正如我校胡兰老师读后感言:“慧敏睿觉,勇开风气之先;敦柔宽厚,不失先贤情致!其课如长风浩荡,裹挟千里,猎猎商商;其人若酣泉佳茗,甘冽馥郁,与之神交,每有进益,不觉使人忘俗!”

读王老师的课,我会万分认同这样的观点——语文学习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美不美、深不深的问题!

我曾提出主题教学的课堂应当有三个维度:温度,恒定性;广度,开放性;深度,发展性。任何时候,追求高度与深度都是一种学习的姿态。从王老师的课,我们看到,高度与深度并不是问题,关键就看你能否深入浅出。

在王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也必将感受到,老师不是在增加知识数量与难度的高深玄妙,更不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拓展和拔高——而是在“最近发展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所能达到的收益之间的落差)内着力,寻找最佳的一个“度”,进行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

也可以这样说,这种深度是基于年段特点、体裁特点、课时特点上的适度把握。深度不是难度,深度甚至只是揭示文本内在逻辑的一种智慧。很多时候文本的内在结构是恒定的,很少变化,变化的是外在的。那种内在的心理和文化密码是不变的,而深度就是要把这种密码无意识地揭示出来。

深度课堂对生活高度的认识

王开东的人生被一种执着包围着,他是审美的、灵性的、热情的、智慧的。每个人将工作做到极致,就会获得丰盈的快乐,自己也随之光彩起来。开东善于积累生活中的点滴,并巧妙地化作教学的重要资源,他让学生留心广告词、商店名、春联等,所有这些鲜活的语言和创意,使得他的课堂充满了源头活水。学生喜欢他的课,不仅是深度上的智力挑战,还有永远散发阳光的审美体验。

教育工作是一个让人灵魂容易结茧的工作。相当多的人把教学当成了一种苦役,在机械的周而复始中,一天天、一年年地熬着,寸寸挪动,挨向可怜的退休工资。开东却坚持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他的课堂构成了对生活高度的认识,并不断获得一种高峰体验。

因为外国语学校和清华附小的联谊活动,王老师多次听过我和我校年轻老师的课。我们曾就很多课一起探讨过、争论过。每一次听课之后,他都“虚怀若谷”地给我们进行点评——江南才子的儒雅,又不失高度的指点,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印象,让你心悦诚服地接受,又不至于让你觉得突兀而不可逾越。

想起王老师在《人民教育》读到我的《牛郎织女》实录,激动地给我发来的短信,那份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主题教学的深度走向。《三打白骨精》中,王老师提供了他写的《猪八戒评优材料》,让学生们对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有了丰满客观的认识。安徒生原文《丑小鸭》中的两个“藏”,多个“啄”的细节发现,都让我们的课锦上添花。《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隐忍”也是在和王老师探讨中获得的共识……

《合欢树》课后的升华

《合欢树》课后,我曾写出了以下读后感:

我觉得合欢树的意向应该是一种象征,也不仅仅就是指母亲这个人,应该是生命的象征,体现人之为人的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就好比合欢树一样,虽然第一年没有发芽,但是,第二年却长出枝叶,而且后来竟然开花,长高,年年开花——那棵生命的大树已经是精神意义的树。整堂课是否只围绕“合欢树”进行?例如读题目:这棵合欢树与谁有关?学生读书后就会说出母亲、“我”、邻居、小孩。于是,问题就来了:谈谈母亲与合欢树有什么关系。这个时候,我们研究母亲的形象,母亲就是一棵合欢树!母亲的离去,合欢树的开花与生长,就是母亲生命的延续!

接下来再讨论“我”与合欢树的关系。我延续了母亲的生活,我延续了母亲对生活的向往——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合欢树!我怎么能忘记这棵合欢树?再延续下去,可以说,如今的“我”也成了这棵合欢树!于是,生命必须升华,“悲伤也是享受”!

邻居孩子心中的树:孩子望着影子,想着什么?这是生命的一种好奇与渴望,也是生命本身。邻居说着合欢树,自然而然,没有一点奇怪——这就是生命本身!

最后,回到“我们与合欢树”。读了文章,你心中的合欢树究竟是什么?他们(指书上的人物)、你们(指同学们),连起来,就是我们。那么我们心中应该种上怎样一棵合欢树?

我想,母亲于我,天下父母于孩子,将来也会成为父亲母亲的孩子们,心中种下的一定是今天你理解的合欢树!因此,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已经不仅仅写给自己、自己的母亲,而是写给天下所有的人。因此,合欢树才是真正在心中长成一棵参天的、生命的、精神的树!愿天下的人心中永远拥有这棵树!这样,从开头的题目入手,最后再回到题目!朋友啊,愿我们都是这棵合欢树!

王老师很感动我评点的细致,很是鼓励了我一番。当这堂课的实录呈现之后,我也一一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点评。

我知道,王老师一直在朝着心中明亮的地方一步一步艰难而诗意地攀登。我坚信,他必将在语文课堂上收获春天,也必将迎来自己事业的巅峰时刻。

《深度语文》,王开东着,漓江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⑨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深度教学

想要实现语文课堂的深度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相互配合,而且要有良好的教学氛围。有一定的教学方法。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语文深度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5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2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4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7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0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9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4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7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7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9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36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8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9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4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7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6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9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1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