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言文字 > 语文的味道在什么

语文的味道在什么

发布时间:2022-01-18 23:35:08

⑴ 作文语文的味道

游鱼用肢体传达它们的信息,人类则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汉语是13亿中国人及诸多海外华人的母语,我们不能没有它。在那次刻骨铭心的活动中我更加体会到它的神奇。

那是一个多少难忘的日子,天边架起了七色的彩虹,海边跳起了浪花之舞。那天早上,老师把我们带到了黄金海岸沙滩上,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有的对着大海呐
喊,有的对着蓝天狂吟,有的站在海边大笑,就这样我们班这次有趣的语文活动便拉开了序幕。一声哨子响了过后,老师用那手中的遮阳伞的伞柄在沙滩上重重地画
了一横,接着提出了问题:"同学们,谁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它象征着什么?"话音刚落,同学们你争我抢的回答,"一支马良的神笔"、"一个甜美的微
笑"、"海龙王的定海神针",……答案千奇百怪。老师面带微笑地说:"同学的回答都正确,我们祖国的语言就是这么神奇、奥妙。"然后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一个
故事:

一位外国人来到中国,看到地上一个坑,问汉语怎么说。有人说是一个坑,有人说是一个洞,有的却说是老鼠的家。这些不同的答案让他觉得好奇。后来,他决定留在中国学习汉语。

在老师的问题中,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体会到了语文的无穷乐趣,就像鱼儿有了清澈的溪水般快活,就像小鸟有了自由般的快乐,就像花儿有了春雨滋润般含苞怒放。

要让我们的口才更好,我们需要语文;要让我们的学识更均衡,我们需要语文;要让我们的性情更温和,我们需要语文;要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我们更需要语文。

同学们,让我们用世界上最精彩、最优美的汉语交流、沟通内心丰富的情感吧!这就是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语文课外活动。

⑵ 你是怎样理解语文味的

“语文味儿”2001年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深圳教学研究员程少堂正式提出。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从外延说,“语文味儿”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语文味是什么,着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味儿”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精心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真水无香,语文课只能以语文的方式来呈现,用语文的方法去学习,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语文味儿”才是纯正的。

2 上出 “语文味儿”的方法

2.1 读出浓浓“语文味儿”:琅琅书声应该是语文课上所特有的一道风景线。朗诵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无声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是把平面语言转化为立体语言的活动。朗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审能力;朗诵还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系统化;有助于提高听、说、写及整个阅读能力;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有利于发展思维力,创造力。

只有“熟读”才会“精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那么,如何在读中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呢

⑶ 什么是语文味

■张秀红 近段时间,不少语文教研工作者都在呼唤“让语文更语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那么,?在不少教师的意识里,这个问题,似乎知道,又说不清楚。福建师范大学潘新知教授在《语文回望与沉思》中提到张志公先生文章里讲的一个小故事:在一所小学里,一年级。课文描写下雨前的情景,有一句说:“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老师叫孩子复述课文。有个孩子讲到这里时说:“乌云黑沉沉地要掉下来了。”老师说:“云彩能掉下来吗?”孩子回答说:“不能。”“书上是怎么说的?”“书上说压下来。”“体会一下压是什么样的感觉?”孩子们有所领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思维很活跃。潘先生接着说:你能想象当初我读到这里的感觉吗?那个天真的孩子复述课文,不是照原样说一遍,而将原作心灵化、生命化之后再“表现”出来:“乌云黑沉沉地要掉下来了。”“压下来”表现的是一种沉重感、可怕感,而“要掉下来”表达的是一种摇摇欲坠的动感。这是那么珍贵的孩子的独特体验和本真表达,这才是“文学化的复述”,比原作“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的成人话语,不知诗意了多少倍!这里,潘先生以他精深敏锐的语言辨析力和鉴赏力以及专业精神,让我们体会到课堂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味、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味。当然,语文味不仅是语言词句的感受、品味和欣赏。一位老师教李清照的《如梦令》。她先是跟孩子们从本单元学过的古典小说聊到诗词,聊到词与诗的区别(长短句、词牌名),再由五年级已学过的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引出《如梦令》。接着,让学生自读全词,要求读通。在指读时,她又巧妙地让学生指出多音字“兴”的不同读音,并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读懂词的意思,将词读“胖”。在交流汇报中,孩子们或用猜词法或用联系上下文法对“沉醉”“兴尽”“误入”作出自己的理解,充分感受了全词的大意。这时,她要求学生将词读“瘦”,即用词中的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聪明的孩子们很快锁定了“沉醉”和“醉”,老师适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醉”字,接着问:“醉”体现在什么地方?学生有的答“不知归路”,有的答“误入藕花深处”,也有的答“兴尽晚回舟”。老师接着问:词人的“醉”仅仅是酒醉吗?学生略加思索后争着说:不是,词人还陶醉在美景中。老师在“酒”字下书“景”字,然后追问:是什么美景让作者醉了?于是,引出了溪亭日暮——凉亭、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引出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引出了藕花深处——碧叶、红花、花香、鱼影;引出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引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引出了学生对词句声情并茂的朗读。在理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她让学生闭目倾听老师的朗读,问学生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富于想象的孩子们,纷纷说自己听到了清脆的鸟鸣声、哗哗的流水声、少女清脆的欢笑声和开心的嬉闹声,看到了鸥鹭纷飞、小舟并进、莲叶开合的热闹景象。于是,又引出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兴奋、豪迈、激情四溢的朗读。孩子们完全沉浸在欢乐、幸福、隽永的词的意境中,像喝茶,像听音乐。朗读、想象、引导让孩子们浸润在语言所描述的情景之中,领略诗意的美感,达到自由境界。这就是语文味吧。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语文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这就是语文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随着对语文学科特性认识的深入和准确把握,每个教师或许都有自己独到、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⑷ 语文味道是什么,

和数学不同

⑸ 语文的味道应是什么样麻烦告诉我

后来做了老师,我又深深地爱上了语文课,因为总觉着语文课堂上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从文本里透发出来,在课堂中弥散开来,浸染着我,也浸染着学生。这种特别的味道,其实就是“语文的味道”,它是我们在语言文字之间穿行时,给予我们的最丰厚的回报,常常在不知不觉间,陶醉了你,也陶醉了我。这也是一种教学境界,一种语文教学的应然境界。
一、“动听的味道”:书声琅琅不绝于耳“语文的味道”常常是在书声琅琅、静思默想、师生对话这三种状态下慢慢释放出来。而这其中,第一种状态便是要求课堂上琅琅书声不绝于耳,这恐怕也是语文课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差别之处吧。书声琅琅,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琅琅书声,亦可把我们汉语言文字中所特有的音韵意味传诵出来。
我们倡导的语文课上书声琅琅,须讲究三种境界:
第一,字字词词求正确
读准每个字词的音,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我们尤其应把着力点放在生字新词的读音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地读、记,要善于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轻松地读、记。人生求学识字始,可以这样说,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堂上的第一缕语文味,要让它历久弥香。
第二,句句段段求通畅
这有一个过程,教师要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课内的初读检查结合起来,由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读流畅。文不读通不开讲,磨刀不误砍柴工。当然,读通畅需要有一个量的累积过程,这容易变成你一遍、我一遍、他一遍的机械重复,反复单调的重复必然会消解语文的味道。因而,我们需要在朗读的形式上不断创新。比如,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男女声读,老师范读,录音范读,轻声读,大声读,比赛读,重点句段反复读……
第三,感情朗读求真情
有些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方面存在一种误区,以为有感情朗读就是大声朗读,就是比谁的嗓门大,结果学生越读越累,有感情朗读应达到的以声传情的效果大打折扣。其实,有感情朗读须讲究一个“真”字,要真有感情,真有感悟,读出真情,读出真心,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则是附着在真情之上的。唯有这样的真情朗读,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品尝到语言的“有声味道”。
二、“芬芳的味道”:品味言语不断咀嚼
如果说语文课中的书声琅琅,是在文本的世界中聆听其声,那么接下来在品味言语的过程里,则是在文本的世界里静思默想、穿行会意,这是语文课堂中语文味道最浓烈的时刻。我们在引导学生品味言语不断咀嚼时,要充分释放出其间“芬芳的味道”,让整个课堂都浸润在这芬芳浓郁的语文味中。
这就需要教者从文本的“言”与“意”两个角度来仔细研读,准确捕捉。品味言语,既要引导学生“入乎其内”,品味文本的内容,读懂文本写了什么;又要“出乎其外”,品味文本的形式,读懂文本怎么表达。一般来说,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文本内容的解读,进行“入乎其内”的言语品味。在批文以入情、入境的路径上出现的那些词、句、段,自然应该进入我们的品味言语的视野中。当然,我们还需要学会选择,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投注到那些能牵一发动全身,有着较为丰富内蕴的词、句、段之中。扣住了这样的词、句、段不断地品评,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诠释出文本中的语文味道。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会“出乎其外”,品味言语的形式。语文课本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它给予学生的是全方位的语言熏陶,这其中尤不可忽视言语形式的品味,这也是语文味道中的精华,越品越有味,越嚼越有趣。如教学《黄山奇松》(苏教版五上)一课第3自然段——“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老师们通常只是关注“千姿百态”这一内容的解读——分别有哪些姿态,各是什么样子的?往往忽略“千姿百态”这一形式的解读:一句话中有3个分句,句式不同,第一分句用“屹立”“斜出”“弯曲”两个字写姿态;第二分句用“仰”“俯”“卧”一个字写姿态;第三分句用“状如黑虎”“形似孔雀”四个字的比喻写姿态。由此可见,黄山松真的是千姿百态,只用一种句式来写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言语表达形式,在教学中不引导学生驻足流连,将会失缺多少语文的味道呀!
我们可以循着这样的路径走上一个来回,来充分地品味言语中的味道。一是走近言语的身边,接受言语的召唤,感受言语中所散发出来的自然味道。要通过阅读话题的有效引领,让学生自己慢慢走近言语的身边,产生一种整体的感悟,但又还未深入其间,处在一种朦胧的愤悱状态。二是走进言语的深处,或琅琅或默默,品味出言语中所蕴含的丰富味道。这时,由一个词句可以在眼前读出一幅画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自己仿佛身临其境。由一个人物,可以在眼前读出一段故事,有外貌语言,有动作神态,自己仿佛就是他(她)。走进言语的深处,常常会出现物我两忘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因为言语的魅力使然。三是走出言语的世界,会当凌绝顶,一览言语形式中所蕴含的味道。品味言语,需要入情入境,还需要出情出境,回归读者的角色,站在更高处来品味言语的形式。文本中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中的味道,常会在文本内容的解读中被淡化,而缺失了言语形式的品味,将会使语文味消解一半。
随着学生所在年级的升高,课堂上应该给予更多的时空,引领学生品味言语。这其间需要营造一种静思默想的氛围,养成一种圈点批注的习惯。着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紧紧扣住“鼻子一酸”这一细节,创设了一个精彩的认知冲突——“母亲已经给了一元五角钱,我应该感到高兴、兴奋、开心。可此时此刻,我只感觉‘鼻子一酸’,为什么?”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王老师显然也看到了,但他微笑着示意学生把手放下,回归文本中。“不着急,把手放下,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然后请你拿起笔,找一找,画一画,文中的哪些地方让我鼻子一酸,在这些地方画上‘~~’”。课堂归于寂静,但静能生智,这段静默的时空,不正是学生们在话题的引领下进行的一番言语芬芳味道的自主品味吗?
三、“碰撞的味道”:师生对话不断启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对话”一语的两次表达。“对话”一语对语文教学而言,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对话”是一种教学思想,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共存方式;第二,“对话”是一种教学策略,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操作方法。
阅读教学中,若是能在文本中生发一个个充满趣味的话题,师生在对话交流中就可以产生一次次语言、思想的碰撞,语文的味道就会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逐渐弥漫开去。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三种师生对话状态。
第一,发散式对话——各抒己见,互相启示
“发散式对话”,能够激发起每个学生的言语表达欲望,话题就仿佛是一个圆心,每个人的对话都是由圆心画出的一个同心圆。在师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同心圆的半径在不断地扩大,阅读的视野也在不断地扩大,这时,言语变得丰富起来,思想也变得深邃起来。同样的一个词语、一个人物、一幅场景,读出来的可能会是不一样的画面、不一样的形象,在这异同之中,散发出的也正是语文浓浓的味道,越读越有情趣。如教学《滥竽充数》(苏教版五上)这则成语故事时,在课文的结尾处“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就可以设置这样的发散式对话——南郭先生会逃往哪里,他会做些什么,后来的结局又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个学生心中的南郭先生都不尽相同,有执迷不悟的南郭,有痛改前非的南郭……
第二,聚焦式对话——百川归海,互相补充
“聚焦式对话”,能够激发每个学生从不同言语内容、不同思想视角来聚焦同一话题的解读。在聚焦式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看似不一样的对话中,捕捉到共性的解读,从而在互相补充中形成某种核心观点。这样的师生对话,从开始时的“一家之言”,到结束时的“大家之言”,学生的解读在对话中被不断地修正,这种自我修正的经历也正是难得的语文味道的体验。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四下)一课时,就可以设置这样的聚焦式对话——这是两棵樟树。这个阅读话题,连缀起课文第4、5、6自然段的解读,把樟树的外在美“蓬蓬勃勃”、内在美“香气拒虫”以及人格美“留影纪念”,一层层叠加在一起。这样的聚焦式对话,丰富了樟树的形象,释放了文本的味道。
第三,螺旋式对话——不断往复,层层推进
在师生对话中,有时候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螺旋式的反复对话。这种螺旋式的对话,既可以使文本内容的解读层层推进,又可以使言语内容与形式达到最佳的契合,达到“言意兼得”的效果。如教学《开天辟地》(苏教版四上)一课中的“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句话时,就值得引导学生展开一番螺旋式的反复对话。可以先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内容,弄清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画面;再引导学生关注言语表达形式,发现这个句式的特点——词语相对、字数相等;最后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达到“言意兼得”。(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⑹ “语文味”是什么

当时我的回答是:我认为的语文味包括两方面:一是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语文的学习方法。作为教语文22年的老师,我仔细思考过什么是语文味,晚上看了郭思乐教授《天纵之教》的文章《关于“语文味”的讨论》,他认为语文味是回归到大语文的实践,得到中国数千年来语文学习的方法:读书、写作和讨论。那么落实到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判断一节课像不像语文课,我想我提出的两方面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节语文课,我们要教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本知识:读音、字形、词语、句子、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训练基本技能:读准、会写。还有就是贯穿于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的方法。游离于这些基本特征的课,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这节课没有语文味。这一点适用于语文科所有课型。 把语文放在生活中学习,这是语文味的最高境界,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但是最高目标必须是由日常一节课一节课累积起来达到的质变的。它要我们的老师、家长、学生,教育评价部门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 昨天开全市的小学语文教研员会议,会上交流各县市区的命题思想。我讲了上学期毕业试的亮点:注重了题目的开放性,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看了我们全市的语文试题,有两点是其他县区没有的:一是题目没有固定答案的比例,我们最高,让学生个性的理解得到承认;二是作文题坚持了多年的二选一,保证了学生个性表达。用这样的考试导向我们的教师、家长、学生在教语文和学习语文的时候,把它与生活实践、课外阅读积累、交流讨论结合起来,培养有深厚语文素养的人。

⑺ 语文的味道 作文

语文的味道
语文,是大海洋,我们在里面尽情的游玩。学语文,有甜又酸。

四年级的一堂语文课特别好玩。我们都买了许多的气球,你一定会问:又不是六一儿童节 ,买什么气球?我告诉你吧,我们要写一篇作文,老师为了让我们能写出更好的文章,让我们玩了一场气球大赛。在老师的一声令下,大家开始吹气球,看, 那里有一个同学吹得脸都红了像苹果了也没吹起来。而另外一边,有一个人轻轻松松就吹了一个很大的气球。
大赛进入白热化阶段,有人的气球吹得太大竟然爆了 有些不会爆的,也被地下党用笔刺破。多么好玩。

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些比较不开心的事。小学二年级的事基本忘得一干二净,可有一件事记忆犹新。又一次,我忘写作业了。老师把我叫去办公室,我把事情的原因讲了一遍。当天,老师在班级里批评了我,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语文是什么滋味?语文的味道有很多。语文,给了我童年的乐趣和美好的享受。教我去思索人生,让我从幼稚走向成熟

⑻ 语文 哪些 味

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语文课,因为总觉着语文课本上的白纸黑字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神秘的人物、美丽的风景在吸引着我.后来做了老师,我又深深地爱上了语文课,因为总觉着语文课堂上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从文本里透发出来,在课堂中弥散开来,浸染着我,也浸染着学生.这种特别的味道,其实就是“语文的味道”,它是我们在语言文字之间穿行时,给予我们的最丰厚的回报,常常在不知不觉间,陶醉了你,也陶醉了我.这也是一种教学境界,一种语文教学的应然境界.
那么,课堂上“语文的味道”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笔者想就此话题略述三点拙见,以就教诸位方家.

⑼ 语文的滋味

她如一缕春风,迈着轻盈的步履,掠过我的思绪,从我身边悄然走过。她就是语文。
原本以为,只有每天嚼着生硬的语文课本,才能学到语文。
原本以为,只有每天去消化那些枯燥无味的字、词、句……才能学到语文。
原本以为,只有每天让和语文试卷打招呼,才能学到语文。原本以为。doc
原本以为,只有每天让笔在纸上“狂舞”——去写字,才能学到语文。她如一缕春风。doc
原本以为……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错了。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身影。
电视中,每个广告都有着独特的广告词,多种多样。而在这其中,不也会发现语文的身影吗?
过年时,家家门前的对联,不也有语文的足迹吗?
离开繁华的城市,让我们去拥抱大自然。鸟儿在叫,溪水在笑,风在吼叫,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不就像一首诗歌吗?时而起伏,时而跌落。那么,大自然不也同样也拥有语文吗?
语文是一束花朵,带给人芳香;
语文是一汪清水,带给人凉爽;
语文是一缕阳光,带给人希望;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无处不在
语文,好比一缕轻风,骀荡着我的心海,使我的天空四季蔚蓝。
语文,好比一轮骄阳,照耀着我的心灵,使我的世界光明永存。
语文,好比一阵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的人生永不枯竭。
语文,轻轻从我身边走过,飘飘然……

阅读全文

与语文的味道在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5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2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7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0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9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4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7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7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9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3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4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7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6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9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1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