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原核生物之前是什么

原核生物之前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21 06:46:18

‘壹’ 原核生物时期的最早的生命(单细胞藻类)是什么

原始生命在演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由初始的非细胞形态,过着异养和厌氧生活,又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大约距今35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细胞。那时地球上没有游离氧,大气圈中更没有臭氧层(生命的保护层),而且当时海洋中有机物也是有限的,营异养、厌氧的原始生命长此下去,则要受到限制。生命孕育着无限的变异潜力,由原核细胞,演变成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又分化成单细胞的动、植物。早在化学演化中就由核心卟啉环合成叶绿素的蓝藻,它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过自养生活。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致使早期大气圈逐渐由还原性向氧化性大气演化,产生了臭氧层,保护了生命,也提高了生物能量的代谢。自养与异养生物组成了对立统一完整的生态系统,为此后的生物圈的演化开辟了崭新的通途,又从单细胞的动、植物演化成多细胞的动、植物。从此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地球自层圈分化以来,随着时空的推移,也在不断地演化,而且各层圈间彼此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朝着新的更高一级的演化方向发展,遵循着宇宙间的永恒规律。

地层中最早留下的生命记录是出现于南非德兰士巴德普莱斯附近科马蒂河谷地带32亿年前的炭质燧石层和硅质泥岩内似藻类的环状体和球状体(图12)。这些环状体和球状体具有细丝状组织,直径最小的仅3微米,最大的可达74微米,个别的可达106微米,一般在20,30,40微米左右。约31亿年前,出现了可靠的生命记录,见于南非德兰士瓦的巴伯顿附近谢巴金矿被称为“无花果树统”地层中的蓝绿藻和可能的鞭毛虫,前者的直径一般为5~25微米,呈球状体或成束的丝状体。有的如细菌的杆状至丝状形态以及具同心圆状纹层的鲕状体,它们都是单细胞的藻类植物。蓝绿藻表现出它们能够摄取还原性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游离氧,使大气层中逐渐增加了氧气,于是生长了铁细菌。

图12地层中最早的生命记录

‘贰’ 地球从生成到现在生物们都经历了什么时代像冰河世纪,

1.前寒武纪 (5.7亿年前) ,大约在35亿年前,出现了原核生物. 最早的真核生物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4-15亿前.由于真核生物的出现,在前寒武纪(8-6.7亿年前), 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中的几个门便形成了,动物与植物开始出现分化.
2.寒武纪(5.7---5.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以三叶虫为代表的节肢动物门以及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多孔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的许多纲开始形成.
3. 奥陶纪(5.05---4.38亿年前,无颌、无鳍的甲胄鱼大量出现并留下了完整的化石.
4.志留纪(距今4.38-4.08亿年前),维管植物(蕨类)和节肢动物(蝎子、多足类)从海上向陆地发展.
5. 泥盆纪(距今4.08-3.60亿年前,被称为鱼类的时代,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陆续起源并随后发生了适应辐射.与此同时,两栖类、苔藓、维管植物(蕨类、裸子植物)和昆虫起源于这个时期.
6. 石炭纪(距今3.60-2.86亿年前),陆生孢子植物(蕨类)繁盛并形成大面积的森林,两栖动物的种类多样化,并出现最早的爬行类.昆虫发生适应辐射,一些原始的目(直翅目、蜚贺粗蠊目、蜉蝣目、同翅目等大量出现.
2~6被统称为古生代.
7.二叠纪(距今2.86-2.48亿年前):爬行动物出现适应辐射,兽孔类成为占优势的类群;昆虫的各个类群多样化,形成了蜻蜓目、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类群.菊石大量增殖.
8. 三叠纪(距今2.48-2.13亿年前):菊石第二次大规模增殖,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类群(如双壳类)的多样性增加.裸子植物开始占优势.爬行类出现适应辐射,形成了龟类、鱼龙、蛇颈龙和初龙类(进一步形成植龙、鳄类和恐龙).早期哺乳动物出现.
9.侏罗纪(距今2.13-1.44亿年前):恐龙多样化,翼龙、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等种类出现.原始鸟类(始祖鸟等)出现.古代哺乳动物、裸子植物占优势.
10. 白垩纪(距今0.65-1.44亿中高年前):大多数大陆分隔开来,恐龙继续适应辐射并在本期结束时灭绝.最早的蛇类出现并发生适应辐射.具有现代鸟类特征的黄昏鸟出现.被子植物和哺乳类开始多样化,有袋类与有胎禅培镇盘类哺乳动物开始分化.
7~10被统称为中生代.
11. 第三纪(距今6500-200万年前):被子植物大规模的多样化,并成为在森林中占优势的组成成分.昆虫发生适应辐射,并形成了大多数的现代科.脊椎动物的许多现代科已经形成.
12. 第四纪(距今200万年前到现在):冰川反复出现,大型哺乳动物(如剑齿虎、猛犸象、大型的美洲野牛等)绝灭,人类出现.
11~12统称为新生代.

‘叁’ 什么是原核生物举例一下,谢谢

原核生物

根据1969年,科学家依生物的细胞构造及其获得营养的方式所提出了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细菌与蓝绿藻),原生生物界(草履虫),菌物界(霉菌与蕈类),植物界(黑板树)和动物界(哺乳类动物).

原核生物是地球上最早,最原始的生物,距今约35亿至41忆年前就已存在.原核生物和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的细胞除了细胞膜外,没有其他膜围住的构造,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没有核膜包围,所以他们的遗传物质是散布在细胞质中.这一类的生物,包括细菌和蓝绿菌
原核生物的特征
原核生物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DNA在原核细胞内以游离状态存在,没有额外的膜将它包围,所以我们说原核细胞具有一个类核区,而不是说具有细胞核.但其DNA分子和真核细胞一样,也叫做染色体;其他四界皆具有真核细胞,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均有核膜包围,亦即含有真正的细胞核.平均而言,原核生物的DNA含量约为真核生物的千分之一左右.原核生物除了遗传物质没有核膜,细胞质中也缺乏一些膜状胞器,如高基氏体,粒线体,液胞,内质网,叶绿体,但仍具有核糖体.蓝绿菌虽然不具有叶绿体,但其叶绿素分散在细胞质中以行光合作用.
原核生物的大小
原核生物到底有多小呢 大部份的原核细胞直径大小约为0.2-5微米之间(例如,细菌大小约为2微米),而真核细胞则稍大,介于10-50微米范围〔例如,红血球约为7.5微米,上皮细胞约为30微米〕.
所以说原核生物平均细胞直径约为3微米,而一支百乐0.3mm原子笔钢珠的直径是0.3毫米也就是300微米,所以说在这颗钢珠上,平均可排上100个原核细胞喔!!
当我们把钢珠直径放大成跟国钦同学一样高时(170公分),原核细胞的直径长度约等于小拇指指甲的长度喔!
1公尺(m)=100公分(cm),1公分=10毫米(mm)=10000微米(μm)

原核生物的分布
原核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强,所以在高温,低温,高盐,高酸,高碱,高压等环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例如:有人在邻近加州油田的太平洋底,发现在一股喷射出摄氏250度高温的涌泉中,生活着一种以前无人知晓的细菌,那里的压力高达265个大气压.此外,人们还在南北极,冰川,盐湖,碱湖,酸矿水,酸性热泉等地发现了原核生物.在某些特殊的环境如油田,沙漠的干旱地带也有原核生物生长着.所以说原核生物世界应该是地球带上分布最广的“超级大国”了.
原核生物也会经常飘游四方.它们借着尘埃或液体飞沫,在风力的帮助下,可以漫游3000公里之远,飞达两万公尺的高空.因此,空气中也存在着许多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在空气中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在尘埃越多的地方,微生物就越多.低空比高空多;晴天比雨后多;夏季比冬季多.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前世今生
真核生物是含有细胞核核膜的生物,包含了动物,植物,真菌和原生生物,是从原核生物演化而来的.关于真核生物的起源,众说纷纭,某些科学家提出"内共生假说":
真核细胞的直接祖先很可能是一种巨大的具有吞噬能力的原核生物,它们靠吞噬醣类并将其分解来获得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当时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另一种需氧的细菌,它们能够更好地利用醣类,将其分解得更加彻底以产生更多的能量.
在生命演化过程中,这种原核生物将这种细菌作为食物吞噬进体内,但是却没有将其消化分解掉,而是与之建立起了一种互惠的共生关系:此原核细胞为细胞内的细菌提供保护和较好的生存环境,并供给细菌未完全分解的醣类,而细菌由于可以轻易地得到这些营养物质,从而产生更多的能量,并可以供给宿主利用;因此,这种细胞内共生关系对双方都有益处,因此双方在进化中就建立起了一种逐步固定的关系.
在原核细胞内共生的细菌由于所处的环境与其独立生存时不同,因此很多原来的结构和功能变得不再必要而逐渐退化消失殆尽;结果,细胞内共生的细菌越来越特化,最终演化为原核细胞内专门进行能量代谢的细胞器官——粒线体.同时,一方面原来的原核细胞的能量代谢越来越依赖于内共生的细菌的存在,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自身的一些细胞内结构,尤其是遗传物质被侵入的细菌"吃掉",它们也产生了一系列因应变化.首先是细胞膜大量内陷形成了原始的内质网膜系统,限制了线粒体前身-"细菌"的活动;而后,原始的内质网膜系统中的一部分进一步转化,将细胞的遗传物质包在一起形成了细胞核,这一部分内质网就转化成了核膜.从此,一种更加进步的生命型式诞生了,这就是真核细胞,也就是最初的真核原生生物.
就在原始的真核细胞透过线粒体内共生的方式从原核生物中起源的同时,一部分这样的原核生物在吞噬粒线体前身-"细菌"的同时,还吞噬了某种原始的蓝绿菌.这些蓝绿菌也透过类似的内共生过程成为这些原核生物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行使光合作用.这样,吞噬了原始蓝细菌的原核生物最终进化成最初的真核原生植物,而内共生的蓝绿菌则演变成叶绿体.

‘肆’ 生物进化史

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了。接着,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状态。高温的地球在旋转过程中其中的物质发生分异,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为地核,较轻的物质构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出现了圈层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大约在38亿年前出现原始地壳,这个时间与多数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龄一致。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太古代[前震旦纪(18亿年前到45亿年前)]和元古代[震旦纪(5亿7千万年前到18亿年前)]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从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个地壳薄、地热梯度陡、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变形与变质、大气圈与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积物的时期;也是一个硅铝质地壳形成并不断增长的时期,又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时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现了一些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因此,在岩石圈构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显示了较为稳定的特点。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气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与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圈的含氧量继续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类植物已十分繁盛,明显区别于太古代。
震旦纪(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后期一个独特的地史阶段。从生物的进化看,震旦系因含有无硬壳的后生动物化石,而与不含可靠动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区别;但与富含具有壳体的动物化石的寒武纪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仅种类单调、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还不能利用其中的动物化石进行有效的生物地层工作。震旦纪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后期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无硬壳后生动物,末期又出现少量小型具有壳体的动物。高级藻类进一步繁盛,微体古植物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叠层石在震旦纪早期趋于繁盛,后期数量和种类都突然下降。再从岩石圈的构造状况来看,震旦纪时地表上已经出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上已经是典型的盖层沉积,与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纪可以被认为是元古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古生代开始
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

寒武纪(5亿7千万年前到5亿1千万年前 三叶虫时代

寒武纪(Cambr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5.4亿年,延续了4000万年。寒武纪是生物界第一次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
比较着名的有早寒武世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寒武纪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海生藻类为主。无脊椎动物的许多高级门类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笔石动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纲最为重要,其次为腕足动物。此外,古杯类、古介形类、软舌螺类、牙形刺、鹦鹉螺类等也相当重要。抛开牙形石不说,高等的脊索动物还有许多其他代表,如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的华夏鳗、云南鱼、海口鱼等,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中的皮开虫,美国上寒武统的鸭鳞鱼。
奥陶纪(5亿1千万年前到4亿3千8百万年前
原始的脊椎动物出现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奥陶纪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最为重要,腔肠动物中的珊瑚、层孔虫,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海百合,节肢动物中的介形虫,苔藓动物等也开始大量出现。
奥陶纪中期,在北美落基山脉地区出现了原始脊椎动物异甲鱼类——星甲鱼和显褶鱼,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出现了异甲鱼类。植物仍以海生藻类为主。
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

志留纪(4.38亿年前到4.1亿年前) 笔石的时代,陆生植物和有颌类出现

志留纪(Silurian 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本纪始于距今4.35亿年,延续了2500万年。由于志留系在波罗的海哥德兰岛上发育较好,因此曾一度被称为哥德兰系。
志留系三分性质比较显着。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着扩大,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志留纪的生物面貌与奥陶纪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志留纪时仍占重要地位,但各门类的种属更替和内部组分都有所变化。如笔石动物保留了双笔石类,新兴的单笔石类也很繁盛;腕足动物内部的构造变得比较复杂,如五房贝目、石燕贝目、小嘴贝目得到了发展;软体动物中头足纲、鹦鹉螺类显着减少,而双壳纲、腹足纲则逐步发展;三叶虫开始衰退,但蛛形目和介形目大量发展;节肢动物中的板足鲎,也称“海蝎”在晚志留世海洋中广泛分布;珊瑚纲进一步繁盛;棘皮动物中海林檎类大减,海百合类在志留纪大量出现。
脊椎动物中,无颌类进一步发展,有颌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出现,这在脊椎动物的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鱼类开始征服水域,为泥盆纪鱼类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植物方面除了海生藻类仍然繁盛以外,晚志留世末期,陆生植物中的裸蕨植物首次出现,植物终于从水中开始向陆地发展,这是生物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
志留纪:

生命在海洋中生,在海洋中发展壮大。在4亿多年前的志留纪,水域中的生物千姿百态,热闹非凡,植物已发展到大海藻,动物发展到低等的脊椎动物鱼类。而陆地上的生命却十分罕见,几乎到处是童山秃岭,一片荒凉。 末期,由于地壳剧烈运动,地球表面普遍出现了海退现象,不少水域变成了陆地,有的海底崛起了高山。沧海巨变,对水中的生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圆口类很象鱼,但缺乏成对的胸、腹鳍、特别是嘴巴上没有上下颌,所以又叫"无颌类"。古代的无颌类,都是些体外披着硬骨片的"甲胄鱼"。古代的无颌类,从奥陶纪出现以后,在志留纪很繁盛。但因为无颌,生活方式落后,仅能以流入中内的水中夹杂的食物为食,所以在生存斗争中,它们敌不过新兴的有颌鱼类而日趋衰落了。
泥盆纪(4.1亿年前到3.6亿年前) 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4.1亿年,延续了约5500万年。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着改变。
腕足类在泥盆纪发展迅速,志留纪开始出现的石燕贝目成为泥盆纪的重要化石。此外,穿孔贝目、扭月贝目、无洞贝目和小嘴贝目在划分和对比泥盆纪地层中也极为重要。
泡沫型和双带型四射珊瑚相当繁盛。早泥盆世以泡沫型为主,双带型珊瑚开始兴起;中、晚泥盆世以双带型珊瑚占主要地位。
鹦鹉螺类大大减少,菊石中的棱菊石类和海神石类繁盛起来。
正笔石类大部分绝灭,早泥盆世残存少量单笔石科的代表。
竹节石类始于奥陶纪,泥盆纪一度达到最盛,泥盆纪末期绝灭。其中以薄壳型的塔节石类最繁盛,光壳节石类也十分重要。
牙形石演化到泥盆纪又进入一个发展高峰,这个时期以平台型分子大量出现为特征。
昆虫类化石最早也发现于泥盆纪。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 “鱼类的时代”。早泥盆世以无颌类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鱼相当繁盛,它们已具有原始的颚,偶鳍发育,成歪形尾。
早泥盆世裸蕨植物较为繁盛,有少量的石松类植物,多为形态简单、个体不大的草本类型;中泥盆世裸蕨植物仍占优势,但原始的石松植物更发达,出现了原始的楔叶植物和最原始的真蕨植物;晚泥盆世到来时,裸蕨植物濒于灭亡,石松类继续繁盛,节蕨类、原始楔叶植物获得发展,新的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开始出现。
进入 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的时代

石炭纪 两栖动物的时代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0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石炭纪又是地壳运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因而古地理的面貌有着极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气候分异现象又十分明显,北方古大陆为温暖潮湿的聚煤区,冈瓦纳大陆却为寒冷的大陆冰川沉积环境。气候分带导致了动、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
石炭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与泥盆纪比较起来,有了显着的变化。浅海底栖动物中仍以珊瑚、腕足类为主。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动物中,出现了新兴的筳类,菊石类仍然繁盛,三叶虫到石炭纪已经大部分绝灭,只剩下几个属种。
最早发现于泥盆纪的昆虫类,在石炭纪得到进一步的繁盛,已知石炭、二叠纪的昆虫就达1300种以上。陆生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两栖动物占到了统治地位。早石炭世一开始,两栖动物蓬勃发展,主要出现了坚头类(也称迷齿类),同时繁盛的还有壳椎类。
早石炭世的植物面貌与晚泥盆世相似,古蕨类植物延续生长,但只能适应于滨海低地的环境;晚石炭世植物进一步发展,除了节蕨类和石松类外,真蕨类和种子蕨类也开始迅速发展。裸子植物中的苛达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成为造煤的重要材料之一。
二叠纪 重要的成煤期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二叠纪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筳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但组成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二叠纪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仅存少数类别。
脊椎动物在二叠纪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发展,软骨鱼类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软骨硬鳞鱼类迅速发展。两栖类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龙为代表;盘龙类见于石炭纪晚期和二叠纪早期;兽孔类则是二叠纪中、晚期和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世界各地皆有发现。
早二叠世的植物界面貌与晚二叠世相似,仍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银杏、苏铁、本内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呈现中生带的面貌。
古生代到此结束....中生代开始啦!!!
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的时代!

三叠纪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生物变革方面,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
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开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朱罗纪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时代

侏罗纪(Jur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始于距今2.03亿年,结束于1.35亿年,共经历了6800万年。
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陆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海生的菊石、双壳类、箭石仍为重要成员,六射珊瑚从三叠纪到侏罗纪的变化很小。棘皮动物的海胆自侏罗纪开始占领了重要地位。
侏罗纪时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槽齿类绝灭,海生的幻龙类也绝灭了。恐龙的进化类型——鸟臀类的四个主要类型中有两个繁盛于侏罗纪,飞行的爬行动物第一次滑翔于天空之中。鸟类首次出现,这是动物生命史上的重要变革之一。恐龙的另一类型——蜥臀类在侏罗纪有两类最为繁盛:一类是食肉的恐龙,另一类是笨重的植食恐龙。海生的爬行类中主要是鱼龙及蛇颈龙,它们成为海洋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成员。
三叠纪晚期出现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已濒于绝灭。早侏罗世新产生了哺乳动物的另一些早期类型——多瘤齿兽类,它被认为是植食的类型,至新生代早期绝灭。而中侏罗世出现的古兽类一般被认为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
软骨硬鳞鱼类在侏罗纪已开始衰退,被全骨鱼代替。发现于三叠纪的最早的真骨鱼类到了侏罗纪晚期才有了较大发展,数量增多,但种类较少。
侏罗纪的菊石更为进化,主要表现在缝合线的复杂化上,壳饰和壳形也日趋多样化,可能是菊石为适应不同海洋环境及多种生活方式所致。侏罗纪的海相双壳类很丰富,非海相双壳类也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在陆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极盛期。苏铁类和银杏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松柏类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
白垩纪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由极盛走向衰灭

白垩纪(Cretaceus 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始于距今1.35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其间经历了7000万年。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
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导致了白垩纪生物界的巨大变化,中生代许多盛行和占优势的门类(如裸子植物、爬行动物、菊石和箭石等)后期相继衰落和绝灭,新兴的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及腹足类、双壳类等都有所发展,预示着新的生物演化阶段——新生代的来临。
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继续占领着海、陆、空。鸟类继续进化,其特征不断接近现代鸟类。哺乳类略有发展,出现了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的真兽类。鱼类已完全的以真骨鱼类为主。
白垩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重要的门类仍为菊石纲,菊石在壳体大小、壳形、壳饰和缝合线类型上远较侏罗纪多样。海生的双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等也比较繁盛。淡水无脊椎动物以软体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和节肢动物的介形类、叶肢介类为主。
早白垩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为主,真蕨类仍然繁盛。从早白垩世晚期兴起的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统治地位。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b2]地球历史的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是,在真正的陆生植物--裸子植物--兴盛的时候,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也发展起来了。因此,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中生代双可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爬行动物到中生代成了当时最繁荣昌盛的脊椎动物,它们形态各异,各成系统,霸占一方,到处是"龙"的天下。向海洋发展的,如鱼龙;向天空发展的,如飞龙;向陆地发展的,如各式各样的恐龙。 2亿多年前的三迭纪早期以后,有些陆生爬行动物又返回海洋,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鱼龙、蛇颈龙等,其中,一些还是当时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 爬行类由爬行到飞行的种类也不少,如喙嘴龙,翼手龙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飞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是一代代有利于飞行的变异积累的结果。
新生代开始啦!!它是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的时代!!

第三纪 被子植物的时代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地球历史的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是,在真正的陆生植物--裸子植物--兴盛的时候,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也发展起来了。因此,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中生代双可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爬行动物到中生代成了当时最繁荣昌盛的脊椎动物,它们形态各异,各成系统,霸占一方,到处是"龙"的天下。向海洋发展的,如鱼龙;向天空发展的,如飞龙;向陆地发展的,如各式各样的恐龙。 2亿多年前的三迭纪早期以后,有些陆生爬行动物又返回海洋,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鱼龙、蛇颈龙等,其中,一些还是当时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 爬行类由爬行到飞行的种类也不少,如喙嘴龙,翼手龙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飞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是一代代有利于飞行的变异积累的结果。
第四纪 劳动创造了人类

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始于距今175万年。第四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二者的分界以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于现代。哺乳动物的进化在此阶段最为明显,而人类的出现与进化则更是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哺乳动物在第四纪期间的进化主要表现在属种而不是大的类别更新上。第四纪前一阶段——更新世早期哺乳类仍以偶蹄类、长鼻类与新食肉类等的繁盛、发展为特征,与第三纪的区别在于出现了真象、真马、真牛。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的一些类别和不少属种相继衰亡或灭绝。到了第四纪的后一阶段——全新世,哺乳动物的面貌已和现代基本一致。
大量的化石资料证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与最早的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工具,特别是制造石器。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劳动使人类根本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劳动创造了人类。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人能直立行走。从古猿开始向人的方向发展的时间,一般认为至少在1000?万年以前。
第四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小型有孔虫、六射珊瑚等占主要地位。陆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为主。其它脊椎动物中真骨鱼类和鸟类继续繁盛,两栖类和爬行类变化不大。
高等陆生植物的面貌在第四纪中期以后已与现代基本一致。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变化,逐渐形成今天的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植物群。微体和超微的浮游钙藻对海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仍十分重要。
新生代:7千万年以来的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大展宏图的时期,哺乳动物之所以能在新生代里大发展,其中就有大量发展起来的被子植物作雄厚的物质基础。 最早的有胎盘哺乳动物是食虫类。它们大都是些以昆虫为食的小动物,现代的刺猬是它们的后裔。它们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曾先后几次"趋异"进化,发展成20多个不同的类群,形成了有胎盘哺乳动物的大繁荣。

新生代详细划分(单位:百万年)

第三纪古新世 65―53
始新世 53—36.5
渐新世 36.5―23
中新世 23―5.3
上新世 5.3―1.8

第四纪更新世 1.8―0.01
全新世 0.01―现代

地球上的地壳发展阶段
1
太古代―元古代
地壳薄弱活动;海洋沉积占绝对优势;末期形成一些古地块。
2
震旦纪
海洋沉积占优势;古地台形成。
3
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加里东运动, 海洋沉积仍占优势;末期,加里东地槽褶皱隆起。
4
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
海西运动,陆相对扩大;末期许多地槽隆起,北大陆联合,南大陆开始解体。
5
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
燕山运动,南大陆解体,北大陆普遍活动;环太平洋地槽内带隆起成山。
6
第三纪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古地台、古褶皱普遍活动;古地中海带及环太平洋外带,隆起成山。
7
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新构造期
差异升降显着,冰川广布。

地球上的动物界发展阶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产生
2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3泥盆纪
鱼时代
4石炭纪―二迭纪
两栖动物时代
5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
爬行动物时代
6第三纪
哺乳动物时代
7第四纪
人类时代

地球上的植物界发展阶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产生

2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早期
海生藻类时代

3奥陶纪早期―石炭纪―二迭纪早期
陆生孢子植物时代

4二迭纪早期―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中期
裸子植物时代

5白垩纪中期―第三纪―第四纪
被子植物时代

地球上的部分生物盛行期

1地球天文时期

2太古代 前震旦纪
藻类、海棉

3元古代: 震旦纪
藻类、海棉

4古生代: 寒武纪
藻类、海绵、腕足动物、海林檎、三叶虫、

奥陶纪:藻类、海绵、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

志留纪:藻类、海绵、珊瑚、腕足动物、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鹦鹉螺、

泥盆纪:藻类、海绵、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鳞木、鹦鹉螺、

石炭纪:藻类、海绵、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沙鱼、鳞木、鹦鹉螺、

二迭纪:藻类、海绵、珊瑚、海百合、三叶虫、沙鱼、鳞木、鹦鹉螺

5中生代

‘伍’ 什么是原核生物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态与特性。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很简单,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它没有细胞核,我们叫它为原核生物。它是靠细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来维持生活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叫做异养。当时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缺乏氧气的,这种喜欢在缺乏氧气的环境中生活的叫做厌氧。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异养厌氧的。它的形态最初是圆球形,后来变成椭圆形、弧形、江米条状的杆形进而变成螺旋状以及细长的丝状,等等。从形态变化的发展方向来看是增加身体与外界接触的表面积和增大自身的体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细菌和蓝藻都是属于原核生物。蓝藻的发生与发展,加速了地球上氧气含量的增加,从20多亿年前开始,不仅水中氧气含量已经很多,而且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也已经不少。细胞核的出现,是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原核植物经过15亿多年的演变,原来均匀分散在它的细胞里面的核物质相对地集中以后,外面包裹了一层膜,这层膜叫做核膜。细胞的核膜把膜内的核物质与膜外的细胞质分开。细胞里面的细胞核就是这样形成的。有细胞核的生物我们把它称为真核生物。从此以后细胞在繁殖分裂时不再是简单的细胞质一分为二,而且里面的细胞核也要一分为二。真核生物(那时还没有动物,可以说实际上也只是真核植物)大约出现在20亿年前。性别的出现是在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个重大的事件,因为性别促进了生物的优生,加速生物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因此真核的单细胞植物出现以后没有几亿年就出现了真核多细胞植物。真核多细胞的植物出现没有多久就出现了植物体的分工,植物体中有一群细胞主要是起着固定植物体的功能,成了固租轮着的器官,也就好闭是现代藻类植物固着器的由来。从此以后开始出现器官分化,不同功能部分其内部细胞的形态也开始分化。由此可见,细胞核和性别出现以后友型裂,大大地加速了生物本身形态和功能的发展。

‘陆’ 原核生物是什么

原核生物是指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它包括细菌、放线菌游睁慧、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蓝细菌和古细菌等,且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结构简单,没有细胞器,个体微小,一般为1-10微米,仅为真核细胞的百分之十至万分之一。

原核生物是指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神答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它包括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蓝早手细菌和古细菌等,且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结构简单,没有细胞器,个体微小,一般为1-10微米,仅为真核细胞的百分之十至万分之一。

‘柒’ 原生生物和原核生物 简单区分解答两种生物的区别

原生生物实际上就是原核生物中的一种,而原核生物并不等同于真核生物,真核生物有着比较完整的细胞结构,但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在细胞友吵器中也只有核糖体,原核生物可以进行比较简单的二分裂的方式来繁殖,但是没有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这种生物是没有性行为的,和本站一起了解一下吧。

原生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区别

之前对于生物好滚侍有多少个界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似乎有些点还是让人疑惑。原生生物实际上就是原核生物中的一种,而原核生物并不等同于真核生物。真核生物有着比较完整的细胞结构,细胞器和细胞核都是存在的,但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在细胞器中更是只有核糖体。

原生生物是什么

所谓的原生生物大部分都是比较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单细胞顾名思义比较简单,它们的细胞内部有细胞核和有膜的细胞器,这些都是真核生物。变形虫,草履虫等备陆等比较简单可以运动的单细胞真核生物都是原生生物的范畴。

原核生物是什么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有一定区别,它没有成型细胞核和核膜,其中集中大量遗传物质的位置就是拟核,大小比真核生物小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原核生物也有着比较显着的特别,比如在核质与细胞质之间是没有核膜的,所以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遗传物质是一条不和组蛋白结合的环状双螺旋脱氧核糖核酸,最终是不构成染色体的。

原核生物可以进行比较简单的二分裂的方式来繁殖,但是没有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这种生物是没有性行为的。大部分的原核生物都有成分和结构都比较特别的细胞壁,结构和真核生物相比要简单很多。

不管是原生生物还是原核生物,都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严格来说两者区别挺大的也是很容易区分的。

‘捌’ 什么叫做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是指一类无成形的细胞核,只存在称作核区(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古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蓝细菌(蓝藻)等。

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结构简单,除核糖体外,没有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真核生物细胞中具有的细胞器。它们个体微小,一般为1~10 µm,仅为真核细胞的十分之一至万分之一。

‘玖’ 什么是原核生物 Prokaryotes包括哪些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是原核生物,这种生物的细胞没有细胞核,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集中在细胞的某些部位而形成“核区”。原核生物是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细胞还没有真正分化出细胞核和细胞器,核质与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核膜。原核生物只能进行无性分裂和接合生殖,生命短促,燃羡变异和进化十分缓慢。原核生物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原始的生命存在形式,它们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最长,在33亿年至35亿年以前就已经出现,分布的区域最为广泛。在现代地球上的表层几乎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它们与现代蓝藻在形态上极为相似,是一类主要以太阳光为能源的自养生物。这类生物在地球早期海洋可以形成较大规模的叠层石——微生物席。

距今约16亿年的叠层石

‘拾’ 古细菌为什么是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之间

古菌(Archaea),有时称为“古核生物”,在公元1970年之前公认为原核生物,因为古菌与细菌一样没有细胞核与任何膜状细胞器。将古菌称作“古细菌”,就是为了将细菌称作“真桐改卖细菌”、一同归为原核生物——这分类方法早已过时,但你在网络上还是经常看到,因为许多读者接受的生物教育就是这样的。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陆续有研究发现古菌基因组内存在重复序列、具有核小体[1],那时就有改变分类方案将其分离出去的声音。半世纪前,人们还觉得古菌主要生活在火山热泉、盐湖之类极端环境,后来才发现它们其实是烂大街的,从土壤、海洋、河流到人类的口腔·大肠·皮肤,无处不在。

最近几十年的研究显示古菌有其独特的进化历程,和细菌有显着的差异,所以1977年提出的三域系统将古菌、细菌、真核生物各列为一个域:

这里面各个界、门、纲、目的分类方式和作图方法后来又多次改变。

你也可以找到这样的系统发生树:

古菌和局逗细菌的相似之处:

细胞体积远小于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膜结合细胞器,使用环状基因组和操纵组(操纵子),大部分基因没有内含子,没有转录歼逗后修饰,使用多顺反子mRNA、没有5'端帽[2],核糖体大小均为70S(真核生物为80S)。质粒多。

古菌和真核生物的相似之处:

细胞膜外没有肽聚糖,细胞壁不含胞壁酸,DNA与组蛋白结合、从甲硫氨酸开始翻译,使用相似的RNA聚合酶、启动子和其它转录机制,使用相似的DNA复制和修复系统,使用Type V ATP酶。核糖体对泛素敏感。

古菌的独特之处:

细胞壁结构、鞭毛蛋白结构、核糖体结构、tRNA序列和代谢与其它生物不同,细胞膜是甘油醚而非甘油酯,没有脂肪酸合酶
此答案为转发

阅读全文

与原核生物之前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1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2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5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8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3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6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6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8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2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7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8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2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6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5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8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04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