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不是代谢最旺盛时的温度谢谢。
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常是一个范围,大约是与人体相似20-25℃,在这个范围内,温度升高微生物的代谢增快,故可以说代谢最旺盛的温度是 最适温度 里的一个温度点。
B. 通常微生物肥料产品的储存温度以不超过多少度为宜
最高温度不超过25度,最佳温度是23度。
微生物菌肥、菌剂的保存温度为4~20℃,在此范围内温度偏低较好,密封、避阳光直晒,应注意随时拧紧封口,在使用菌剂过程中如发现液面有少量白色漂浮物(菌膜)或底部有少量黄白色沉淀均属正常现象,摇匀后使用。
C. 微生物适宜在什么温度范围内生长繁殖
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微生物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一般为16-30·C,最高温度在37-43·C,当温度低于10·C时,微生物将不再生长。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提高10·C,微生物的代谢速率会相应提高,COD的去除率也会提高10%左右;相反,温度每降低10·C,COD的去除会降低10%,因此在冬季时,COD的生化去除率会明显低于其它季节。
D. 细菌的生长繁衍速度与环境温度有关大多数微生物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多少
实验室一般微生物的恒温培养温度为35-37摄氏度。这是最常用的培养温度,适合大多数常见微生物的常规培养。细菌和真菌都是这个温度。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有时也会升高或降低培养温度。
E. 五年级科学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最适合宜微生物的生存
人体:36.5---37.3℃,这个一般说的是腋窝温度。
微生物:不一,人体正常菌群和病原菌最适宜的温度是35-37℃,培养这些微生物的温箱,一般也设定在35-37℃之间
F. 微生物能在多高的温度下生存
一般来说,到60℃以上,微生物就渐渐没了生气,到100℃的沸点,大部分微生物就没有生还的希望了。但是,这一常识最近却受到了挑战。80年代初,科学家在90℃的高温热水中找到了存活的细菌。那时,人们以为90℃可能就是生命的耐热极限。但十几年前,德国生物学家在意大利的海底火山口周围发现了生存在110℃热水中的”超级嗜热性细菌”。1990年,两名美国科学家在260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能喷射出摄氏几网络高温水的涌泉。令人惊奇的是,在如此高温高压的水样里两位科学家竟然发现了一些活的微生物——一种以前无人知晓的细菌!要知道,金属锡在232℃时就会熔化,而这种细菌在232℃居然还能自由自在地生活。
G. 食品中大部分细菌繁殖的适宜温度是多少
37℃ 。
细菌生长繁殖的主要条件是营养物质、湿度、氧气、温度。细菌生长的温度极限为-7℃~90℃。各类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嗜冷菌,最适合生长温度为10℃~20℃;嗜温菌,最适合生长温度为20℃~40℃;嗜热菌,56℃~60℃生长最好。
病原菌基本都是嗜温菌,最适宜温度为人体的体温,即37℃,所以实验室一般采用37℃培养细菌。“也就是说,37℃左右是食品的最危险温度,这个温度范围病原菌繁殖得最快。不要小看一小盘活捉莴笋,里面的病原菌可能成千上万。”
(7)微生物最好应该保持在多少度扩展阅读:
西南医院消化科彭贵勇教授说:多数细菌繁殖速度极快,分裂一次需时仅20~30分钟。以大肠杆菌为例,20分钟分裂一次,在理想状况下,1个大肠杆菌20分钟后变成2个,40分钟后变成4个,1小时后是8个……依次类推,4小时后的数量为4096个,8小时后的数量为惊人的16777216个。
实际上,经过一定时间后,死亡细菌逐增、活菌率逐减。即便如此,细菌的繁殖量仍然会很大。“这段时间基本都是37℃的高温,是细菌繁殖的最佳温度。隔夜存在冰箱里的炒菜,只要再充分加热透是可以吃的,但隔夜凉拌菜或放了几个小时的凉拌菜,应该毫不留情地全部扔掉。
H. 细菌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多少
不同的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不同,比如:一般中温菌37摄氏度左右,部分嗜冷菌10摄氏度左右,部分嗜热菌55摄氏度左右。
I. 55度和35度哪个温度更适宜一般微生物生长
一般环境中的微生物就是35摄氏度左右就可以
J. 芽孢杆菌,微生物的适用温度
一.芽孢杆菌的最适温度为30-37摄氏度。
二.芽孢杆菌简介:为革兰氏阳性菌,是一种好氧性的有益菌,此属主要包括: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等。
三.芽孢杆菌作用特点:
1.稳定性好、抗性强,对高温、紫外线、射线、辐射、干燥、酸碱、有机溶剂、氧化剂有毒化学物等有较强抵抗力;在生产制粒过程和养殖动物酸性胃环境中均能保持高度稳定性。芽孢一旦形成,便能耐受各种不利条件,如干热、湿热、紫外线、γ射线、强酸强碱、有机溶剂、真空干燥、氧化作用等;
2.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产生B族维生素(VB1、VB2、VB6等)、 VC、VK和钙、镁、钾等矿物质,促进水产动物生长;
3.储藏过程中以休眠孢子形式存在,不消耗饲料的营养成分,保证饲料品质;
4.芽孢随饲料进入肠道后定植,并产生多种酶类,有助于降解植物性饲料中某些复杂的糖类,从而维持养殖动物肠道生态平衡,提高饵料转化率,促进营养物的消化吸收;
5.能抑制病原菌繁殖,促进有益菌生长;
6.可作为一种水质调节剂,净化养殖水环境;
7.能增强水产动物免疫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