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生物课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生物课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发布时间:2022-08-18 12:09:43

‘壹’ 高中生物究竟应该如何备课

一、备课的一般性问题
一是备课标。因为课标是备课的依据,课标也是考核的依据。应该改变只看教材不看课标的不好的习惯。
二是备教材。教材是师生进行共同进行学习的平台,各个版本的教材很不一样,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可以参考不同的版本,取其长处。
三是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经验。因为教学总是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来构建的。但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教学经验,教学经验越长,越容易弄清楚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借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就平常而言,在日常的教学中间,应该和学生平等亲切地交流,这样就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
四是备课程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的平台,特别是新课程要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应该有更充足的课程资源,方便学生的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
五是备教师自己。也就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个好教师要有精湛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所以不断提高自己是最重要的。
二、教师的备课遵循的程序、整体思路和流程
一是把教学目标弄清楚。
二是要备教学的程序,或者说流程,程序最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是新课程的备课一定要在重要的或必要的地方给学生留有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或者说,一定要有学生活动。
四是要考虑教学媒体的使用,不应太繁复使用媒体,也不要迷信现代教育媒体,应该把传统的和现代的媒体结合起来使用,各取其长。
五是要把形成性评价进入备课内容中。
三、生物教师备课的具体要求
1、先参照课标、教材形成自己的设想,教参都不必先看,更不说先参考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了,这听来有点狂妄,但没有自信是成不了材的,一定要相信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自己为主再吸收消化别人的经验,这样成长得更快,也更会富有创造性。
2、新的高中生物教材由于强调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特别是时代性,就要反映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又不能丢掉经典的基础的东西,呈现在老师面前就感到又宽又深。生物教师要适应这个情况,更要加强学习,,更要强调教师专业化成长。
3、善于利用生物备课资源。绝大多数版本的教材都有教师参考用书,有些还附有探究和实验的光盘。高中生物老师手中总要有几本较好、较新的普通生物学,也要有几本同相应学习模块有关的科普性读物,这类读物一般易懂生动,对教学方法也会有启迪。还有一些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很丰富但是要注意选择鉴别,以免带进课堂不实的错误的东西。
4、利用新教材中图像、图表形式。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图像图表,这是为了更适于学生学习,引起他们的兴趣。按图索骥,总比读文字有趣吧。那么如何使用好呢?图上能懂的东西,可以让学生读图。而且要读得细致,教材上有很多处就是让学生看图再分组讨论
总之,教学不要一概而言,不是千篇一律一样的要求。新教师一定要走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贰’ 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能力和权力的重新做出新的要求和定位。我们每一个人对“教材问题”都形成了个人的理解,今天的探讨,会使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呈现出新的活力,使我们教育实践朝着更广阔、更加明朗的道路迈进。 一线教师,究竟该如何合理地使用教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尊重教材. 课改以来,老师们不再将教材看作神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已深深烙在许多教师心中。但凡上公开课、展示课或者竞赛课,很多老师不是考虑如何去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而将重点放在如何去改编教材,如何创设自以为更好的情境,认为用教材中的情境就不能体现新意,就不能发挥创造性,就会步人俗套。 对教材作适当改编,这是新课改赋予教师的权利.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特级老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没有走进教材就随意臆断,轻率地改动教材,就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要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重视教参 教参,即《教师教学用书》,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如果说读课文,是与作者对话,那么读教参就是与编者对话。与作者对话是基础,与编者对话是提升,与学生对话是目的,缺一不可。然而,现在的教师由于有大量的教案可以参考往往忽视了教参的存在。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的做法。有的教师为图方便、快捷,草草的浏览教材之后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研读各种教案上。其结果是只能领会其形式上的表面而不能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精髓。只有认真研读教参才能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新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要把它研读透.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教师要读“透”教材。从一个小节、一个单元、一册再到全套教材都要去读,读文本,读教参,读专家的分析,读同行的思考。读“厚”教材,不仅读本学科,更要跨学科综合阅读;不仅读文字,更要读学生、读生活、读社会,读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读“活”教材,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那么如何具体地读活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三要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不是最终归宿。 教材的编写只能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地区学习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本身也是教材编写的要求。因而,把教材转化为学材,理所当然要靠教师的创造。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的特点,加上对于地域文化、城乡差异、社会背景等因素 的全盘考虑,对于教材作出相应的二度开发,进而在课堂中经过加工过渡生成师生的对话、互动,对教材实施动态层面上的再度加工,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服务. 当然,教材的组织要在学生的已知与未知间找到生长点,知识的整体与部分间找到联结点,使学生既能“摸着石头过河”,又能“跳出井底看天”;展开过程则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使学习过程一波三折,充满活力。 我个人以为,“尊重、理解、创造”不失为一种科学、辩证的教材观。

‘叁’ 你认为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内容变化在哪几个方面你在教学中是如何把握这些变化的,可以举例说明。

1 课程内容的变化

1.1 必修部分的变化

1.1.1 课程内容组成上的变化

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

1.1.2 课程内容的具体变化

《分子与细胞》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中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及“生物的新陈代谢”三个章的内容,删掉“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四节的内容,增加了“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研究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及“细胞膜系统结构功能”、“细胞的凋亡”等内容。

《遗传与进化》模块整合了原大纲教学内容“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三章内容。删掉第五章中“生殖的类型”和“个体发育”两部分,增加“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等内容。

《稳态与环境》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必修部分中“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与“人与生物圈”三章内容。删掉“生物圈稳态”中部分内容,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生态因素”等内容。增加了“探索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选修本“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第一章)、“群落的演替”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内容。

在三个必修模块中保留了原来必修部分十二个实验中的七个,补充十五个,合计有22个实验,此外,在《课标》活动建议部分还增加了八个搜集资料活动、六个调查活动及一个参观活动、一个学生讨论活动。

1.2 选修部分的变化

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1.3变化的特点

新课程内容变化的特点是内容多而新,实验内容及其他活动多,体现生物科学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注重生活性,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课堂教学的难点

2.1 课堂教学的组织

2.1.1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1、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2、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4、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不乏难度。

2.1.2 探究性活动

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1、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2、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作上仍是困难很大。

2.2 教学内容的处理

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毕竟有不少变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动过程不一定都适应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情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另外,由于高中教学都要面对高考,因而,如何取舍教材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显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2.3 实验课的开课率和效率

新课程的实验课比重明显增大,实验内容新,完成实验所需的条件较高。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在短时间内还没法开课,特别是选修1的实验,比如DNA扩增需要DNA扩增仪,这得在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之后才能开课。

新课程的学生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性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类是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等;第三类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为主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

每一类实验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验证性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而每一类实验活动的完成各有难度,如第一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上,每二类实验除操作上难度外,论证过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组织上。显然,要上好实验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组织能力。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4 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

在《标准》所倡导的改革中,教学评价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传统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等缺点,《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2、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3、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4、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5、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建议中,除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其余评价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实验内容多、难度大、教材量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时间有机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

2.5 选修模块的选修率及课堂效率

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块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影响(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选修模块兴趣程度、选修模块实验开课率、学生对选修模块教学认同度、学科选修广告的的煽动性、其它学科选修模块影响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与物理、化学相比,同样做为实验科学,生物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冲击,以及因而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长期忽视导致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有限,将严重影响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

与大纲选修部分教学内容相比,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内容新、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一个教师要适应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困难很大。对此,有学者建议先尝试教师分工,一个人上一个模块;但若选课人数不平衡也可一个模块由多个教师来上,或外聘部分教师授课。即便如此,每位教师仍应加强培训学习,以胜任选修模块教学。

‘肆’ 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品德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它极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既能以教材为载体,又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结合学生实际,适当重组教材。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新教材的板块内容编排比较合理,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这样一来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大胆打破教材的框架结构,重新整合。
我曾听过两位教师执教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之活动主题三《法律保护你我他》。
另一位老师则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适当重组,把能整合的话题内容整合在一起。教师从新买的衣服出现了质量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货,接着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实际中举例说明,同时通过开设模拟法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组织互相交流,深化他们的生活经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他们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流程非常清晰,虽然没有把所有的法律常识一一呈现,但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尤其是开设模拟法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更充分的体现,同时,教师还注重了法律意识的渗透和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的学生基础较差,教师要将新教材的内容面面俱到地教完,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与其如此,还不如大胆删去一些难度大、学生接受不了的内容,或者用相对简单的材料来替换,或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事件、场景、材料来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另外, 现代社会通讯和媒体非常先进,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见识是比较广的,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适时增加相关的有益内容,或让学生在阅读、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可见,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让学生有了真实有效的体验,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结合校班实际,适当整合教材。
品德课程强调以主题活动等实践形态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校班实际,追求最适合自己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
例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去环球旅行》中共包含了地球有多大、飞越太平洋、和非洲朋友共舞、迷人的欧洲风情、世界真奇妙五个活动主题。这五个活动主题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我先组织学生完成第一个活动主题,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初步了解地球上有关国家、人口、种族、民族和语言的概括及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接下来的第二、三、四个主题内容的学习,均以旅游日记的形式呈现。我便根据本班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个性强、富有表现力、有竞争意识等,将全班学生分为美洲组非洲组欧洲组三大组去比赛。组织学生通过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由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合作,观察、收集、调查、整理资料及设计问题答辩和贴近主题式的才艺表演等,较好地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准备。课堂上,我采用一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其他组提问,教师只在关键处、困惑处给予点拨引导。这样,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这些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各自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内容,从而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呈现美洲、非洲、欧洲等地的风俗习惯活动主题时,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辨,他们拥有的信息是多元的,在课堂教学中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通过汇报、交流、质疑、释疑等综合表现来相互评价,综合评定,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兴致很高,而且收获的不仅仅是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这也能体现品德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
通过实践,我们发觉,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前,要准确全面地把握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指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丰富的体验和感悟。
三、结合本地实际 ,适当增减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是本教材创造性使用的途径,为了能更好地符合学生和本地的情况,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做适当增减,况且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我们都知道,我国城乡差别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名情风俗不尽相同,教材难以完全兼顾北方和南方、城乡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之活动主题一《我喜欢过年》,讲的是如何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同样的春节,各地名情风俗不尽相同,北方人春节看冰雕、贴窗花、包饺子、赶庙会等,而我们海南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看琼剧、看公仔戏、舞龙、调声、吃年糕等,教师还可适当补充海口万春会、府城换花节、文昌糖糕、用鱼祭祀等名俗习惯简介,引发学生对自己在城里或在乡村分别是如何过年的情景的回忆,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这样,基于品德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本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选取了本地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例子及与教材主题相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丰富的活动中得到真切的体验。
总之,新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但并非唯一。教师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教材的再创造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理念倡导教师运用新教材要有新思路,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的学校资源是无限的,教师用教材教,要结合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动态,激活教材,舍取补充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对学生真正有指导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鲜活起来。

‘伍’ 如何在生物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议在生物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裴燕燕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活思维
科学研究表明,自由、安全、民主、合作、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教师的眼神,手势、姿态、幽默等能够为创新思维发展提供充足养分,肥沃的土壤。
例如:微笑能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状况,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翘拇指、点头,表示你接纳对方,是一种鼓励,一种肯定。学生看到教师对自已点头,常常会受宠若惊,对老师倍感亲切,对自己充满信心;专心听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尊重信任学生的表现;讲幽默故事或幽默式语言,让学生多笑一笑,可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穿插学生熟悉的歌曲,易接近学生,引起共鸣;恰到好处地运用俗语民谣,易于理解和接受等等。这样的生物课,教师的语言显得生动多彩,生动有趣,灵活多变。增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奋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兴趣,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起思维浪花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发问技巧,能够使创造性思维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遵循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问,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采用各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其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完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后,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植物在高温炎热的夏天不易被晒死?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什么说植树造林能调节气候?高大树木顶端所需要水分和无机盐是怎么来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互相启发,破疑解难,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什么原因?对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正面回答,而在表扬和肯定的同时,提出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其思维的创新,在质疑问题中迸发出了思维的浪花。
三、故事导思,深化思维
托你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化学生的思维。”故事导学,可以化枯燥为生动,从故事中提练出一系列与课本内容有关的鲜活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讲遗传病时,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月亮儿女”之迹:在浩瀚的大西洋里,有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林萦伊斯岛。岛上的三百多位居民都有这样的怪癖:喜欢月亮,害怕阳光。一到皎洁的夜晚,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在沙滩上唱歌跳舞,心情欢乐。居民皮肤雪白,头发白色或淡黄色,眼睛的虹膜粉红色,怕阳光,视力也差。“月亮儿女”由此得名。“月亮儿女”之谜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才搞清楚,原来岛上居民几乎都是白化病患者。就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际,我话锋一转,问道:为何白化病患者的皮肤是雪白的?为何白化病患者那样害怕阳光?患白化病的原因是什么?白化病属于隐性遗传,普通人群中白化病患者很少,为什么岛上居民几乎都是白化病患者?此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讨论热烈。通过激疑、思考、争议、答案油然而生:因为小岛几乎与世隔绝,人口少,居民都是近新婚配,造成白化基因的代代相传、累积,因而患白化病的机会就大,以致全岛居民基本都是白化病患者。这样利用故事导思,让学生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知识的理解。
四、通过联想,创设发散性思维的氛围
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要及时的加以表扬,如在讲“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时,有个学生就提出了如果将人体内有害的基因切除换上健康的基因,这样就不会有遗传病了。当时,有些学生觉得好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我在课堂上对这种想法给予了表扬,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同时也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敢于对各种问题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又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遗传工程”这段短文时可抓住克隆技术这个概念,由点到面地进行电拨,克隆技术可消除遗传疾病;可制造人的各种器官,可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可实现动植物的车间化生产等等。使学生想的更多,想得更远。再如,当看到根的结构挂图时,可以联想到茎的结构,甚至会想到白菜的花和萝卜的花;当看到人身体上的血管时,就会想到植物的导管和筛管;当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时,立即会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能量)。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五、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开展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实验中去实践、动手和思维,这不仅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得到培养和发展,还能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思维能力。
生物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不能等同于课外教学,而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要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空间。让其自由发挥。例如,很多学生喜欢用手去碰含羞草,都知道它的叶子在手碰后会合拢,有的学生会问这是为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解答:这种现象是生物的应激性。学生又问:为什么其它的植物的叶子没有这种现象呢?其实高等植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或不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不同器官在不同的时间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形式,如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根的趋水性、趋肥性等。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由于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的约束,所提的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这说明生物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生物教学时,不断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善于引导,着意培养,那么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陆’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利用教学资源的

我曾经的关于此的一篇论文,你参考下吧
谈初中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关键词:生物学 教学资源 开发 应用

文章前言:在教育资源共享已成为事实的今天,新课堂不应整齐划一。教师应该更注重根据自己的环境、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质,开发利用自己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班级文化和教师特质潜藏的隐形资源,这是形成教育特色、上出精彩的课堂!
课程资源是指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从其存在方式来看,可以分为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物化的显形资源,以及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非物化的隐形资源。对于生物教学,显形的课程资源涵盖了形形色色物化教具、物化教学条件。隐形课程资源包含了非物化的学习氛围、学习方式和教师特质等等。
新课程的实施,给老师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宽学习、应用领域,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于是,老师们纷纷行动起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性的实施者,自由徜徉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之中。同时,因为校本课程研究的深入,合作意识的增强,资源共享已成为事实。然而,先后聆听了三节同一内容的课,高度的同一性引起了我的深思。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节。该节内容为遗传学的入门课,通过学习,要求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遗传变异现象,理解遗传、变异、性状、相对性状概念,激发进一步探究欲望。
学习“遗传”概念时,老师展示某家庭照片,要求学生猜一猜图片中人的关系,并列举缘由,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热情。
学习性状时,老师先展示图片,引导观察,要求学生说出“西红柿的红色与黄色”是相对性状,并推测“性状”概念,避免了直接灌输。
调查自己性状活动时,利用课本资源和教参资源,按教参活动安排,调查并展示人体较易识别的八项性状。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展示。组织活动时,老师先要求学生猜一猜,看班上有无八项性状均相同的同学,学生带着猜想进行展示。活动末,老师提示学生认证自己的猜想,说明世上没有性状相同的人。经过自身活动检验,对这观点,学生一致持认同态度。
当学习“相对性状”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概念、图片示例,然后开展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2分钟内看哪一组抢得更多机会,例举相对性状。活动组织安排有序,有裁判、记分员、记时员,学生很活跃。
无疑,因为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老师们的课堂都逐渐变得鲜活了。在教学设计中,大家都比以往更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经验和学生生活,关注活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更注意开发利于学生学习的各种资源,所以每节课都可以感受到勃勃生机,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都可以得到实现。但是,资源共享、校本研究是不是要求教师课堂设计和实施高度趋同?集体智慧可以广开思路,使教师群体素质迅速提高。可我总觉得新课堂不应整齐划一,在大框架一致的基础上,更应该研究本班学生的特色,研究老师自身的教育风格,根据不同班别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师最擅长的方式,设计出更适合学生适合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案。新课改的课堂比以往更希望彰显个性,激发澎湃的课堂生命。
自己同样也要上这一内容,我还有必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吗?应该开发哪些方向的资源?资源如何与我与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整合?这使我深思。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因此,随着时间、地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改变,资源就可以不同。开发课程资源应是教师不可停歇的任务。
哪些方向的资源最值得、最需要开发呢?课程资源是为学生服务的,开发出来的所有的课程资源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学生身上。显形资源看得见摸得着,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具有共性,办学条件相当的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老师均可以共享通用。而隐形资源更多的是不同环境、不同学生、不同教师的特殊性体现,更容易落实到具体学生身上,以形成特色教育。隐形资源开发与整合更可以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教与学的风格。因此,隐形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可为且更需为之事。
基于上述思考,我实践了如下教学过程,下面是同一节课的课堂片段实录:
教师:我们相处已一年多了,下面想请位同学起来描述我们在座的一位同学的特征,看大家是否能猜出说的是谁。
学生:这朋友是女的,个子比较高,有点胖,脸圆,眼睛大大的,嘴唇小巧,很性感,很有大姐大风范……(老师随手板书关键词)
学生:这是李文!
教师:李文请起。你认同朋友对你的描述吗?
学生:(很开心地)认同!
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要求描述。
学生:这是一位男的,个子中等,有点驼背,为人豪爽,是个左撇子……(板书关键词)
学生:这一定是我!(学生得意地站起来,骄傲中有些羞涩,下意识地把脊梁骨挺直。)
部分学生仍在嚷着要起来描述。
教师:(指黑板关键词)你知道大家描述的这些特征在遗传学中称为什么?这一概念还包含什么意思?
学生随即建立性状概念。
(这个班同学关系十分融洽,班风很正。我未用漫画引入,而是利用班级人际关系特点,从学生最熟悉的资源走进学习,学生很快建构概念,并在认同与被认同过程中提升与人相处的亲和力。这种班级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随处可以复制的。而课本中的漫画资源则留做检测资源使用。)
利用课本和教参资源,我也进行了学生个人性状调查与展示。在展示时,我与学生的对话如下:
教师:大家先猜猜,我们班上同学中,调查的十项性状(另增两项)有没有完全相同的?
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无。
最后,站着的只有发布信息者时,老师叫学生们评价自己的猜测,并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发。
教师:通过这一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学生:人和人的性状是有差异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珍惜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教师:确实,自己是唯一的,别人也是独一无二的!在珍爱自己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同样珍惜他人,包括有明显弱点的人,珍惜其他生命!
回顾自己的课堂,因为多了一点思考,感觉没有模式化,能上出自己的特点,展示学生的精彩。自己的课程资源开发,是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信赖;所开发资源能顺利整合于课堂,是仰仗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亲密无间。由此,我深深体会到实施新课改时不能偷闲,共享的资源是宝,但资源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环境、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质开发自己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班级文化和教师特质潜藏的隐形资源,这是形成自己教育特色、上出精彩的必须!
在新课改面前,在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方面,我还有太多太多的盲区。惟有思考、探索、总结、再思考,才能激发自己不断提高。共同开发资源,尤其资源共享,已成为教师合作的重要方向,如何使共享资源为我所有为我所用,挖掘和提高自己的素质是根本之所在。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惟有不懈思索,不断积淀不断超越自己,课堂才会更有魅力,更精彩!

‘柒’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论甚至有独到的见解的思维。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的解题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有新颖性、新特性……,均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思维过程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重视思维过程是进行教学的关键,其教学方法就在于让学生显示其思维过程。例如:“一对夫妇色觉正常,但他们的父母双方都是色盲患者,问他们所生儿子中患色盲的机率是多少?”教师提问时,不是问这道题怎样做,而是问你是怎样想的。问“怎样想”,人人都可以讲,而且讲出来都有一定的道理,这样的提问,所有的学生都会显示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讲解的思维过程加以比较,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所有学生搞清楚结果的来龙去脉。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提问的设计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比如追问“这个问题你怎样想”、“你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思考步骤”等。思路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因为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那些简捷巧妙、概括力强、有独到见解的方法,应予以肯定和表扬,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
二、强化思维训练
在课堂创造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广阔性之目的。进行统摄思维训练,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对一章或几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成块,那样思维就会很清楚
三、生物学实验的复习策略
生物学实验的复习,是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和形成基本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提出如下复习策略与教师们交流。1、要将实验内容融于构建的知识体系中高中生物学中的动手实验和教材中提到的众多实验,是生物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实验内容应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并与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就是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特殊的渗透系统,植物细胞的结构与渗透作用发生的原理。浸在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细胞和渗透作用的物理装置是相似的,都具备了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的条件。这正是我们复习水分代谢的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复习中如有条件可再做此实验,并研究、分析问题。
四、转变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摒弃其弊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是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适度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因为问题学生将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教师应重视用教材教、重视学生自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生的诉说。如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活动,正常情况下鼠妇会跑到黑暗的地方,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光亮的地方鼠妇反而多。这有可能是鼠妇跑不动、时间太短或者假死等情况,不能说学生做错,要尊重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挖掘课程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并按照《课标》的要求,全程备课,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挖掘课程资源,弥补教辅材料的不足,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尽量动员学生一起来寻找课程资源,至少有以下好处:(1)小组分工,每个学生只负责一部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2)同龄人一起寻找课程资源,互相学习,互相教育,效果更好;(3)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能力得到提高;(4)学生自找的材料范围更广,更切合实际,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如上到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课鸡卵(蛋)的结构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自带鸡卵(蛋),结果每个同学都带来了,有的小组还带来了鸭卵(蛋)等其他鸟卵,而且带来的新鲜鸡卵(蛋)很多都是受精的,这是教师到市场上统一采购不一定能够达到的效果。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概念,必要时可走出教室,把大自然作为课堂。如“探究蚂蚁的行为”和“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这两个活动,我们只有到周围的林地、草坪和田间等室外环境,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实践证明,室外活动使学生更留心周围的自然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浓了。但一定要组织好,注意安全。
六、及时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活力源泉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课改后生物实验活动更多。要让学生喜欢上《生物学》这个学科,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是活动中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评价机制,及时评价,才能增进和保持生物学科课堂的活力。活动由于受教学时数的限制,可以整合,但不可以没有。而且活动应张弛有度,应该回归到可观察、可评价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上来。及时评价还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可让各活动组组长、科代表发挥更大的作用,设专门记录本,记录课堂活动和当场评价及违纪等情况,并与期末总评挂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及时评价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每一次评价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侧重这一次任务的关键评价要素;(2)特别要关注没有突出表现的学生;(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与本学科教学目标相结合,宜粗不宜细,可点到为止,至少让学生得到鼓励。
七、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课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粗线条的教学设计,后在课堂上随机补充完成。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收获,少关注课堂的完整性,但严禁拖课。所以每一堂课都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开阔,创新的火花随时都可能迸发。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机智,课前先多预设几种可能应对学生的实际反应。如北师大版《生物学活动手册》八年级上册活动“观察鸡卵的结构”讨论3:判断你所观察的鸡蛋能否孵出雏鸡,说出理由。有一个学生的答案与众不同:不能。因为这个鸡蛋已经被我打破了。这个答案可能连教师都预想不到,学生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当然不能否认该答案的正确性。我们只能重新审视该题目的严密性。所以课改了,教师更要保持经常自我反思的好习惯,这是缩短生物学科教学理念和行为差距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师应重新认识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无固定模式可循,教师应本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态度来创新发展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捌’ 如何有效的使用初中生物新教材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改变学生对生物学习激情不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的局面,是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中上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这首先要解决的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因为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它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知识、能力的提升。可见寻求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而有效课堂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健。初中生物新课标的实施在中山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从事生物课堂教学五年来,我虚心学习先进经验,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生物新课程标准,我摸索出了一些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一个老师就会认真听他的课,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就会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发展成为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现在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学习生物的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更有不少的学生认为生物学是次科而毫不加以重视。初中生物是初一才开始开设的学科,要引导学生重视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生物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如:初一开学的第一节生物课我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带学生到生物实验室,参观里面的各种生物标本和以前的学生自制的叶脉书签等。通过观察这些他们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对生物学感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二、精心准备教学设计精心准备教学设计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通常按以下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一)、集中备课。(1)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2)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3)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4)整合:由备课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二)、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备课组教师听课,观察。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常教学中来。三)、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不足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四)、形成新教案。由于生物教师一般都是任多个班的教学,因此同一教案多层次,多次上课。多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不同班级的实情,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长期以往,实现螺旋式上升。

阅读全文

与生物课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5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2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7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0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9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4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7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7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9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3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4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7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6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9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1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