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物理科普文章有什么

物理科普文章有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14 11:36:46

⑴ 两篇物理科普短文 在线等,急!!!

一、如果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如果真的没有摩擦力,人们的生活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我们无法行动,脚与地面没有了摩擦,人们简直寸步难行。自行车车轮与地面间光滑,怎么才能开动呢?汽车还没发动就打滑,要么就是车子开起来了就停不下来,没有阻碍它运动的力,就只能无限滑下去最后与其它车相撞造成一起又一起的交通事故。飞机无论是活塞发动机或者涡轮喷气发动机都无法启动。

第二,我们无法拿起任何东西,我们能拿东西靠的就是摩擦力,摩擦力来自于物体本身的凹凸和我们手上的指纹,这下好,物体光滑,我们也没有了指纹,想拿东西却和它作用不上,只能干着急,不仅拿不起东西,拧盖子扭把手,一系列的力的作用都无法进行;生活处处困难重重。想写字却拿不起笔,笔又不能和纸产生摩擦写字,想吃饭碗筷却拿不住,筷子怎么也夹不住菜,想喝水又提不起杯子;想穿衣服却拿不起穿不上;想工作劳动,但任何工具都一次次从手上滑落……这样的话,人安会多么无助。如果没有了摩擦,那么以后我们就再也不能够欣赏美妙的用小提琴演奏的音乐等,因为弓和弦的摩擦产生振动才发出了声音。总之,假如没有摩擦的存在,那么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很难解决。如果衣食住行、学习、生活、工作、劳动等所有方面人们都因拿不起东西这个小小的因素困扰,人们还怎么有最基本的生存,更别提发展了。

有资料说,某国家已研制出所谓的“超润滑材料”,可将它用到军事上,一旦战争暴发,将这种超润滑材料洒到对方的公路上、铁路的铁轨上和飞机起飞的跑道上,使对方的战车、运兵车、火车无法运行,军用物资无法运送;飞机不能起飞,失去制空权……用以谋求战争的胜利,这种超润滑材料所起的作用还真有点战略意义呢!

我们可能幻想过如果没有摩擦,干什么事情都将不会有阻力,可等我们真正到了没有摩擦力的世界,才感受到摩擦力的重要。摩擦力有利也有蔽,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那些有害摩擦,学会利用摩擦造福人类。

二、生活中的力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产生力的作用至少必须两个物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力的三要素。生活中的力主要有重力、摩擦力、压力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符号“G”,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G=mg ,其中常数用“g=9.8N/Kg ”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重为9.8牛顿。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利用这个特点可制成重垂线或水平仪 。
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统称为摩擦力。 物体将要运动时,接触面上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静摩擦力;物体滑动过程中,接触面上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它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反。物体间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 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把滑动变为滚动,物体间的摩擦力变小。 生活中的摩擦很多,卷笔刀卷铅笔是滑动摩擦;鞋底制有花纹目的是增大摩擦,采用的方法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脱粒时张紧皮带、刹车时握紧刹把目的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机器相对滑部分加润滑油目的是通过使接触面分开来减小摩擦;安装滚珠轴承目的是把滑动变为滚动来减小摩擦。自行车中摩擦力方向是前轮向后,后轮向前。 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使用使接触面分开的方法减小摩擦的。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作用点在物体的表面上,方向指向被压物体,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物理学上通常用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P=F/S,单位是帕斯卡(Pa)。压强的大小同时受压力、受力面积两个因素影响,压力大,压强不一定大;压强大,压力不一定大。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力,我们要认识它、学习它,更好的利用它为社会服务。

⑵ 急! 一篇200字的科普短文是物理

雾和云都是水气凝结而成,只是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而雾却是接触地面的。因此,可以说雾就是地面上的云。当你在攀登黄山、庐山、泰山时,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从山下看去,山上白云缭绕,山峦隐没其中,当登上山顶后,山峦清晰可见,白云却在我们的脚下,人如同在雾里一般。 根据水平能见度的不同,雾可分为重雾、浓雾、大雾、中雾和轻雾。重雾的水平能见距离不到50米;浓雾的水平能见距离为50~200米之间;大雾的水平能见距离为500~1000米之间,轻雾的能见距离在1000米以上。 根据成因的不同,雾又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气雾、上坡雾、锋面雾等几种。辐射雾是地面空气因夜间辐射散热冷却达到水气过饱和状态后形成的。这种雾大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气又比较充沛的夜间和早晨。辐射雾的出现,一般表示当天的天气晴好,因此有“十雾九晴”的说法。平流雾是由空气的水平流动造成的。当暖湿空气流经冷的地面或海面,空气的低层因接触地面或海面而冷却,使水气凝结而成雾。平流雾的出现,一般预示两三天内要下雨。锋面雾产生于冷暖气团交锋的锋面地带。我国梅雨季节常出现这种锋面雾,它也是阴雨天气的预兆。 我国雾最多的地方要数四川的峨眉山了。1953~1970年间平均雾日多达323.4天,差不多天天有雾。 雾对航海、航空和农作物都有很大影响。如海上航行一旦遇上了浓密海雾,船只可能迷失方向,甚至发生触礁、搁浅、碰撞等事故;飞机遇上大雾天气就难以起飞或降落;农作物在一直多雾阴冷的天气里,产量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希望采纳

⑶ 初二物理科普小短文

自己选吧(一)雨的形成 我们已经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就是由它们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小水滴和小冰晶在云内是怎样增长变大的呢?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的。因此,在水云里,云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很厚,云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继续凝结增长;其次,在水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并合的机会。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云滴没有足够的凝结和并合增长的机会,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不大会下雨。 在各种不同的云内,其云滴大小的分布是各不相同的,造成云滴大小不均的原因就是周围空气中水汽的转移以及云滴的蒸发。使云滴增长的因素是凝结过程和碰撞并和过程,在只有凝结作用的情况下,云滴的大小是均匀的,但由于水汽的补充,使某些云滴有所增长,再加上并和作用的结果,就使较大的云滴继续增长变大成为雨滴。雨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降,当有上升气流时,就会有一个向上的力加在雨滴上,使其下降的速度变慢,并且一些小雨滴还可能被带上去。只有当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下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二)雪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是由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雪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成为雨滴的。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在初春和秋末,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同样雪的大小也按降水量分类. 雪可分为小雪,中雪和大雪三类, 具体见表3.表3. 各类雪的降水量标准种类 大雪 中雪 小雪 24小时降水量 大于5.0 2.6-5.0 2.5以下 12小时降水量 大于3.0 1.1-3.0 1.0以下 (三)云的形成 人们常常看到天空有时碧空无云,有时白云朵朵,有时又是乌云密布。为什么天上有时有云,有时又没有云呢?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它又是由有什么组成的?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四)雾的形成 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另一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冶却,便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 另外,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 因此,凡是在有利于空气低层冷却的地区,如果水汽充分,风力微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雾。一般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形成雾的机会更多,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凝结核存在。 (五)露的形成 在温暖季节的清晨,人们在路边的草,树叶及农作物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露珠,露也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只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罢了。 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露和霜一样,也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使物体上的露珠冻结起来,这叫做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是与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 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它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 (六)霜的形成 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若露点高于0摄氏度,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水冰粒,这即是霜。 如果在夜间不仅地面上物体的温度降到了露点以下,而且地面以上稍远处的空气温度也降到了露点,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以尘埃为核心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便是雾。 当高空中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若露点高于0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尘埃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便是云,而凝结成较大的水滴即是雨。若露点低于0度,则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在尘埃上直接凝结成雪。 由此可知,露、霜和雾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直接凝结而成的。只有雪和雨才是从天而降的,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浮力的应用 孔明灯“孔明灯”,是以蜀汉刘备军中,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孔明)命名的,算起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最早的孔明灯的作法是:用很细的竹篾做成灯笼架,四周和顶上都用薄纸糊严,只在底部留个圆口。在灯笼下面挂上松脂,点燃松脂后,灯笼就会升上空中。由于灯笼里有火光,古代战争中,曾经把它作为夜间军事行动的信号,如同现代所用的信号弹一样。 清朝年间,汉民族不满清政府的统治,纷纷起来开展“反清复明”斗争。为成义举,把放“孔明灯”作为统一行动的指挥信号。 过去,汉人们把“孔明灯”作通信联络使用,而后来人们把放“孔明灯”作为一种民间娱乐,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孔明灯的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2部份,主体大都以竹篦编成,次用棉纸或纸糊成灯罩,底部的支架则以竹削成的篦组成。孔明灯可大可小,可圆形也可长方形。一般的孔明灯是用竹片架成圆桶形,外面以薄白纸密密包围而开口朝下。欲点灯升空时,在底部的支架中间绑上一块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金纸,放飞前将油点燃,灯内的火燃烧一阵后产生热空气,孔明灯便膨胀,放手后,整个灯会冉冉飞升空,如果天气不错,底部的煤油烧完后孔明灯会自动下降。 孔明灯的原理与热气球的原理相同,皆是利用热空气之浮力使球体升空。然而为何热空气会飘浮呢?我们可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释它:当物体与空气同体积,而重量(密度)比空气小时就可飞起,此与水之浮力的道理是相同的。将球内之空气加热,球内之一部份空气会因空气受热膨胀而从球体流出,使内部空气密度比外部空气小,因此充满热空气之球体就会飞起来。

⑷ (急求)什么是物理科普文章

一般来说,物理
科普文章,就是一些介绍物理现象的文章,比如最新的科学发现,有医学的,有化学的,有数学的,当然也有物理的,那么那些物理的科学发现当然也会有作用,特征等等,写出来就是物理科普文章了!

⑸ 初二物理的科普文章的介绍。课内就不要有了,要课外的。

我就是沃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没错,就是现在陪伴着我的父母和妻子,静静地躺在慕尼黑市区Waldfriedhof森林的第163号墓地的角落里的家伙。我是
那个曾经的量子力学的第一位建立者,一个被物理学领域的人们所铭记,却对公众越来越陌生的人。在我的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是非成败,太多的荣辱曲折,太多
太多和20世纪的物理学,乃至整个世纪的历史紧密相连的故事。

我的一生越来越像一个传说,却真真实实地发生在20世纪的时间轴上。通过我的故事,您将看到什么是20世纪物理学的革命,尤其是量子理论激情澎湃的建立和
发展。您将看到我与20世纪那些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一个个精彩纷呈却又鲜为人知的故事。您将看到我的祖国德意志带给了这世界什么样的财富,又在两次世界大
战中带给了世界怎样的伤害。您将看到我们在战争的创伤中又如何崛起,反思人类究竟该怎样的活着?
我,海森堡,量子力学最早的建立人,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的晚辈,波尔,波恩和索墨菲的学生,泡利的好兄弟,薛定谔和狄拉克的好友兼竞争者,费米的和奥本海默的朋友兼对手,将会把我一生沧桑坎坷却又精彩纷呈的故事奉献给各位。
第一章. 小小少年

1901年12月5日,我出生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乌兹伯格市(Wurzburg)。三十多年前,铁血宰相俾斯麦领导着普鲁士军队所向披靡,将一百年前
被拿破仑的铁骑蹂躏的支离破碎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小国们,包括我老家的巴伐利亚王国一个个征服,并入德意志联邦的版图。面对其他大国的阻挠,普鲁士于
1864年战胜了丹麦,1866年战胜了奥地利并将他排除出德意志联邦,以1871年大胜法国(普法战争),夺回边境两个州,正式建立了以普鲁士为中心的
德意志帝国。于是我生来就是一名德国人。
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德意志帝国影响力最大的物理学家马克思.普朗克(Max Planck),面对黑体辐射(Black-body
radiation)的难题做出了一个开创性的工作【Planck, Max, "Ueber das Gesetz der
Energieverteilung im Normalspectrum", Ann. Phys. 309 (3): 553–6
(1901)】。因为慕尼黑的实验物理学家维恩(Wilhelm Wien)给出的公式和英国物理学家瑞利(Lord
Rayleigh)给出的公式一个不能解释低频实验结果,另一个能解释低频结果却在高频发散。于是普朗克先生大胆提出光的辐射能量非连续而是离散的观点,
即一个固定长度的黑体辐射腔内,辐射的频率模式是离散的(在腔长内具有整数或半整数个周期),而辐射能量本身是和这些离散的频率成正比的,即E=hν,h
为普朗克常数(6.626×10−34 J.s)
我四岁那年,物理学界出现了一位年仅26岁的绝世天才,他在世界家上最好的物理学杂志Ann.
Phys上那一年发表了5篇论文,改变了整个物理学。三篇建立划时代的狭义相对论,一篇有关布朗运动,一篇便是光电效应。没错,他就是我们的偶像,阿尔伯
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爱因斯坦提出了光本身具有粒子属性,即光子的假说。一个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和频率符合普朗克的光辐射能量量子化后的关系
E=hν,于是光电效应被成功地解释清楚,算作普朗克先生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后来在我十四岁那年,爱因斯坦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用一个极其简洁漂亮等效
原理和黎曼时空的模型成功解释了牛顿引力理论中不能解释的诸多问题,被后续的观测所证实。于是爱因斯坦成了人类历史上比肩牛顿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这些都
是后话。
Ok,谈谈我的童年。我的父亲,奥古斯都.海森堡博士(Dr. August
Heisenberg),是一名希腊语言学家。我的母亲,安娜.海森堡(Anna
Heisenberg,婚后随了父亲的姓),从天主教皈依了父亲信奉的路德宗,他们在1900年生下了我的哥哥埃尔文.海森堡(Erwin
Heisenberg),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化学家。我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
5岁那年,我进入了乌兹伯格市的小学。由于父亲是位老师,他一直拿我和我哥哥来比较,想让我们互相竞争,共同成长。在他的眼中容不得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比其他人差。也的确是这样,我和我哥哥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

He is more developed toward the side of rationality than of fantasy and imagination.
--A school teacher
The pupil is also extraordinarily self-confident and always wants to excel.
--A school teacher

没错,在小学老师的眼中,我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理性成分比想象力更出色,并且及其自信,想做到非常出色。也许你们想起了爱因斯坦小时候很笨的例子?切,那
一切都是谣言。他小时候肯定比我更出色。那种做板凳的故事大概是后人杜撰用来鼓励资质平平的孩子们的。“Although Einstein had
early speech difficulties, he was a top stud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owell, Thomas (2001), The Einstein Syndrome: Bright Children Who Talk Late, Basic Books, pp. 89–150】
在我九岁那年,慕尼黑大学给了我父亲一个希腊语言文学的教授职位,于是我们举家搬到慕尼黑。从此这个城市成了我的故乡。第二年我进入了Maximilians-Gymnasium中学,9年的时间将我们培养进慕尼黑大学。

Of those early days at the Gymnasium I recall that both my interests in languages and in mathematics were awakened rather early.
--Heisenberg

那是一个不公平的年代,我们的学校中只有男生没有女生,真是耽误年轻人成长啊!这九年中,我显示了数理方面很强的天赋,课堂上的一切知识对我来说似乎
都那么容易,我开始学习只有大学才能学到的课程,开始自学微积分,用它来简单地解决很多中学数学中比较难的题。那时我真的非常喜爱数学,因为它是那么的严
谨,理性,清晰,可以让你从根本上理解它是什么。我的自然科学老师Christoph
Wolff不断地用汽车,飞机,电话的发明来引起我的兴趣。那个时候,我甚至开始自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的物理学生涯也就真正诞生于这个时候。在毕业的
考试中,老师们给了我极高评语,认为我的知识已经超越了中学的要求。

With his independent work in the mathematical-physical field he has come far beyond the demands of the school.
--Teacher's report on Heisenberg's final oral exams


也就是在这九年中,德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电力革命让德国走在了世界最前沿,科技实力已超越英法,雄踞世界第一。可惜在俾斯
麦统一德国意志的时候,地球上的殖民地已经被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尤其是大英帝国给瓜分干净了,德国只在非洲的几个贫瘠地方扶植了自己的势力。一
个后起之秀势必要打破前人的格局。那时我们联合了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组成同盟国,开始与英法对抗。英法自然不敢小视,拉拢了和德国几乎同时崛起的美国与
俄罗斯组成协约国。表面上看他们集团的势力似乎更强大,但是我们从不畏惧,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在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桶的引爆下展开了。

俗话说不怕虎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奥斯曼帝国已是昨日黄花,早已没有了几百年前消灭拜占庭,封锁欧亚通道的实力,很快投降。奥匈帝国更是一个半
路夫妻,很快就分崩离析。我们德意志的勇士们把东西两线的战场都推到了国境之外,却发现只剩下自己一人对抗英法美俄的全面包围,失败在所难免。
从1914年一战的开始,大量的民用资源被消耗在战场,我的家庭就开始了忍饥挨饿。有一次我居然饿的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后来只有加入学校的军事训练
营当预备兵才能吃饱饭。这些年的营养不良造成了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没有长好身体。在军训营中,我被选为了一个小组Bund Deutscher
Neupfadfinder的领导者,一起爬山,远足,玩古典音乐,讨论科学艺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享受少有的宁静。

Others, including myself, had been working two years earlier as farm
hands on farms in the Bavarian Highlands. So the raw wind was no longer
alien to us; and we were not afraid to form our own opinions on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Heisenberg, recollection

一战之后,面对凡尔赛和约的巨额赔款,德国经济陷入全面崩溃,我们进入了食不果腹的时代。笼罩在战争失败的阴影下,慕尼黑的街头天天上演着几个派别的
血腥搏杀,国家一片混乱,弱肉强食。我在二十岁之前就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政治的虚伪和残忍,也许只有在自然科学才能找到那份真实。成王败寇的残酷让我感觉
到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出色,更强大才能更好地活下来,

It is probably not right of me, but I simply prefer to be among my young friends.
--Heisenberg in 1919

⑹ 科学改变着生活可下你都读过哪些有关科学或者介绍科学家的文章呢请你举列出来

1、《时间简史》:

全书共十二章,讲述了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包括: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不确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等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遥远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质等知识,并对宇宙的起源、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命题进行了阐述。

2、《万物简史》: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3、《万维宇宙》:

本书以悖论为引论,以跨越时空为基础,以意识存在为起点,通过建立宇宙结构、宇宙物理、宇宙数学、宇宙生命、宇宙思维、宇宙规律等系列新理论,全面解答了全球顶级科学家所面临的困惑。

本书内容包含几十个学科,涉及到的问题都是最前沿的。本书还成功地统一了狭义相对论和量子论,包含了全球物理学家一直期盼出现的终极物理理论。

4、《前沿科学》:

《前沿科学》是由科技部主管,科技日报社和北京前沿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以推动自主创新、活跃学术气氛、鼓励大胆探索为己任,专事刊载科研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学家的学术论文,力求启迪思维、丰富思想、开拓思路,培养和发现更多擅长独立思考、卓有见地的中青年科研人才。

5、《物种起源》:

该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积累的对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形态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研究资料,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物种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⑺ 科普知识关于物理的300字摘抄

关于反物质的
一些科学发现,常常使人们目瞪口呆,难以置信。而正是这些难以置信的发现,推动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科学的进步。反物质的发现就是这样。

1932年,美国科学家安德森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粒子,它的质量和带电量同电子一样,只是它带的是正电,而电子带的是负电。因此,人们称它为正电子。

正电子是电子的反粒子。

正电子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震惊和轰动。它是偶然的还是具有普遍性?如果具有普遍性,那么其它粒子是不是都具有反粒子?于是,科学家们在探索微观世界的研究中又增加了一个寻找的目标。

1955年,在美国的实验室中反质子被找到了。后来,又发现了反中子。60年代,基本粒子中的反粒子差不多全被人们找到了。一个反物质的世界渐渐被科学家像考古般地"挖掘"了出来。

反物质的发现,使人们自然地联想起了本世纪的许多不解之谜。

最着名的是被称为"世纪巨谜"的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6月30日凌晨,俄国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的泰加森林里,突然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大爆炸。随着一道白光闪过和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一片沉睡的原始森林顷刻化为灰烬。大火吞没了数百公里之内的城镇和生命,融化了冰层和冻土,引起山洪爆发、江河泛滥,仿佛"世界末日"到了。据估计,这次爆炸的威力相当于上百颗氢弹一齐爆炸!

通古斯爆炸震惊了全世界,"通古斯"也一夜之间名扬全球。由于西伯利亚的严寒和交通不便,直到1921年才由前苏联的一个研究小组第一次前去考察。以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继派团考察,但至今通古斯大爆炸之谜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一种说法便认为是反物质引起的"湮灭"现象。因为这种能级的爆炸除非是流星或陨石坠落,否则无法解释,而那里却没有任何陨石碎块。

反物质的研究者认为,宇宙中存在着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反物质世界",它的基本属性同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好相反。反物质的原子核是由反质子和反中子构成的"负核",外有正电子环绕。反物质一旦同我们世界的"正物质"接触,便会在瞬间发生爆炸,物质和反物质变为光子或介子,释放巨大能量,产生"湮灭"现象。

"反物质说"虽然只是科学上的一种假说,还有待证实,但反粒子等"负性物质"是确实存在的,而且现在又发现了反氘、反氢、反氦等等一系列反物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反物质作用的认识一定会越来越深刻,反物质世界必将为人类做出应做的贡献。
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谢谢

⑻ 急!跪求关于物理知识的科普文

常听人们有这种说法:触电时人被电吸住了,抽不开。
实际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我们知道,不论是否存在电流, 在一般情况正导线中、电器中的正、负电荷的电量是相等的, 对外的静电作用是相互抵消。 即使局部地方偶尔出现少许正、负电荷但不相等,其静电引力也是微不足道的。如若不然,就会出现下列奇特现象:用手去移动台灯引线,即使不 被吸"住",至少也会明显感到这种"吸"力,照明电线,特别是高压裸线,会"吸住"大量尘土从而形成粗长的的尘土柱。事实上,这些现象都没出现。
但是问题出现了,人手触电时,为什么有时不把手抽回来?难道不想抽回来? 显然是被吸住了抽不回来。对这一提问可用电流的生理效应来解释。
人手触电时,由于电流的刺激,手会由痉挛到麻痹。即使发出抽回手的指令, 无奈手已无法执行这一指令了。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触电死亡者, 都是手的掌心或手指与掌心的同侧部位触电。刚触电时,手因条件反射而弯曲,而弯曲的方向恰使手不自觉地握住了导线。 这样,加长了触电时间,手很快地痉挛以致麻痹。 这时即使想到应松开手指、抽回手臂,已不可能,形似被"吸住"了。如若触电时间再长一点,人的中枢神经都已麻痹,此时更不会抽手了。这些过程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的。
如手的背面触电,对一般的民用电,则不容易导致死亡, 有经验的电工为了判断用电器是否漏电而手边又无线电笔, 有时就用食指指甲一面去轻触用电器外壳。 若漏电,则食指将因条件反向而弯曲,弯曲的方向又恰是脱离用电器的方向。这样 ,触电时间很短,不致有危险。当然,电压很高,这样作也会发生危险。【人是被电吸住了吗】电磁灶是一种无火的炉灶。接通电源后,灶台上的锅很快就热。

炒莱时,用手触摸灶台却感觉不到热。即使在炒菜的锅底垫下插入一张白纸,也不会燃烧。那么,这种炉灶靠什么烧饭做菜呢?

原来,电磁灶的台面下布满了金属导线缠绕的线圈。当通上高频的交流电时,在台板与铁质锅底之间产生强大的交变磁场;磁感线穿过锅体,通过锅体的磁通量不断发生变化,在锅底产生感应电动势,使锅底产生感应电流。这些感应电流的流线呈闭合的涡旋状,称为涡流。当涡流受材料电阻的阻碍时,就发出大量的高热,将饭菜煮熟。

电磁灶产生的交变磁场还会使金属锅的分子进行不停歇的运动,造成分子间摩擦生热。涡流热和分子运动的热都是直接发生在锅本身的,基本上没有能量传递的损耗,所以电磁灶的热效率可高达80%,约比煤气灶高出一倍;而且有加热均匀,烹调迅速,节省电力等优点。

电磁灶的加热是使锅壁直接感应发热,所以锅的材料必须是像铁这样的磁性体,一般不能使用玻璃、陶瓷、铝、铜制的锅。但是,可以在铝、铜锅底部包覆一层铁,实现电磁感应加热。在玻璃锅底部刷上一层薄的银涂料,再用一层不导电的玻璃涂层保护,也可起到铁锅底的作用。

电磁灶煮、蒸、炖、炒、煎、炸、涮样样能干。在采用不同烹调方法时,只要调整流过线圈电流的大小,就可以将温度调高调低。

使用电磁灶时,在直径3 m的范围内不要放置电视机、收音机和录像机,以防辐射。【无火炉灶--电磁灶】

阅读全文

与物理科普文章有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5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2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4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7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0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9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4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7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7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9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3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4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7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6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9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1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