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什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

什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

发布时间:2023-08-28 00:39:33

❶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具体指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 :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 ,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几方面内容构成:
(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在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一语似欲以表示二种概念.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Basis)与上层(Uberbau).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此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者是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封建社会时代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
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间性.这一点亦显而易见.譬如,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集团,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那么,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性体系.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均存在广泛联系.先进文化是鲜活的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进发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这种吸收是一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判性吸纳”原则.

❷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观点有哪些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其主要方面的内容有: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八.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十一.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十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十四.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

❸ 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五观分别指:

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4、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资料拓展: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劳动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这个道理跟卢梭揭示的人类不平等起源是一样滴。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必然代表一个统治阶级意志滴。然后,中国就定位自己为无产阶级专政,永恒的压制资产阶级。

一个完美的人人平等的世界,一个消灭了私有制和人类不平等的世界,那还需要国家么?这就是马克思的理想国中最终的政治形态。国家,其起源就在于分工和私有制。这个定义,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前面解毒的柏拉图主义对于公平的定义,就在于如何发挥劳动分工的本质,也就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存在的本质,是集体主义。

看似很简单的国家概念的理解,都隐藏着极其深的思想内涵。之前,对哈耶克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解读,就很明显是反政府主义,渴望形成一个绝对小小的政府,让自由人联合起来随便干。后果呢?显而易见,干预主义必须要上台,国家变得越来越大,美国也只能遵循干预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4.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发生和发展,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几方面构成。

由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后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内容包括两方面:在理论方面,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分析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与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关系;在基本政策方面,阐明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提出了一系列处理宗教问题和涉教关系的策略方针。宗教观的核心是怎么看宗教和怎么对待宗教,前者属于认识问题,后者属于方法问题。与其他宗教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运用唯物史观对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功能、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是我们认识宗教和宗教问题的科学理论。

研究证明,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活动是从对宗教的认识和批判开始的,关于宗教的观点散见于他们的诗歌习作与通信之中。从他们当时形成的思想看来,主要是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以及对自由的追求。他们认为社会存在是由于人有自我意识,只有人的自我意识才具有最高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能够与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尽管后来他们的世界观经历了从有神论到无神论的转变,他们当时也不是研究宗教和宗教问题的专家,但由于他们能够很好地运用唯物史观这个“批判的武器”,尤其是随着《基督教的本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论着的撰写,便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对“宗教是什么”(即宗教的本质)这个问题,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运用唯物史观进行了回答。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宗教以通俗的形式,反映了“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构成了系统的世界观和包罗万象的形式,因而“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马克思接着写道:宗教一旦产生,便形成“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是颠倒的世界。”他进一步分析产生宗教的根源,是因为“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他得出的结论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在现实生活中,万能的“神”是不存在的,为何人类社会却产生了宗教呢?因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以上论述说明,马克思虽然受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批判思想的影响,却走出了一条认识宗教的新路子。他系统地总结了德国哲学对宗教的批判,还原了真理——把人从“神”那里解放出来,并力图结合社会现实来批判宗教,从而使“人的全面自由解放”成为可能。马克思的宗教理论不仅是对宗教本身的超越,而且这个理论从批判宗教出发,进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的挚友恩格斯对宗教的本质也有类似论述,从青年时期起就写下了一系列论述宗教问题的论着。他分析,最初的基督徒来自哪些人群呢?他认为,正像作为革命因素所应该的那样,最初的基督徒来自下层人民群众中“受苦受难的人”。他指出,宗教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而是被一系列中间环节弄得模糊不清,采取了人类自我异化的反映形式——对现象进行折射反映。即通过人对“神”的惧怕和崇拜,更有利于宣传和传播,便成了一种社会文化,于是宗教就产生了。他在《反杜林论》这部书中写道:一切宗教虽然都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只“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6]这段话的内涵非常深刻:说明了宗教世界是幻想出来的,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指出了宗教采取“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这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只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之中;揭示了宗教的崇拜对象不是超出经验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物,而是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并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这里,恩格斯一针见血地剖析了宗教的本质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作用,并把宗教这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五、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就是唯物史观,他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然后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由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中文名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又名
唯物史观
创立者
马克思
定义
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要思想有以下一些内容[1] 。
人与自然的关系
1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3 社会与人的关系是“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5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关系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2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3 历史时代是现实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具体统一。
阶级、国家、革命
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2 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3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从旧的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的转变总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
4 人类社会从无阶级、无国家发展到有阶级、有国家,再到无阶级、无国家。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

阅读全文

与什么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6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4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6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9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1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1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6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8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9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811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5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9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40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8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8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31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44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3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