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发展有什么联系方式

历史发展有什么联系方式

发布时间:2023-02-01 02:56:01

Ⅰ 你对历史的发展有何规律性认识,请举例说明

简单的来说,历史发展的主线是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时候,往往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多民族统一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时候;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甚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时候,往往是社会大变革的动荡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变法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国历史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封建社会特别长,所以在研究纵观历史上朝代更替的状况,结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个课题上来说,对封建社会历史上朝代更替的状况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封建社会上,三对主要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封建生产关系与土地兼并不可避免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每到一个朝代的末期,我们都能很明显的发现,是这三对主要矛盾激化摩擦发展到不可调和阶段造成了封建王朝不断兴衰更迭!要想研究朝代更迭状况就要在这三对主要矛盾上着手。

Ⅱ 中国历史朝代的发展

1 中国历史发展符合兴亡周期律,平均每隔二三百年(或是土地兼并及阶级矛盾积累到无法解决的地步,或是北方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大举入侵),进行一次改朝换代。

要提纲挈领的掌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熟知中国各个朝代顺序,可先背诵“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2 中国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1)封建社会——西周、春秋

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士辅佐治理国家。

(2)游士社会——战国

封建礼乐制度崩塌,百家争鸣。

(3)郎吏社会——西汉至东汉中叶

建立太学,高者为郎,低着为吏。吏经数年地方任职,择优异者选为郎。郎作一段时期侍卫,分派各地为官。

(4)门第社会——东汉中晚期至隋

九品中正制出现,士族门阀与庶族百姓对立。

(5)科举社会——隋至清末

科举取士,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6)现代社会——辛亥革命至今

向民主共和发展。


3 中国历史发展是不平衡和总体螺旋上升的。先秦百家争鸣是无与伦比的历史高点,宋朝虽然武力孱弱,科技文化却是另一个历史高点。

Ⅲ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有哪几条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希望对你有帮助还有下面的这些观点:一、关于“中国近代”的概念严格说来,“近代”这个词,并不是社会发展史上指称某一确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概念.使用上很不统一.一般而言,就欧美目前来说,是把它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作为“近代”的开始.所以世界历史是把最早的资 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历史开端的标志.但中国情况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把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端,并不是由于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到了要求取代的封建生关系的程度,因而导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就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那样.而主要是由于外来的侵略.引起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把中国推到一个与过去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半封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个社会虽然后来也产生了资产阶级,也曾有过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阶段,但是难以说它是一个完全的资 本主义社会.只是从中国历史发展阶段来说,它约略地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范畴.这样说来,就是把半殖民半封建的一个社会历史阶段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当然,国外有的历史研究者不这样看,他们把中国近代的起点上推到十七世纪中叶清朝建立的时候,一方面强调与西欧历史分期的对应性,另一方面又是意在把中国近代史的主题说成好像是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这是不科学的,我们还是着眼中国社会的特点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阶段作为中国近代.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从1840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才告结束.那么是不是应该把整个这一时期都算作“中国近代”史呢?从科学意义上讲,应该是这样.这一观点,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例如荣孟源在1956年写的“关于近代史分期问题”一文,就明确表示赞同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从1840年起到1949年9月止的意见)后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到现在看来,应该说得到了基本公认.但是从教学习惯上,一般还是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把这段历史划开,前半段作为“中国近代史”.后半段归入“中国现代史”.也就是说,只把旧民主主义阶级归入“中国近代史”,而把新民主义革命阶段归入中国现代史.虽说这两个阶段确有不同的特点(主要是革命领导力量不同),但社会性质并没有变,都应划在中国近代历史时期.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问题.二、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和中国古代历史相比较,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呢?第一,它的历史变化非常迅速和剧烈中国古代历史时间漫长,内容丰富,但从历史发展的宏观方面,也就是生产方式、政治体制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看,应该说是处于长期相对停滞的状态,变化非常缓慢,外国一些学者对此大感惊异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叹“中国真是保存胎儿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尔曾这么说:“中国历史本身没有什么发展,因此我们不必再与闻该历史的各个细节方面.”当时德国还有学者说:“在我们面前的中国它没有过去,而是一个我们古代就认识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样存在的国家.”德国着名的历史学家朗克(1795-1886)的说法更典型:“中国人民永远静止的人民”(见《中外文化交流史》页118-119)当然,这种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偏见,但确也反映出,与外国古代历史相比,中国古代历史变化较小.中国近代历史就不一样了.算到新中国成立也不过110来年的时间,而历经新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阶段,可以说是飞跃式的变化.除了社会性质,革命阶段的变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现出来,譬如,单说我们要讲的近代80年中,就发生了不下十余起震荡全国甚至有国际影响的战争、事变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争.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变化之剧烈,我们学习当中应注意体察.第二,它的社会变化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源于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单一的社会形态.它的表现可以分这么几点来大致看一下:(1)表现在生方式上.中国近代始终处于旧的生产方式衰败而末死亡,新的生产方式产生而末壮大的状态.封建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呈衰败趋势,但封建经济的基石,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自然经济,始终没有完全瓦解,相当一部分穷乡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这种痕迹仍比较明显,而应该作为社会上新的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生产,却主要又不是来源于明末清初以来曾经孕育于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这种萌芽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几乎都被摧残殆尽),而是由依附于洋务派所办的民用企业的商股和较小规模的商办企业,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主义束缚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的,很有限,在社会生产中始终未能占主导地位.而外国资本则比民族资本要强得多.这样,中国近代的社会经济就有地方经济、小农经济、不同成份的资本主义等经济多种形态.总之在近代中国始终是多种经济并存,并不是一种生产方式出现就代替了旧的生产方式那么单纯.(2)表现在阶级结构上.正是基于上述一点,各种经济成份交错并存,相应,也就造成多种阶级力量并存,阶级关系错综复杂的状况.我们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最基本的阶级.而中国近代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另外,还有个别少数民族地区有奴隶主和奴隶、农奴主和农奴的存在,不占主要地位).而这四个阶级各自内部情况又比较复杂且处于剧烈的分化变动之中.例如官僚、买办、商人等形成的资产阶级,许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资本家二任.农民和工人阶级又有着天然的联系,就是破产农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当了无产阶级的后备军,成为工业无产者.就单说资产阶级吧,阶层十分复杂,可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大部分,而民族资产阶级之中,又明显地表现出上层和中下层的阶层的分野.总之,中国近代的阶级状况是很复杂的.(3)表现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交织.中国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比较单纯,就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到了中国近代,不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这对主要矛盾,中国人民肩负了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而中国封建统治者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冲突的一面,又有勾结联合的一面,具体情况又因时因事而异,所以,近代中国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格局就十分复杂.(4)还表现在中国是列强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这样一种特别状况.近代中国既不象独立的国家那样,也不象被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样,它是被列国诸国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强各国的社会特点、地理环境、国力强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条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国的手法、特点也不完全一样,但它们又都力图控制和影响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挟持一派或几派政治势力.在侵略当中既相勾结又相争夺,都想尽多地攫取侵略权益,但又不能独吞中国这块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势将中国置于半殖民地状态.这也增加了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复杂性.(三)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是胡绳同志于1954年在该年度《历史研究》第1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首先系统地提出的,该文题目就叫《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在此以前,中国近代史着作一般没有作明确的历史分期,多是“纪事本末体”,就是:以重大事件为主干,分若干章分别交待各事件的来龙去脉,评述其成败利钝和历史意义等(像范老的《中国近代史》上册基本就是这样).这种体裁、体例的优点是能使读者对某一特定史事的全过程有较完整的了解,但由于一般是以政治事件的始未为主题,从而易于忽略与此事件相联系的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且不易显示整个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线索和规律.自胡绳同志发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引起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大讨论,结果 ,胡绳同志在其文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所谓“三个高潮说”,是基本上用阶级斗争的表现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志,据此,从中国近代历史划出三次革命高潮时期:第一次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是甲午战后的几年,也就是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第三次是由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时期;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据此分别以每一次高潮为一个中心,将整个中国近代史划分为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段落:一是1840-1864年;二是1864-1901年;三是1901-1919年,多年间不管是教科书还是中国近代通史着作,一般都是这个模式.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近代史学界就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展开了第二次大讨论.这次讨论是以李时岳同志在《历史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文章为起点的.这篇文章是主张按照如其标题所示来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的,旨在把资产阶级运动的发生、发展认定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人将这种观点概括为“三个阶梯说”.不过,文章中也把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基本线索中的最初一阶.李时岳同志对将他的观点概括为“三个阶梯说”也表示不同意(主要是不同意数码“三”,至于“阶梯”之喻,他表示很欣赏),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四个阶梯说”.“三个阶梯”也罢,“四个阶梯”也罢,反正是突出资产阶级运动这条线索,这一点很明显,这和“三次高潮说”大不相同,是对“三次高潮说”的挑战.具体历史事件上,两者的分歧和差异主要在于:在“三次高潮说”中,没有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而突出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标志);在“四个阶梯说”

Ⅳ 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大方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持统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依赖于政治上强大的力量,以稳定社会,抵御外敌和抗击大的灾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其承担着两方面的国家职能: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职能.
其历史作用是: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因为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这就是我过古代历史发展的方向

Ⅳ 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哪些

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1.按世界2次大战来分.比如一战前的世界,一战后的世界.
2.按区域、国家来分,主要分为亚洲史和欧洲、美洲等地区
3.按人类发展的脚步来分,比如怎么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

Ⅵ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重复性、预见性、层次性、不确定性、开放性。

1、重复性。这是历史发展最基本的属性,也是同于自然规律的一种属性,由此也表明了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人们正是对历史现象的多次重复进行探索,抓住其内在联系,证明它是历史规律。

2、预见性。如果没有一定程度上的预见性,就不称其为历史规律,这样,发现规律才有价值。

3、层次性。某些历史规律适用于几种社会形态或整个人类社会,而更多的则只适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即所谓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其他具有规律性的现象、事物都是特殊规律,都具有偶然的因素;而在它们各自的层次上,又都是必然的规律。

4、开放性。因为历史规律的不确定性,历史规律的被认识有可能被修正、被限定范围,甚至被否定;同样,还有可能不断揭示出新的历史规律,并在更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加以验证。

5、不确定性。由于人的主观限定,即使是被揭示出来的历史规律,也要经由长期历史发展进程的检验,看它是否确是历史规律。

(6)历史发展有什么联系方式扩展阅读

历史科学性规律: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为依据。人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内容翔实的古书大大提高了历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有古物或遗址可以做比较。从古墓中发掘的古物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使人们了解古物所属年代的风土人情。而对于遗址(如三星堆遗址)而言,科学家通过化学元素分析法(如C14检测法),或对地质层进行研究,就可以对历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们的普遍意愿。即使是神话传说,也绝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经过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被广大劳动人们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对于童话而言,是人全凭自己的思想编造的故事,并非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历史规律

Ⅶ 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哪些为什么这么说

最主要的内在规律是在新旧及兴衰的不断更迭中形成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都是从萌芽到量变转为质变(从开创到被更多人接受和认同)通常会经历一个新旧矛盾斗争的过程,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每个阶段的新思想、新制度、新观念...的发展都要冲破旧势力的阻力而递进的,人类共同(大多数)的思想观念、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的取向往往决定了历史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历史是在人类思想的潮流下起伏涌动的!

Ⅷ 中国近代史基本发展脉络是什么

中国近代史发展概况(1840-1949年)
一、近代前期历史发展概况(1840-1919年)
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1840年-19世纪60年代),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
1840年,蓄谋已久的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和清军的爱国将领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抵抗。腐败的清政府最终屈膝投降,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开始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迅速加剧,汇聚成的社会矛盾的大爆发,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大对抗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在华利益。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角成阶段。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扩张,企图侵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中国开设银行,开办工厂,开采矿山,修筑铁路,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同时,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面对瓜分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实行维新变法。1898年6月至9月,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史称百日维新。这次变法在中国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这次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下去。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夺权斗争,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外国传教士欺压中国人民越来越猖狂;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大借外债,增加捐税,人民负担大大加重。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了,这是农民阶级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为了镇压义和团,英、俄、日等八国组成联军进犯天津、北京,遭到义和团的沉重打击。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次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民主革命的酝酿,辛亥革命和军阀割据(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这一时期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先后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有一定进步性,但其维护封建专制的目的却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他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取得成功,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它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袁世凯在北京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独裁专制,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复辟帝制,在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解放了人们思想。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段祺瑞操纵北京政府,实行专制统治,出卖国家主权。中华民族的灾难更加深重了。
"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争夺中国,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同时,英、法、德、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就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有利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并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觉悟,这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阶级基础。
二、近代后期历史发展概况(1919-1949年)
1.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19-1927年)
1919年5月-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指导了中国革命,促进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组织和干部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第一次工运高潮的失败,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成熟和革命的新发展。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为国民大革命时期。革命对象是北洋军阀,革命力量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大革命高潮--北伐由南而北,迅速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帝国主义扶植蒋介石作为新的殖民工具,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党中央犯右倾错误,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务最终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依然。大革命失败了。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大肆屠杀、"围剿"中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镇压革命。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并日渐壮大。由于王明"左"倾错误,中国共产党及红军于1934年被迫长征,历时两年,完成了战略转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中日民族矛盾日渐上升,国共关系发生变化,从对峙逐步走向合作。西安事变标志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抗日)(1937-1945年)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初期,日本企图速战速决,对正面战场大举进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几次大会战,比较积极地抗战,但由于坚持片面抗战路线,会战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中共军队深入敌后,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重点进攻中国共产党,政治诱降国民政府,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逐渐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强化独裁统治。同时,面对国民党的进攻和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采取措施使抗日根据地渡过难关,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领导下,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由于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经历了由民族革命战争向国内革命战争的过渡。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展开的全面斗争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内容,如重庆谈判、旧政协会议的召开。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实行一党专制独裁统治,首先挑起内战,最后失民心而失天下,人民解放战争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告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0月,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结束。

Ⅸ 历史的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

中国的历史,一直到现在都存在这样一种规律:我们把社会的构成分为三个层次,上层——中央的权力核心,过去是天子现在则是中央政府,中层——官僚集团、士人(或称为知识分子)集团,农耕时代的地主、工商时代的资本家,下层——普通的人民。理论上说,在信息的传递与处理都存在“时间差”的时代,中层是连接上层与下层,组织社会力量从事生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同时,中层又必然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其位置与构成又决定了,这个阶层相对于上层和下层,在人员素质和资源控制力上会更具有优势。一旦社会体制对中层的自我膨胀失去控制,则社会结构便会趋于畸形。

历朝历代,当权力集中于上层,财富相对平均的分布于下层,中层相对受到抑制的时候,通常则是王朝的鼎盛时期,而历史上王朝走向鼎盛的过程,其实也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而在鼎盛时期过去之后,中层开始做大,权力由上至下,财富由下至上,都开始向中层集中。在古代这就表现为朝堂上,上不能治下,皇权逐步被架空,民间土地兼并愈发严重,同时士大夫阶层在拥有大量土地的情况下又无需缴税,政府财政的负担最终只能由生活愈发困难的平民来承担,这最终将导致王朝经济走向崩溃。与此同时,中层,或者说是精英阶层自身,也开始逐步走向自我封闭,拒绝新鲜血液的输入,从而成为一个小圈子,并最终腐化、瓦解。至此,国家体系便无可逆转的走向了崩溃,而扭曲了的社会结构在王朝的崩溃中将会被打破,历史便开始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

Ⅹ 中国古代历史与当代中国的发展有什么联系

古代文化影响当代人的饿思想,政治制度影响当代政治制度

阅读全文

与历史发展有什么联系方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5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2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7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0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9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4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7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7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9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3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4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7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6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9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1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