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广东省吴川市有多少年历史

广东省吴川市有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2-11-27 13:34:05

1. 湛江吴川是哪里

吴川,广东省辖县级市,由湛江市代管,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邻茂名市电白区,南濒南海,西接廉江市,西南连湛江市坡头区,北与化州市、茂名市茂南区接壤,区域总面积848平方公里。
吴川地处粤西最大河流鉴江下游,市区三面环江,一面靠海,市(县)境东西长53公里,南北宽45公里,地势北高南低,鉴江干流自北向南由化州石宁入境,流经梅菉转折吴阳沙角漩出南海,鉴江两岸平原开阔,肥田沃野,地理位置水源充足,雨量充沛,是一座滨江临海的城市。
吴川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吴川海岸线全长70.02公里,海湾多,既有礁石地貌,又有一望无垠的海沙,梅菉是粤西有名的商端口古镇之一,“东通广肇,西达廉琼,南连吴水,北控高城”。自古有“小佛山”之称。

2. 吴川十字街骑楼有多少年

约60年。据公开资料显示,
1、吴川十字街骑楼在20世纪80年代便是梅菉人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彼时,一条街通南北,一条街横东西,街上商铺林立。如今十字街骑楼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当初,也即将迎来升级改造。
2、20世纪80年代距今已有60年历史,所以吴川十字街骑楼大约有60年。

3. 吴川的历史文化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文化呈多元化,宗教信仰环境宽松,原有民俗民风、理想信念、宗教信仰受到冲击,形成新思想、新文化、新时尚。外地外国传入的礼仪习俗,与原有思想、原有文化、原有时尚,互相交融、共存共荣。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生老婚丧祭、岁时节日喜庆、社会礼仪习俗、生产生活习俗、陋规陋习恶习等,既受到严重冲击,又与新思想、新文化、新时尚共存。人们碰到相对应的事,往往既行旧礼、沿袭旧俗,又行新规,开创新时尚。
吴川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重视开展文化活动,形成了文艺辅导、图书阅览、有线广播、粤剧演出、民间文艺大巡游等多元化文化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后,群众文化活动更多姿多彩,形成了美术、书法、摄影、诗歌、文学、民间文学等创作热潮,创作出一大批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发表和展出。
民间艺术推陈出新,传统的泥塑展,除了在梅菉头展出外,解放路、沿江路、海港大道、江心岛都有展出。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桥万人游,十六、十七梅菉头、梅岭、隔塘、瓦窑等地居民都装饰飘色、舞狮、舞龙、舞貔貅出游。
吴川三绝(飘色、泥塑、花桥)、吴川元宵享誉海内外。1987年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音乐系民族音乐博士孙旦礼到吴川考察戏剧和民间艺术。1988年3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吴川元宵民间艺术活动实况专题节目。吴川的飘色、花桥、泥塑、活动彩塑、花塔于1990年应邀赴广州参加“中国首届旅游艺术节”。 吴川境内有土白话、东话(黎话)、海话等几种口音。土白话又有吴阳口音、梅录口音、塘缀一带口音的差别。吴川讲吴阳口音的人数最多,以靠近湛江的吴阳、黄坡一带口音最为正宗。吴川话一般泛指吴阳、黄坡一带的话音。
吴川话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古味浓重。融合了高阳片粤语、闽语、俚僚古越语的特殊混合型语言,某些发音至今还保留着闽语的特征。后来由于受高州府白话的影响,逐渐白话化,然而其始终与其他白话保持着巨大的差距,与其他白话分支皆无法沟通。吴川话属于粤语吴化片,也是吴化粤语的代表方言之一。发音上,吴川话平平仄仄极为协调,全国少有。
对亲人的称谓上,吴川话则颇具古意。如称呼父亲为爸或老窦,也有称叔、称哥的;称呼母亲为妈、娘或娜;称呼父亲的大姐为(杯奶),称呼大姐为(女甫)。称呼祖父为亚爹,祖母为亚奶,曾祖父母为公祖、婆祖;媳妇称丈夫的父亲、母亲为家君爷、家婆;称媳妇为新妇;称外祖父为外公,外祖母为外婆;称母亲兄弟的妻子为妗,祖母的兄弟和妻为舅公、妗婆;称儿子为仔儿或马骝仔等。
吴川境地除土白话之外还有东话(即雷话)、海话(吉兆话)。
一、土白话分两类:
一类是以梅录话为代表的土白话,有梅录口音、塘缀口音、长岐口音之分。梅录口音主要通行于梅录街道;塘缀口音主要通行于西北部的塘缀区;长岐口音主要通行于北部的浅水区和长岐区,和相邻的茂名、化州白话口音接近。另一类是以吴阳话为代表的“土白话”(当地亦称为黑话)。它通行于吴阳、黄坡、塘尾、振文等镇街。据统计,讲吴阳话(黑话)的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以上;今坡头区属湛江市,旧属吴川县辖,九成的居民也是讲吴川话。梅录话、吴阳话都属白话,具有白话的共同特征,大体上可以互相交流。比较之下,梅录话跟“广府话”稍接近,吴阳话跟“广府话”有明显不同,这就是所谓“土”。
二、东话
东话即黎话,也叫雷话,和雷州、徐闻一带的雷话很接近,都是属于闽语方言。它主要分布于兰石、王村港、覃巴等镇。据估计,说东话的人数近十万人。这几个镇地理位置上正好位于吴川市东部,且与邻近电白县水东镇相连,电白县把水东镇的话叫“东话”,吴川的东话也因此得名。
三、海话
海话也叫吉兆话,分布在吉兆一带,这是一种濒危语言。 【元宵风俗】
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吴川元宵节热闹非凡,梅菉街道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游人如潮,好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电动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耸立的五级牌楼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桥,有浩浩荡荡的大游行。游行时锣鼓喧天,舞火龙、舞狮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将、踩十番、吹长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样的彩车、“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飘色”,还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队、彩旗队、仪仗队和武术队,全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尤其是飘色、泥塑、花桥,被为誉为“吴川三绝”,吸引万千海内外人士前来观赏。
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元宵节期间,直接参与艺术活动的人数达十万人,前来观赏元宵的游客达100万人次。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曾先后几次向海内外播放《广东吴川三绝》和《吴川元宵节大巡游》专题片,赢得了很高的声誉。2000年,吴川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2年,吴川市把元宵节正式定为“吴川元宵民间艺术节”。
【吴川三绝】
广东湛江的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吴川飘色1992年和1997年两次进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3年吴川飘色造型作品晋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既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 广东省文化厅命名黄坡镇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飘色)”;2006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入编“吴川飘色”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吴川飘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7月,吴川飘色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支受邀队伍参加了“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2009年10月,吴川泥塑应邀参加无锡全国泥人精品展,泥塑作品被中国泥人博物馆收藏。2010年6月,吴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挂牌成立。
飘色
吴川飘色始于清代,以儿童乔装各种人物,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游行时手舞足蹈,飘飘如仙,惊险美妙,被誉为“隐蔽艺术”和“东方飘游艺术”。2003年9月,吴川飘色造型赴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被专家学者誉为“独具中国岭南民间艺术风格”。2005年,吴川飘色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6月,应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邀请,吴川飘色参加了7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香港各届庆回归暨特区政府成立九周年庆典大巡游活动,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香港各大报刊、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2006年元宵节,吴川举办全国首届“鼎龙杯”飘色大汇演,吴川飘色3套获金奖、4套银奖、1套铜奖。
泥塑
泥塑源于唐代。泥塑人物造形千姿百态,逼真动人,思想性艺术性很高。吴川民间雕塑园是我国首间民间雕塑园。中国着名雕塑艺术家、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潘鹤,为雕塑园题写“吴川民间雕塑园”园名,园内已塑造一批泥塑艺术品,供游人欣赏。 梅菉街道素有“泥塑之乡”的美誉。据传梅菉的泥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泥塑的兴起、发展,与梅菉发达的陶器砖瓦业有关。据传唐朝末年,有一年元宵节,梅菉瓦窑村一个制陶艺人闲着无事,随手用陶泥捏起人像来,吸引了许多人来观看。这样一来,别的制陶艺人也都来捏泥人,无形中形成了元宵节的泥人展览。以后,瓦窑村人便捏泥塑像庆元宵,逐渐形成地方习俗,繁衍开来,泥塑艺术也就播及周围村庄,如梅菉头、窑地等村庄都深受影响。每逢元宵佳节,在梅菉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庄都会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2000年,吴川市梅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能获此殊荣,吴川泥塑功不可没,只要说到泥塑,人们就会想到吴川,泥塑为吴川增加了知名度。
花桥
吴川花桥始于明代。它横跨河流两岸,桥上面高盖布棚,挂满五光十色的灯笼、彩旗、彩带、气球;桥两侧各种鲜花争奇斗妍,诗画琳琅;桥头有大型泥塑“仙女散花”,雕刻精细,巧夺天工。夜色的花桥,彩灯闪烁,清波流华,有如彩虹横空,极为壮丽。 【菜式系统】
吴川菜属于粤菜系统,与广州菜是一脉相承的。吴川菜承继了粤菜之传统,汲取了粤菜之精华。什么是现代粤菜流行的风味?用“清、鲜、嫩、滑、爽、香”六个字可以做概括,这六个字也可以用于概括吴川菜的特点。吴川的街头小炒的特点是重香味,求镬气。吴川街头小炒重香味,但只用少量的姜、葱、蒜茸做“料头”爆香,而较少用辣椒、胡椒、八角、茴香等辛辣性的味道较浓重的香料做佐料,因而味道不会太过浓重。吴川菜香而不浓,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镬气指用武火把镬(炒菜的大铁锅)烧热,加油,把油烧开后,放下少量姜、葱、蒜泥爆香,然后猛火快炒,炒出来的菜特别香。这样炒出来的菜称之为有“镬气”,也就是火候恰到好处的意思。
吴川喜宴的菜式丰富,邻近县市的喜宴一般为十三道菜,其中一汤一糖水,而吴川喜宴有十六至十八道菜,一般十八道菜最常见,因为吴川人喜欢“十八”的谐音为“实发”,也就是“一定会发达”的意思。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吴川人摆酒请客,都很多人喜欢在家里摆,有的甚至临时借用街道,在街道旁搭起棚架垒起灶,酒肉满街飘香。左邻右里,三姑六婆,一起来帮忙,㓥鸡杀鸭,洗锅涮碗,搬台摆凳,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有了专业的家庭宴席队伍,主人家只需点好菜,其余的一切工作和杂务全部包给了专业队伍。比起在酒店办宴席,在家办宴席既省钱、菜式也丰富,家里还可以热热闹闹,亲朋挚友一片喜气洋洋。
吴川人对于别人请自己赴宴,一般是逢请必到的,这是对请客的人的尊重,除非很特殊的情况才不到,但就算人不到礼金也必到。
【名优特产】
吴川,物华天宝,资源丰富。这里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盛产稻、糖蔗、花生、黄麻、西瓜、柑橙、龙眼和北运菜等农产品。万亩生态保护区,是各种珍禽、候鸟的天堂,有“天上人参”之称的禾花雀就是云集于此。水产品以海蜇、沙螺、米蟹着名。矿产资源有石墨矿、钛铁矿、黄金矿以及石英、花岗岩、高岭土、玻璃砂等。
吴川美食闻名四方,旅游文化美食节更是吴川的特色和品牌。吴川饮食文化发达,闻名遐迩的沙螺、中国四大名蟹之一的芷寮膏蟹等都久负盛名。除了大型宾馆酒楼外,小型饮食档遍布大街小巷,各种风味小吃通宵营业。吴川美食之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主要列举几种比较普遍的美食。 烂镬炒粉
吴川炒粉以“坡尾炒粉”最出名。坡尾人炒粉的镬并不用完整的镬,而是先去掉两个镬耳,再把镬沿削小,戏称“烂镬”。据说烂镬炒粉火匀、火旺、粉香,有“镬气”。炒粉时,先把镬烧旺,下花生油,再下猪油,放蒜子爆香,再下粉丝猛火急炒,接着下酱油、白糖、味精,搅匀后再慢火炒至黄色,最后撒下葱花或芫荽,即可上碟食用。在梅菉,街头、巷尾、小食店,甚至高档酒店都有烂镬炒粉出售。烂镬炒粉是吴川美食第一大名片,享“吴川第一炒”之美誉。
吴阳沙螺
吴川地处海滨,水产品极其丰富,其中沙螺、海蜇和芷寮蟹蜚声遐迩。沙螺,学名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吴阳沙螺在清朝为贡品,因产于鉴江河与海水交汇地方,咸淡水交融,其肉雪白清脆,其汤甜润可口,吴阳沙螺粥尤为美味。
芷寮蟹
芷寮蟹,因其产于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村位于鉴江出海口,水中浮游生物多,蟹体肉质嫩美,顶部膏结如子,有“米蟹”之称,每年农历二月为最佳,故有“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羡山珍羡海鲜”的名句。 吴阳海蜇
海蜇,原名水母,吴川人俗称海蜇为“捞”,吴阳沿海的海蜇最为出名。海蜇的营养极为丰富,加工后的产品,称伞部者为海蜇皮,称腕部者为海蜇头。
塘尾粉皮
粉皮经济、美味可口,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此项纯手工作坊技艺几乎失传。现今粉皮食品成了广大百姓的早餐消夜的首选和至爱。粉皮因为凝聚了风土人情,也蕴藏着厚重饮食文化。
吴川粉皮制作极其简单:将大米去净杂质,用清水浸泡1小时,磨成稀粉浆,取适量的粉浆倒在罩有薄布的竹箕内,放进大锅沸水上,加盖用旺火蒸熟。取出后反倒在准备好的木板上,揭下薄布则成。
吴川粉皮皮薄,韧而爽滑。因此,它的吃法多种多样:可捞,可汤煮,可炒。捞粉皮是一种既简单又实惠的吃法。粉皮现在在吴川的农村很少见了,在梅菉、塘尾、吴阳、黄坡等市场里倒有不少。吴川的粉皮,当数塘尾市场的粉皮最有历史,把成块的粉皮卷成卷条状,切段,浇上酱油、芝麻等便可食。
蟛蜞汁
吴川蟛蜞汁清香可口,消滞化积,是当地人极喜爱的佐餐酱品小食,也是馈赠远方亲友极富地方风味的珍稀礼品。吴川蟛蜞主要繁殖于吴阳的芷寮、限口和黄坡、中山沿海一带的滩涂或毗接的水稻潮田中。
田艾米乙(音)
每年春耕的田野上长满灰绿色的田艾,一般采摘顶部田艾芯,然后晒干制成田艾绒,用煮好的田艾绒红糖水和米粉搓成皮,然后包上白糖、花生、椰丝等做成甜味的田艾米乙,香味的则用新鲜虾仔、生葱、瘦肉等作馅。吴川田艾米乙尤以黄坡出名。还有番薯饼、虾饼也非常美味。
吴川八宝饭
吴川八宝饭于1922年在吴川梅菉镇创制的。参照宫廷八宝饭,根据吴川的物产条件,结合当地群众的口味习惯,创制出吴川风味的八宝饭,按吴川的风俗习惯,多数宴席都要上八宝饭。
黄坡蒜头
黄坡镇位于鉴江平原,具有制作蒜头特厚的天候。腌制的蒜头选用黄坡镇出产的优质白蒜,去掉须根,放置大缸内,倒入浓醋、盐,浸三四天,然后捞起另置缸内放淡醋、红糖、白糖浸十几二十天。成品呈灰绿色,有光泽,蒜辣醋香扑鼻。
吴川麻通
吴川糖果生产中的独特名优产品,成品粗如甘蔗,长7~8公分,中空充满泡沫,入口松脆香甜,是糖果中佳品。麻通的制作,在吴川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其制作技术长期秘传,直至60年代才公开。 吴川瓦煲狗肉
狗肉是驰名粤西的风味食品,吴川的瓦窑煲狗肉,更以其独特的香滑味浓而压倒同行。吴川瓦窑煲狗肉历史悠久。俗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企唔稳。”
苏村番薯
“吴川番薯贵过米。”这是许多人熟知的一句俗话。吴川长岐镇苏村种植的番薯尤为出名,是吴川特产之一。苏村的地理环境独特,这里的土壤属粘质土,含各种微量元素,其中土壤里各种钙化合物含量很高,加上有光照,雨量充足,番薯高产而且味道独特。

4. 吴川风俗简介

吴川市属湛江市县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接茂名市,北接化州市,西接湛江市,濒临南海。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镇、覃巴镇、吴阳镇、黄坡镇、振文镇、樟铺镇、塘土叕镇(“土、叕“合为一字)、长岐镇、浅水镇、王村港镇)。【吴川三绝】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 吴川飘色——八仙过海广东省文化厅命名黄坡镇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飘色)”。吴川泥塑2007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飘色】 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吴川飘色乃“三绝”之首。据黄坡镇的民间... 吴川市属湛江市县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接茂名市,北接化州市,西接湛江市,濒临南海。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镇、覃巴镇、吴阳镇、黄坡镇、振文镇、樟铺镇、塘土叕镇(“土、叕“合为一字)、长岐镇、浅水镇、王村港镇)。
【吴川三绝】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 吴川飘色——八仙过海广东省文化厅命名黄坡镇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飘色)”。吴川泥塑2007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飘色】
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吴川飘色乃“三绝”之首。据黄坡镇的民间艺人陈寿全生前回忆:清末,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常常举行游神赛会,出现了表现戏剧片断的化装游行,俗称“地色”,引人注目。为取胜其他村庄,他与父亲别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装游行,在一个木箱上,设计出《哪叱出世》,小哪叱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称为“飘色”。这套飘色展出后, 游遍黄坡,轰动全县,是为吴川飘色起源。
【泥塑】
泥塑——制陶人吴川庆赏元宵有制作泥塑展览的传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泥塑的兴起发展,可追溯到梅菉发达的砖瓦陶瓷器工业。相传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间,梅菉瓦窑村的一些陶瓷工人,就利用砖瓦泥雕塑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泥人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此后,梅菉在元宵期间就普遍开展泥塑展览活动,这些泥塑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以及喜庆风俗的片断。如《三顾草庐》、《西厢待月》、《八仙过海》、《岳飞报国》等。吴川泥塑造型优美、塑工精细、形神兼备,是颇为精美的艺术品,蜚声海内外。
【花桥】
花桥原是隔海村居民为过江进城闹元宵而搭起的桥。据说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连成的,后因浮桥危险,改用竹木搭桥。在旧社会,人们怀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条桥,免不了磨肩擦背,于是又改搭男女二桥,还把女桥盖住,装饰一番,越装越美,便成了“花桥”,相传至今,红男绿女相拥雀跃,热闹非凡。为安全起见,2000年以来,已改用通往江心岛的钢筋水泥大桥装饰,桥长数百米,宽约十一米,桥边摆满鲜花,插满彩旗,挂满名人书画,装上彩灯,甚是雄伟壮观。 展开

5. 吴川的风景名胜

吴川市是一个濒海小城,海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也非常有特色,传统景区有吉兆湾,吴阳金海岸,现又开发出“南天一石”景区。
吴川八景:一般指“吴川古八景”,包括一览凭高,丽山樵唱,延华弄月,极浦渔归,文翁耸翠,东海朝阳,限门飞雪和通驷垂虹。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如今不少景点已经消失,或者仅仅留下遗址。
一览凭高:位于吴阳中学(为吴川学宫之圣殿所在地),古代有一小山,山上长满蓬蒿,山底部周宽六丈,高不到两丈,登上山顶,朝东南可望见大海帆影,于西北可见江流如带,景色迷人。后因吴阳中学扩建新教学楼需而平整。
丽山樵唱:位于塘缀镇丽山岭,山幽林密,人多樵牧其间,樵唱牧歌,缭绕山中,远近皆闻。天气晴朗时,歌声传播更远。由40里外的吴阳镇向西北远望,可见此山时而雾锁,时而绿翠青葱。
延华弄月:位于吴阳城里村,在吴川学宫傍,有延华池,延华井。池水清澈可鉴,当月亮正空之时,俯视池水,风光云影,幻成奇观。池水,风光云影,幻成奇观。
极浦渔归:位于吴阳黄李村,始建于南宋年间。它地处江口,常有舟船停泊,渔艇纵横。每当夕阳西下渔船归来之时,灯光点点,有如繁星满天。昼夜皆商贾云集,买鱼沽酒,击掉讴歌,热闹非凡。
文翁耸翠:位于吴阳文翁岭,俗称“渔翁撒网”,高近十米,岭巅四周长满茸茸茅草,岭上往东远眺,即见滔滔南海,蔚蓝无际。西即一望田丘,形如网状,更有带泥丸小丘陵,布列周围,又如网泡,因而得名。为李族始祖李穆公、乡贤李凌云之墓地,千年祭祀,长盛不衰。
东海朝阳:位于吴阳金海岸,当天将破晓时,一轮如盆红日从彩锦般的波浪中冉冉升起,若浮若沉,水波云彩,五光十色,交相辉映,壮丽非凡,游人如织。
限门飞雪:位于吴阳限门海域,乃鉴江出口及通往湛江之内河口与南海交汇处,为吴川乘船到湛江或远洋的必经之道。该海域险狭,水流急湍且两旁有礁石,故称限门。限门海边流沙细白,有时风飞浪卷,如雪花飞舞。有时波涛浪涌,巨浪冲天,蔚为壮观。
通驷垂虹:位于塘尾街道邱屋村,原有桥名垂虹,是吴阳至梅录的主要通道。因长年有车马来往,故又名通驷桥。桥下水虽不深,但终年不涸且澄如镜,天晴日丽,桥影如虹。 吴川,文物古迹颇多。有有闻名遐迩的吴川八景,有新石器时代梧山岭贝丘遗址,有晋代茂山书院,有唐朝吴阳古船、止寮港遗址,有宋朝梅菉祖庙、极浦亭,有明朝吴川县遗址、吴川学宫、双峰塔、巷门寨东炮台遗址,有清朝状元林召棠故居、吴川县城南门、陈兰彬故居,还有民国名将李汉魂故居、张炎将军故居等。 新石器时期遗址:梧山岭贝丘遗址,在吴川市长歧镇黎屋村南梧山岭西坡。初步鉴定为距今五千至一万前,文物普查队1983年发现,1984~1986年试掘。遗址面积350多平方米。文化层高1.3米。含大量蚬、螺壳。出土陶器主要是釜、罐、纹饰有绳纹、篮纹和石器。这些证明了吴川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生息。
古代遗址:塘尾镇东隅村南蛇岭东汉生活遗址,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兜岭南朝村落遗址,王村港谭尚村南的奴岭东晋村落遗址,吴阳镇那良村的宋代贝丘遗址,吴阳镇白沙丝茅岭下的宋代村落遗址,长岐岭头村下庙岭宋代窑址,王村港谭尚村奴岭北端的南朝古墓,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乌岭南朝墓群,黄坡镇那罗岭尾村背东北的那拉岭隋唐墓群,覃巴镇沙田村南的大墩塘宋墓群,梅菉镇解放路烈士纪念园门前清代陶棺墓。引 芷寮港:芷寮港是唐宋至民国的近千年间的我国南方大港,县志记载:“此地富庶曾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银赤坎”之说。芷寮港遗址位于吴阳街南端,在芷寮村与桥头村两地交错点上,芷寮元末成港,明代最盛,清代衰落。 香山古庙:位于吴川博铺镇西南方,始建于公元283年前后(西晋太康初年),后经唐、宋、元、明、清历代重修。曾有庙联(已不存)曰:襟梅水带鉴水潘水长流文曲水,坐茂山向茂山香山远峦武当山。
梅菉祖庙:位于梅菉头村西南边,始建于宋代,公元1762年(清干隆二十七年),公元1838年(道光十八年)迭修。经修葺后,现基本完好。庙为三进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前进两廊卷棚顶,为琉璃瓦面,多柱支撑。门额刻有“梅麓祖庙”四字。引
茂山书院:位于吴川博铺镇,由晋代王浚创建,距今1700多年,原来是王浚藏书的地方,陈兰彬书“茂山书院”额,历为名士隐居,着述、教学育人之所。 吴川学宫:坐落于吴阳中学内,始建于元朝,为主簿唐必达和教谕吴仲元所建。原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由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五座建筑物组成。历经明、清两朝多次重修,属宫殿式建筑、砖瓦木柱结构。现仅存学宫大成殿,殿面宽20.3米,进深12米,前檐深1.5米,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失修。 双峰塔:坐落在吴阳镇文塔村,公元1599年(明代万历二十七年),吴川县令周应鳌于江海迥流处建此风水塔,又因特思山、丽山远揖塔前,故名“双峰塔”。塔为平面八角形,七层仿楼阁式砖楼,高23.15米,首层直径9.8米。塔身为壁内折上式,各层设假平台,塔基为石板雕花装饰,塔边棱角处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朴,姿态各异。200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坡魁星楼:黄坡镇其正殿塑着魁星造像。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见图如见字。古时候,各地都有魁星楼,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 极浦亭:坐落在吴阳镇中街内,始建于1241~1252年间(南宋淳祜年间),是解元李凌云隐居讲学之所。极浦亭原建筑为亭制,经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属清代祠堂式形制,总面积485平方米。极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虽经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筑风貌。 南城门:南城门又名永和门,位于吴阳镇城里村南路口,建于公元1394年(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原为土城;公元1340年(永乐元年)改用砖砌建成;公元1478年(成化十四年)用巨砖建成城墙,设四城门。1938年为避免日本飞机寻找轰炸目标,吴川县长刘应时下令拆城,南城门因当时来不及拆毁而保留下来。是吴川历史的见证。 通津桥:位于吴川塘缀镇圩内,建于公元1880年(清光绪六年),为七券拱柱式砖砌建桥梁。桥长25米,原面宽3米,两侧石栏杆;桥高3米多,七孔,各宽3米。桥墩两端呈锥形,各出栏杆1米左右,存宋代船拼浮桥遗风。 林召棠故居:位于在吴阳镇霞街村,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一厅两房,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1平方米,占地面积191平方米;为吴川文物保护单位。 陈兰彬故居:坐落在黄坡镇黄坡村,建于公元1875年(清代光绪元年),二进砖木四合院式结构,面积420平方米。1983年公布为吴川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汉魂故居:坐落于黄坡镇岭头村,建于抗战时期,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有多间建筑,主间设有勤园、俭园,配有值班室、凉亭、花园等,贯通布衣一巷、二巷,规模较大,整齐美观。当地人亦称“伯豪园”。引 张炎故居:坐落在吴川市塘缀镇樟山村。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炎为革命烈士;1984年,张炎故居被定为吴川县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吴川人的简要介绍

在新石器时代,吴川人的先民便在这片郡县繁衍生息。吴川境内很早住着南越族的先民——古越人。秦统一中国后,把许多“滴徙民”强制迁到岭南“与越杂处”。使原古越人逐渐同化为汉族。唐宋以后,南来的中原汉人不断增多。据史料记载:“吴川境内最早有吴、李、林、陈、孙等姓人定居。其余许多姓氏的开基始祖是来自福建,这些姓氏开基始祖有的是来吴川及周围州县当官,任满后定居吴川,有的是贸易经商定居吴川。”
境内多数姓氏吴川人父系祖先来自福建莆田(讲古闽语),南宋时期迁入广东吴川为高峰期。 迁入后与当地女性结姻,母系祖先为古代百越吴川境地的古俚、僚两部,讲当地古越语。
在历史长河中经融合演化后所使用的语言为闽南语和俚僚古越语的特殊混合型语言,即现今全国独有的方言——吴川话。 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8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公元982年(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公元1377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1952年归属粤西行政公署;1956年改属湛江专区;1983年改属湛江市;1994年,吴川报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今属湛江市代管辖。
2000年,吴川辖5个街道、12个镇;2002年,辖5个街道、12个镇; 2005年后辖5个街道、10个镇(其中黄坡镇合并了中山镇,塘缀镇合并了板桥镇)。 吴化民系——操吴化方言 ,吴川吴阳镇口音为代表口音。语言学系谱: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粤语语支——吴化方言——吴川话。吴化民系覆盖范围为鉴江中下游流域,包括吴川和化州的南部地区,是高凉民系(高阳民系)的一个分支,以鉴江作为文化传播中心(古俚人后裔),吴化方言属于粤语方言九大片区之一。
吴川境内有土白话、东话(黎话)、海话等几种口音。土白话又有吴阳口音、梅录口音、塘缀一带口音的差别。吴川讲吴阳口音的人数最多,以靠近湛江的吴阳、黄坡一带口音最为正宗。吴川话一般泛指吴阳、黄坡一带的话音。
吴川话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古味浓重。融合了高阳片粤语、闽语、俚僚古越语的特殊混合型语言,某些发音至今还保留着闽语的特征。后来由于受高州府白话的影响,逐渐白话化,然而其始终与其他白话保持着巨大的差距,与其他白话分支皆无法沟通。吴川话属于粤语吴化片,也是吴化粤语的代表方言之一。发音上,吴川话平平仄仄极为协调,全国少有。
对亲人的称谓上,吴川话则颇具古意。如称呼父亲为爸或老窦,也有称叔、称哥的;称呼母亲为妈、娘或娜;称呼父亲的大姐为(杯奶),称呼大姐为(女甫)。称呼祖父为亚爹,祖母为亚奶,曾祖父母为公祖、婆祖;媳妇称丈夫的父亲、母亲为家君爷、家婆;称媳妇为新妇;称外祖父为外公,外祖母为外婆;称母亲兄弟的妻子为妗,祖母的兄弟和妻为舅公、妗婆;称儿子为仔儿或马骝仔等。
吴川境地除土白话之外还有东话(即雷话)、海话(吉兆话)。
一、土白话分两类:一类是以梅录话为代表的土白话,有梅录口音、塘缀口音、长岐口音之分。梅录口音主要通行于梅录街道;塘缀口音主要通行于西北部的塘缀区;长岐口音主要通行于北部的浅水区和长岐区,和相邻的茂名、化州白话口音接近。另一类是以吴阳话为代表的“土白话”(当地亦称为黑话)。它通行于吴阳、黄坡、塘尾、振文等镇街。据统计,讲吴阳话(黑话)的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以上;今坡头区属湛江市,旧属吴川县辖,九成的居民也是讲吴川话。梅录话、吴阳话都属白话,具有白话的共同特征,大体上可以互相交流。比较之下,梅录话跟“广府话”稍接近,吴阳话跟“广府话”有明显不同,这就是所谓“土”。
二、东话即雷话,和雷州、徐闻一带的雷话很接近,都是属于闽语方言。它主要分布于兰石、王村港、覃巴等镇。据估计,说东话的人数近十万人。有人说,这几个镇地理位置上正好位于吴川市东部,且与邻近电白县水东镇相连,电白县把水东镇的话叫“东话”,吴川的东话也因此得名。
三、海话:海话也叫吉兆话,分布在吉兆一带,这是一种濒危语言。
吴川话目前被归粤语,不过这种划法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吴川话无论从历史还是语言的本身,都不属于粤语。从历史角度来说,多数讲吴川话人的父系祖先来自福建,操古闽语;从语言来说,吴川话和其它任何语言都无法沟通,包括相识度最高的化州话。而语言与方言的判断标准,就能否相互沟通。
所以吴川话和粤语的关系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看法:一、吴川话属于粤语吴化片;二、吴川是一门独立的语言,不属于粤语,两者平衡关系。

7. 吴川县的历史沿革

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吴川人的祖先发自福建(莆田)。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越,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平南越,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本县地属象郡。汉 元鼎六年(前111)十月,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等平南越,置九郡。本县地属九郡之一合浦郡的高凉县。 建安二十五年(220),吴建高凉郡,又立高兴郡,本县地随属高兴郡的高凉县。 晋 太康初(282年左右),高凉、高兴郡沿吴制。后撤高兴并入高凉郡,本县属高凉郡的高凉县。元嘉年间(424~443)宋(刘宋)置高凉郡平定(县),为吴川县前身。隋 开皇九年(589)春,废平定县,改置吴川县,吴川之名始见隋书。 唐 武德五年(622)七月,冯盎降唐,以其领地分设八州,吴川县属八州中之罗州。 同年,设潘水县(永徽元年废),县治在今博铺镇。 五代 907~958年,本县属南汉罗州。宋 开宝五年(972)废罗州,吴川改隶辩州。 太平兴国五年(980),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隶属化州。 元 元十五年(1278),三月,宋端宗益王赵昰迁吴川硇洲岛(今属湛江市)。 五月初一,宋卫王赵昺即帝位于硇洲,改元祥兴,升硇洲为翔龙县,隶属化州。  十七年(1280)十二月,改高州、化州为路,吴川属化州路。 至正十年(1350)海寇麦伏(或作福)破郡城,进攻信宜,为本县的黄子寿击退后,占领硇洲。 1950年,吴川隶属广东省南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属广东省高雷区专员公署;1952年5月6日,与梅茂县合并为吴梅县,1953年4月30日更名为吴川县,属广东省粤西区行政公署;1956年属广东省湛江专区专员公署;1958年10月,吴川县与化县合并为化州县;1961年4月5日,吴川县从化州县分出,恢复吴川县,属湛江专区行政专员公署;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湛江专区改称湛江地区革命委员会,吴川属之;1971年属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吴川属之;1983年,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撤销湛江地区,吴川县属湛江市。1994年5月,经民政部批复同意撤吴川县设立县级吴川市,由广东省直辖,并委托湛江市代管。[5-6]
经济发展情况
吴川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农民增收、农村文明、社会稳定的目标。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7.99亿元(当年价),同比增5.25%,其中种植业产值8.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新进展。在确保基本农田面积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重点发展南亚热带的优质水果、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冬种超甜玉米、特色蔬菜是我市农业的两大亮点。
农村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如长岐、振文、樟铺的超甜玉米及蔬菜,黄坡、吴阳、振文的优质稻、番茄及南亚热带园艺业,博铺、吴阳、塘缀的优质香蕉,覃巴、浅水、塘缀的荔枝、龙眼、王村港的葵叶等。
吴川一直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从战略高度解决粮食问题,确保粮食安全,积极贯彻落实种粮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8年年粮食种植面积46.6万亩,总产量20.97万吨。生是吴川的传统经济作物,是广东省花生高产优质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产量2万吨。吴川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有100多个品种,除柑桔橙、香蕉、菠萝、荔枝被誉为“岭南佳果”外,还盛产具地方风味的水果如龙眼、芒果、杨桃、柚子等。2008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5.7万亩,总产6.4万吨,其中:柑、桔、橙产量0.02吨;香蕉产量5.9万吨;龙眼产量0.14万吨;荔枝产量0.1万吨;芒果产量0.04万吨。
近年来,我市积极引进、推广良种,使全市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08年全市蔬菜总播种面积7.6万亩,总产量达7.7万吨,近年来大力推广塑料大棚、无公害蔬菜生产有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和推广了一批优质高档良种,如日本板栗南瓜、荷兰黄瓜、番茄等品种,产品远销国内外,深受消费者欢迎。
在新一轮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中花卉业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吴川的土地、气候资源非常适宜花卉生产,是花卉生产生长周期最短、回报最快的生产区域。近年来,花卉业生产方兴未艾,一批花卉种植基地正在形成。
长期以来,我市积极实施外向农业生产战略,采取应对措施,培育优势产业和产业带,大力发展我市参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优势产品,积极鼓励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园艺产品,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农产品出口形势良好。 工业1—9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为31.96亿元,同比增长2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8.35亿元,同比增长13.4 %。分别比湛江市总产值增2.1%和增加值增8.8%高出18.2个和11.3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为4854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7.25%,其中工业用电量22997万千瓦时,同比增4.99%。全市七家超亿元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8.09亿元,同比增长3.69%。各产业的增幅是:塑料鞋增长33.52%,轻工机械增长15.99%,农(海)产品加工增长26.77%,酒类增长31.50%,针织业增长28.13%,家电业增长4.25%,网具增长29.51%,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增长6.31%,羽绒业增长0.14%,其他产业增长23.68%.
2009年我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增长12.1%,工业经济实现逆势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上20家,达到104家,完成总产值51亿元,增长20.9%;实现利税1.97亿元,增长16.6%,其中实现利润1.46亿元,增长21.7%。企业效益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2.5%,居湛江市五(县区)首位。
此外,我市主要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塑料鞋行业积极实施联盟标准,大力开拓市场,产品出口在各行业中一枝独秀,行业总产值增幅达33.52%;羽绒行业扭转被动局面,行业总产值增长9.4%,并顺利通过“中国羽绒之乡”复评;酒类增长31.5%,针织业增长28.13%,农海产品加工增长26.77%,轻工机械增长15.99%。全市新上工业项目18个,建成投产8个,投产后可新增年产值5亿元。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安产值38亿元,增长52%,创税利3.1亿元,增长16%。

8. 中国月饼之乡吴川是什么来头

吴川月饼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风味独特,样式齐全,技术先进成熟,消费市场广阔,乡土气息浓厚,享誉海内外。吴川市委书记曹兴表示,这是吴川继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羽绒之乡”、“中国塑料鞋之乡”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截至2010年,吴川拥有月饼生产企业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0多家,从业人员超万人。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吴川生产月饼9000多吨,产值12亿多元人民币,已经成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从2011年起,吴川将举办一年一度的“月饼节”,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创建名牌。

(8)广东省吴川市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吴川地势北高南低,缓缓向海倾斜,东北、西北为低丘陵山区,低丘陵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5%;中部是鉴江、袂花江冲积平原;东南为台地;海岸线属沙丘。

境内河流纵横交错,鉴江横贯南北,袂花江、梅江、三丫江、塘河、板桥河、乌泥河等江河均流入鉴江,汇合出海,每年过境水量达55.5亿立方米。

吴川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夏长冬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丰沛,日照充足,1979—2000年的年平均温度为23.4℃、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72.1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568.1毫米。是一座亚热带海滨城市。

9. 吴川风俗简介

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桥万人游,十六、十七梅_头、梅岭、隔塘、瓦窑等地居民都装饰飘色、舞狮、舞龙、舞貔貅出游。

吴川婚嫁风俗:吴川的婚嫁,基本上按照《礼记·婚仪》规定的程式进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办起婚事来相当讲究。铺床、接车、拜堂、摆酒、新妇茶、三朝回门,这就是吴川人的婚嫁程式。现今时代改变了,人的婚烟观念也改变了,但这一程式不少地方仍被保留下来。

吴川素有“粤剧之乡”美称。每年,“两广”有40多个演出团体进入吴川,长年“潜伏”于城乡,尤以“春班”和“秋班”为盛,高峰时曾云集了60个剧团。逢上做“年例”的乡村,大戏往往一演就是好几天,最多时竟连演一个月,有时令到剧团“无戏可演”。因而,这里早就有“吴川养活了‘两广’粤剧团”之说。

(9)广东省吴川市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的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

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公元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8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公元982年(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公元1377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历史。

2000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822482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2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_、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缀、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_、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覃巴、吴阳、黄坡、振文、樟铺、塘缀、长岐、浅水、王村港),其中黄坡镇合并了中山镇,塘缀镇合并了板桥镇。

10. 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

参照岭南(吴川)地区行政建制简史

公元1983年11月,吴川地区文物普查队在长岐梧山岭上发现一处史前生活村落遗址梧山岭贝丘遗址。经国家有关专家鉴定,该遗址为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的贝丘遗址。这一发现,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就在这里生息。

建县前,吴川地区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代末属百粤,秦属象郡,西汉属南越,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州、郡、县,属交州合浦郡高凉县。吴属广州高凉郡、高兴郡高凉县。

晋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

宋元嘉年间(424-453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属广州高凉郡。齐仍之。

梁、陈属扬州高兴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平定县改置吴川县,属扬州高凉郡。

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

五代南汉属罗州。

宋开宝五年(973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太平兴国五年(981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

元属湖广行省化州路。

明属广东省高州府(洪武元年(1368年)属化州府,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

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

民国2年(1913年),吴川属广东省高雷道。
1925年属广东省南路行政委员公署。
1932年,属南区绥靖公署。
1936年,属广东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属广东省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1月17日,吴川获得解放。
1950年,吴川隶属广东省南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属广东省高雷区专员公署。
1952年5月与梅茂县合并为吴梅县,1953年4月改称吴川县,属广东省粤西区行政公署。
1956年属广东省湛江专区专员公署。
1958年10月,吴川与化县合并为化州县,1961年4月分县,恢复吴川县,仍属湛江专区专员公署(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改称湛江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属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撤销湛江地区,分设湛江、茂名两市,吴川属湛江市。

今日之吴川,是1952年5月与梅茂县合并而成的。梅茂县始建于民国37年(1948年)。它以梅菉市管理局辖区为主,与原茂名县管辖的三民、覃博、梅博3个乡和原为电白县管辖的王村港乡合并而成。

梅录,在建县之前是县级市建制,后又是梅茂县治、吴川县治。历史悠久,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素有"岭西大都会"之称。梅菉原是一个圩,在梅录头村。明天启年间迁东圣泰,统称为梅菉圩。其圩原为茂名、吴川地。茂名县地约占十分之六七;吴川县地约占十分之三四。清干隆元年(1736年)设高州督捕通判署于此,称梅菉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属茂名县第五区。1913-1926年,改为梅菉独立公安局,直属省警察厅。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广东省南路特别委员会及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均设于此。1926-1929年,改设梅菉市政筹备处。1929-1931年,改为梅录市政局。1931-1932年,改为茂名县第六公安分局。1933-1947年,改为梅录市管理局,直属省府管辖。1932年,广东省南路行政绥靖专员公署驻于此。1948年1月1日-1949年10月28日为梅茂县治,属广东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后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29日,梅茂县宣告解放,梅茂县人民政府设于此。清末以来,吴川地域几经变化。

据清光绪版《吴川县志》载:原吴川县城在现在的吴阳镇城里村。县域东南临海,西连遂(溪)、廉(江),北接化州,东北至梅菉,与茂名交界。东西距40多公里,南北距85公里,即东西幅度较小,南北幅度较大,形成一个狭长地带。地图上清楚地绘有陆地、水域、岛屿。岛屿中有南三的广州湾(当时称为"北颜氵窖岛")、调辰岛(现叫调顺岛)、特呈岛、硇洲岛等。坊都目记载:广洲(州)湾属南三都十八乡之一,距县城33公里,为陈、殷、曾姓杂居,分四五村(这个广州湾与法租界的广州湾概念不同,法国强行扩大广州湾的租界范围)。当时吴川南、西南部有4个都(相当于今日的镇),即南一都(今湛江市坡头区所在地及调顺等地)、南二都(今坡头镇、乾塘镇等地)、南三都(今南三镇,特呈岛等地)、南四都(今硇洲镇)。所有这些地方,都在1899年11月16日清政府与法国政府签订的《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后,沦为法国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8日,中国政府(国民党政府)与法国政府在重庆签订《中法交收广州湾租借专约》,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广州湾并宣布改名为湛江市。原属吴川的地方,由湛江市管辖。

吴川地处鉴江下游,南面临海,海岸线长达47公里。境内有7条河流,鉴江直贯其间,土地肥沃,盛产稻米和海产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古近代的吴川,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不断与海内外进行通商贸易。

吴川虽地处海隅,但文风颇盛,清代出过一位状元和不少的进士、举人。吴川的农业,历来以生产粮食作物为主,其次是花生、黄麻、北运等经济作物。古近代,吴川出产的黄麻、蒜头以及覃巴的西瓜,享有声誉。特别是黄麻种植面积广、产量高,成为部分地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当时黄麻用途很广,除了本地搓麻绳及其他使用之外,还以船运载出洋。因外运过多,影响本地使用,故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梅艹录有《禁麻出洋》碑立于水口渡麻坡上。吴川盛产黄麻,引起官方办厂的兴趣。1935年,广东省政府在梅录附近的银岭乡建起一个拥有织布机60台,日产麻袋6000条的麻包厂。它是当时广东省唯一的麻纺织厂。古近代吴川农业,由于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和生产条件的制约,发展缓慢,粮食生产水平仍然不高。吴川地处海滨,水产品极其丰富。其中世界珍稀贝壳类动物的西施舌(俗名沙螺)和芷寮蟹,早已蜚声遐迩。西施舌,其肉雪白清脆,其汤甜润可口,正如状元林召棠《西施舌》诗中所说:“就中西施舌,江瑶难为侔”、“入齿脆无声,坐令吾舌柔”。芷寮蟹,因其产于芷寮海域而得名。芷寮蟹的特点,肉厚、膏多、蛋白质丰富、美味甜香。举人吴河光有竹枝词赞道:“恰好圩期逢廿四,芷寮红蟹赛南三”。林召棠醉蟹诗有:“执杯持蟹螯,足了一生事”。吴川古代盛产盐。明洪武二年(1370年)置广东海北提举司管理盐务,清康熙五十八年(1720年)改为高州府管理,设有茂晖场大使一员,场署初设特呈,后改设吴川县城,其后又改设梅菉。场下面原分设9个厂,即乾塘、南三、氵窖积、寮陇、博立、瑶贯、莫村、潭思、石角等,后裁撤5个。该场共有盐仓26间,盐田池漏1116个,晒丁额697丁,额征课银1760两多,额征生熟盐10600包。茂晖场9个厂绝大部分分布在南二、南三等地,1898年,法国侵占广州湾后,其地均属法租界。古近代吴川工业,尤其手工业比较发达。主要的有造船、陶瓷、砖瓦、酿酒、编织、竹器、木器、棉纺、麻绳、烧灰、油漆工艺等。到了民国年间发展到印刷、电力、机械等工业。古近代吴川的文化教育事业,据统计,清代共有书院12间,其中有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建的茂山书院,宋景炎年间(1276-1278年)建的翔龙书院,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的正疑书院,明代建的寥山书院,清代建的书院共7间,还有明清时期建立的义学5间。此外有县学1间,乡学、社学20多间,私塾不可胜计。

吴川地处边隅,县属不大,人口不多,但由于重视文化教育,文人辈出,文风炽盛。单就清朝一代而言,就出有状元1人,进士17人,举人70多人,秀才上千人。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绝大部分书院、义学都改为学堂(梅菉、浅水 、长岐 、覃巴、王村港、振文、樟铺、海滨、吴阳、塘尾、塘缀、板桥、黄坡、大山江、中山、兰石、博铺)。

阅读全文

与广东省吴川市有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5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2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4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7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0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9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4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7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7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9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3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8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4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7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6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9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1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