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朱元璋如何改变历史

朱元璋如何改变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02 21:05:43

㈠ 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从草根逆袭成为皇帝的,你如何看待

从普通农民到成为一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人生实现戏剧化逆袭,到底怎样的能力造就了他?

坚韧的毅力是生存的重要品质

二十五岁之前的朱元璋是个很普通的人,那时他只想拥有一个家,有子女,想要和父母安稳地活下去,偶尔有顿肉吃人生就满足了。十七岁那年先是黄河水泛滥引发严重瘟疫,再后来天气异常干旱,庄稼都干死了,原本老百姓手上就没有多少存粮,只能等待官府的救助。当时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朝廷赈灾粮食在官府的一层层剥削之下,实际到老百姓手上只剩下谷壳。由于食物短缺,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大哥、大哥长子都饿死了。看着一个个亲人在自己面前离去,而他又无能为力改变现状。


做人格局大,做事大格局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没有远大的目标以及正确做事的眼光,光有勇气并不足以成为一代枭雄。

朱元做事璋大格局的三个关键节点。

第一:郭子兴死后,他成为郭军的领袖,那时他占领江淮有两三年 ,却毅然放弃江淮,挥军渡江攻占南京,建立新的根据地,创建了独立称雄的基础。

那时河南及淮北,被红巾军据有,他们抵挡了北方的元军,北东西三面有其他起义军在抵挡,而南方盛产粮食,驻守的兵力较少,占领南京可以低调发展,扩充实力。

第二:东征西讨,依据环境变化,敌人的性格特点制定战略计划先攻打陈友谅,后打张士诚。陈友谅是热血汉子,骄横自大,易于冲动;张士诚性格内向,进取心不强,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会攻打朱元璋,最后确定攻打陈友谅。

第三:南略北伐,稳扎稳打地消灭元军的力量。

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占领江南后,剩下的就是元军,但他仍采取谨慎的态度,一个个地方去攻占,而不是冒进直捣元都。当时他分析元朝还保有相当的军事实力,直接攻打元军还有一定的风险,于是他在布置北伐的军事部署时采取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不追求侥幸心理。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眼前小胜利迷惑住,导致看不清自己的局限。做事大格局,高目标能够指导正确前进的方向,减少走弯路所消耗的时间。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物,他一没有出生背景,二没有人物关系,却能从一个吃不起饭的穷人变成明朝的开国皇帝,由此可见,坚韧的毅力、严格要求自己、有大格局是多么的重要。

㈡ 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从草根逆袭成为皇帝的,你如何看待呢

中国历史上共有两位布衣天子,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经当过放牛娃,做过和尚。那么朱元璋是怎样从草根一步步逆袭成为皇帝的呢?我认为这得益于他早期的生活经历。下面就将朱元璋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向大家做一介绍:

㈢ 朱元璋穿越到明末能改变历史吗

我讲讲我的看法。我觉得关键不是靠个人英雄能力,而是看社会根本。明朝灭亡很大的原因是饥荒,流民四起。农民起义比满洲人更可怕。不是说朱元璋再生就可以解决的,他取得成功也是因为抓住了天下大乱的历史时机,其实明末和元末也差不多的情况。只是明朝多了满洲这个强大的外患而已。实力却是给起义军毁掉的。
最关键的因素在内部团结
比较下南明和南宋,为什么南宋这么弱,西夏大金都被灭了,南宋能支持几十年,而且众所周知南宋战斗力不强,从杯酒释兵权以来一直如此。
但是南明支持不住,因为南宋只剩下赵构一个皇族,只有一个皇帝,大家内部比较团结,凝聚力强。而南明有唐王桂王等,自己内部斗争很激烈。不能一致对外
得出的结论,朱由检不死,退居南京,还是可以守住半壁江山的。

㈣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主专制

扩张皇权,集军政法三权于一身,如此专制必成封建制国家的政体,自然是按照封建统治者统治天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封建的国家行政机构,处处都要体现统治者一人独裁的意志。为了使行政机构更适合君主的需要,历史上很多帝王都曾对政体做过削足适履的改革,以防止个别成长起来的势力危害君主的权威地位。朱元璋强化集权统治的关键一步,也是对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集政、法、军权于一身,使皇权扩张至顶峰。
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实现皇帝独裁、大臣辅政的先决条件,既然这是必由之途,首先就要在政治体制中确立、体现出来。元朝时于中央设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中书省的大权实际是在左右丞相手中掌握,如此则中央权力必然会过分地集中于中书省,造成左、右丞相权力的膨胀,因而丞相虽然起到了辅政的作用,可同时又起到了限制政权发展的作用。而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从建制上仿效中书省,掌握了各地的政、法、军权,号称“外政府”。
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靠马上治天下。对此,朱元璋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因此,明政权建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建设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一方面用儒家思想来控制人的行动,维护自己皇权统治的合理合法性,为封建国家培育人才;一方面削弱了重臣元勋的政治、军事实权。皇权则因此而得以空前的加强。从而防止了权臣擅权、军阀割据隐患的发生。
设太学,重儒教,兴文化
洪武元年(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使封建土子后继有人,朱元璋又在都城应天设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实,延儒臣教授太子诸王,选才俊之士充伴读。以孔子五十六世孙孔学袭封衍圣公,进秩二品。第二年又增设国子学舍。他说:“太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自古君王都很注重太学。”
这些儒生进入各级学校后,学习儒家经典,成为合乎朱元璋要求的治国人才,为兴礼乐、明教化、推行封建礼法制度准备了新的梯队。接着,他重开科举,于至正二十七年下令设科取士:“盖闻上世帝王创业之际用武以安天下,守成之时,讲武以威天下,至于经纶抚治,则在文臣,二者不可偏用也,兹欲上稽古制,设文武二科,以广求天下之贤……有司预为劝谕,民间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时勉学,候开举之岁,充贡京师,其科目等第各有出身。”
朱元璋对科举制度的贡献在于,他在历史上首次以八股文取土。所谓八股文,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由破题至人手,都只是为议论所做的准备。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的议论。四股之中,规定须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八股文的题目均于《四书》、《五经》文句中选出,考生答题也均须按照朱熹《四书集注》等书,所谓代圣人立言,不许自由发挥,每篇以三百字至七百字之间为宜。这种文体是朱元璋和刘基共同创制。本来在一开始,具有考察考生对圣贤经传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理解程度的较积极作用,但由于这种文体本身形式呆板,极易束缚创造意识,结果弊大于利。朱元璋之实行八股文,起初提出“代圣贤立言”的宗旨,规定不许发挥自己见解主张的原则,用意就是使考取的读书人循规蹈矩,作圣贤的忠实门徒和听话守本分的臣子,其精神统治之严密和强大,由此亦可见其一斑。
在“独尊儒术”的指导思想下,朱元璋任用了一大批听话的儒士,建立了一整套合乎儒家规范的礼法、宗法制度。自唐以降到了宋朝,以朱熹、程灏为代表的宋儒理学兴起,进一步加深了封建礼法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和迫害,而儒家思想在接受了宋儒理学这一新衍生思想之后,进一步失去了在指导国政、规范世态人情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彻底沦落为封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到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已有前生,自由思潮也已渐起,但礼法制度不但没有宽松迹象,反倒比宋、元时期更为严谨和禁锢,正说明了朱元璋在维护集权统治上的苦心。
朱元璋有哪些措施来加强君主专制?
封建专制的历史早已表明,儒家思想是封建王朝的有力精神武器,但由于思想体系十分博杂,能透彻理解掌握精义的只有那些经过“十年寒窗苦”的读书人,一般百姓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只能受到一些间接的影响。为了加强对普通百姓的教化,使普通百姓也能掌握儒家思想中对他们起麻醉作用的那一部分,朱元璋将儒家思想工具化、功利化,将要旨归纳为“敬天”、“忠君”、“孝亲”三点精要,编成专书,在民间流传,书名叫做《精诚录》。
其中的“敬天”,可以说是维护君主权力的重要工具,借“天”来抬高君主的地位,将王权染上一种神性的色彩,宣扬君主受命于天,亦即所谓的“真龙天子”,以此来证明封建专制统治和维护这种统治的三纲五常是上天的安排,是天理的体现。朱元璋所要求的敬天,其实就是敬君,敬君主的“神圣王权”,也就是说臣民们要俯首帖耳地服从帝王统治。“忠君”则规定臣民须无条件服从君主意志,忠于君主。儒家的“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朱元璋视为至宝极力鼓吹。
“孝亲”则与“忠君”相辅相成。《大学》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抓住治家也就是抓住了根本,只有家庭秩序得到维持稳固,君主的专制才能确保无虞。为了宣扬“孝亲”思想,朱元璋命制《孝行图》,同时又御制《大诰》,规定:“臣民之家,务要父子有亲,率土之民,要知君臣之义,务要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众尊有德。”可见,朱元璋所宣扬的“孝亲”思想其实还是以“忠君”为目的。
对国家行政机构的改革
扩张皇权,集军政法三权于一身,如此专制必成封建制国家的政体,自然是按照封建统治者统治天下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封建的国家行政机构,处处都要体现统治者一人独裁的意志。为了使行政机构更适合君主的需要,历史上很多帝王都曾对政体做过削足适履的改革,以防止个别成长起来的势力危害君主的权威地位。朱元璋强化集权统治的关键一步,也是对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集政、法、军权于一身,使皇权扩张至顶峰。
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实现皇帝独裁、大臣辅政的先决条件,既然这是必由之途,首先就要在政治体制中确立、体现出来。元朝时于中央设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中书省的大权实际是在左右丞相手中掌握,如此则中央权力必然会过分地集中于中书省,造成左、右丞相权力的膨胀,因而丞相虽然起到了辅政的作用,可同时又起到了限制政权发展的作用。而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从建制上仿效中书省,掌握了各地的政、法、军权,号称“外政府”。
朱元璋有哪些措施来加强君主专制?
朱元璋请客
正缘于此,元朝后期各自为政,往往擅权自专,不听朝廷调度,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正如我们所知,朱元璋渡江后建立的宋政权江南行中书省,也仿效了元朝这种政体,因此一应军国大事均不需向小明王奏请,朱元璋得以扛山坐大。因而可以说元制的种种弊端,是朱元璋亲历亲闻,所以他既然在前期从这种行政制度中得到了好处,后期却担心部下起而仿效。
正如朱元璋所担心的那样,明朝建立以后,臣僚越礼非分、违法通制的事件层出不穷。有鉴于此,他已经感觉到改革行政机构势在必行。
洪武三年,朱元璋指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也。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他之所谓的“躬览庶政”,就是指皇帝要亲预朝政。本来如完全遵照元制,各种政事的处理在中书省便已基本定案,至皇帝处批准就行了。而将政事公文直接递交皇上,越过中书省,也就违背了元制逐级奏请的定制。朱元璋在这里提出要亲预朝政,就意味着他允许这种逾制,将一部分本由中书省处理的政事揽在身上,这标志着他着手削弱中书省的权力职能,进一步扩大皇权的开始。
至洪武九年六月,经过六年的经验准备和思想准备之后,他下令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职,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以“掌一省之政”。
主要管民政和财政。布政使是皇朝派驻地方的使臣,朝廷的政策、法令和派给地方的多种任务,通过他们下达各府、州、县的地方官员。全国除南京为京师直辖外,分为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十二个布政使司,随着云南的平定,又增设云南布政使司,共为十三个布政使司。各布政使司的管辖范围与元朝行中书省相仿,但不包括各处的卫所。相较而言,布政使司的职权比元朝的行中书省大大缩小,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布政使司的长官是朝廷分派各地的使臣,凡事皆需秉承皇帝意旨,使地方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有效地避免了各地的擅权自专。
在承宣布政使司之外,各行省还设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长官,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又设立都指挥使司,以都指挥使为长官,管辖所属卫地,掌一方军政。都指挥使司与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同为朝廷设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合称“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在地方三司分立行使各自职权,均由皇帝直接指挥。凡遇重大政事均需由三司会议,上报给中央的部院。这样不仅削弱地方的权力,强化了中央集权,而且各地方机构职能专一,互相牵制,既力口强了统治效能,又便于皇帝直接控制。对布政使司之下的地方政治机构,朱元璋也加以极大地简化。将元朝的路、府、州、县归并为府、县二级,除府、县外,个别保留州的建制,分府属州和直隶州,地位分别等同于县、府。这样,地方政权的层次简化减少,皇帝命令的逐级下达也就通畅起来。
接着,朱元璋又回过头来对中央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改革。由于洪武初期先后发生的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集团把持朝廷事件和胡惟席党案,朱元璋感觉到元朝丞相制度是君主专政的障碍,为此他说:“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胡,出纳君命,总理百僚。
当是时,设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贤之道。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人而命之,往往病及于郡国者。”及至洪武十三年正月,左丞相胡惟庸因“谋危社稷”被处死,朱元璋对大臣们宣布道:“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仰之各司所事,更五军都督府,以分领军卫。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塞蔽。”接着便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将中书省的权力分属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将各部尚书由原先的正三品升至正二品,侍郎由正四品升为正三品,下属郎中、员外郎。
六部职权加重,同时又分司政务,取代中书省成为全国最高行政管理机构。至此,中国历史上相沿已久的丞相制度被彻底废除,皇权空前扩大了。
在废除中书省的同时,朱元璋又撤销大都督府,改设前、后、左右、中所谓的五军都督府,以分散中央军事机构的权力。并规定五军都督府管兵籍,掌军政,但无调动军队之权,兵部掌军官控选和军令,但无直接指挥军队的权力。“征伐则皇帝命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有统军之权,而无出兵之令……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这样,军权也就会完全掌握在了皇帝手中。

㈤ “和尚皇帝”朱元璋是如何捍卫自己的大明江山的

大家都知道, 明太祖朱元璋是推翻了元朝统治才建立起明朝的。 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起来的一个统一朝代。但是元朝在统治制度上, 并不十分完备, 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些特点。 所以它统一了中国,占领了中原和江南以后,对于怎样统治广大农业生产地区并不十分了解, 而且还把全国人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和南人, 这就加深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这四种人中的蒙古人大家都知道,“色目人”就是当时中亚一带的各民族的人, 蒙古人和色目人享有许多特权, 是上等人。“汉人” 是中国北方人, 其中也包括了被蒙古消灭的金朝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人” 则是江南人。 汉人和南人都是下等人, 没有特权, 要去当官, 也只能当副职和下层官吏。

所以我们前面说过,虽然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的时候,打出了“驱逐胡虏, 恢复中华” 的旗帜, 可是他建立的政权, 是统一政权, 是 “华夷一家” 的政权。在明朝政权里面, 虽然以汉族为主, 但也有蒙古人、 色目人等。 只有中华各民族统一在一起, 那才叫真正的统一。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江山, 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一统天下。

㈥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明朝怎样影响了世界

从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到朱棣将明朝海军实力发展到世界第一,到郑和7下西洋,再到诸多的王朝盛世,明朝以绝无仅有的时代影响力,不仅万国来朝,更是主动影响了世界。

朝代明君最多。明朝是明君最多的朝代。洪武大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杀尽天下贪官;永乐大帝更是海上霸主,威震世界;仁宣二帝仁义治天下,堪比西汉的文景二帝;宪宗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哈密、吐鲁番、撒马尔罕等国纷纷入贡朝拜;万历皇帝打败不可一世小日本等。

白银占有最多。明朝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15、16世纪,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家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只为求购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在美国佛兰克的《白银资本》一书中,他更是推测在那个时期,全世界大约三分之一的白银应该都流向了中国。

㈦ 朱元璋的一生有多传奇他是如何从乞丐逆袭成皇帝的

朱元璋的一生绝对是非常传奇的一生,放牛娃出身的他成为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三、在1363年,朱元璋率领大军和陈友谅发生了最终决战并且战胜了陈友谅,获得了他的地盘。在1365年朱元璋又开始攻打张士诚,最终凭借着强大的实力获得了胜利。在1367年朱元璋最终发起了最后一击率领大军北进中原,彻底的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在1368年,朱元璋已经正式地夺取了天下,并且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从此蒙古在中原的统治已经彻底结束,明朝也彻底的统一了中国的领土,收复了丧失近400年的燕云十六州。

㈧ 朱元璋本来是一个小小乞丐,他是如何华丽转身,成为皇上的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华丽转身更多的是机遇和他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成就了他,朱元璋这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是特别强的。

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小小的乞丐,甚至最后要饭都不能填饱肚子就去少林寺做过和尚,后来在妓机缘的巧合下结交到明教。这些几乎都是靠命运来完成的,也可以说是运气在帮着朱元璋一步步走向辉煌。

朱元璋机缘巧合下又参加了起义军,从此朱元璋一路开挂,几乎每场战役都是战无不胜,当时的领导郭子兴非常赏识他,为了拉拢朱元璋郭子兴便把自己的女儿马秀英嫁给他。郭子兴死后,朱元璋代替了郭子兴的位置,成为当时的部队里最高领导者。

朱元璋带领着这只部队就开始征战天下,后来开创了大明朝。朱元璋的成功可以说是靠着自己不断的去学习,和不断地对当时时势分析,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起来,才有机会能够华丽转身的。

㈨ 朱元璋的历史贡献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

汉高祖刘邦的评论
刘邦凭借一支只有百余人的队伍起家,最后击败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政治对手,夺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其间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由败转胜的漫长的道路。这条成功的道路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宁斗智,不能斗力”,从而改变了秦汉之际的历史面貌。它更多地表明:战争就是争民心,争人才,争后勤,争策略……不是只凭借勇力就能解决问题的。

汉光武帝刘秀评论
汉光武帝刘秀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在昆阳之战中,他知人善任,中兴二十八将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罚严明,虽仇必赏,虽亲必罚,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鲔。

光武在战争中所以能够克敌制胜,还在于他注意讲求策略,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在统一战争中,善于采用政治攻势,如宣布释放奴婢、刑徒,减免赋税刑法,用以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势力。他还注意整饬军纪。早在他担任更始政权的将军时就注意约束部下遵守军纪,这就有利于取得更多的支持。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汉书》作者范晔论曰:“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马光也说:“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他们对于光武帝在统一全国后的政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虽因迷信图谶,宣布图谶于天下;贬逐了桓谭、冯衍等直言敢谏之士,有拒谏之失;但大体说来尚能始终保持谨慎,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在封建帝王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这些评论,对于评价汉光武帝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世着名史学家范文澜评光武帝说:“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虏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刘秀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㈩ 朱元璋的政治改革措施

朱元璋总共有5项政治措施,分别是:休养生息、清除权臣、打击贪官、集权统

治、紧抓教育。

休养生息:

明朝建立伊始,中华大地经过近二十年战乱的破坏,一片凋敝。对此情形,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朱元璋称帝不久,外地州县官来朝见,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现在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军屯和商屯。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成绩卓然。朱元璋出身农民,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 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他即位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按惯例,朱元璋使用的车舆、器具等物,应该用黄金装饰,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清除权臣:

明初,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了元朝,朱元璋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病,于是进行了改革。
首先是废除行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帅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
在中央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废除丞相制。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
胡惟庸是凤阳定远人,1373年由右丞相升任左丞相。胡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一个势力集团,威胁皇权。1378年,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行动。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结果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朱元璋十分生气。十一月又发生了占城贡使事件。占城贡使到南京进贡,把象、马赶到皇城门口,被守门的太监发现,报与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将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广洋抓进监狱。但是,两丞相不愿承担罪责,便推说接待贡使是礼部的职责,于是,朱元璋便把礼部官员也全部关了起来。
两相入狱,御史们理解了皇上的意图,便群起攻击胡惟庸专权结党。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
朱元璋以专权枉法之罪杀了胡惟庸后,胡案就成为他打击异己的武器,以致受牵连而被杀者达三万多人,最后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也受牵连,77岁的李善长全家被杀。
接着,朱元璋又于1393年杀掉功臣蓝玉。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1391年,四川建昌发生叛乱,朱元璋命蓝玉讨伐,临行前,朱元璋面授机宜,命蓝玉手下将领退下,连说三次,竟无一人动身,然而蓝玉一挥手,他们却立刻没了身影。这使朱元璋下决心要除掉蓝玉。1392年的一天,早朝快结束时,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詹徽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审判官们目瞪口呆,不再审了。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杀死,尔后,就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胡、蓝两案,前后共杀四万人。
对于朱元璋的滥杀,皇太子朱标深表反对,曾进谏说:“陛下诛戮过滥,恐伤和气。”当时朱元璋没有说话。第二天,他故意把长满刺的荆棘放在地上,命太子拣起。朱标怕刺手,没有立刻去拣,于是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拣,我把这些刺去掉,再交给你,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杀的都是对国家有危险的人,除去他们,你才能坐稳江山。”然而朱标却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扔向太子,朱标只好赶紧逃走。

打击贪官:

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他的父母及长兄就是死于残酷剥削和瘟疫,自己被逼迫从小出家当和尚。所以,在他参加起义队伍后就发誓:一旦自己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
后来他登基皇位不食言,果然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他的办法很特别:
首先,朱元璋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当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拍马屁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其次,朱元璋敢于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大胆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
洪武十五年,户部官员与地方官府勾结,采取预先空白报表盖印后私自填充虚假支出数额营私肥己贪污财物。朱元璋发现后,立即将各地衙门管印的长官全部处死;副长官打百棍边疆充军。三年后,又查出户部侍郎(相当今天的副部长)郭桓和各司郎中(司长)、员外郎(副司长)与各地到中央缴纳课税的官员结成贪污团伙,采取多收少纳、捏报侵欺手段贪污国库物资折合粮食达两千四百万石的犯罪事实。他将这些贪官统统处死,各省、府、县牵连人员无一幸免,一时几万贪官人头落地,受到不同处理的人就更多了。洪武二十五年,户部尚书赵勉伙同老婆内外受贿十几万银两东窗事发,结果夫妻二人双双成了刀下鬼。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书开济接受一死囚家贿银万两,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他还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钱物,并导致一家20口人全部自杀的悲剧。洪武十九年,刑部郎中、员外郎受贿虚报死亡并私放两死囚。这些大贪官都被朱元璋斩首。
洪武十八年,工部许多官员借营建宫廷之机,采取虚报工匠工役人数天数多领工银,发放时克扣工匠银两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就查处侍郎韩铎、李桢贪污受贿案,并且带出中央专门派去监督工部的工科给事中。
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把征兵之机当作生财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袭军户所送贿银达23万两。朱元璋把他也送上断头台。
洪武十九年,礼部侍郎章祥,伙同员外郎辛钦,竟然私自侵吞皇帝赏赐公主婚礼的银两,也被朱元璋拿了个正着。
朱元璋为了监督各级官吏行为,专设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职位。然而这些监督部门也被腐败了。洪武十九年,都察院御史刘志仁奉命去淮安处理一宗案件。到达后他故意拖着案子不审,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两家许多钱物,还诱奸良家民女。后被朱元璋处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个给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贪污受贿行为,一一做了处理。
第三,朱元璋发明“剥皮实草”的残酷刑法处置贪官。一天,朱元璋在翻阅一批处死贪官的卷宗时突发奇想:百姓痛恨的贪官一刀斩首太便宜了他们,何不采取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他还创造了“剥皮实草”刑法,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这种触目惊心的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为了培养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为没有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他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厚爱有加,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进士和监生下基层查勘水灾,结果有141人接受宴请,收受银钞和土特产品。朱元璋在斩杀他们时伤心的连连叹气。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近两年时间编纂的《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
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举”,借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极其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没有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没有根除。他晚年只能发出“为何贪官如此之多,早晨杀了,晚上又生一拨”的哀叹。

集权统治:

由于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明初皇帝的力量比较强大,到了明朝中后期则文官的力量变的强大起来。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遍布朝野,暗中监视。有一次,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你果然没有骗朕。”着名儒士钱宰被征参编《孟子节文》,一日散朝回家,随口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日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结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问钱宰:“昨天的诗不错,不过朕没有‘嫌’迟,改作‘忧’字,如何?”钱宰一听,吓得忙磕头请罪。
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禄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
在地方上,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
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规定以八股文作为取士的标准,以“四书”、“五经”为题,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必须依照古人的思想。这种考试的内容比较僵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
同时,对于不肯合作的地主知识分子,朱元璋则想尽办法加以镇压 。他出生贫寒,并且早年做过和尚,所以十分忌讳“光”、“秃”等字眼,就连“僧”也不喜欢,甚至连和“僧”读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样厌恶;他曾参加过红巾军,因此不喜欢别人说“贼”、“寇”,连和贼读音相近的“则”也厌恶。有好多人因此送命,如浙江府学林元亮替海门卫官作《谢增俸表》,其中有“作则帝宪”一语,杭州府学徐一夔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便硬说文中的“则”是骂他做“贼”,“光”是光头,“生”是僧,是骂他做过和尚。据说,有一年元旦夜里,朱元璋外出,发现一则灯谜:上画了一个女人,手里抱着一个西瓜,坐在马背上,其中马蹄画得特别大。对此,朱元璋大怒,认为这是暗讽马皇后是个大脚,于是即命查缉,将作灯谜的人杖责至死。
文字狱从1384年一直延续到1396年,长达十三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笔的局面,以致文官们不得不请求设计出一种标准的文牍的措辞,以免犯忌。

紧抓教育:

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马亮任职考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明太祖实录》卷106)
除了政府官员要大力抓教育以外,朱元璋还要求直接担任教育工作的各级“教师”必须负起责任。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吴颙为国子监祭酒。“国立大学”的生源一部分是公侯、功臣子弟,一部分是从全国范围内选拔出来的有才华的人,因此,对这些人的管理有很大的难度。朱元璋对吴颙说,要搞好教育必须师道严而后模范正,师道不立则教化不行,天下学校就无从效仿。意思就是要大胆管理、严格教育。(同上,卷144)然而吴老先生却没有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任祭酒不到一年,因为治纪不严,放纵不爱学习的武臣子弟,朱元璋就把他罢免了。(同上,卷151)
朱元璋认为,教育不仅是以文辞为务、记诵为能,从事教育的人要关心时事,关注国计民生。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国各地到了任职年限的学正、教谕、训导(不同级别的教师)进京考绩,等待升迁。朱元璋借机向他们询问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其中岚州(属山西)学正吴从权、山阴(今绍兴)教谕张恒都说不知道,声称这不是他们的职责,他们的任务只是教书。朱元璋听罢十分生气,举了宋朝儒士胡瑗的故事,并说,圣贤之道是用来济世安民的,你们连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结果可想而知,这两个人被流放到边疆去了。(《明史纪事本末》卷14)
其实,类似的事很久以前就发生过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后,朱元璋召儒臣谈论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马懿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现在能与皇帝议论国是,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国榷》卷6;《明通鉴》卷6)
显然,对待“高级教师”(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更高了,除了关注国计民生,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呵呵,可以想见,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师,尤其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国子学官们,日子真是如履薄冰呀!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好的话就选我吧

阅读全文

与朱元璋如何改变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5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2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7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0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9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4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7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7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9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3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4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7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6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9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1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