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长征中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长征中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26 09:50:48

① 长征的意义是什么

1、红 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2、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 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 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 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 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

3、中国工农红 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 产 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4、正当抗 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 军为担负起中国革 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 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正如毛泽 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 命新的局面的开始。

5、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工农红 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 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② 什么标志着长征胜利,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长征的终点不是吴起镇,吴起镇会师是1935年10月,离现在71年了。会宁会师时红二方面军还没正式进入陕甘苏区。

长征真正的终点在是宁夏西吉县将台堡镇。七十年前的今天(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中央也是在1996年才认定的。今天是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

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将台堡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2006年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们选在2006年8月14日开始刊登“重解长征之谜”系列,用70天70个版面、10个系列的分量,来重解这段厚重的历史。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长征意义最有代表性的论述。

各路红军在长征途中有多次会师,主要的有:1934年10月,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在木黄会师;1935年6月,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1935年9月,红军第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永坪镇会师,并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与第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第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1936年7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会师。每一次会师都伴随着作战的胜利,没有沿途作战的胜利,就不可能有会师的出现。所以会师本身就象征着胜利。在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很多次英勇浴血的奋战,如红二十五军的袁家沟战役,毙敌300余人,俘敌1400余人,缴枪1000余支等,中央红军的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等,其中遵义之战,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红四方面军的包座战役歼敌5000人,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等;红二、红六军团的龙家寨战役毙敌1000余人,俘敌2000余人,缴枪2200余支,等等。红军在这些战斗中,几乎都是以少胜多,以英勇的作战和灵活的战术取得惊人的胜利,然后才实现了会师。

长征会师,是各地红军从分散的各个根据地出发,边走、边打、边做群众工作,为着共同的目标,向着一个方向,像很多支流流入江河那样汇合在一起。这样的会师,是战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战略的奥妙在于集中,集中了战略力量就有实施战略作战的主动权。贺龙与任弼时深明这一道理,他们所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于1934年10月24日会师,25日即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建议“两个军团集中行动”,但是当时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却不同意,并说是“绝对错误的”。28日,贺、任等二、六军团领导人再次建议“暂时集中行动”,接着在11月中旬集中力量打了龙家寨战役,对发展湘鄂川黔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红军每次会师后,紧接着就是战略作战的胜利。如红一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后,随即在中央统一指挥下打了直罗镇战役。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又如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陕甘宁边区会师后,在中央军委统一指挥下打了山城堡战役。山城堡战役的胜利,不但大振了我军的声威,而且对分化敌军营垒、促进逼蒋抗日的方针的实现,起了积极的作用。主力红军会师后,就能在统一指挥下,集中力量打一些较大的歼灭战。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权。

长征发生在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历史条件之下,中央红军在反对敌军第五次“围剿”失败之时,同时又交错着党内的错误路线和正确路线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从国家和民族大义出发,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把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已进行战略退却的消极行动,升华为一个积极进取的、对全国人民和对全军有号召力的大义凛然的政治行动。正如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的那样:“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北上抗日的方针,伸张了长征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师出有名,极大地激励了士气。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的敌人,红军北上抗日就获得全民族的拥戴。而反动军队对红军的“剿杀”就把自己摆在抗日的对立面,遭到全民族的反对。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还有力地团结了全党,在党内存在着“北上”和“南下”的分歧抉择上,党中央、毛泽东坚定地坚持北上抗日,并以此团结了全党和全军,北上抗日有理,南下、西下无理,是逃避。这就促使了红军三大主力最终在西北会师,避免了张国焘的分裂危险。

毛泽东说:“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会师标志着红军战略退却的终结和战略转移的完成,开创陕甘宁苏区新局面战略阶段的开始,并为向民族革命战争实施战略转变作了准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红军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就成了战略转变的转折点。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说明红军长征会师后,党中央、毛泽东可以在相对稳定的(较之长征中被围追堵截的作战环境而言)“大本营”内筹划和决定政治战略方面的问题了,可以出台新的战略了。如果说长征胜利是北上抗日战略的胜利,那长征只是实施北上抗日的第一步。到了西北,长征是结束了,但抗日没有结束,还必须把全民族的抗日斗争持续不懈地进行下去。而这一切,只有在红军会师后才能贯彻实行。事实说明,红军会师后,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对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影响很大,以至于发生“西安事变”,促成建立了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红军完成人类历史纪录上第一次的伟大长征。红军面对着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险峻艰苦的环境,用了一年多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路,主要靠着革命精神来完成了长征。长征精神,包含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两点:就是强渡大渡河,强攻腊子口,英勇作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爬雪山,过草地,吃苦耐劳,在艰苦环境中,意志坚定,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的革命本色在长征途中最显明、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现了出来,成了我党我军最宝贵的财富。红军就是用这种精神完成了长征任务,会师胜利更使这种精神光芒万丈。这种精神,可以养成人们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可以完成一切艰难困苦的任务。这种精神,在我国我军的文明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http://www.huaxia.com/js/gc/2006/00469953.html

③ 长征胜利有什么意义

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④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代表的一批党的领袖人物。

⑤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长征意义最有代表性的论述。

各路红军在长征途中有多次会师,主要的有:1934年10月,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在木黄会师;1935年6月,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1935年9月,红军第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永坪镇会师,并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与第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第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1936年7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会师。每一次会师都伴随着作战的胜利,没有沿途作战的胜利,就不可能有会师的出现。所以会师本身就象征着胜利。在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很多次英勇浴血的奋战,如红二十五军的袁家沟战役,毙敌300余人,俘敌1400余人,缴枪1000余支等,中央红军的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等,其中遵义之战,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红四方面军的包座战役歼敌5000人,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等;红二、红六军团的龙家寨战役毙敌1000余人,俘敌2000余人,缴枪2200余支,等等。红军在这些战斗中,几乎都是以少胜多,以英勇的作战和灵活的战术取得惊人的胜利,然后才实现了会师。

长征会师,是各地红军从分散的各个根据地出发,边走、边打、边做群众工作,为着共同的目标,向着一个方向,像很多支流流入江河那样汇合在一起。这样的会师,是战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战略的奥妙在于集中,集中了战略力量就有实施战略作战的主动权。贺龙与任弼时深明这一道理,他们所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于1934年10月24日会师,25日即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建议“两个军团集中行动”,但是当时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却不同意,并说是“绝对错误的”。28日,贺、任等二、六军团领导人再次建议“暂时集中行动”,接着在11月中旬集中力量打了龙家寨战役,对发展湘鄂川黔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红军每次会师后,紧接着就是战略作战的胜利。如红一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后,随即在中央统一指挥下打了直罗镇战役。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又如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陕甘宁边区会师后,在中央军委统一指挥下打了山城堡战役。山城堡战役的胜利,不但大振了我军的声威,而且对分化敌军营垒、促进逼蒋抗日的方针的实现,起了积极的作用。主力红军会师后,就能在统一指挥下,集中力量打一些较大的歼灭战。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权。

长征发生在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历史条件之下,中央红军在反对敌军第五次“围剿”失败之时,同时又交错着党内的错误路线和正确路线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从国家和民族大义出发,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把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已进行战略退却的消极行动,升华为一个积极进取的、对全国人民和对全军有号召力的大义凛然的政治行动。正如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的那样:“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北上抗日的方针,伸张了长征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师出有名,极大地激励了士气。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的敌人,红军北上抗日就获得全民族的拥戴。而反动军队对红军的“剿杀”就把自己摆在抗日的对立面,遭到全民族的反对。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还有力地团结了全党,在党内存在着“北上”和“南下”的分歧抉择上,党中央、毛泽东坚定地坚持北上抗日,并以此团结了全党和全军,北上抗日有理,南下、西下无理,是逃避。这就促使了红军三大主力最终在西北会师,避免了张国焘的分裂危险。

毛泽东说:“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会师标志着红军战略退却的终结和战略转移的完成,开创陕甘宁苏区新局面战略阶段的开始,并为向民族革命战争实施战略转变作了准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红军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就成了战略转变的转折点。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说明红军长征会师后,党中央、毛泽东可以在相对稳定的(较之长征中被围追堵截的作战环境而言)“大本营”内筹划和决定政治战略方面的问题了,可以出台新的战略了。如果说长征胜利是北上抗日战略的胜利,那长征只是实施北上抗日的第一步。到了西北,长征是结束了,但抗日没有结束,还必须把全民族的抗日斗争持续不懈地进行下去。而这一切,只有在红军会师后才能贯彻实行。事实说明,红军会师后,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对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影响很大,以至于发生“西安事变”,促成建立了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红军完成人类历史纪录上第一次的伟大长征。红军面对着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险峻艰苦的环境,用了一年多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路,主要靠着革命精神来完成了长征。长征精神,包含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两点:就是强渡大渡河,强攻腊子口,英勇作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爬雪山,过草地,吃苦耐劳,在艰苦环境中,意志坚定,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的革命本色在长征途中最显明、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现了出来,成了我党我军最宝贵的财富。红军就是用这种精神完成了长征任务,会师胜利更使这种精神光芒万丈。这种精神,可以养成人们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可以完成一切艰难困苦的任务。这种精神,在我国我军的文明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将产生深远影响。

历史书上有
我记得我学过

⑥ 长征的历史意义


1、长征胜利的政治意义: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2、长征胜利的军事意义:长征的胜利说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军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灵魂。
3、长征的精神意义:长征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典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这项原则的魅力在长征的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

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⑦ 长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什么

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历史价值: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

(7)长征中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扩展阅读

长征的重要会议:

猴场会议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瓮安县猴场镇召开会议,通过了在川黔边展开战略反攻,建立新的苏区的决定。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重新回到了中央领导岗位上。

鸡鸣三省会议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尚示确切考证)召开会议,决定反攻遵义,并且博古向张闻天正式交出中央领导权。

扎西会议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云南扎西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决定恢复白区工作,总结了土城战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编了红军并确定了回师遵义的战略方针。

⑧ 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胜利具有伟大的意义:保存了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水平和独立领导革命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简单来说: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一、长征胜利实现了军事战略转移,促进了战术方针的转变,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长征胜利打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堵和追击,红军将士以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无比坚强的战斗精神,突破了敌人的道道封锁线,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天险,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和磨炼。长征胜利保留和锻造了红军骨干,争取了战略主动,大批红军将士成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奠定了军事斗争发展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军事斗争新局面。
此外,红军在长征取得胜利之前,一直分散在被国民党武装分割包围的各个革命根据地。他们在多年的反围剿斗争中,都积累了丰富的对敌斗争方法,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战斗经验。随着长征的胜利,三大主力红军终于汇聚到了陕北——这个未来中国革命的中心,他们的斗争方法和战斗经验也汇集在一起,推动了红军军事斗争综合实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统一开展军事行动,对于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夺取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长征胜利也实现了红军战略战术的转变,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思想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人民军队战略水平和综合战斗能力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开端。毛泽东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军事斗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科学把握中国革命战争规律,提出了正确的军事思想,得到了广大将士的支持和拥护,使红军最终摆脱了被动局面,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纵观整个长征过程,红军实现了军事战略战术的成功转变,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战斗的胜利,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二、长征胜利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长征胜利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革命面貌得以焕然一新。当时由于部分中央领导人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照搬照抄苏联的斗争经验,实行错误的军事指挥,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不仅没有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遭受重大损失。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放弃建设多年的中央根据地,实施战略大转移。长征开始之初,也是由于教条主义错误的影响,导致红军伤亡惨重。中国共产党人在与共产国际联络中断后,特别是在遵义会议以后,终于重新开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并结合中国革命和斗争的实际来思考和探索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
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和它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结束了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开始在中共中央居于主导地位,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胜利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中国革命顺利发展的可靠保证。长征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作用得到了历史的证明,中国革命的领导问题和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逐渐得到解决,加快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熟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而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长征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能力和水平,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长征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水平。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组织建设、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能力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显着进步。党内民主得到充分恢复和发展,议事决策科学化水平显着提高,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的风气得到充分发扬。
长征的伟大胜利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内决策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具体体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战场实际及时调整和修改红军的进军路线,胜利实行了战略大转移,在陕北延安站稳了脚跟,建立了领导全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战略基地和后方,形成了越来越有利于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深入发展的战略态势。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内重大决策中越来越发挥决定性作用,极大提高了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科学化水平,对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最终胜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长征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后所取得的重大胜利。1963年9月,毛泽东在同外宾的一次谈话中说:中国人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成立后,一直在共产国际的指挥下开展中国革命。长征开始之后,由于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因为各种原因被迫中断,这一方面使得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自主地去思考和解决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来自共产国际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命令及其由此带来的种种干涉不复存在。在长征途中,各项重大决定和方针政策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根据紧迫的斗争环境和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党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水平和能力得到显着提升,从而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长征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国内国际影响力,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中国共产党通过长征,宣传了党的北上抗日主张,在长征沿途各地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全国的影响力。长征途中,红军每到一处都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红军北上抗日救国的宗旨,并逐步开始为国人所熟知和接受,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全国的政治和社会影响。长征的胜利,顺利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既定战略方针,红军主力安全转移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为建立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在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长征胜利得到了共产国际的高度评价。长征胜利使得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并逐步认可了中国共产党、红军及其政治路线。新选出来的47名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中,有毛泽东等4人,在32名候补执行委员中,有博古等2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地位和影响力大为提高。
长征胜利还使世界各国人民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认识和了解。随着《西行漫记》等的出版,为世人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打开了窗口,红军长征的英勇业绩开始为世人所关注,并广为颂扬,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蒙哥马利元帅等都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为即将到来的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⑨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是亘古未见的历史壮举,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是一只不可战胜的力量。同时宣传了自己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开创中国新局面奠定基础

⑩ “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1、保留了革命力量——抗日战争开始之后组建的八路军其主干就是长征北上的红一、二、四方面军。

2、传播革命思想,撒播革命火种——解放大西南时期得到了地方群众的积极配合,这些群众实际上很多就是长征时期保留下来的党组织、红军伤病员组织起来的,势力虽不大,但是却在关键时候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这些地区的解放进程。

3、推动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长征适应了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潮流,它以北上抗日为鲜明旗号,以大无畏的革命气势推动了中国新一轮革命高潮的到来。

阅读全文

与长征中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5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2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4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7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0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9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4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7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7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9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3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4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7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68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9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1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