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云南地理情况怎么填

云南地理情况怎么填

发布时间:2023-03-21 12:30:36

1. 云南的地理位置

云南,简称云(滇),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截至2013年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
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面积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下辖8个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2. 云南省地理概况,高中地理

云南省内东部地区古属滇国疆域,故简称滇。省会昆明。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东经97°32'-106°12',北纬21°08'-29°15'。面积39.4万平 方公里,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名(前7名分别是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黑龙江、四川、甘肃)。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本省南部横穿而过。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米。 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94%多的面积是山地,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云南气候大致与地形相对应。西北部的高山深谷区为山地立体气候区,从海拔几百米上升至几千米的陡坡上真可谓是“十里不同天”,着名的滇金丝猴就出没于此。而北回归线以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南部等地则属于热带季雨林气候,即全年高温如夏,雨季主要集中在夏秋。东北部的曲靖北部和昭通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全省其他大部分地域属于低纬高原气候,“四季亏好春如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影响云南的季风来自孟加拉湾,叫做孟湾季风。这是一股带着大量水汽的气流,全国大部分季风气候区的降水也来自于这股季风。(在中国的季风气候区,太平洋季风的主要作用是推动雨带北移,而降雨的水分来自于袜谈印度洋季风。)
云南的地貌,以云南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上下。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其中有着名的云南石林、丘北普者黑、罗平多依河、宜良九乡溶洞、建水燕子洞、泸西阿庐古洞等风景旅游区。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销耐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米-4000米;云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米-2200米;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
在全云南省起伏纵横的高原山地之中,断陷盆地星罗棋布。云南这些盆地又称“坝子”,地势较为平坦,有河流通过,土壤层较厚,多为经济发达区。云南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共有1445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49个,云南最大的坝子在云南陆良县,面积为771.99平方公里。云南名列前10位的坝子还有:昆明坝(763.6平方公里)、洱海坝(601平方公里)、昭鲁坝(524.76平方公里)、曲沾坝(435.82平方公里)、固东坝(432.79平方公里)、嵩明坝(414.6平方公里)、平远街坝(406.88平方公里)、盈江坝(339.99平方公里)、蒙自坝(217平方公里)。
云南也是一个很大的地质博物馆。禄丰县的早期侏罗纪地层中曾出土大量蜥脚类恐龙化石,留存较为完整,现已在县城建成恐龙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另外,澄江县的帽天山更是地质界中的“明星”,因为这里出土了数量多、种类丰富、留存完好的寒武纪多细胞生物的化石,有力地证明了“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存在。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 云南省地跨六大水系(四个水系属于太平洋水系,两个属于印度洋水系),具体说明如下:
1、长江水系:金沙江、泸沽湖、螳螂川、滇池、小江等水系均属长江水系。
2、珠江水系,发源于云南曲靖,在云南境内的一段称作南盘江,最终流向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云南段流域中有抚仙湖等高原湖泊。
3、元江(红河)水系,发源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出境后经越南河内注入北部湾。
4、澜沧江(湄公河)水系,发源于青海玉树,经西藏流入云南,出境后经老挝、柬埔寨、 泰国、越南注入南海。云南段的流域内有着名的洱海。
5、怒江(萨尔温江)水系,发源于西藏流经云南,出境后经缅甸注入印度洋东北部的安达曼海。
6、伊洛瓦底江流域,有数条微小的支流发源于德宏景颇族傣族自治州内(大盈江、瑞丽江等),发源不久后即出境进入缅甸。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分布在滇中、滇南、滇西和滇西北,分属昆明市、玉溪市、大理州、丽江市和红河州;其中滇池、程海和泸沽湖属长江水系,抚仙湖、杞麓湖、异龙湖、星云湖和阳宗海属珠江水系,洱海属澜沧江水系。
九大高原湖泊从整体上看具有四大功能:一是支持大都市发展;二是支持农业,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四是支持特色产品的开发。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的四大功能及其湖区经济在云南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涉及昆明、大理、玉溪、丽江、红河五个地(州、市)的17个县(市、区)。
1、滇池曾被誉为“高原明珠”,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湖泊。湖泊面积3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深处为10米,蓄水量为12.9亿立方米。平均水资源量5.7亿立方米,属水资源缺少地区,且年际变化大,存在连续丰水、连续枯水长周期变化的特点,1999年滇池草海水质大于ⅴ类,滇池外海水质大于ⅴ类。滇池流域包括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晋宁、呈贡、嵩明五个县区的41个乡镇,是昆明市居民最密集、人为活动最频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2、洱海是我省第二大高原湖泊,湖泊面积25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5米,蓄水量28.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8.25亿立方米,大小入湖河流117条,1999年洱海水质ⅱ类。洱海流域主要包括大理市和洱源县18个乡镇。
3、抚仙湖是我国第二深水湖泊,是我省蓄水量最大的湖泊。湖泊面积21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674.69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7.3米,平均水深87.0米,蓄水量189.3亿立方米,其中大的河道有27条,湖水经海口河流入南盘江,1999年抚仙湖水质ⅰ类。抚仙湖流域包括玉溪市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七个乡镇。
4、程海是一个内陆封闭型高原深水湖泊,没有出流,流域面积318.3平方公里,湖泊面积74.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7米,最大水深35米,蓄水量19.8亿立方米。程海地处金沙江干热地带,湖面蒸发量大约是流域降水量的3倍,水量长期入不敷出,导致湖泊水位持续下降,直至1994年“引水补海”工程完工后,湖泊水位趋于稳定,1999年程海水质为ⅳ类。
5、泸沽湖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和四川省西南部的两省交界处,是我国第三大深水湖泊。湖面面积50.1平方公里,其中云南境内30.3平方公里。流域面积247.6平方公里,云南部分107平方公里。最大水深93.5米,平均水深40.3米,蓄水量22.52亿立方米,1999年泸沽湖水质为ⅰ类。泸沽湖云南部分属丽江地区宁蒗县永宁乡落水行政村,主要居住着摩梭人、彝族和普米族。
6、杞麓湖位于玉溪市通海县,是一个封闭型高原湖泊,湖泊面积35.9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54.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6.8米,平均水深4米,蓄水量1.7亿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三条,洪水年湖水经湖东南面的岳家营落水洞岩溶裂隙泄洪至曲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17亿立方米,1999年杞麓湖水质为大于ⅴ类。
7、星云湖是抚仙湖的上游湖泊,通过2.2公里的隔河与抚仙湖相联。湖泊面积34.7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8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91米,最大水深9.5米,蓄水量1.84亿立方米。大小入湖河流十四条,多年平均水资源量7684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流入抚仙湖水量约2400万立方米/年,1999年星云湖水质为ⅳ类。星云湖流域包括江川县10个乡镇。
8、阳宗海湖泊面积31.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米,最大水深29.7米,流域面积192 平方公里,蓄水量6.0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500万立方米,1999年阳宗海水质为ⅲ类。湖泊分属昆明市的宜良县、呈贡县和玉溪市的澄江县。
9、异龙湖是九个湖泊中最小的湖泊,湖泊面积30.63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60.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5米,最大水深6.55米,蓄水量1.13亿立方米,1999年异龙湖水质为大于ⅳ类。异龙湖流域包括红河州石屏县5个乡镇。 云南省号称“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有色金属王国”。全国162种自然矿产中云南就有148种,其中铜矿、锡矿等有色金属矿产产量居全国前列。人均水资源超过10,0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由于地形缘故,河流落差都很大,蕴藏有巨大的水能资源。云南省参与的“西电东送”工程大部分的电能都来自环保的水能发电。 众多的民族和绚丽的民族风情为本省突出特色。丽江地区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母系社会的特点,各民族的服饰、建筑、歌舞千姿百态。自然旅游资源则有旖旎的滇池、苍山洱海、腾冲火山热海、石林、土林、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等。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边疆情调,格外诱人。此外,也有讲武堂旧址、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等。

3. 云南地理特点

一、位置和面积
云南简称滇,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 21°8'32 - 29°15'8 ,东经 97°31'39 - 106°11'47 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全省东西最大横距 864.9 公里 ,南北最大纵距 990 公里 ,总面积 39.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 4.1 %,居全国第 8 位。 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越南、老挝毗邻,东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相连,北部同四川省为邻,西北部紧倚西藏自治区。国境线长 4061 公里 ,是我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边境线最长的省区之一。云南有 8 个边境地州, 26 个边境县,已开通 11 个国家级口岸、 9 个省级口岸和近百条边境通道,与周边国家乃至东南亚、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交往便捷,是中国沟通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主要陆上通道,沿边开放条件极其优越。 二、人口、民族及行政区划 2001 年末,云南省总人口 4287.4 万人。除汉族外,人口在 5000 万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 25 种,其中 15 个为云南独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 1/3 。云南不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少数民族种类在全国最多。此外,云南还是国内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 25 个少数民族中,有 13 个民族分别跨越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境外分布在越南北部、老挝北部和缅甸北部的广大地区,有些民族还延伸到泰国、柬埔寨和印度。跨境民族多,与周边国家的人民增添了一种亲戚关系,对云南扩大对外开放很有好处。 云南省辖 16 个地、州、市,其中 8 个民族自治州, 5 个省辖市, 3 个地区,共有县级行政单位 128 个,其中 29 个民族自治县。省会昆明市,其他主要城市有玉溪、曲靖、个旧、大理、楚雄、 保山、丽江、思茅、景洪、瑞丽等。 三、地形和地貌 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异常悬殊。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 6740 米 ;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交汇处,海拔仅 76.4 米 。两地直线距离为 900 公里 ,高低相差 6000 多米。 云南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地形小波状起伏,平均海拔 2000 米 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西南部海拔一般在 1500 — 2200 米 ,西北部一般在 3000 — 4000 米 。西南部只是到了边境地区,地势才渐趋和缓,这里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 800 — 1000 米 ,个别地区下降至 500 米 以下,形成云南的主要热带、亚热带地区。 云南地貌有五个特征:

一是高原波状起伏。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 10% ,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纵横起伏,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

二是高山峡谷相间。滇西北有着名的滇西纵谷区,高黎贡山为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为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云岭为澜沧江与金沙江的分水岭,各江强烈下切,形成极其雄伟壮观的地貌形态。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和金沙江峡谷,气势磅礴,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 1000 米 ,其中怒江峡谷南北长 300 余公里,人称“东方大峡谷”。在 5000 米 以上的高山顶部,常有永久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金沙江“虎跳涧”峡谷,与两侧山岭相对高差达 3000 余米,为世界着名峡谷之一。澜沧江的西当铁索至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顶,直线距离约 12 公里 ,高差竟然达到 4760 米 ,在 10 余公里的狭小范围内,呈现出亚热带干热河谷和高山冰雪世界的奇异景观,自然景色相当于广东至黑龙江跨过的纬度,这全国所罕见。三是地势 阶梯递降。全省分三个梯层,滇西北徳钦、香格里拉县一带为第一梯层,滇中高原为第二梯层,南部、东南和西南部为第三梯层,平均没公里递降 6 米 。四是断陷盆地错落。盆地和高原台地,西南地区俗称“坝子”,这种地貌云南随处可见。云南有面积在 1 平方公里的大小坝子 1442 个,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 49 个,最大的坝子是陆良坝子,其次是昆明坝子。五是江河纵横、湖泊棋布。云南不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构成了山岭纵横、水系交织、湖泊棋布的特色、山系主要有乌蒙山、横断山、哀牢山、无量山等。云南有大小河流 600 多条,分别属于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长江)、元江(红河)和南盘江(珠江)六大水系。这些河流分别注入南中国海和印度洋,多数具有落差大、水流急的特点,水能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元江为国际河流。云南有 40 多个高原湖泊,较着名的湖泊有滇池、洱海、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程海、泸沽湖等。天然湖泊像颗颗明珠,点缀在群山之间,显得格外瑰丽晶莹。 四、气候类型及特点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气候主要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七个气候类型。由于地形复杂和垂直高差大等原因,立体气候特点显着。最突出的特点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气候垂直变化差异明显。夏季,阴雨天气多,太阳光被云层遮蔽,温度不够高,最热天一般在 19 - 22 摄氏度 之间。冬季,受干暖流控制,晴天多,日照充足,温度较高,最冷月均温度在 6 - 8 摄氏度 以上,年温差一般只有 10 - 12 摄氏度 ,但阴雨天气温较低。从一天的温度变化看,早晚较凉,中午教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 12 - 20 摄氏度 。全省大部分地区水量在 1000 毫米 以上,但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分配极 不均匀。 85 %的雨量集中在 5 - 10 月的雨季,尤其以 6 、 7 、 8 三个月最多。 11 月至次年 4 月为旱季,降水只占全年 15 %。降水的地域分布很不均匀,最多的地方年降水量可达 2200 - 2700 毫米 ,最少的地方年降水量只有 580 毫米 。由于水平方向纬度增加与海拔增加相吻合,全省 8 个纬度间呈现出寒、温、热三带气候。一般来说,高度每上升 100 米 ,温度即降低 0. 6 ℃ 左右。因此,“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成为云南气候多样性的生动写照。 云南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的文山、蒙自、思茅及临沧、德宏等地无霜期为 300 - 330 天,中部的昆明、玉溪、楚雄等地 250 天,比较冷的昭通和丽江也可达 210 - 220 天。此外,云南光照条件好,每年每平方厘米为 90 - 150 千卡,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 云南的上述气候特点,适宜多种生物生长,为全省创新农业,开发生物资源和生产特色产品奠定了良好基础

4. 云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

云南属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积33.1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4%;高原面积3.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0%;盆地面积2.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0%。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常年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全省海拔高低相差很大,海拔最高点海拔6740米,在滇藏交界处德钦县境内怒山山脉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最低点海拔76.4米,在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红河交汇的中越界河处,两地直线距离约900千米,海拔相差6000多米。
全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从北到南的每千米水平直线距离,海拔平均降低6米。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左右,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系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河自北向南相间排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南部为横断山脉,山地海拔不到3000米,主要有哀牢山、无量山、邦马山等,地势向南和西南缓降,河谷逐渐宽广;在南部、西南部边境,地势渐趋和缓,山势较矮、宽谷盆地较多,海拔在800~1000米左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

5. 云南的 地理位置 气候环境 经济怎么样,详细说下

云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从整个位置看,云南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为1997公里,中老段为710公里,中越段为1353公里。
云南省气候特点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共七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三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何以云南地高而天不寒?何以云南冬特暖?
造成云南冬暖,有地和天方面的原因。首先,云南东有乌蒙山等高大山脉堵住从北方南下然后西进的西伯利亚冷空气。但这并不够,云南上空冬季盛行从西南亚来的干暖偏西气流。这种气流愈高愈强(高空还有西风急流)。因此,山脉下堵,西风气流上阻,天地合力,终于把冷空气拒于云南高原之东。云南冬季中既经常沐浴于温暖的西风气流之中,自然就温暖如春了。而桂林等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经常“浸泡”在频频南下的冷空气海洋之中,自然就比较寒冷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同纬度上我国东部地区都是亚热带气候,而云南河谷中却有热带气候的原因所在。冬季到云南,东部地区北风呼啸南下,大片地区剧烈降温时,云南却仍然风和日丽,宛如生活在另一个洞天福地世界之中。

云南不仅动植物资源丰富,也是我国地方气候特色丰富的省份。
滇南西双版纳地区因为冬季十分温暖,冬夏温差大大减小,而雨、旱季节却非常鲜明,因此当地和南邻中南半岛一样,全年不分春夏秋冬,而是分为干季(11-3月),热季(4-5月)和雨季(6-9月),即变为一年三季了。

云南绝大部分地区植物繁茂,可是横断山北部因为山脉最高,多重高山造成的焚风效应使金沙江竟然出现局部干旱河谷。例如德钦县境内的奔子栏年雨量只有336毫米(西南仅85公里的贡山年雨量1667毫米)。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1998年到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云南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底云南省GDP达到4260.48亿元人民币,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6.33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14.19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8.96亿元,增长10.7%。人均GDP达到7582元,提前二年实现人均1000美元的阶段性目标。

一、地级城市经济实力日显突出�
进入“十五”以来,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主题,云南地级城市,特别是其市辖区为主体的城市化功能不断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也日显突出。�

(一)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建制结构不断完善。1995年末,全省共有建制城市16个,但地级市只有昆明市和东川市两个,到2000年末,原东川市撤制划归昆明后,增至曲靖、玉溪和保山四个市。此后的“十五”期间,国务院先后批准昭通、丽江、思茅和临沧撤地建市,到2003年末,全省地级市共增至8个。�

根据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调查资料(不含市辖县,下同)显示,到2003年底,全省地级市市辖区总人口达到518.44万人,占同期全省总人口的11.85%,比“九五”初期地级市的比重提高了7个百分点;市区非农业人口236.65万人,在全省非农业人口中已近三分之一,其比重为33.18%,比1995年末提高8.77个百分点。随着地级市规模的扩大以及人口的增加和结构变化,表明全省城市体系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二)城市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举足轻重。从区域功能上看,地级市市辖区作为生产力发展要素的主要载体,以及工业化的主导力量,随着其经济的增长及经济规模的壮大,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已显现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省的四成。根据对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调查资料的计算,2003年末全省8个地级市生产总值突破千元,达到1034.07亿元,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42.06%。经济增长速度及贡献率居高。按可比价格测算,2003年全省8个地级市生产总值与2002年相比,平均增长9.08%,高于同期全省增长8.4%的平均水平。根据生产总值的结构比例及增长率测算,其中由地级市拉动增长3.82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5.48%。�

30%左右的投资和积累源于地级市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对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创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按市辖区在地口径测算,2003年全省地级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12.0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85.82亿元,分别占到全省同期水平的 30.49% 和29.71%,规模聚集效应较为明显。�

(三)工业经济成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势明显。城市发展最直接的功能,就是通过对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创新,引导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并带动社会劳动结构的城市化转变。从全省地级市的总体情况看,其发展现状已显见成效。�

工业增加值已超过全省的一半。全省地级城市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得益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结构支撑。根据对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2003年地级市的工业增加值达到450.94亿元,已超过同期全省工业增加值总量的一半,其比重为52.05%,从生产总值的构成看,地级市工业增加值已占到其生产总值的43.61%。这一比例也比全省同期平均水平高出8.38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聚集效应较高。根据对2003年地级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分析测算,其产业结构已调整为4.77:52.98:42.25,包括二、三产业在内的非农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其增加值占到了全省的50.25%。�

从生产总值的构成看,地级市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23% ,较全省非农业产业平均水平高出15.52个百分点。�

再从同期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构成考察,产业之比为 52.27:17.06:30.67 。其中,从事非农产业劳动的比例为47.73%。以产业的产出结构对其劳动投入的构成关系分析,非农产业单位产出的相对投入承载系数为0.5012,已远高于0.3387的全省平均水平。�

二、地级城市间发展不平衡差距悬殊较大�
全省地级城市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实力不断壮大,作用日趋增强。但将其纳入到尽快带动区域发展,继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的要求和背景中考察,城市间市情市力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影响着地级市综合功能的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体系以小为主,城市化水平滞后。进入新世纪的近几年,是我省地级建制城市设置和建设最快的时期,但按大中小城市规模划分,以市辖区非农业人口的标准看。八个城市中的中小城市占了六个,即全省地级市城市体系呈“头大身小”的“倒金字塔”型结构。�

另一方面,由于我省边疆、民族和山区的自然特征,城市分布密度大多较低。以每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的密度,即城市发达指数看,2003年全省地级市平均为110.61人,而在同期超万人的只有昆明、曲靖和玉溪市;其余依次为昭通市53.58人、丽江市48.61人、保山23.51人、思茅21.61人、临沧19.01人。从以上两方面看,全省地级市中非农业人口少,城市人口承载能力不高的初级城市化格局尚存。�
(二)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水平层次悬殊。城市经济实力普遍较弱。以2003年的情况为例,全省八个地级市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的只有昆明和玉溪两市;接近百亿元的仅有曲靖市,为98.69亿元;昭通市和保山市分别为42.96和34.98亿元;15亿元以下的依次为丽江、思茅和临沧市。�

人均水平差距较大。从当前我省地级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比较,城市间的差距也尤显突出。以人均GDP水平为例分析,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万元的依次为玉溪市、昆明市和曲靖市;略高于全省平均5619.34元的依次为丽江、思茅和昭通市,而保山市和临沧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根据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资料分析,一方面全省地级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多占到各地生产总值的四成以上。但另一方面,其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以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金融、房地产、科研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测算,全省几个地级市中,只有昆明市的增加值超过第三产业的三成,其它城市的比重均不到四分之一 。�

(三)二元结构制约影响尚存,产业转换能力普遍较小。全省地级市间经济总量及发展水平的较大差距,除历史的和客观的因素外,其主要的影响在于相当部分城市自身二元经济构的制约。从社会结构层面上看,导致非农业人口比重偏低。但从根本上分析,则表现为产业产出结构的变化,对其相应劳动要素投入的转换聚集影响力不高。�
一是半数城市工业化程度较低。从工业增加值的份额看,以2003年为例,全省地级市中的半数都达不到其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其中思茅市的比重为16.29%、保山市为13.4%、丽江市占13.24%,而临沧仅有7.22%。昭通市虽然达到34.19%,但人均值较低,工业发展水平仍然
较弱。�

从人均水平来看,全省地级市工业增加值人均为8709.98元。八个地级市中人均水平超过万元的只有昆明和玉溪两市,其余均低于地级市的平均水平。其中,曲靖市为8133.69元,为平均水平的93.38%,其它市均在30%以下,差距较大,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按平均离差测算,全省地级市的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程度高达136.21%。�

二是产业投入结构大多以偏重农业为主。由于全省地级市间工业化程度及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制约,使得其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聚集转换的城市功能尚不能充分发挥。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中,工业化需求与劳动投入偏农业化的产业调整效应的结构性矛盾并存。�

根据对2003年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调查资料分析,按三次产业分类测算,从八个地级市的总体上看,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劳动力投入占到从业人员总数的52.27%。其中,昆明市和玉溪市的比例均不到三分之一,而其它城市都超过了四成。�

再从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率关系看,以第一产业为1,全省地级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比率为0.91。其中,昆明市和玉溪市农业和非农业从业人员的比率分别为1:2.5和1:2.11,即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均超过了第一产业的1 倍;超过三分之一的为丽江市;曲靖市基本是50%;其余城市的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均低于第一产业。可见,非农业产业的产业转换和承载功能均乏力,以农为主的产业投入结构特征较为明显。�

以上分析表明,全省地级城市总体经济现状是好的,发展速度也较快,具有了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实力和作用。但以城市间的市情市力看,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大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成长初期,城市功能还不完善,发展水平仍处于城市化初期工业化初期,城市功能和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城市带动力和幅射影响力还较弱。因此,大力提高和进一步增强地级市的经济实力及发展水平,突出各地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城市核心功能,推动区域及全省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6. 云南的地理位置是什么样子的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界于北纬21°8′-29°15′,东经97°31′-106°11′之间,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

7. 云南地理条件 最好从地形,气候,人文环境等方面答,

云南的地理位置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从整个位置看,云南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为1997公里,中老段为710公里,中越段为1353公里. 云南省气候特点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共七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三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在我国,每个省的名称,都有独特的历史地理渊源.云南之名虽然出现得早,始于西汉,是全国省名中最早的一个, 但其最初为县名,后为郡名, 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诏王为“云南王”,“云南”一词才成为较大地域的名称,元代正式设立了云南行省后,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今祥云云南驿设云南县,属益州郡.县名来历有二:一因山得名,即县西北百数里有终日与云气相连的云山,县在其南,故名云南;二因祥瑞征兆得名.传说汉武帝梦见吉祥彩云现于白岩(今弥渡红岩),县在其南,故名云南.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三路进军南征,“杀高定,降孟获,会师滇池”,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继而置祥云郡,治所在云南县(今祥云云南驿),以今祥云一带为中心,辖青岭(今大姚)、弄栋(今姚安)、邪龙(今巍山)、叶榆(今大理)、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西晋时又合并了永宁(今宁蒗)和云平(今宾川)两县.在300年里,云南县一直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937年,南诏亡,段思平建大理早乎国后设云南睑、品甸睑.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省,改云南睑为云南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云南州为云南县,在今祥云米甸一带设土司世职12关长官司, 隶大理府.1914年, 因云南县名与云南省名相重,借“彩云南现,人以为祥”之意,改云南县燃悄名为“祥云”. 虽然从“云南”改称“祥云”已有80年,民间仍称祥云为“小云南”,以有别于作为云南省的“陆段悉大云南”. 历史学家有充分理由称今天的祥云一带为 “古云南”.这不仅因为从公元前109年到1914年,这片土地以云南称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1964年在祥云大波那出土的世界闻名的木椁铜棺说明,早在战国时代,这里的人们就过着定居生活、使用铜器且冶炼和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了.1976年至1980年,又在距县城23公里的禾甸先后出土了铜钺、矛、钅尊、锄、鸡形杖头等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早期遗物200余件,为研究云南古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61年,考古工作者还从距祥云县城3公里的清华古洞内发掘出了新石器时期古人类使用的石刀、石斧.这更说明早在7000多年之前,这里就有了 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以磨光的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了. 云南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除在滇池周围的昆明、晋宁、安宁、 禄丰等地较为集中外,范围更广地集中在祥云、弥渡、宾川、大姚、大理、洱源、剑川、永胜、宁蒗等历史上云南县境内或相邻地区(史家与“滇池地区”相对应,称其为“洱海地区”).这说明,历史上的云南县和云南郡在云南历史上举足轻重. 从前109年汉武帝设云南县到1382年明太祖降云南州为云南县的1491年间,历史学家称为“古云南”和民间说的“小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距今祥云城15公里的云南驿.今祥云城旧称云南城.《蛮书》记载:“今云南城乃品甸,即品澹;亦曰澹睑,亦曰波州、亦曰波大驿,皆一地也.”937年,大理国主段思平虽设品甸睑,但与其同“级”并存的云南睑仍以今云南驿为中心. 纵观祥云云南驿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其2000多年的历史中,其政治经济地位是越来越下降,但它的名称却越来越受重视,包容性越来越广,最终发展成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这一发展过程和演变现象,在整个中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二、人口状况
1.人口规模与分布
据统计,1997年底云南省户籍人口为4158.9万人.云南省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东密西疏.中部纬向带密集,南部、北部稀疏;坝区密集,山区、半山区稀疏.区域人口以及各县人口分布也不平衡,城镇密集,乡村稀疏.
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类型也多种多样.造成以上特点的原因除了云南特有的地形地貌外,还有其农业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以及人口因素.此外,云南省还是一个多民族省份,1990年人口普查表明,云南境内共有51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千万的三个省(区)之一.
2.人口发展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云南省的人口过程既与全国有一致性,又具有山区、边疆、多民族特征,同时,不发达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特征在云南表现得十分明显.从1949-1990年,除个别年份外,云南的人口总量一直处于递增状态,净增人口的绝对量逐年加大,到80年代初达到顶点.40多年间,其升降起伏的阶段性十分清晰,以人口总量增长速度描述,可概括为“高速-停滞-超速-高速-平稳”这样五个阶段.与全国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相比较,云南人口过程则相对迟缓.其人口过程发生实质性的、有计划地发展是从1979年开始的.
此后,人口增长速度的升降跳跃随年代推移逐渐平缓,显示出政策的逐步稳定和人口发展的逐步适应,“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稳定型人口再生产格局已经确立.
3.人口性别与年龄构成
从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到第四次人口普查,云南省的人口性别比一直呈逐渐升高之势,到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已超过100,以后一直在100以上并逐步上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云南省总人口性别比为105.67,其构成仍在正常范围内.但不同年龄组、地区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性别构成存在一定差异.1997年,云南省4158.9万人口中,0-14岁组人口有1133.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7.26%;15-64岁组人口有2767.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6.55%;65岁及以上人口为257.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19%.总负担系数为50.26%;少儿负担系数为40.96%;老年负担系数为9.29%.
4.人口生育水平及变动趋势
云南省自80年代以来妇女生育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低龄组生育比重增大,分年龄组的峰值生育率从1981年的262.96‰下降为1989年的234.21‰,生育年龄相对集中.1997年,云南省人口出生率为20.8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91‰.根据四种方案预测,云南省育龄妇女未来总和生育率还会下降,但下降速度将慢于80年代.由于60-70年代末长达17年的生育高峰的影响,未来出生人口还将受到育龄妇女人口群的极大冲击.但不论哪个方案,从90年代中期起,未来一个时期之后出生率也将呈下降走向.预计到2000年,云南省总人口将达到4240万人;2010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4613.08和4874.43万人,到2040年以后才逐步趋降.
5.人口死亡水平和预期寿命
从1953年起,云南省人口死亡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死亡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则与全国是一致的.1990年,云南省人口死亡率为7.92‰,1997年为7.91‰,可见近年来云南人口死亡率处于稳定中稍有波动.其特点是,死亡人口的年龄分布重心向高年龄组移动,婴幼儿死亡率迅速下降,分年龄死亡率曲线从“U”型向“J”型转变.但全省死亡率存在着地区、城乡、民族、性别等差异.其原因在于云南人口年龄构成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1990年,云南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4.55岁,比1981年的61.62岁提高了2.93岁,主要是由于少儿死亡率下降引起的.但平均预期寿命同样存在着地区、城乡、民族以及性别差异.
6.人口婚姻状况及家庭规模与类型 从80年代以来,云南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早婚现象已普遍减少,20岁以前未婚率普遍提高,分年龄的男女未婚状况变化不均衡,且男性未婚率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组未婚人口均呈现男多女少,未婚人口性别比为两头低中间高,终生未婚率较低,且男性高于女性,全省总人口的未婚率有所下降.1997年,云南省3025.1万15岁及以上人口中,男性为1522.3万人,女性为1502.7万人,其中未婚男性为377.5万人,未婚女性为251.7万人;初婚有配偶男性为1024.8万人,女性为1055.6万人;再婚有配偶男性为46.7万人,女性为45.6万人,;离婚男性为16.4万人,女性为14.5万人;丧偶男性为57.0万人,女性为135.3万人.
从家庭规模和类型来看,近20年来,云南省总人口的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而总户数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迅速分化并增长,因而家庭户户均人口规模也日趋缩小.但家庭户平均规模的存在城乡、地区、民族差异,少数民族家庭比汉族家庭规模大.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乡家庭平均规模和构成也将日趋接近.从家庭户类型来看,全省家庭以二代户居多,三代及以上崐户家庭仍占一定比重,且家庭户类型城乡差异显着.总之,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家庭逐渐增加.1997年,云南省家庭户规模为户均3.95人.
7.人口老龄化状况
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云南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达到成年型,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7%,此后逐步向老年型迈进.随着人口控制的继续及长寿水平的提高,云南省老年人数量和比重还将增大,预计到2008年左右,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477.0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42%,届时云南省将进入老年型社会.
8.人口文化素质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表明,全省人口总体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与1964年人口文化程度相比,26年来全省人口文化程度发展了巨大变化.每10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都有所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均有所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1997年统计,云南省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46.5万人,高中文化的达220.9万人,初中文化的达799.0万人,小学文化的达1844.0万人.但是,云南省人口的文化素质还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应切实抓好15-44岁青壮年的扫盲工作以及提高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在校生的巩固率,杜绝新文盲的产生.
9.人口迁移与流动
1990年普查结果,1985-1990年5年间,云南省际人口迁移量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按由多到少排列,仅占第20位,而云南省总人口排第14位,迁移人口量明显偏低.在全部迁移人口中,省际迁移为53.18万人,占总迁移量的42.07%,属于省际迁移比重较高的省区之一.其中外省迁入25.43万人,迁往省外27.74万人,迁出大于迁入,净迁出人口2.31万人.在省际迁移中,各个大的地区之间差别很大.西南地区是迁入云南人口最多的地区,其次是中南和华东,迁入人口最少的是东北地区.省内迁移仍是人口迁移的主体部分.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经济活动,男性更倾向于经济型迁移,而女性则更倾向于社会型迁移.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云南省流动人口为90.7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1%.云南省人口的迁移与流动表现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许多特征,与东南沿海及内地省区有较大差距.随着西部地区开放步伐的加快,与周边国家边境贸易的扩大,云南省的人口迁移与流动必将加快扩展并表现出新的特征.
10.人口与资源环境
从耕地状况来看,云南省已成为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尽管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和水土资源组合不合理等关系,不少地区仍有“水荒”之患,加之近年来水资源污染范围扩大程度加重,进一步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草场退化,牧场日益缩小,自然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人为乱捕滥杀,许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此外,尽管粮食总产持续上升,但人均占有量却徘徊不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粮矛盾十分尖锐.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植被和土地资源遭破坏,能源供应紧张,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许多地方水质、大气污染严重,生态平衡趋于失调,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程度、受害面积都有增大趋势.
11.少数民族人口
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数居中国第二位,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千万的三个省(区、市)之一.1990年普查结果,全省少数民族共52种,人口达1235.81万人.由于民族种类繁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宗教派别等也种类繁多.婚姻家庭形式多样,人口发展和人口类型的基础也迥然不同.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具有多样性和变化发展,其格局越来越向散居和交错杂居的方向发展.少数民族出生率和妇女生育率高于全省汉族以及全国平均水平,而整体文化素质却低于全省以及全国水平.家庭类型以二代户和三代户占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职业构成较汉族落后,但其向现代经济要求方向的转变则比汉族快. 云南气候特点 云南气候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低纬气候、高原气候季风气候的特征.省内各地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差异悬殊,致使各地气候千差万别.省内从南到北出现北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高原气候区(北温带) 等七种气候带类型.云南有湿润、丰湿润、半干旱三种水份类型区.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受季风气候的制约,形成了云南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垂直差异显着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年较差小.冬干夏雨,雨热同季.冬干夏雨,雨热同季.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云南省气候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悬殊,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幅较大,气象灾害频繁.光能资源丰富,光合生产潜力大.热量资源充裕,作物生长季节长.雨量充沛,年内季节变化大.云南气候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多样性、有效性、多宜性等几个方面.云南气候类型复杂多宜性等几个方面.云南气候类型复杂多彩,气候资源丰富多样,为云南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环境.

8. 云南的地理环境

云南西双版纳,同广州雷州半岛一样,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丰沛,由于横断山脉阻挡且纬度低,所以受冬季风影响较小,四季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听说环境灰常优美,旅游盛地,有机会我一定会去那里逛逛的!

9. 云南地理特征是怎么样的

云南省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省份,地形的类型极为多样化,包括高原、山原、高山、中山、低山、丘陵、盆地、河谷等。其中大约山地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

云南省的地势跟中国整体的地势差不多,西北高而东南低。全省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海拔6,740米。最低点是河口县的红河河谷,海拔76.4米。

云南的地形大体上可以以元江河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云南省的东半部称为云南高原,是云贵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总体上地形呈波涛状起伏,高原上广泛呈现的是低山、丘陵景观,在小范围内可以表现为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这类地形相对平缓的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0%左右。

云南省的西半部是着名的横断山脉或称滇西纵谷区,特征是高山、峡谷相间。

全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从北到南的每千米水平直线距离,海拔平均降低6米。

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左右,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系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河自北向南相间排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

西北部为横断山脉,山地海拔不到3000米,主要有哀牢山、无量山、邦马山等,地势向南和西南缓降,河谷逐渐宽广;

在南部、西南部边境,地势渐趋和缓,山势较矮、宽谷盆地较多,海拔在800~1000米左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

江河水系

云南境内河网密布,集水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08条,主要河流达到180多条,为入海河流的上游,分属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和珠江六大水系,其集水面积覆盖全省。

着名的河流有金沙江(长江上游干流)、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干流)、元江(红河上游)、南盘江(珠江正源)、怒江(萨尔温江上游)、伊洛瓦底江(瑞丽江和大盈江),七大河流集水总面积达到323,953平方千米,占云南总面积的82.22%。

其中金沙江干流云南境内河段1,560公里,集水面积105,614平方千米;澜沧江1,227公里,集水面积88,574公里。

云南处云贵高原地理位置,境内均系高原湖泊,其中水面面积3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异龙湖、杞麓湖、阳宗海等九大湖泊。

阅读全文

与云南地理情况怎么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5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2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4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7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0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9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4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7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7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9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3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8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8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4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7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6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9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1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