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地理 土地盐碱化形成的原因及措施有哪些
原因:
1、气候因素。
土壤盐碱化过程是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逐步积累的过程,地表蒸发、入渗过程是盐分在土体中迁移运动的重要驱动力,直接控制着盐分在土体中分布、存在状态。
2、地形和地貌因素。
地形和地貌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途中,溶解了上壤和地层中盐分,加之蒸发浓缩,溶解性总固体不断增高。因此,土壤盐渍化程度表现为随地形从高到低、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加剧的趋势。
措施:
1、化学改良措施是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及矿质化肥改良盐渍土的方法。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有机或无机肥料、矿质化肥、亚硫酸钙、脱硫石膏、磷石膏、硫酸亚铁、高聚物改良剂及土壤综合改良剂等。
2、生物改良措施。植物地上生长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地表积盐速度植物吸收盐分能降低土壤盐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
危害:
土壤盐渍化对作物直接危害的典型标志是,植株生长纤弱,滞育。在温度、水分、肥料供应方面没有多大欠缺的前提下,棚内蔬菜植株根系发育不良,老根与新根比例失衡,对肥水吸收能力较差,使生长发育期明显延后,特别是前期和中期产量平平。
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公顷。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贰’ 如何防治土壤盐渍化
防治土壤盐碱化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
①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沟、暗管的形式进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以排出土壤中的盐份;②垂直(竖井)排水,竖井排水价格低、不占地、水量大、水质好、控制调节性地下水位灵活、维修工作少,同时又可以和灌溉相结合,竖直设井以梅花型布井效果为最好。建立井沟渠结合的灌排工程系统,合理排灌。机井灌溉,淋洗土壤盐分,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地下库容,起到灌排调蓄等 作用;井沟渠结合,加速水盐交换循环,使土壤脱盐淡化。
二、化学改良
化学改良剂。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在盐渍土上,特别在碱土上施化学改良剂,如:石膏、硫酸、矿渣(磷石膏),因土地类型不同,施入量也不同,施用时间长短取决于当地的经验和资金的状况。施用改良剂后需用大量水冲洗,在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应用困难,而且成本高。但是,用这种方法能使土壤积水从379天降到145天,渗水从292mm升到605mm。化学改良尽管成本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看是有益的。
有机肥料。盐渍土除了盐渍危害以外,干旱、瘠薄常常制约着农作物生长,并呈现着盐化程度加重、土壤肥力愈低的趋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翻压绿肥牧草、使用腐殖酸类肥料等改良盐碱土,都可收到脱盐与培肥的较好效果。
土壤盐渍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hm2。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叁’ 土地盐碱化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盐碱灾害是指土壤盐含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主要有(丁海荣等,2010)以下几点。
(一)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
1)灌溉洗盐就是把水灌到盐碱地里,使土壤中的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淋洗出去,再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它既要满足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又要淋洗土壤的盐分,以调节土壤盐度,并结合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巩固和提高土壤的脱盐效果。洗盐效果与浇水适期关系很大。浇水太早,出苗期返盐,成苗率差;灌溉太晚,又影响播种。具体适期要根据当地气候及作物品种而定。
2)排水除涝。及时排水可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含盐地下水向地表运行,引起土壤积盐和地表返盐;及时排水还能加速排除降雨、灌溉和洗盐过程所带的盐分。同时配合农业措施(如耕作改良、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还能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二)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
1.深耕
土壤耕作的实质是通过机械作用,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和孔隙度,调节土壤中水分与空气状况,增加土壤的蓄水、保水和保肥供肥能力。耕地时将耕作层上下翻转,调整耕作层养分的垂直分布,使土壤肥力均匀。通过耕地混拌土壤,掩埋肥料、秸秆、绿肥和田间杂草,可促进有机质的分解,改善土壤肥力状况。
2.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越肥沃,耕性越好,丰产性能越持久,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越提高。秸秆还田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土壤耕性变好,土壤水、肥、气、热4性得以很好的协调,渗水能力增强,保墒性能增加,抗旱抗涝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
3.增施有机肥
土地的掠夺性使用,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对氮、磷、钾的释放作用减弱。通过增施饼肥、农肥及有机生物肥并非单纯的补充田地营养问题,它也是实现土壤溶液动态平衡,增强土壤保肥能力,提高土壤供肥强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重要措施。
4.轮作
轮作具有减少虫害发生率和病菌聚积的巨大潜力。在连作种植时,昆虫和病源物可能会聚积在土壤中,耕作简单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轮作打破了充当寄主的某一植物物种特有的许多病源菌的周期,从而使新生昆虫更难找到它们偏好的食物,因而轮作是预防和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措施。另外,轮作是对土地的用养结合,是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不同作物吸收的土壤养分数量不同,因而轮作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
1.种植耐盐树木
如沙枣、胡杨等。树木改良盐碱土壤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防风降温,调节地表径流,树木的庞大根系和大量的枯枝落叶也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抑制表面积盐。同时,枝繁叶茂的树冠可蒸发大量水分,使地下水位降低,减轻表面积盐。
2.种植抗盐性较强的牧草
我国的耐盐牧草资源比较丰富。尤其近年来随着盐碱土壤的改良需要,人们对耐盐品种进行了广泛地筛选,从文献统计来看,涉及的品种近70个,其中,禾本科植物约49种,豆科植物约17种,还有其他科的一些植物。盐碱草地种植牧草,可以疏松土壤,减少表面土壤积盐,待秋天枯草腐烂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和二氧化碳,可起中和改碱的作用,此外,还可促进成土母质石灰质的溶解。由于牧草有较好的覆盖度,使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减少,土表积盐降低。与此同时,土壤的物理性状也得到改善,土壤总孔隙度和毛孔隙度增加,透水性能改善。此外,若在轻度盐渍地种植豆科牧草,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3.利用高抗盐植物
例如,盐地碱蓬、盐角草等。这些高抗盐植物为退化盐碱地的代表植物,它们本身的盐分含量很高(27%~39%),当枯枝叶腐烂时,其所含的大量盐分就会遗留在土壤表面,而且,这些植物也不具备饲用价值。因此,利用这类植物来改良盐碱土壤应保持慎重。
4.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
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比降低土壤的盐含量更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难度也很大,这需要培育新的抗盐品种或提高植物的耐盐能力。目前,这种方法正处于研究阶段。
(四)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1)增施酸性磷肥可以改善土壤的钙素营养,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能,加强淋盐的效果,还可减轻可溶性钠盐对作物的危害。
2)增施硫酸亚铁可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的碳酸钙变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增加土壤中的活性钙含量,同时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3)增施土壤结构改良剂。
‘肆’ 高中地理 土地盐碱化形成的原因及措施有哪些
土地盐碱化是土壤矿物质在土壤毛细管力的作用下,随地下水富集在土壤表层以后,产生的土壤退化现象。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天气或者气候干燥,二是地下水位比较高。其治理措施主要是疏通沟渠,降低地下水位,及时排灌(洗盐)。深耕覆盖也能短期改善土壤性状哦。
‘伍’ 盐碱地的治理的措施
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水盐运动,因此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使土壤脱盐是治理盐碱地的关键;治理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是调控水盐运动的基本方法.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包括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措施);农业改良措施(包括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包括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包括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陆’ 怎样防治土壤盐碱化
在我国耕地中,程度轻重不同的新老盐碱地约有一亿亩,此外,在华北、西北、东北及滨海地区还约有2.6亿亩盐碱荒地。有些新灌区的土地发生盐碱化;有些改良后的盐碱地又重新发生盐碱化。根据改良盐碱地与防止土壤盐碱化的经验,认为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并重,改良与利用相结合,防治与巩固相结合的方针,进行农业、林业和水利措施的综合治理。
为此,应当继续研究土壤中的水盐特征和水盐运动规律,并总结群众经验。研究控制地下水位,保持水量
平衡,减少地面蒸发,抑制盐分上升,促使土壤脱盐,以及提高土壤肥力的各种有效的农业、林业和水利措施。如合理的布置灌溉与排水工程,结合轮作、耕作与林网设施的综合措施等。
五、水工建筑
水工建筑是控制河流,兴水利,除水害的重要手段。在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实践中,我国水工建筑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许多河流峡谷深、流量大、地质条件复杂,建筑大型水利工程的技术也非常复杂。必须进一步研究岩石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问题;土质地基的砂砾石地基的防渗加固问题;高坝的型式问题,包括混凝土坝的结构型式、土石坝的填筑方法等问题;高速水流、高压阀门等重大技术问题。
六、水利施工机械化
我国幅员广大,需要兴建的水利工程很多,所以土石方与混凝土的工程量非常巨大。必须逐步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走向综合机械化施工。
首先应研究试制一些当前急需的中小型施工机械,如土石方开挖填筑、河渠疏浚、混凝土平仓等方面的机械。其次,要抓紧解决当前施工工序衔接的机械化,组织机械联合作业,逐步向综合机械化、连续化发展。
七、水利化规划与水利管理
水利规划及其经济论证是制定水利战略部署和确定程规模的依据。要根据我国水利资源和水旱灾害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研究各项水利建设的布局、规模和发展速度,并研究结合我国具体条件的经济效益论证方法。
水利管理是过去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管好、用好是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应加强研究工程的运用维修、水源的调度使用等问题。
‘柒’ 怎样解决土壤盐渍化
解决土壤盐渍化的方法:
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深度以下。前苏联科学院v.AKovda等专家认为,可能引起土壤盐渍化的矿化地下水的深度平均为2.5~3m。采取平整土地,畦格化、田园化灌水,渠道清淤防堵等措施。
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沟、暗管的形式进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以排出土壤中的盐份;垂直(竖井)排水,竖井排水价格低、不占地、水量大、水质好、控制调节性地下水位灵活、维修工作少,同时又可以和灌溉相结合,竖直设井以梅花型布井效果为最好。
建立井沟渠结合的灌排工程系统,合理排灌。机井灌溉,淋洗土壤盐分,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地下库容,起到灌排调蓄等作用;井沟渠结合,加速水盐交换循环,使土壤脱盐淡化。
化学改良。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在盐渍土上,特别在碱土上施化学改良剂,如:石膏、硫酸、矿渣(磷石膏),因土地类型不同,施入量也不同,施用时间长短取决于当地的经验和资金的状况。施用改良剂后需用大量水冲洗,在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应用困难,而且成本高。但是,用这种方法能使土壤积水从379天降到145天,渗水从292mm升到605mm。化学改良尽管成本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看是有益的。
有机肥料。盐渍土除了盐渍危害以外,干旱、瘠薄常常制约着农作物生长,并呈现着盐化程度加重、土壤肥力愈低的趋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翻压绿肥牧草。使用腐殖酸类肥料等改良盐碱土,都可收到脱盐、培肥的较好效果。
‘捌’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使土壤盐渍化的原因有地下水位升高、雨水季节、不合理灌溉等,要防治应及时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基肥应深施,并提供根外施肥。
1、自然因素
主要是有大自然所决定,当由于某些原因,地下水位升高,或者是雨水季节,水位较大时,土壤盐渍化发生的概率就会加大,特别是靠近海边的区域,相对会更加严重。其次,一些相对较封闭的地形,由于盐分排不出去,也会加重。
2、人为因素
主要是人为的不合理灌溉所导致的,比如常年的大水漫灌,下渗后,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渍化而,可以说这基本上是多年累积形成的结果。其次用污水灌溉,在同等条件下,也会加快土壤盐渍化,这些都是人为所造成的,也就是说可以避免。另外,常年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也会从某种程度上加重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的治理措施
对于种植户而言,土壤盐渍化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对于产量的影响也十分严重,若盐渍化严重的话,基本上就不适合种植作物了,只能被迫退耕弃耕。另外,对于我们自身来说,这是一种土地污染现象,若不及时处理,导致面积扩大,可能在该地居住都成问题。因此加强治理亟不可待,具体的治理手段如下:
1、深耕
进行深耕处理,让土壤通风透气,有利于改善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可以起到不错的抑制效果。另外深耕后的土壤,能够减缓土壤中一部分的水分蒸发,减少一定的盐分含量,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增施有机肥
在盐渍化的土壤中,增施有机肥,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有机肥经过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会转化形成腐殖质,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土壤碱性。另外,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有机酸,这样就能酸碱中和,起到缓解盐渍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