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活动开展意义是什么

地理活动开展意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10 16:29:28

1. 地理与生活社团的意义

1.纪念、传承地理学前辈精神,2.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和意义。3.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社团的活动:1.科普宣传,2.辩论竞赛等。社团(英文名:massorganizations)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爱好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全称社会团体,是指为一定目的由一定人员组成的社会组织。

2. 学习地理的意义是什么

(1)告诉我们好多美丽风景;
(2)知道雨、雪、风、沙、雾、霾、山洪等自然状况的原因;
(3)不再迷路;
(4)知道城市、乡村;
呵呵,就是一句话,让我们知道“生活为什么精彩”。

3. 浅谈怎样加强地理课的实践活动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和书本上抽象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目标,变学科的“封闭型”为活动的“开放型”,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使用地图、图表的能力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应用地理信息手段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舞台。因此,地理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配套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巧妙设计,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
设计实践活动方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取题,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能太难、太高,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学生没有兴趣。另外,实践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既与教学相关联,又与生活联系,只有这样的方案才切实可行。
1.结合教材开展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进行《地球的运动》教学时,我事先布置学生根据课本要求准备好制作地球,月球,太阳的工具、材料,在上课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按照课本步骤制作三球仪。借助这一活动,学生对地球经纬线、月球,太阳的形状以及大小,相互运动等抽象的知识不仅理解得深刻、透彻,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还亲手制作了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等教学用具,在教学中既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这样,不但能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结合其他学科开展实践活动
地理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衔接,达到融会贯通。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赞美家乡”的班级讨论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地理知识”的辩论赛;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曲中的地理文化”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提高学生素质。
3.贴近生活开展实践活动
把课堂知识巧妙地与生活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知道地理就在身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可视、可触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参观新钢公司的污水处理设备,听取厂领导的有关介绍,让学生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既增加感性知识,也深化了理性知识的学习。
(2)结合春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如去湿地公园、仰天岗春游时,我就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讨论:湿地公园、仰天岗旅游资源的美在哪里,怎么欣赏?如何理解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美德意识;建造江西自然博物馆的实际意义等等。
(3)结合环境节日深入环保意识。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联合国确定了一些重大的环境节日,如3月12日植树节、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1日“世界人口50亿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每一个节日来临,我要求学生思考由来,搜集资料,从搜集资料的实践活动中体味环境的重要作用。
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在实践活动中有很多时候是要走出课堂的,要注意学生的安全,要学生能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2.在整个实践活动期间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
3.不能过多。频繁的实践活动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倦而失去兴趣,甚至会喧宾夺主,动摇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产生负面作用。
4.注意实践活动结束时的评价工作。要找出活动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树立下次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
由此可见,地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方面,有着特殊重要性,它能帮助学生在思维、感观、言行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理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地理对幼儿教育的意义,谁知道

地理:儿童道德发展的空间线索
──浅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李晓菲
新世纪初,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套以新标准为依据所编制的新教材也开始在全国各实验区试用。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打破了原有的教学体系,把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与“社会”整合成新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生们在学做人的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地理、历史的基本常识。这种做法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但同时也引起一些学校和部分家长的担心:孩子们学的东西还不够多吗?为什么要在品德课中加入地理和历史的内容呢?地理教学真的有必要吗?

一、地理是儿童真实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儿童形成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智力纽带

生活是儿童品德发生的起点和源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过程。品德绝不是孤立的,我们不能把品德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剥离开来,把它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来对待,而应该用开放的态度吸取学生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把这些教育资源纳入到学生的品德培养中,为品德寻找一条通向生活的生长道路,使学生置身于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中,从而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与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其中,地理就是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之一,它从人类发展的空间角度来看待人类事务,是儿童品德发展的空间线索。

地理是儿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儿童通过地理知识来建立自身的空间感。人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的,儿童也不例外。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同时,协调环境与“我”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地理教学中引入的一系列地理符号、地理概念以及地理规律都是对真实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儿童通过由浅入深地接触这一系列的知识,逐渐建立起自身的空间感和存在感,从而在空间维度上还原和体验真实的生活。

地理打开了儿童接触世界的窗口,极大地拓展了儿童的生活空间,在儿童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智力的桥梁。在地理教学中,儿童通过对地理符号的认知、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规律的掌握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拓展自身的生活空间。比如说,比例尺的引入让儿童掌握了读图的基本技能,他们可以利用一张小小的地图迅速算出世界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也可以通过比例尺的运用大体确认校园整体的长宽比例,等等。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进行地理教育,是一种顺应生命、连接生命的教育,更是一种源于生活、面向生活的教育,它能够引导儿童更好地认识现在、把握现在,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适应未来。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基本理念的第四点是这样表述的:“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1]即“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2]可见,包括地理在内的真实的生活世界是儿童道德品质发展永不枯竭的理想沃土。

近几十年来,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地理对于人类的生活更是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了解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地理素质将成为未来人才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代要求我们从小学好地理、用好地理,特别是与生活相关、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小学阶段的地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才能焕发应有的生命力。

二、地理教学对于培养儿童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美好情感有着天然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爱家乡、爱祖国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一个人情感发展的重要方面。“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3]其中,在“情感与态度”这个维度的分目标中明确提出,儿童要“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4]家乡和国家,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它包括了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民族素质、人口状况、教育现状、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等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因素。正因为如此,学校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由地理、历史、语文等各学科协助品德课来共同承担。而在联系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地理学科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

地理教育是通过地理这个直观的窗口让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进而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国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家乡、认识祖国是爱家乡、爱祖国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和祖国了解得越全面,认识得越深刻,他随后产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便越深厚。在这个阶段,地理知识的教育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突出家乡和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培养起学生深厚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地认清家乡和祖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激发学生对关注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从小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这样,我们便实现了从单纯的地理知识教育到复杂的情感体验再到态度的正确引导的教育目标。

我国幼儿教育专家卢乐珍教授认为,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儿童思维的发展水平、认知规律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萌芽的阶段,儿童往往只对通过直观感知掌握的东西才能理解得比较深刻,而对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事物或抽象的观念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难以获得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培养儿童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需要一定的知识教学,需要从儿童可以感知的事物人手,一步步地进行。

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是感性的、直观的,他们通过充分的感性认识,用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说一说甚至做一做等方式来建立起与世界的情感联系,进而自觉地生发情感、表达情感。地理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激发儿童的情感体验,通过认识、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富饶物产等。激发儿童认同家乡、认同祖国的内在感受,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的、牢固的情感。

三、地理在生态教育和环境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和肆意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日趋凸显。资源浪费甚至濒临枯竭,环境污染遍及全世界,珍稀物种大量灭绝等等,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也严重影响到地球上其他生命的生存。为此,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人类必须树立新的生态伦理观和价值观。进而调整整个人类的行为模式,使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共生共存、和谐相处,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成为新一代公民必备的重要素质,也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的时代课题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从小着力培养和增强新一代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提高未来公民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它涉及到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各学科,因此,培养生态观念和环境意识不可避免地具有跨学科性,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其中,小学阶段的地理教学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品德课中的地理教学是渗透在品德培养中的,也是为品德发展这个主旨服务的。而小学品德课的内容标准中有很多直接与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相联系的部分。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标准”中的第四部分“我与家乡(社区)”有一段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5]又如第六部分“走进世界”中的一段:“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6]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知识把学生们带人了无限广阔的生存空间,学生们陶醉于祖国的大好河山。流连于世界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通过一组组鲜活的数字,他们了解了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认识了塑料制品等工业文明成果带给环境的巨大危害。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情境的感染,他们意识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了如何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养成了珍惜和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等。地理知识的教学与形成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紧密相连,突出了地理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呼应了培养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的主题。

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地理教学对培养新一代具备生态观念和环境意识的公民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学习动力永不枯竭的源泉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是形成学生个体学习需要的带有较强主观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皮亚杰认为:“兴趣是一个价值系统,它与行动目标相联系,能支配内在的心理动力,促使目标的实现。”[7]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无法形成比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即使是学习能力比较强、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学生也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上进行一定的地理教学,主要目的不在于掌握具体的地理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今后中学、大学甚至工作打好兴趣层面的铺垫。适当的地理教学,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增长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热爱地理、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浓厚兴趣,从而为将来的学习生活甚至是一生的事业发展埋下可喜的伏笔。因此,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地理教学的目标不是机械地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进而产生热爱地理、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编者将地理部分与历史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精选了大量的信息,试图从多角度调动儿童的兴趣。例如,学生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的第八课《金字塔下留个影》时,对古埃及金字塔的神秘与雄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都想知道金字塔是谁建造的,用什么方法建造的,为什么到现在还那么坚固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他们会自己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去收集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种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思考、讨论、探究,兴趣引领着他们愉快、健康地成长,兴趣成为儿童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永不枯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l][2][3][4][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40.

(摘自《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

2006-10-18

5. 地理的意义

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自然地理主要包括宇宙环境、陆地环境、海洋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及防御,分别介绍了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变化规律。人文地理则从人类生产生活角度出发,学习了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生产生活特点及影响因素,也学习了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良性或恶性影响,并把人类在防御和治理环境问题的经验传输给人们。啊

6. 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地理实践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地理的意义和知识

7. 地理运动的地理意义

如何确定地方时
地球一周被分成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时区。这样一个时区是经度15度。一天24小时,所以相差一个时区就相差一个小时。经度零度即子午线的时间为世界标准时间。由于子午线穿越伦敦附近的格林威治市,故称格林威治时间,这也是英国的标准时间。
即地球每自转经过一个时区就经过一个小时的时间,并规定本初子午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即本初子午线西边是世界上最早的时间。
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
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绕轴自转这一事实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两个极点,就几乎不可能建立统一的地理坐标。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还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水上升,在中高纬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阅读全文

与地理活动开展意义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45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12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04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76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60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09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04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7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07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79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83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1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38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54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97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06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29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1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215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746